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争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我”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把课文读通、读正确。
2、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词和“嫉妒”等新词。
3、了解争吵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人”字新解,导入新课。
1、板书“人”字。我们在写“人”字时,因为有了撇和捺的团结友爱,互相配合,相互支撑,才使“人”字能够平稳端正地展现在纸上。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如“人”字撇和捺的书写那样,也必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是,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一些争吵(板书:争吵),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做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争吵》。
3、引导质疑。
——学生感到新奇,有了学习的兴趣。
——预设:要争个输赢;会让着别人;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争”是翘舌音、后鼻音)
——预设: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人”字新解,是团结友爱思想的渗透,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问题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②想一想: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
①出示生字词语:第一组
嫉妒 胳膊肘 骂了 哼 服侍
承认 缘故 原谅 瞟我 防御
戒尺 高尚 毕竟
第二组(随机指导书写)
墨水 故意 报复 缩回 独自
不料 既然 石匠 抄写 愤怒
诚心诚意
②指名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③读后交流: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读课文,完成要求。
——多形式读词语,互相正音,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读准字音,记忆字形,正确书写。
——开火车朗读,一人读一自然段,其他人注意倾听,评价。
——重要人物:“我”、克莱谛、父亲
课文讲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克莱谛主动找我和解的事。告诉我们要宽容、知错就改。
互相体验团结互助的快乐。
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加以引导。
直击原因,深化感知。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发生争吵吗?
2、课文哪几节是讲争吵的原因的?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我”真的不嫉妒克莱谛吗?引导学生讨论。
请学生再读读1——4自然段,再思考思考。
师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出示“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这句话。
师问:从这句话你能明白“我”因为什么原因嫉妒他吗?
师解说:像这样自己没得到,别人却得到了,心里不平衡看不起人家,容不得别人开心,这样的心理就是嫉妒心理。
问:同学们有过这样的心理吗?
大家有了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3、“我”嫉妒后是怎么做的?
4、“我”的报复使克莱谛十分恼怒。如果是你,你恼怒吗?
5、嫉妒使他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缝,你们认为嫉妒还有什么危害性?
6、师总结其危害性:嫉妒者常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过度的嫉妒会使一个人脱离群体,失去朋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7、克莱谛的恼怒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如果你是克莱谛,有没有更好的解决的办法呢?
8、师:黎巴嫩文学家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这对受别人嫉妒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安慰:“嫉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颂扬了我。”
9、分角色朗读1——4小节。
——学生该说争吵的原因:“我”的本子被克莱谛弄脏了,“我”很生气,故意弄脏了克莱谛的作业本,克莱谛也非常生气,两人约好放学后见。
——找出相关段落(1——4),自由朗读。
——预设一:
单纯地认为不是嫉妒。
——预设二:
这就是嫉妒。
——找出句子:“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一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他得了奖和他的微笑。
——举例说说看。
——读出嫉妒的语气。
——报复。
——肯定回答:很恼怒。试着读读“你是故意的!”这句话。
——各抒己见,谈嫉妒的危害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读出人物的心理,读出感情。
“嫉妒”是发生争吵的原因,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
结合课文理解“嫉妒”。
联系实际理解“嫉妒”。
发散思维,深度剖析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尝试怎样去面对嫉妒。
课堂小结,设置悬念。
1、这节课,我们着重讨论了争吵的原因,认识了嫉妒的危害性,知道了面对嫉妒者的方法,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克服自身存在的嫉妒心理,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2、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如果克莱谛举起手时,老师没来,它会打“我”吗?
——回顾本节课内容。
——了解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整理学习的内容。
设置悬念,巧妙地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
课后作业。
完成写字本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化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我”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引出悬念,导出新课。
1、上节课结束时我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克莱谛举起手时,老师没来,它会打“我”吗?
2、师:对于大家的回答,我暂不下结论,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
悬念又一次延伸,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口悬念,深化感知。
(一)走进内心,体会后悔。
1、争吵后,“我”的内心怎样?
2、“我”为什么后悔?
随机出示: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①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的“好”体现在哪儿?
②这儿把“绝”去掉可以吗?
“绝”在这儿有什么作用?
③“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说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④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⑤面对这样一位好朋友,作者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去承认错去了吗?
