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优秀10篇)正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优秀10篇)》

时间:

面积是表示平面中二维图形或形状或平面层的程度的数量。表面积是三维物体的二维表面上的模拟物。面积可以理解为具有给定厚度的材料的量,面积是形成形状的模型所必需的。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师:不错,书中智慧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这句话有点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不太懂,谁能把这句话分开,变成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谁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

2、师:物体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个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1)师:我想问一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把你画的最大的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图形更小?

(2)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那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5)师小结: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无法确定领土面积有多大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怎么样?

2、试一试

师:昨天晚上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女儿剪了两个长方形,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我今天带来給大家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猜出来吗?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师: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对吗?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1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出示一个橡皮筋)你们看这条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五、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那么,你有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我们看看奇思是怎样比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们来试试看,现在知道谁的面积大吗?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多少吗?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六、总结全课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习“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习: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认识。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与实际解决问题之间的冲突激发认知的欲望,引出对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建立这些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在感知体会中合理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直接计量。

[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② 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例子,积累有关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表象,在实际应用中,能迅速提取这些表象作出初步的估计与判断,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锻炼数学的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套平面图形,有圆、三角行,长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

1、考考眼力

⑴想一想那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

课件比较快的演示

(1)一个圆里面包含一个三角行,三角形里面包含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里面包含一个正方形。

(2)几个不同的平面图形,通过移动,小的都被一个大的 覆盖住。定格2秒后隐去。猜测哪个图形的面积比哪个大,怎样判断的?

生:只要能说出例如:因为三角形在圆里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大或者正方形的平面盖住了其他的图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等类似的观察结果就可以。

⑵学生交流出判断结果后,课件演示确认!

2、找一找,比一比

学生找一找身边两个物体上的一个面,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他们的大小。

生:自由活动,相互演示,师巡视。

[评:本节课是这一个单元的第二教时,要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年级的孩子还是处于低年龄阶段,创设有趣的生动的导入手段是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

二、设疑导入

1、创设疑问,诱导探究

⑴在学生的自主比较前提下提问底大多少呢?例如课桌面到底有多大,你的橡皮一个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学生知识冲突,有疑问。

⑵追问:想知道你的课桌面到底有多少大,准备怎样告诉老师?

2、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告诉我你的课桌面到底有多少大?

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课桌面的大小。

估计情况:

①用数学书、文具盒等去比划,说出有几本书大小或者几个文具盒大小。用课件演示静止画面:两种大小不一样的书(文具盒)在进行测量。

②用尺在量两条边的长短。

③用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的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一个一个摆。(故意设置的,但不做提示,以培养学生主动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可能会想到画格子的方法。

3、 讨论几种情况:

⑴通过静止画面的提示:大小不一样不能准确表示。

⑵学生可能说到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师明确要解决的是面的大小,非长宽的长度?

⑶①有可能选长方形或正方行的摆,追问,为什么不选圆的?

②想:选长方形、正方形都可以,那么这个桌面的大小就出现两种情况,有7个长方形大或者8个正方形大, 利用课件演示模拟画面,加强学生的判断表象,从而否定。

③在学生的争论中,会提出大小一样,才可以比!追问:要让所有的人都用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去测定那么改怎么办?

4、师揭示:为了正确测量或计算面积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作为面积单位去测量。

[评:当学生用不同的物体的面在比较大小后,会发现学生有争执的意想,此时是学生接受探索新知的最佳时机,给予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鼓励合作学习,探索新知,针对学生探索的结果,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筛取,选择最佳方案,充分体现了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完全是根据自身需要而进行知识的探究。]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平方分米

⑴ 请一个学生选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 ,大家都可以一样用的'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作为面积单位。估计情况:有可能不同的学生会选择大小不同的两个正方形。

⑵学生测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讨论确定选取边长为1分米的一个正方形,师明确这是我们大家都统一的一个面积单位,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⑶用1平方分米 ,去测量课桌面的大小,告诉老师现在统一的课桌面大小可以怎么说了。为什么?

⑷比一比,身上哪个部位的大小比较接近1平方分米。

估计情况:一个手掌心的大小;面颊的大小

看一看教室里什么东西的面大小接近1平方分米

⑸用1平方分米测量你身边的物体一个面大小。

学生操作活动,师搜集学生活动信息,以便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评:有效的操作,合理的指导,清晰的展示知识点。]

过渡:搜集到有学生用1平方分米测量文具盒的面或者橡皮的一个面,或者没有孩子去测量较小的面的面积,提问:A为什么不去测量较小面的面积大小;B你觉得用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橡皮的一个面的面积合理吗?你想怎么办?引导学生考虑要用到一个比1平方分米小的面积单位。

([评:根据实际的需要产生探索新的知识的欲望]

2、认识1平方厘米

⑴尝试作出1平方厘米的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你想怎么样做?

