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正文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时间: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网络工程设计;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7302

作者简介:沈学华(1972-),男,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频处理与文本识别;彭志娟(1975-),女,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和网络安全。

1 网络工程设计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设计、搭建、维护网络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已有的教材普遍存在重网络的搭建,而忽略其它两个环节的情况。同时,由于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历史还比较短,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是把目前的美国布线标准、欧洲布线标准和中国布线标准进行了笼统介绍,造成每个标准都没有讲清楚,每个标准都不会用的情况。

1.2 教师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网络工程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各个高校的开设时间较短,它的师资情况普遍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其它老牌专业强,授课教师普遍缺少网络工程的实际施工和维护经验,客观上制约了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实验内容不够科学

由于网络工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内容的设计依赖于使用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一本通用的实验指导书可供教学时使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就是由某厂家提供的一份实验指导书,实验的内容很不科学。

1.4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贯穿于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目前高校采用的还是老一套的考核方法,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来评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注重理论内容的学习,完成实验内容时马马虎虎。这显然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2 多场景教学法

2.1 多场景教学法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场景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元素,包括人员、教学内容、物理场所等。所谓的“多场景教学法”是指在讲授一门课程时,设计多个不同的场景,穿插使用在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中。该教学法的核心是:场景的设计和实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安排不同的教学人员。“多场景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如表1所示。

2.2 “多场景教学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好的方法只有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为了将多场景教学法更好地使用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了4个场景(见表2)。

下面对表中的各场景作以下说明:

(1)表2中列出的4个场景中,场景2和场景3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为常用的。

(2)在场景1中,参与人员增加了网络管理员,实施场所改为校园网机房,由网络管理员介绍校园网的基本情况。设计这个场景的主要目的是:在开始这门课程前,让学生和教师对实际的网络设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这个场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另一方面,建立了学生与管理员的联系,在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和咨询的渠道。

(3)在场景3中,授课人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般的实验课中,教师布置、讲解实验内容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就可以了。在本场景中,增加了学生介绍实验成果和实验心得等内容,从而在客观上增强了学生按时完成实验的内在动力。

(4)在场景4中,授课人改成网络施工人员,实施场所改成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而网络施工人员是最好的实践者。通过网络施工人员的认真讲解和示范,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以上各场景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网络工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

2.3 多场景教学法使用案例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知识点为例,介绍多场景教学法中各个场景的使用情况。

“综合布线常用材料与工具”是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布线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材料,使用哪些施工工具。在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表2中介绍的多个场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开始介绍该知识点时,采用第2个场景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室里通过幻灯片,为学生介绍课本中的重要内容。

(2)接下来,采用第3个场景完成实验指导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在学生正式开始实验内容前,教师要讲解实验时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在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后,安排一名学生介绍实验的心得和体会。

(3)在完成了该知识点所有的教学内容后,实施表2中的第4个场景。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和实验室中完成了对该知识点的学习,但这与实际施工现场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在到达网络施工现场后,由网络施工人员介绍现场施工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同时演示实际的施工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现场完成部分实验内容。

(4)如果情况允许,可以继续实施第3个场景,再一次完成相关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本知识点。

3 多场景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多场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由于“多场景教学法”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加教学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开始主动预习课本知识,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2)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位老师”——网络管理员和网络施工人员,增加了“两个教室”——校园网机房和网络施工现场,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地参与维护和搭建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于缺乏实际网络工程经验的部分年轻教师,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业务水平。

(4)考核体系有待改进。由于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约束,目前的考核体系仍然侧重于理论考核,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5)相关配套环节需要加强。在实施“多场景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学校的不同部门和岗位,经常出现协调不到位的情况。

4 结语

网络工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多场景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场景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多场景教学法”还有很多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孙阳,陈枭,刘天华。网络综合布线与施工技术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杨新爱。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5).

[3]王灿辉,张舒,林郎碟。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2(1).

网络课程设计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208-02

1 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网络课程主要有如下特点:

1.1 明确的教学目标: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除了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1.2 丰富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网络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丰富而具体,应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选取和组织学习内容,不应该是简单的照搬课本。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应充分将学科内容特点与网络的共享性好、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1.3 体现使用者特征:网络课程是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开发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网络课程的设计在表现形式、内容选取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1.4 良好的交互功能和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教学反馈提供有效的渠道。

1.5 友好的操作界面:网络课程良好的操作界面和导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2.1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网络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网络课程设计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和首创精神。

2.2 协作学习的设计原则。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基于资源学习的设计原则。网络教育具有利用学习资源的有利条件,网络课程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采用引进、合作开发与自建的办法。

