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面积》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环形面积》教学设计(优秀7篇),欢迎借鉴。
《环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2、利用已有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极限、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
3、培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品质,锻炼自己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它们的面积公式呢?
预设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面积计算公式。
师:对了,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利用了转化,对应的数学方法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数学思想求圆的面积呢?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勾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打下基础。
二、尝试转化,汇报发现
1、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
(1)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内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发言
(发现:通过转化,可以成为其他图形。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通过分的份数不同,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越接近长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小组合作,尝试推导公式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把一个圆形转化成了现在的图形之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1)请小组内讨论。
学生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师:虽然我们现在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如果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
(2)尝试推导公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同学们,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课件,同时闪烁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宽,并标示字母r
师:那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呢?(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明)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半圆展开后拼成的,请大家看屏幕,这个红色的半圆展开后,其中这条黄色的线段就是长方形的长。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继续演示如图,半圆展开后再还原,再展开,),这个长方形的长究竟与圆的什么有关?究竟是多少呢?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关,并且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并且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小组内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上分组讨论与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互助合作的精神,使他们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经验。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
1.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1)找两个学生到前面版演
教师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加强练习教师出示课件题目,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数学小诊所师: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以做练习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四、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知识点。
《环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讲述:看来,环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讲述: 刚才同学们不但画出了环形,而且剪出了环形,你们还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形的知识吗?你们都想了解哪些知识?有同学想知道环形面积,有谁知道环形面积怎么求吗?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
(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有办法知道做出这么一个游泳圈需要多少材料吗?
光盘呢?
小垫圈,别看它小,它的用处可多了。哪个组愿意计算它的面积?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计算出面积。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米尺,卷尺)。
汇报内容:
(1) 你选用的测量工具?
(2) 说说测量的方法及得到的数据。
(3) 列式计算。
表扬:刚才每个小组合作的都很好,有的量,有的记录数据,有的算,配合的相当默契。
4,指导学生看书。
三,置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今天这节课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板书设计:
略
《环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利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具准备
剪刀,一个梯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欣赏、引入新课。
1.展示生活中的梯形,温故引新
师: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梯形。你能说出它各部分的名称吗?请你边说边用你的小手指一指。你还想知道什么?(出示课件)
生:面积
师:大家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ppt演示)
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沿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师:通过剪拼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在推导。
2.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谁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与高,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S梯形=(a+b)×h÷2
【设计意图】本环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提供材料、动手操作、公式推导。
1.猜想梯形面积公式可能的推导过程
师:谁愿意猜一猜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生2:把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生3:把一个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
生4: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
师:同学们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作了大胆的猜想,但光有猜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事实来说明。
2.提供材料,探索研究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但老师今天只准备一个梯形怎么办?(课件出示图一)
生:画一个同样的梯形进行推导
师:请先想象一下,然后拿出材料画一画,再推导面积公式(学生研究,然后汇报并白板操作)生: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上底+下底)×高”表示什么?求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还要除以2?
生:(上底+下底)×高求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除以2求的是梯形的面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确定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也有同学猜想用一个梯形也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来推导,你们觉得可以吗?
(2)用一个梯形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再次研究,然后汇报并白板操作)
师:想办法把一个梯形剪或拼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再推导出面积公式。
生1:我们沿着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白板操作)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只有梯形高的一半,(上底+下底)×高÷2,求出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梯形的面积。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上底与下底的和表示什么?高÷2又表示什么?
生:上底与下底的和表示平形四边形的底,高÷2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那位同学是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的?
生2:我们沿着梯形一个顶点和一条腰的中点分割下来,把它转化成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梯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白板操作)师:你们是沿着腰上的任意一点进行分割的?
生:必须要沿着梯形一腰的中点与顶点的连线进行分割,剪下来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师:上底与下底的和表示什么?