⑥如果你是安利柯的好朋友,你准备怎样劝说他去向克莱谛承认错误?
3、在平时,当你认识到自己有错误时,你敢于向他人承认错误吗?
4、练习朗读5——8小节,体会“我”后悔而又矛盾的心理。
5、师小结:这几小节,作者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将自己的后悔而与矛盾写得具体而生动。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以致用,让自己的习作锦上添花。
(二)分角色朗读,感受宽容。
1、分角色朗读9——13小节。
2、出示:“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
①“微笑”这个词在文中出席心安了两次,还有一处,找出来读读看。
②这两个微笑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追问:对于第一个“微笑”,你认为该不该笑?(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时一种善意的微笑)
师:微笑是人人都喜欢看到的,它常常能春风化雨,使彼此的不快烟消云散。
3、克莱谛拨开的仅仅是戒尺吗?
师: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宽容呀!
4、面对克莱谛的宽容,“我”心里一定是思绪万千,可这儿并没有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你能运用上面的心理描写得方法,说说“我”现在会想些什么吗?
“我”的后悔和自责化成了一句话,那就是——
5、小组分角色朗读。
6、师:世界需要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大家才能和谐相处。
(三)揭开悬念。
大家现在说说,如果克莱谛举起手时,老师没来,他会打“我”吗?
——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找出句子:“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预设:
他是一个十分十分懂事的孩子。相关语句: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母亲的情形。
他是个十分惹人喜爱的孩子。相关语句: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种种情形来
他是一个十分勤劳的孩子。相关语句: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缘故吧。
——不可以。
——肯定的作用。
——学生联系前面谈到的克莱谛的好,对此做出分析。
——学生朗读,突出“好”、“觉”。
——没有承认错误。
——学生组织好语言,大胆交流。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读出情感。
——面带表情朗读。
——找第二处“微笑”,练习读一读。
——第一个“微笑”制造了矛盾,第二个“微笑”化解了矛盾。
——学生展开讨论。
——他拨开的不仅是戒尺,还有他们之间的误会,他们之间的矛盾。
——揣摩人物心理:后悔、自责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
——分角色朗读,再一次感悟。
——应该不会,他只是做做样子。
以悬念为主线,层层剖析。
以文为本,探究感悟。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巧妙利用教材空白,进行语言训练。
明白什么是心理描写。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
给予学生思想上的熏陶。
学中实践。
体会教导,明以导行。
1、父亲在听了“我”所说的这件事后,是怎么说的?
师出示出示父亲的话。
课文中还有几处父亲的话,找出来。
2、指导读父亲的话,理解含义。
3、作者做到了几点?他错在哪几点?
4、读了这些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你有什么体会?
——读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另一处父亲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思考其中的意思。然后交流:四层
要知错,是非分明;要认错,第一个伸出手去,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戒尺防御。
——分析作者的对与错。
——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深入感悟父亲的话。
组织讨论,学会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
2、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宽容别人,与别人团结友爱,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人。
——预设: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
克莱谛:能原谅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间的友情。
“我”:能知错,是非清楚。
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正确地评价人物。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作业。
2、预习第16课。
——了解作业。
板书设计:
15 争吵
嫉妒——报复——争吵——后悔——和好
宽容 团结友爱
课文《争吵》的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介:
这首童话诗以字典公公的家庭为背景,讲了一些标点符号只想当这个家庭的主人、主角,为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而争吵不休。讽刺了那些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而看不到他人的长处、优点的行为;教育人们要团结协作,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要贬低他人的价值。本文作者金逸铭,选作课文时删去了“滴水汇成了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岛,大家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一句。第七单元的课文《陶罐与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就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看,与这篇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可做为补充教材配合使用。就本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来看,是综合复习标点符号用法的好材料,也可安排在期末教学,通过学习激励学生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
教学目标:
1、学会与人相处,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贬低别人。
2、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学会正确运用。
教学重点:
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学会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贬低别人。
课前准备:
1、字典公公和各种标点符号的头饰。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初识标点。
1、有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可热闹了,原来是来了一群标点符号,都有些谁呢?请你猜一猜。
(1)长得像个小蝌蚪,可是不在水中游。(逗号)
(2)有人说我像瓜子,有人说我像芝麻,有人说我像只手,牵着并列的词语走。(顿号)
(3)我像六颗滚圆滚圆的弹珠,多惹人喜爱。(省略号)
(4)形状像个大耳朵,爱向别人提问题。(问号)
(5)喜、怒、哀、乐喊口号,有时哭来有时笑,有时闹来有时叫,脾气数它最大。(感叹号)
(6)小小符号圆溜溜,话要说完少不了我。(句号)
2、生猜出谜底后,师出示教具(按课文第149页的图案制作出各种标点)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这群标点符号在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他们到底在吵什么呢?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来学习金逸铭叔叔写的一首有趣的童话诗(边说边板书),该怎么学呢?
