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惊弓之鸟》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优秀9篇】正文

《《惊弓之鸟》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优秀9篇】》

时间:

惊弓之鸟是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惊弓之鸟》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优秀9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 篇2

师:小朋友,成语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简洁而精辟。你能说出哪些成语?

生:南辕北辙。

生:亡羊补牢。

师:对,这是我们刚学过的寓言两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成语故事(出示课题)──

生:惊弓之鸟。

师: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

生:怕。

生:害怕。

师:“鸟”,课文中是指哪一种鸟?

生:大雁。

师:是大雁。看来你已经认真地读过课文了。(出示大雁图)这就是大雁。仔细看看,像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

生:像鸭子。

师:有点像,不过这大雁的脖子?

(学生再次观察,恍然大悟。)

生:我知道,大雁像鹅。

生:是像鹅。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认为大雁更像鹅。大雁,又叫鸿雁,喜欢群飞,速度较快,与普通的轿车差不多。

(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学生们兴致勃勃。)

师:“之”呢?

生:……

师:有什么办法来理解?

生:查字典。

……

师: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害怕弓箭的大雁。

生:被弓箭声吓怕了的鸟。

师:再读一遍题目──

生:(高声齐读)10. 惊弓之鸟

【分析】

《惊弓之鸟》是小语三年级下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上面这个案例是我教学中揭示课题时的片断。

一开始,我从成语引入,意图有二:复习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考虑到本地大多数学生对鸿雁不熟悉的情况,教学中我展开了“大雁像什么”的一段对话。大雁像什么,老师一句话即可明了,但我花时间让学生观察。学生说像鸭子,我说有点像,肯定中又带有说得还不够准确的味道,“不过这大雁的脖子?”──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这个小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往往理解得深刻,记忆也牢。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

“大雁,又叫鸿雁,喜欢群飞,速度较快,与普通的轿车差不多。”这是我对大雁的简介。表面看来,“简介”游离了教学的重点,课文主要是通过讲更羸是射箭能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群飞、速度”与重点关系不大。但我研读文本后觉得有必要,理由是文中写更羸看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如果联系“简介”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地产生疑问:怎么是一只大雁,怎么又是慢慢地飞呢?而这几点,正是更羸对“惊弓之鸟”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大雁“射”下来了,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大雁)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年级学生都感到质疑难,无处下手。教师在有意无意间预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就不难了。

《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篇3

惊弓之鸟(北师大版教案+说课设计)

10 惊弓之鸟(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10 惊弓之鸟

10 惊弓之鸟

【课课练】

a 组

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区别形近字组词。

三、选择合适的一组词语填空。

不是……是……   只要……就……   一……就……

1.它(   )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   )拼命往高处飞。

2.(   )我本事大,(   )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   )拉一下弓,这大雁(   )能掉下来。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词。

1.能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单失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惊弓之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练习复述课文。

b 组

一、选择正确读音。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三、仿照例句,把下边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例:风吹得柳树哗啦啦地响。

风把柳树吹得哗啦啦地响。

1.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羸射中了那只受伤的大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志敏教学实录——《惊弓之鸟》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惊弓之鸟、射箭能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难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全文不仅用字极为准确,而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就是: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教学思路:

这节课我从更羸的名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再由“更羸为什么有名?”延伸开去。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有名表现在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让大雁掉下来,懂得更羸对事物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我将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一段话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逐层分析推理,师生接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使学生受到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接着,我让学生找出魏王的两句话,通过对魏王说的话反复品读,从中体会到魏王对更羸的佩服,从而更加深入体会到更羸的有名。最后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和寓意。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更羸为什么有名?”这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动画演示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动画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体会魏王的两句话,通过揣摩魏王的心理,在不断的角色体验中,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惊弓之鸟》(看老师写课题,提示“惊”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弓”字第三划是竖折折钩。)生齐读。

【我运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力求简单明了,为下文学习指名了方向。】

(二)新授

师: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一个个挺直腰杆,认真读着,相信已经读得很好。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第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呢?

生:更羸

师:“更”是个多音字,还可以组词为打更,三更半夜等。谁知道它另外的读音?你能给他组个词吗?看到“羸”字,你发现了什么?和“赢”字很像,怎么记住“赢”字,可以拆开记,羸:亡、口、月、羊、凡。

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更羸,那更羸是什么人?

生自由说(更羸是个射箭能手……)

师:课文是怎么说的?生交流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课件:

师:你怎么理解“能手”(课件点红)?