2.4 案例学习的设计原则。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各种与网站链接提供大量的学习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观察与分析,掌握操作技能等智力技能与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

2.5 开放性设计原则。在网络课程中,要提供与课题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关的网址,对相同知识从不同侧面多角度描述,促进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综合掌握。

2.6 交互性设计原则。网络课程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非顺序、以超文本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教学材料的选择,以最佳的学习顺序根据导航系统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网络课程设计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它包含知识、学习活动、学生和学习环境等,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3.1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范围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而教学内容的深度规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

3.2 学习环境的设计:网络课程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完整、真实的虚拟情境,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提供生动、丰富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

3.3 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网络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量,并且培养学生有效地发现与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3.4 评价系统的设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外界传输,而是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而获得的,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 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模式

4.1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人员构成:为了确保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质量,通常由任课教师、教学设计人员、网络开发人员和学科专家共同来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他们之间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形成和维持一种分工与协作的工作关系。

4.2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4.2.1 确定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运用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学生成绩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发现和确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这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

4.2.2 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内容组织上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应考虑到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4.2.3 系统设计与技术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进行功能模块划分,一般应包括学习建议或学习方法指导、教学内容、课堂练习、参考资料、相关网站、课件、导航、讨论等模块,然后确定各模块的功能及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界面和导航设计。

4.2.4 设计的评价与修改:为了提高开发效率,保证开发的有效性,设计完成后应对设计进行评价,并征求有关教师或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优化和修改设计原型。

4.2.5 课程资源设计:教师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若没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支持,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不利于促进多面性思考,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它由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丰富的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组成。

4.2.6 课程的试行与评价修改:网络课程的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收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实际的教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再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做进一步修订。

5 总结

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怎样才能够在合理的利用软硬件和网络资源的同时,设计出好的网络课程?那就需要我们有一套好的设计方法,而好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充分了解网络课程的特点的基础上,遵循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一个好的过程和开发模式。

网络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网络课程 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与课程任务

这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网络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为后续的网络工程调试以及相关的课程做前期的引导和铺垫。课程任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认识过程,培养学生作为网络管理员所具备的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等相关的综合性质。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多种教学方法互补

(一)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化实施项目教学

课程由最基本的计算机双机互联对等网组建、星型网络的组建等项目组成,同学们在网络组建的过程中学到了计算机网络的组建技术,实现了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讲解基本网络的组建过程和一般网络知识,教师讲解结束,用演示法把网络的组建过程呈现给同学,学生经过听、看知道网络的组建程序。利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项目制作,学生在项目组建的过程中,实现职业技能的积累。

(二)课堂教学以引导法、演示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引导法:从实际问题入手,导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由学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

演示法:计算机网络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易懂和信息量大的效果。通过演示如CSMA/CD的原理、令牌环和FDDI的工作过程与不同、以太网交换机MAC的学习过程等FLASH,90%以上的学生反映: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变得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对于实践性操作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先向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由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小型网络的组建,把学生在组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集中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现场教学法

通过参观校园网和网络机房,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首先有个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原理从身边实际的网络开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室,业余时间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辅导班,举办各种网络技能竞赛,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学生通过各种网络认证证书率接近95%以上。

(五)以赛促学法

本课程组每年都组织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撰写学习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初步掌握组建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操作方法。 课程的实验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为后续课程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课程结构项目化,理论实践一体化 本课程由多个项目组成,由浅入深,紧扣网络组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展开。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讲解、演示后进行实际网络的组建,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学生在学会网络搭建的同时,逐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项目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教学实际情况可以灵活组合、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根据网络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过程展示学生的实习成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知识和基本组网技能,到达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考试等改革举措

(一)作业的改革举措

作业形式中,不仅有传统的书面的回答问题式的作业,也有课题式的作业。课题式作业有些是教师指定的课题,有些是学生自行选择的课题;有些是需要学生单独完成的,有些是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完成的;有些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的,有些是以作品形式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和处世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二)考试的改革举措

摒弃传统的基于理论教学的全笔试考试模式,确立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和期末每人一题的开卷操作结合。具体的措施有:

实践与理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又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

仿真与现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例如我们将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成绩也计入考核范围。

结果与过程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正常的工作过程的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的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

老师与学生结合。也就是说实训考核和平时作业的成绩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评价结合进行,变传统的教师主导为师生共评。例如在实训和平时作业中有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的项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工作,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这就一改传统教育中学生听课、实验、考试几乎都是独立完成,缺乏合作精神的培养的弊端。在项目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进行互评,然后老师也进行相应的评定,最终两项结合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更为客观地测量出学生能力的实际水平和完成实际任务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