2、生讨论学法:读通课文,有不懂的做上记号与同学一起学……
3、初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想想能读懂什么?看看哪些同学自学得最棒,合作得最好。
三、自学反馈,领悟情感。
1、反馈:指名分节读,正音。
2、读了这么多次课文,你们知道这群标点符号到底在吵什么吗?(大家都认为自己很重要。)
3、师:他们到底谁重要?还请每人做个自我介绍吧。请再读课文,模仿一种标点符号的语气、动作来介绍。
4、生自由准备后逐个请出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和顿号、省略号、句号作自我介绍,其他同学参与点评,感悟每个符号都认为自己重要。
5、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自由组成小组(每组包括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和顿号、省略号、句号),组内排练这场不可开交的争吵。
6、请一组表演、合作出色的上台戴头饰表演,老师扮演字典公公。播放歌曲,活跃气氛。
7、讨论: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说啥?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8、交流: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说啥?能不能让大家知道?
9、师小结:是呀,滴水汇成了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岛,大家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师边说边出示句子)
四、拓展延伸,掌握作用。
1、师:听了字典公公的话,又听了你们的想法,标点符号们手拉手唱起了美妙的歌。出示标点符号歌。生齐读。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真美妙。
2、同学们,我们在运用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句中的标点为我们准确的表情达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请看一则招生广告:幻灯出示广告(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从前有位教书先生要招收学生,他对外贴了一张招生广告:上面写着“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可是通知上没有一个标点,当穷人的孩子来时,(在幻灯上标出标点)他读着:“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当富人的孩子来时,(在幻灯上标出标点)他读着:“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结果呀,是穷人的孩子不交学费就能上学,富人的孩子则要很多报酬。这位老师巧妙地发挥了标点的作用。今后我们在写日记,写文章时要正确运用常用的标点。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教学反思
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将毫无生气的标点符号拟人化,赋予了标点符号不同的个性,非常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全文读来朗朗上口,以“标点符号比功劳”为主题展开,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明白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有因其趣味横生,所以很容易让学生记住这几种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确是标点符号教学极好的一个素材。
在教学当中,我尽量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教学设计 篇3
《争吵》的教学构想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凤城美法小学 黄碧芬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这一课讲的是两个朋友因什么事而发生争吵呢?谁愿意来说说?发生争吵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学课文,体验探究
1、自由读课文的5~14自然段,想想争吵之后他们怎么做。
2、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它们的含义。要求边读边动笔圈圈、画画、注注。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做个记号或者写在纸条上。
4、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
(“我”心里很后悔,想向他承认错误,又觉得很丢脸;“我”知道克莱谛是个好人,不会是故意的;“我”心里不时想起父亲说起的话;克莱谛要跟我做好朋友……)
2、让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3、教师依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梳理,确定解疑重点,并把重要的问题简要摘录在黑板上。
4、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疑难,适时点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⑴ 安利柯错在哪?(犯了错没主动认错,还误解了克莱谛的意思。)
⑵ 为什么说克莱谛是个高尚的人?(我故意弄脏了他的本子,他却主动与我重归于好)
⑶ 为什么文中讲“我”和克莱谛吵架,却多次出现父亲的话?
⑷ 克莱谛所说的“我在外边等你”同安利何理解的一样吗?
5、齐读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然后教师对此句进行指导:一是联系实际,明确犯了错就应该主动认错,二是联系上下文“我”所想的克莱谛所做的来体会克莱谛的高尚。
6、讨论交流克莱谛所说的“我在外边等你”同安利柯理解的一样吗?