生:从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分米,可以知道边长师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单位是1平方厘米。

每个学生自己在纸片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来!

⑵ 剪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平方厘米)每个孩子用红色涂一涂。加强感知。明确1平方厘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面积单位。

⑶找一找身边大小和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学生边叙说边用1平方厘米去比划,再次加深这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强化1平方厘米的感知。

估计情况:一个手指甲盖的大小;一个电源按钮的大小;

⑷想:下面的两个长方形都是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⑸用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身边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大小。

[评: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不仅能是每个孩子体会到知识的迁移是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是体现了做数学这个先进的教学理念。新的知识直接指导运用于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3、认识1平方米

⑴ 猜想:还可能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是哪一个?为什么这样想?

⑵ 回答要点比较小的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用1平方厘米,那么大的面积应该有大的面积单位去测量,1平方米!⑶也请做一个1平方米面积单位。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行,太大了,作不了的!追问:到底有多大呢?

⑷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比划1平方米的大小。

⑸出示1平方米大小的一张纸,展示给学生看,放在地上让学生站一站,看能站几个人?追问1平方分米能站人吗?加深两者之间的感观区别。

⑹用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估计教室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注意合理选择测量的对象。如黑板,地面,窗户

[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这种过程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孩子们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建构的过程,再次基础上的新知识的产生是润物洗无声的,是丰满的!在这个环节中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是老师提供,学生根据实际选择的,1平方厘米是自己做出来的,1平方米是学生在上两个知识的基础上猜想后得到验证得到的,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层次性与策略性。]

四、巩固练习

1、在上面一个层次的练习上,师要求学生回答教室里其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应该选择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理,为什么?

2、想想做做2,P81页

⑴提示:哪位同学想提醒大家点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良好的审题能力。)提示要点:第一个是封面的长,应该些长度单位,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

⑵ 你是怎样解决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这个问题的?学生能多方面的表述自己的解题策略。例如:填写200平方米是不可能的,200平方分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200平方厘米或许还有其他的策略。

3、 填空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

3、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是2( )。

4、一条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

5、教室地面大约是40( )。

6、小明的身高比小华多5()。

[评: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民主化的提问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开放性的交流体现了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的?

[评:非为总结而总结,必须提供学生一个反思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的时机,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奠定基础]

[总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知识点的呈现次序上先组织认识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小表象,在相互的比较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示范,和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两个同学互相比一比

师生比一比

说说比较的结果

指一指,比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学生说,并要求摸一摸)一生说完,大家再摸摸

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谁能边摸摸面,边说说它们的大小?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边摸边说)

(2)揭示面积含义。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物体中的面是有大小的在数学里,我们把黑板面的大小称为黑板面的面积那黑板面的面积就是指什么?

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么?(板书)

你还能举出面积的例子吗?

(3)联系生活拓展。

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小组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

(4)练习。

a.想想做做第2题

电脑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

知道我们南通属于哪个省么?

对了,是江苏省。谁上来找找看?

皖是哪个省的简称?(安徽)谁来找?

川呢?

湘呢?分别请生指一指

观察一下描下来的这个四川省的图形,用面积说一句话

像这些都是不规则的平面图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b.在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并涂上颜色表示它的面积。

画完之后和小组的同学比比看,谁的图形面积比较大?

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图形的边线

学生操作。

体会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2、比较面积的大小。

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例2)出示

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动手试一试,比一比,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看哪一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

各小组汇报比较的方法(演示)

师适时点评

3、想想做做第3题

比较这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吗?

先看第一个图形占了多少格?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最后一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绍?

那么这四个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三、拓展应用。

打开书本第75页,看试一试的第一题,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然后选择相应的工具。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比的?(根据学生回答,白板演示)

引导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课堂延伸

1.比一比两块布的面积

2.根据面积大小估算价钱

五.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

教后反思:

孩子们比我预想中的要好,也许是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基础也不错,师生配合得比较默契,总体感觉较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课很愉快,由衷的喜欢这帮孩子!感觉可以借鉴的地方:

1、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展现生动的形成过程。我为学生充分的学习材料和探究的时间,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面积意义的产生过程、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面积意义分两个层次: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层次重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面积的意义。我对“物体表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挖掘:不但出现平面、还有曲面,这样学生对表面的认识才较为全面。在封闭图形的面积形成中重点抓住面积的表象的建立,通过“画一画”活动真切体验到面积是一整片,是有大小的,并且自然生成周长与面积的比较。但上课时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区别都比较清楚,对比作用不是很明显。