师:比如某些同学很会画画,我们就叫他画画能手;很会唱歌,我们就叫他----唱歌能手。而更羸射箭百发百中,我们就叫他----(生)射箭能手,而且他可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是魏国──生(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自由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生交流

课件出示: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师:是这句吗?是啊,更羸不取箭,只拉弦,就能让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这件事真奇怪,让我们再来读读。

“弦”注意正音,不要读成“玄”。师可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肯定:“弦”这个生字你读得可真准。

师:这是弓,出示“弓”的图片,这是箭,出示“箭”的图片。弓上哪一部分是弦呢?拨动弦会发出什么声响?“嘣”师正音,后鼻音,谁能读好它

你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

预设:嗯,弦声还不够响,大雁没听见,所以没掉下来。再读读。

再请一生读。

师:嗯,这么响,连老师都吓了一跳,难怪大雁吓得直掉下来。

师: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中竟然有两个“直”,仔细读读,这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生读句子体会

交流(飞得急掉得快)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句子。

师:是啊,(动画演示)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地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从半空中直往下掉,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生交流。三人次。

课件演示:

【阅读一篇文章,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深入阅读文本。我首先从更羸的名字入手,再引申到“更羸是一个什么人?”再从“有名”二字入手,引出两个重点句的研读,“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接着用动画演示配合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师:刚才你们交流到的内容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9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你能从中读懂什么?生自由朗读这段话。

师:反馈:

①读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个生词,你来读──悲惨,再读──悲惨。理解“悲惨”。这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

前文中有一句话也讲到了这个意思?找找(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板书

课件出示:

②更羸大雁飞得慢,叫得很悲惨,看到这些,他想到什么呢?

生交流。

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想到(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理解“愈合”(板书)

更羸听到大雁边飞边悲惨地叫着,想到(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孤单失群”(板书)

师引读:(它飞得慢,因为……

它叫得悲惨,因为……)

你看,这几句话中原因都在后面,结果在前面,这就是因果倒装句。

③正因为受过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所以大雁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因为心里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拼命往高处飞,所以(就要使劲);因为一使劲,伤口就(裂开了);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它就掉了下来)。(板书)

你们看,以上接读的过程,就是更羸的推理,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更羸的推理过程说一说。(一层一层地对着板书说,再请一生连起来说完整)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句子,从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课件出示:

师:(对着板书)这段话共有4句,第一句是更羸看到、听到,第二句由看到听到而想到的,第三、四句是由前面看到、听到、想到的而做出的推理分析,让我们再来读读。你佩服他吗?为什么佩服?

生交流

师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推理分析。

师:我们佩服他,在场的魏王也很佩服他,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

生说并出示:“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如果你是魏王,你会说,生初读。我还没感受到魏王对更羸的佩服,

如果你是魏王,你还会说,又一生读,嗯,有一点点佩服。

如果你是魏王,你还会说,又一生读。嗯,让我感受到了你的确很佩服更羸。

我们一起读。

课件出示:

师:是呀,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让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真是眼见为实呀,可是魏王一开始相信吗?

生交流并出示:“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半信半疑你能读好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出示:“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读出相关语气。

课件出示:

【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人物内心,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而我将这一部分放在学生理解了更羸的话后,就是想以此让更羸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鲜明,让他们得到更深的启示。】

师:是啊,魏王由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对更羸由衷地佩服啦!难怪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课件出示: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

师:他的有名不仅是他射箭百发百中,更在于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推理。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题,“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是那嘣的一声响)是呀,嘣的一声响,给大雁带来了惊吓,这是一只受不得半点惊吓的鸟,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

课件出示: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至于该成语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惊弓之鸟》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5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今天我上的课文是《惊弓之鸟》,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上课没有精神,不知道是天气一下子变得很热的原因,还是补充的阅读材料在早读课的时候,我带读了两遍,学生失去了兴趣!

我让学生默读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讲话,我感觉,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浮躁的,能沉下心来默读的学生没有几个,有些小组的成员在谈论着跟教学无关紧要的话题,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在杨锟鹏这个小组,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我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有的学生还没看文章,我刚说完问题,有些学生就高高举起了手,我叫他们回答,他们又答非所问!

我感觉,整个课堂很混乱、没有秩序,我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我的思路是凌乱的,整个课堂没有一条主线,有种讲到哪说到哪的味道!