⑴ 同桌互谈看法。
⑵ 全班交流。
⑶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联系后面的段落“我”举起尺子,做好防御工作可以看出“我”认为克莱谛是要和“我”算帐,而克莱谛见了“我”却微笑并温和地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可见安利柯误会了他,克莱谛的意思是要与“我”重归于好。
7、由此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心胸开阔、宽容,不斤斤计较,友好待人)
8、指导读克莱谛的话:
⑴ 指名读。
⑵ 教师指导:你已经读出诚恳了,如果能带着微笑读会更好,再试一遍,好吗?谁再来读?
9、此时安利柯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指导读安利柯说的话“再也不了!再也不了!”师范读,后指名读,然后齐读。
10、自找合作伙伴进行表演:
有的当安利柯,有的当克莱谛,有的读旁白,自导自演。
11、指名一组到台前表演并放音乐,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哪些地方演得好,还有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12、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方法: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用简要的话说一说。)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读了这一课后,你想到了什么,大胆想开去,以下是学生想到的内容:
1、有一次,我跟李红吵架。打架,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我当场向她认错。
2、我想到了邻里、社会上的人都应该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3、我想到有一次和表妹吵架,我今后再也不了,要做个宽宏大量的人。
4、有一次爸、妈吵架,之后爸爸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
5、同学之间要避免争吵,如果争吵了,要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
6、同学之间不应该斤斤计较,心怀妒忌。
7、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胸。
五、感情朗读,设计作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求学生课后设计几道有思考性的题目做在作业本上。
读写结合教《争吵》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凤城美法小学 黄碧芬
《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学本课,我除了采用指导朗读,感悟人物美好品质的方式,还重点就两人主动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课文《争吵》刚讲完,班内就发生了争吵。
站在办公桌前,我正为下节课作着准备,杨杰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用手捂着耳朵,委屈地说:“老师,韩旭用石头打我耳朵了。”“打破了没有?”我连忙转过身,拿开她的手,仔细一看,只见她的耳窝边上擦破了一层皮。“他为什么打你呢?走,找他问问去?”我一手拿着参考资料一手扶着她的后背向教室走去。一路上,杨杰什么也没说。
来到教室门前,我把韩旭叫出来,还未开口,他就直视着杨杰争辩道:“你也用石头打我来。”“我没有!”“你和丁宇在一起扬土,爆在我身上。”“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韩旭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吗。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发生双方争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韩旭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用石头打了别人的耳朵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韩旭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杨杰,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走进教室,我立刻改变了这节课原打算让孩子们做《基础训练》的计划,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刚才,韩旭表现的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才与杨杰发生了争吵,但老师一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杨杰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争吵的教学设计 篇4
【原文】
今天我和可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今天早晨,小石匠病了,老师叫我替他抄写每月故事。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可莱谛忽然碰了一下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把本子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我火了,就骂了他一句。
他却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使我很不高兴。我想:“哼,得了奖,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于是我想报复他,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可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他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给老师看见了,可莱谛就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
我心里觉得很不安。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可莱谛是个很好的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的时候,他帮助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多好啊!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去向他承认错误,我却觉得太丢脸。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儿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吧。想到这里我觉得可莱谛很可爱。我心时暗暗说“云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却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来。
可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但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我心里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因为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时候。我在街上独自走着,听见可莱谛从后面跟上来。我手里拿着戒尺站住等他。他向我走来,我便举起戒尺准备防御。
“不,安利柯!”可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还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惊呆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我已经在他的怀抱里了。
他吻着我说:“以后我们再不要吵架了,好吗?”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分手了。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叫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况且你不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说着从我手里夺过戒尺,折成两段,扔到墙角去。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不料、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的话,课前布置学生读一读《爱的教育》这本书。
2.本课要求认的字比较多,可以用熟字带生字,或者在语言环境里识记。如,“嫉”“侍”“瞟”“尚”可以分别与“疾”“寺”“票”“躺”进行比较。有几个字的读音容易弄错,也要加以强调。“嫉”读二声,不读四声;“哼”读hng,不读hēng,意思是表示不满意或者不相信;“侍”读shì,不读sì。指导写字时要抓住难点,如,“替”的第一个“夫”字的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承”中间是三个短横,不能多写或少写;“缘”的右半部分是写好这个字的难点,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笔画和笔顺:撇折,横撇,横,撇,弯钩,撇,撇,撇,捺,共九画,其中第五画是弯钩,不是竖钩;“愤”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右上部分;“戒”的笔顺是:一戒,部首是“戈”,可以与“或”相比较,可以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既”的第七笔是“”,不是“丨”。注意不要和“即”相混淆。