生:上底与下底的和表示三角形的底
生3:我们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方格纸中读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两个三角形面积和就是梯形的面积,再在方格纸中读出梯形上底,下底,高,从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
生4>我们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进行推导,也能推出梯形面积公式。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说明同学们很会思考,其实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有其他方法,我们还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同伴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哦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公式推导。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沟通多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1.师:有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想办法计算出这个梯形的面积?
(学生白板工具栏中数学选直尺量出梯形的上底4、7厘米、下底13、5厘米、高8、5厘米,代入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2.师:梯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泛,这是我国最大的三峡水电站,
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多数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后,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取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很少有学生会思考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要把梯形转化为已知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那么。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呢?
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新课表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落实课堂教学呢?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往往会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去考虑教学,却很少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思考。学生已经具备了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的经验,是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从而学会学习呢?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却并非易事。所以我把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分为两个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先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进行推导,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掌握这种推导方法,再引导学生用一个梯形通过割补、分割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进行推导,根据推导方法的难易程度,在学习组织上安排了二人合作的形式进行这样的组织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目标明确,让每个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二、画一画中经历面积的推导过程
在平时的动手操作课中,多数教师都觉得很麻烦,主要原因是制作学习材料繁琐,课堂教学调
控比较困难,很容易造成操作的低效现象,为追求学习材料的简洁,我没有制作一些梯形的纸片让学生学习研究,而且把纸片拼摆改成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同时考虑到学生画图是用尺子量,误差太大,速度很慢等缺点。采用方格图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这样的学具准备一方面很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研究的想法画出来,逼迫学生先进行想象,比直接让学生拼摆更具有挑战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推导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主要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拼一拼、摆一摆或剪一剪,而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让学生先想象,然后把拼摆过程画下来,画的过程就是学生想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要求更高,这些转化过程必须经历学生的空间想象,白板的应用,让学生观察梯形的变化,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很好地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理解的更深刻。
《环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4
【学情与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过程中已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学习的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教材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思考,进行实际操作,依照求之前的经验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并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拼、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梯形卡纸。
学具:
剪刀、各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呢?(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汽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节课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探索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向:
我们在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小组活动: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
(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根据转化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我们已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
1、选择(进一步明白求梯形面积公式的条件)。
2、是非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3、我最聪明。(拓展提高)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3、完成课内作业。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汽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汽车的玻璃面积了吗?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作业。
(解决了前面导课提出的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
《环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圆环的面积及应用。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情境的引入,突出主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认识圆环是圆的面积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圆环状的物体图片,使学生对圆环有感性的认识,从直观上感知圆环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圆环的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操作感受。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本设计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剪出圆环,使学生不但对圆环有鲜明的认识,而且能深刻地理解圆环面积与内、外圆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顺利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公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规、光盘
学生准备剪刀、直尺、圆规、每人一张硬纸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认识圆环
1、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圆形花坛、圆形水池外的环形甬路,奥运五环标志,光盘……
2、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环形的)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环或环形。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环形的物体?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乐趣?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已经知道的环形物体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环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学生掌握的常识和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从直观上也感受到了环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圆环的面积奠定基础。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画一画,剪一剪,发现环形的特点。
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用同一个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和5厘米的圆。
(学生按照要求画圆)
《环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环形,学会环形的制作方法,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
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形成环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自辅尝试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半径为6厘米和2厘米的两套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半径为6厘米和10厘米的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实践操作,引入新知
1. 欣赏图片:美妙的圆
2.思考:圆的面积怎样计算?请同学们拿出半径10厘米的圆片,谁能告诉大家,你会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吗?(引导学生说出文字公式、字母公式、列出算式。)
3.画一画。你能在这个圆内画一个小圆吗?试试看?(学生画圆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算一算。你能算出小圆形的面积吗?说一说。
5.猜一猜,剪一剪。如果用剪刀剪去小圆,可能会得到什么图形?象图几呢?把剪出的图形举高,让大家欣赏一下。揭题板书:环形
思考:图1和图3为什么不是环形?(环形有两个同心圆)并粘贴图片。
强调: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小同心圆就得到了环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环形?学生举例,课件演示。
2.数一数:环形有什么几个圆?环的宽度叫什么?