《惊弓之鸟》这篇文章,是通过更羸的故事告诉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在观察思考事物时要有发现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我补充的阅读材料是《狮子和山羊》、《鸡学游泳》、《会摇尾巴的狼》。在上课前,我也没弄清楚,这些文章之间有什么关联,在讲的时候,我觉得,这些文章好像与《惊弓之鸟》没多大的关联,怎么把这些文章串联起来讲呢?在课前我也没有想好一条主线来引导。

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大,课堂学习的氛围不浓,我上完课之后,觉得是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老师都是迷迷糊糊地上课,学生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需要这方面专家的指引,自身素养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会不知所措!我们没有主题阅读配套的丛书,自行选择的文章跟主题教学不配套,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脱离主题的轨道。在课堂上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找到切入点,点没找准,课堂就会凌乱,目标不明确,课堂上的教学只会是带着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多学了几篇文章而已。这些文章对学生有什么引领的作用,只能靠学生领悟的能力了!

我认为,主题教学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可是,对于刚刚尝试的我来说,还是有些现实的问题。备课这么抓一个单元的主题,在每节课上怎么去突破主题,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怎么把学到的迁移过来,这都是我要去攻破的难题!

路在脚下!

天道酬勤——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2《惊弓之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突出特点是对话较多。

我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将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理的方法。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首先从释题开始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到课文的中心问题:更羸看到大雁作出了什么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作出来的?接着通过找关键句段、读关键句段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观察到——想到——”的句式来看板书解答中心问题。

第二个板块:分角色朗读。通过让学生议议:如何把对话读好,指导学生看提示语、设身处地、抓重点词语来朗读;紧接着让学生同桌对练、指名读、师生对读、评议结合等方式达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第三板块:写一写:课文最后更羸说完,魏王有会如何说呢?引导学生通过写一写进一步体会更羸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优点。

第四个板块:谈收获,深化认识,包括明晰“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与现实意义。

反观整个教学过程,精彩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归纳中心问题的答案。本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因果倒装,强调原因。这样,能让学生习得这种句式并学会组织语言来解决中心问题。

二、让学生自己谈如何读好对话,通过调动学生以往经验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三、小练笔:在结尾补写魏王听了更羸的话后会怎么说以及谈谈学习收获,这两个环节不仅深化了对学生对主题的认识,更将听说读写贯穿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没有注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在第一个板块中,有的学生谈到那只鸟也太不聪明了;而我当时只在意如何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想节外生枝,因此,并未对学生的想法作进一步的推敲。其实学生的这种看法能从另一个角度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更累得深谙鸟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更羸的技艺高超,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二、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虽然有学法的指导,但未真正落实到位。如:看提示语读,并未明确告诉学生提示语的作用;在抓重点词语来朗读时,我自己未关注到重点词句:如更羸的话“请让我试一下”,备课欠深入细致。对话内容不难理解,可有的词语句子较拗口。如描述更羸射雁的过程的语句:“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段话中“拿”和“拉”音非常接近,句子也较长;更羸解释能不用箭射大雁的原因的一段是一个大句群,比较难读;象这样的句子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先把句子读流畅,才能读出味道来。

三、随文小练笔时,我应该先让学生谈谈对更羸的看法,小结一下再让学生写,这样学生更有方向,更能加深认识。另一个就是在写完话后,学生表现挺好,特别是对于引号运用掌握得非常好,我却只让学生在书上写,没有指名上台写。如果让学生上台来板演,我想一个能让还没有掌握对话标点的运用的同学掌握,加深印象,另一个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让他们更充分地享受成功的乐趣。一件事,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看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篇6

一、教材方面

1、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全文不仅用字极为准确,而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就是: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文本的以上解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出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把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肯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更羸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图解文字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图解文字法,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第四板块的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想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第二课时的重要人物是通过研读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着重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第一板块——复现问题,导入新课

在齐读课题:惊弓之鸟后,老师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是哪两个呢呢?学生反馈,老师利用课件出示这两个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鸟?2)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导入环节,提出这两个问题,既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学习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1、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是一只孤单的大雁等等。

2、我顺势追问: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请你自由地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在引导学生反馈之后,课件出示句子:“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研读第一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读句,然后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告诉你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学生能够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飞来”和“边飞边鸣”,我相机板书这两个词。最后指导朗读,相机点评:如果学生读得很精神,很有力时,我会说:你这只大雁一点儿都不象受伤的样子;如果学生读得很到位,我会说:看来你上次一定伤得不轻。同时让全班学着他的样子读。

4、研读第二句:“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句子中的两个“直”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的第一步。我是这样突破的。