3.整体感知课文时,可以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4.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交流讨论的着力点应放在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这一点,同《检阅》一课有相似之处。
5.结合重点词句的学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朗读怎样争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通过讨论,理解“嫉妒”一词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争吵原因和经过的段落。
朗读“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段落,可以先深入了解争吵后“我”的表现和克莱谛的表现。如,“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读出后悔的语气;“我又记起父亲……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一部分,读出矛盾的心理。再来看克莱谛的表现:“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结合对“瞟”这个词语的理解,想想克莱谛这时在想些什么呢?他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一定是想着要怎样和“我”重归于好)“我”说“我也等着你”时,又会想些什么呢?(只是想到防御)课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是引导学生在关键的地方认真想一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联系上下文两个主人公的不同表现,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含义完全不同,两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完全不同。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终于挨到了放学。”这里的“挨”字读二声,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以尝试着积累、运用,学习表达。
6.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要允许学生自由谈体会,而不必要求他们作全面系统的理解。但教师要对零散的意见作梳理或小结。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7.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如,有的学生能通过具体事例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某种品质和个性,说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别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是非观念清楚等);有的学生能看到别人的进步,而不是凭一时一事的表现给别人下结论,认为“我”的进步是明显的,由嫉妒同学、瞎猜疑、报复同学到心里不安、后悔、知错,最后能接受同学的友爱,与同学重归于好。总之,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可以的。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
8.课后思考练习一,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这项活动要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把握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开展。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读出人物的语气。
第二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之前,要提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建议学生把“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第三题是建议学生把父亲说的话抄写下来认真体会。父亲的话有的是“我”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有的是父亲知道了吵架这件事之后说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说一说(参考教学建议6)。
小练笔,是引导读写结合的题目。在这里让学生来写写自己的事,时机非常合适。因为课文写的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语言朴实、真切,非常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可以指导学生试着学习课文的写法,写出内容真实、反映同学友情的片段。小练笔要求不能过高,可以当堂完成。
9.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如,让学生想一想:假如克莱谛没有主动与“我”重归于好,事情会怎样发展?或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
争吵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是从亚米契斯小说《爱的教育》中选出的。夏丏尊先生在译者序言中写到:“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便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我想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冲突发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对待,怎么化解日常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就是现实,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让孩子们从《争吵》中获得一点生活的感悟。引导学生感悟人格的高善,严已宽人,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真。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感悟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平时和同学争吵过吗?为了什么事情而吵?最后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2、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些小矛盾,重要的是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我们身边的人。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两个外国小朋友他们在争吵后又是怎么表现的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基本读通顺:
⑴自学生字新词,可以在不理解的字词边打上“?”
⑵自读后,再挑选几节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请八位同学分别读一小节,大家边听边正音。
⑵能说说课文大概的意思吗?(我和“可莱蒂“因为把本子弄脏的事情而争吵了,后来又和好的事情)
三、精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再去认真读这个故事,一边读,一边想:
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故事的发展出乎了你的意料?(或者让你们感到了意外?)
(引导学生抓住“骂了他一句”后的“微笑”、与“我在外面等你”相联系的“从他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举起尺子”是,克莱谛“微笑、温和地说……”后来,父亲的训斥。)
2、抓住可莱蒂让人感到意外的言行进行分析:
要是你此时会怎么做?他此时在想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认识克莱谛的美好品质)
3、我和可莱蒂和好了,讨论:如果你是安利柯的父亲或者老师,你知道后会怎么说呢?
(给孩子们一点讨论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一说)
4、指读课文中父亲的表现,并思考:
为什么父亲在我们和好后还是训斥了我呢?
⑴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⑵“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⑶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引导学生感悟(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
⑷讨论后得出:父亲的训斥是应该说是深刻的,也是及时的。
⑸孩子们,当我们长大成为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将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呢?