认识环形的特点:有两个同心圆,环宽相同。
3.环形的组成:小圆、大圆、小圆半径、大圆半径。
(课件演示)
4.环形的面积。由圆的面积引出环形的面积。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手中环形的面积。讨论:怎样才能算出手中这个环形的面积呢?4人一组讨论。(小黑板出示)
5.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先板演,再探究谁的计算方法最简便。
师:演示从一个大圆面积里去掉小同心圆的面积就是环形的面积。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再求出环形的面积。还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环形面积的简便算法,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6.实践。判断。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
(2)一个环形,外圆半径是4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计算这个环形的面积列式为: 3.14×4 -3.14×2 ( )
7.一个铁环。它的内圆半径是10厘米,外圆半径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你能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半个环形:R=10厘米,r= 6厘米)
2、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它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3.在一个直径是4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动手操作:5人一组,团结协作,制作五环。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 第4题。
板书设计:
环 形 的 面 积
大圆面积 — 小同心圆面积 = 环形面积
《环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7
学情分析:
《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而苏教版则安排为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圆的表象认识。在学习圆的面积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圆的面积的`关系,总结出圆面积计算方法。此时这个阶段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复杂的。竞争意识增强,敬佩优秀同学;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加强预习,学会总结。认知也有所发展,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初入六年级的小学生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刚入六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目标归纳起来为: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转换思想】,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沟通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锻炼自己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2,圆面积的计算以及公式的推导
案例描述:
一、带入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课本中的草坪喷水插图,并提出问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知识
2、并进一步提出这个圆的面积是指这个图形的哪个部分
3、最后开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圆的面积}
二、引入数学历史,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十分奇妙的形状。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在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像圆。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锤或陶纺锤。古代人还发现搬运圆的木头时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的时候,就把几段圆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滚着走,这样当然比扛着走省劲得多。
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型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三、引入旧课,导入新课
【引入】小学生们,前面我们学习过了正方形,长方形,甚至梯形面积等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动手把圆先切割再拼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那么圆的面积不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嘛。那我们准备工具看一下怎么样才能将圆拼接成一个我们所了解的图形。
1,课件展示:请看大屏幕,分成16份的圆,把它们可以拼接近似成平行四边形,分成32等份,也可以拼成近似为平行四边形,而64等份呢,竟然可以近似为长方形,那你可以发现什么?【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2,思考提问并总结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语言描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而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3,提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问题,提问总结s=πr2
4,利用公式,导入数学历史的有关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会作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性质。古代埃及人就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运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C=πd或C=2πr.《周髀算经》上说"周三径一",把圆周率看成3,但是这只是一个近似值。美索不达来亚人在作第一个轮子的时候,也只知道圆周率是3。魏晋时期的刘徽于公元263年给《九章算术》作注时,发现"周三径一"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他创立了割圆术,认为圆内接正多连形边数无限增加时,周长就越逼近圆周长。他算到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圆周率,π= 3927/1250。刘徽把极限的概念运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之中,这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的成就。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在前人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精确值,他还用两个分数值来表示圆周率:22/7称为约率,355/113称为密率。在欧洲,直到1000年后的十六世纪,德国人鄂图(公元1573年)和安托尼兹才得到这个数值。如今有了电子计算机,圆周率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五万亿位小数了。
四,熟记公式,并投入实践应用之中
1,口答,根据半径计算出圆的面积
R=1,R=2,R=3
2,练一练
r=8,s=;c=31,4,s=
r=4,s=;d=16,s=
3,那现在请大家回到本节课开始的时候,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4,第18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修正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计算过程和依据
5,第18页第2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之后,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猜一猜结果,然后在地上画一个半径是一米的圆,让学生看看,并试着站一站
6,课下思考
用一根长3米的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树杆上,羊的活动范围是多少?
五,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让我们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六,【作业】
随堂练习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