首先指名读,课件点红两个“直”,提问:这两个“直”的意思一样吗?用心读读这句话,然后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出自己这样画的理由,对两个“直”的理解比较正确,都应予以肯定。同时,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形成付板书。

上飞    直

直往      掉下

边飞边鸣

5、请大家把这两句连在一起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惊弓之鸟”应该是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两个句子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于是,我又进一步启发: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惊弓之鸟”这样的事情呢?估计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有一次手被开水烫伤了,现在看到开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现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后我总结:对呀,这个“惊弓之鸟”的成语,后来就引申为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的样子。

【阅读一篇文章,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深入阅读文本。这一板块,我以“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作为切入点,引出对两个重点句的研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既承接了题目“惊弓之鸟”,又为下文的“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埋下伏笔。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过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猎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个,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发现,而更羸却能发现这只大雁呢?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更羸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其实,更羸不仅仔细观察,而且非常善于分析呢。(板书:善于分析)课文哪一自然段写更羸非常善于分析呢?快找出来读一读。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用 __划出更羸善于分析的句子,并引导反馈,课件出示。

这两个句子是突破本课难点的一个突破口,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2、研读句子: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

这个句子不难理解,因此我采用句式变换的方式,让学生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羸善于分析的特点。

3、研读句子: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于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组内,四个人轮流当更羸,向大家解释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着请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相机板书:弦响-害怕-高飞-裂开-掉下来

4、朗读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句子,从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5、听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预计学生会说:更羸你真会观察分析。

更羸,没想到你真有这样的本领。

更羸,听你这么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领、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发对更羸的赞叹之情,领悟课文的寓意。】

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导语: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是那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样一个人,他在跟魏王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呢?

1、放声朗读更羸的话,读出他的特点。

指名汇报,相机点评。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魏王的话,指导朗读,读出他的信不过,读出他的大吃一惊。

3、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人物内心,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而我将这一部分放在第四板块,就是想以此让更羸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鲜明,让他们得到更深的启示。】

四、板书设计

裂开

高飞 ↗ ∣

害怕 ↗ 直 ∣直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弦响 ↗     ↓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反思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让学生用箭号画出大雁掉下来的过程,目的是想通过“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去感悟领会课文的内涵,才有可能准确地再现“惊弓之鸟”。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语文就必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⑴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

(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⑵ 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a更

※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b魏国

※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c能手

※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

(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

(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

(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⑶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

(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

(多媒体显示:悲惨、愈合、拼命)

⑴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⑵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⑶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小朋友提的问题都挺好,学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找段落。

⑴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⑵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⑴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

⑵ 交流。

a 圈了哪些词语?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 篇9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只受过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来自这一故事,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首先写更羸先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没有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弦,大雁果然从半空里掉了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了他是怎么知道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原因。更羸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设想:

本课虽然的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好凭借,但它毕竟是语文教材,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本位任务一定不能淡化,于是研究的重点就落在了如何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点上。教学中,我注重的是如何巧妙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怎样通过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对新课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展开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根据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提高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

2、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等。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十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1、理解“能手” 及人物关系。

⑴理解“能手”。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①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②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唱歌唱得很好,所以是唱歌能手。

③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中也有不少能手。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说一句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④“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非常丰富。)

⑵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2、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试着把它读出来。

(2)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3、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⑴就在魏王满腹怀疑的时候,只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落下来。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

⑵反馈。

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

4、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⑴小黑板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①理解“孤单失群”孤单什么意思?“失”可以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来理解?“群”呢?

②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读一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男: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④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⑤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⑵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

小黑板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⑶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一……就……拼命)

⑷指名读,齐读。

⑸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会裂开,就会掉下来。)

⑹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5、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来读一读,为我们的“成语故事会”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设计。

(一)、填上动物名,组成成语。

亡(    )羊补牢    惊弓之(     )  双(     )戏珠    守株待(     )

画(    )添足    老(     )识途   对(      )弹琴    盲人摸(     )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填空。

1、更赢一共说了(      )句话。第一句是更赢看到大雁(            ),听到大雁(             );第二句是更赢分析大雁(            )的原因。从这两句话看出更赢知道(                                   )。

2、第三,四句写大雁(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更赢知道只需(               )不需(             )就能(                              )

3、更赢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是因为他善于(                      )善于(            ),说明更赢的确是个射箭(                                )。

(三)、造句。

能手:

因为……所以……:

板书设计:

20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