(放上这个问题,不要求能够说出长篇大论,只是稍微让孩子感悟到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四、抓住重点,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感情
1、想一想:课文中的那些地方是你受到了感动?用笔勾画出来。
2、四个人一组,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3、班上选代表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课堂总结
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化解冲突?孩子,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不怀恶意,诚恳的去对待你的亲人朋友,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关爱。
六、作业
小练笔《当我和吵架后……》
要求写出自己当时的心里想法,以及现在学了课文后心里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
《争吵》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简)
一、谈话导入,交流入题。
1.谈话揭题: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与别人争吵过吗?
2.由争吵指向课文内容:文中的“我”和克莱谛为什么会发生争吵呢?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问题引领:“我”和克莱谛为什么会发生争吵
2.学生读课文,进行初读检查后再次思考上面的问题。
三、想象情景,体会内心。
1.争吵时“我”和克莱谛有着怎样的表现呢?自读画出相关的词和句。
2.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体会克莱谛和“我”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
3.“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错了?从文中的词和句上体会“我”心里的变化;
4.父亲话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课。
1.补充“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教育学生要有大度的胸怀,要知道友谊的来之不易。
2.总结课文,结束全课。
《争吵》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透过阅读能理解课文的大致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决定出材料的重难点。依据这一要求,本设计紧扣阅读提示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感知大意,突破重点,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资料,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就应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回忆自己和同学发生争吵的经历。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学生读课题,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是争吵
2、师谈话: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的经历,对争吵、和解也有必须的体会。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的故事。此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想一想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要求。(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3、学生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提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4、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2)把父亲的话画下来,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说争吵中引入新课,一是为了帮忙学生读懂题目,二是为了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把课文情境同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阅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这是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提高略读实效的保证。
二、自主阅读,感知大意
1、师谈话:明白了学习要求,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漏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
4、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依据这一要求该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而后作简要检查。
三、细读理解,突破重点
1、找出父亲说的话。
(1)师谈话: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自然段,把父亲说的话画下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想到父亲的话。
(2)学生默读课文。
(3)指名说说课文中几次出现父亲说的话(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理解父亲说的就应知错认错。
(1)师谈话:小作者在做错事后,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说的就应知错认错。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
(2)学生读课文思考。
(3)指名说说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我知错,从哪里看出来,我知错但不好意思认错,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读第5自然段,说说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5)指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前半部分要读出我的不安、后悔,后半部分要读出我的矛盾情绪。
3、理解父亲说的: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1)师谈话:我后悔,因为我错了;我矛盾,因为我知错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就在这时,克莱谛对我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这时我又想起了父亲说的什么话
(2)学生读句子。
(3)说说想到父亲的话后,我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导学生理解防御。
(4)克莱谛走近我,他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四、第六自然段,想想课文为什么说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理解克莱谛愤怒悲哀懊悔的内心变化。)
(5)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6)师小结:真是太好了!看,在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我明白自己错了,可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最后克莱谛原谅了我,让我们俩重归于好。
4、理解父亲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就应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就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1)师谈话:看到两个小伙伴又走到一齐,老师相信大家也必须会为他们感到十分高兴。那么,对待这件事,父亲又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一齐读一读父亲说的第三句话。
(2)学生读句子,说说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要点:一能够把既然、就、更等词语读得重一些,语调能够层层推进,读出父亲在火头上的情感;二要注意放慢语速,就像说话一样,读出父亲的谆谆教导,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让孩子听得明白,从中受到教育。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5、回读,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
(1)师谈话:同学们读得真好,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而又严格的父亲的高大形象。此刻,请同学们把父亲说的三句话联系起来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要主动向别人认错,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你不就应防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阅读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进行,这是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重点,也是保底要求。
四、拓展延伸,文道结合
1、师谈话:理解了课文资料,此刻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全文,说说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也能够联系实际说说你跟别人争吵过吗你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见解或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教学中,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能够的;二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三是在学生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3、师总结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透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懂得原谅别人,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的孩子克莱谛,一个是知错、是非清楚、诚实懂事的孩子安利柯,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老师期望大家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做一个能够谅解、宽容别人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在联系学生实际,唤起自身的体验,深化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同时教师的总结谈话,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做人道理,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体现文道结合的思想。
[总评]
本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能根据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要求组织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整堂课安排了多次、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大部分时间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读书过程中,做到读前有目的,读后有思考、有检查,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把握理解文章资料,贴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2、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课上,老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大胆地放,合理地收,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学会读书,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