2、经历面积的比较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和知觉为基础,特别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课堂中学生在经历面积的形成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的表象,尤其是“估一估”“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使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整堂课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为主线,渗透各种比较面积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策略,从中学到不同的比较策略,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分工操作、比较、汇报、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体验感悟才比较深刻。

虽然在操作材料上动了些脑筋,但是学生操作起来还是要花不少时间,如何再进一步节省时间,使讨论更充分有效,值得进一步思考。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知识点 篇4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注:面积和周长是不能相比较的;分清楚什么时候填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填面积单位,填土地面积单位时,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城市的占地、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平方千米。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注意: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有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来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是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测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并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厘米2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2,使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分米2与1米2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厘米2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分米2与1米2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关系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就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课“铺地面”,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分米2与1厘米2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2=100厘米2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厘米2等结论。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米2、公顷和千米2之间的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如,1米2=10000厘米2、1公顷=10000米2,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三、重点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感受1厘米2、1分米2、1米2、1公顷、1千米2的实际大小。

2、会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3、会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5、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会应用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2、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要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

4、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习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习准备: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习过程: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平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

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平,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平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哪里还有面积呢?出示封闭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以及不规则的树叶形。它们有面积吗,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习纸与课件中的习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比的。———重叠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4)比较大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计算面积———计算比较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估计、操作等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通过多种手段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的物体。(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组活动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

3、多媒体课件。

4、作业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在教室里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

这些物体哪里有面?在汇报时如有可能最好边摸边说。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书本封面、铅笔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脸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 物体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们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个更大啊?你们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数学课本的面哪个更大啊?

学生通过看、摸汇报结果。

教师揭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数学上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作面积。

(2)师:那么我们来指一指课桌的桌面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生一起指(拿出实物进行指)(边指边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同桌相互说一说。

(3)找一找身边其他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样的,请你摸一摸、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再告诉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规则面的物体(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们的面积(机动,准备删除)。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儿有几根铁丝,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吗?(指名请3个学生围)

师:那么这几个图形有面积吗?它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指一指、摸一摸?谁又能想办法把它的面积搬到黑板上来呢?可以同桌先讨论一下。学生汇报、板演。

教师再出示一些图片,问他们能否找出他们的面积?为什么有些图形就没有面积呢?

师揭示:像这些不封闭的图形无法确定它的大小,可以无限制地延伸;而这样封闭的图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这根铁丝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吗?

师:看来周长和面积还是有区别的,周长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积是里面的部分,就好像是里面的果肉。我们以后在做题目的时候得注意了。

补充练习(机动)

师:这个数学工具认识吗?(三角板)那么你能找出它的面积吗?(板所在的面积)

师:谁还能在这块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隐藏着的面积吗?(空心部分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绳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

3、拿出你准备的圆柱形物品,举起来,大家互相检查,看看你们准备的都是圆柱吗?(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预设:铁皮水桶、烟囱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在桌上轻轻地滚一滚。

(1) 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滚一滚。

(2) 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说)

预设:

1、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2、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2个底面 相等)

3、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4、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那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

那你们认为一个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练习题 篇10

一、填空

1、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2、用一条长为10厘米的绳子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

3、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0000平方米=(��)公顷��

�400厘米=(��)米���

8平方米=(����)平方厘米

25平方米=�(�����)平方分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7公顷=(�����)平方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平方千米=(�����)公顷

4、用合适的单位填空:

小红家的楼房面积大约是123(����)��

一张课桌高6(�����)�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

�操场的面积约是3600(�����)

�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是40(������)��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

5、边长是(����)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6、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在○里填上“>”、“<”和“=”。

500平方厘米○60平方分米��

80平方分米○1平方米

4平方米○400公顷������������

1平方千米○9000平方米

8、一个正方形,边长是20厘米,它的周长是(������),面积是(�������)

9、长方形的长是12米,宽是长的一半,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10、周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1、物体的表面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和(����)。

12、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它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二、选择题。

1、一块正方形水泥砖边长是5(����),面积是25(����)。

�A、厘米�  �B、平方厘米

�2、边长100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

A、平方米��  �B、公顷  C、平方千米

�3、8平方分米+4平方厘米=(����)。

A、84平方分米�  B、804平方厘米

4、长度单位的进率是(����),面积单位的进率是(����)。

A、10��  �B、100  �C、1000

5、一个长方形长增加5厘米,宽减少5厘米,它的周长(����)。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6、一个长方形长增加2厘米,宽减少2厘米,它的面积(����)。

�A、不变��  B、增加了  C、减少了

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100公顷=1平方千米。(�����)

2、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长方形,长5分米,宽4分米,它的面积是20分米。(�����)

4、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增加2厘米,面积也就增加2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