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正文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篇1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亦即教学目标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通常须要分析和设计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

(2)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亦即教学策略设计。在设计时,从整体把握教学策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设计出具有特色,符合教师自身特征及实际教学背景的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教得如何),亦即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有四种比较典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决策性的评价模式,研究型的评价模式,价值性的评价模式,系统性的评价模式。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

二、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正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部分是,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活动;等等。

其次,在真正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过程;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首选鼓励和激励策略,即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而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而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

再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最后,根据课堂实际的实施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

三、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1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2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3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4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5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四、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各个不同领域关注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2.对于重要的公式、法则和规律,教学设计的素材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交流

3.编排例题、习题时要注意设计一定数量的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4.代数式、方程、函数内容的编排适宜螺旋式推进

5.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使用计算器

6.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赋予教学设计一定的弹性 7.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素材的选取宜注意选择那些具有现实背景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有丰富的数学内涵的内容

2.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3.选择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

4.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5.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6.教学设计要有弹性,给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1.选择具有现实意义、体现统计与概率思想方法的素材

2.内容呈现形式上要强调数据统计的过程和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体验与刻画 3.教学设计要留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4.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

6.教学设计应为使用计算机、计算器提供可能

7.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四、联系与综合领域

1.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

2.设置综合专题,使学生探讨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和综合应用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篇2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文化课类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包括教具、学具等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课

(三)课后延伸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安排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内容:三大部分和八大要素。

1、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的要素: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制定

2、教学策略设计包括的要素:教学内容顺序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教学媒体组合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包括的要素: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方法:

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练法、练习法、实验法、图示法、比较法、启发法、提问法、类比法、程序法、掌握学习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1、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性实验;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43-001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表示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点,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化学教师的观念、能力尚处于发展转型期,演示性的验证实验仍然是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做,同学们看的情况并未实质性的改变,探究性实验也因各种因素并未像期待的那样广泛展开。因此对于处于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在新旧教材的过渡阶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能力,深入探讨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在教学中有效开发设计,积极尝试探索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其功能和价值的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和研究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新形势下开发、设计、使用探究性实验提供思路和帮助,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灵活的加以应用,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原则

每个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实验设计才有价值和意义。

实验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敢于推陈出新。教师的创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活跃思维和创造欲。教师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在探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智力和情感因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设计中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可行,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可以较顺利地去进行探索实验,稍加努力就能达成目标,让学生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

实验本身应具有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应对实验作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自觉、深入地思考,并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价。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力求实验装置简单,规范,安全;要对有毒物质进行无害处理的操作设计;使用药品时,注意药品的节约回收及循环使用。教师要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教给学生一些应对措施,防患未然。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式

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是指从已有学科知识构架内选择出既符合目标要求,又适合于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具体对象。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适合探究的内容也并非都能套用普通化学实验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合理的筛选以确定探究性化学实验的内容。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可选择的来源:

(1)教科书。(2)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3)学生自身的发现。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

(1)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丰富精美的图片会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强大的冲击使其产生兴趣,既而吸引着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文字素材;此外,图片真实、直观等特点传达了一些文字所难以表达的信息,促进了学生对文字素材的理解。

(2)以实验习题的形式呈现。根据学习需要,选择或变化某些实验习题,使探究的实验内容溶入其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呈现。借助师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既而产生问题,呈现所要探究的内容。

(4)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用视频或者动画等媒介来演示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过程与现象,从而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实验内容,进而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三、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路

四、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建议

(1)基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具有开放特征的探险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

(2)课堂中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一支兴奋剂。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教师要发自内心的恰当的使用评价语言。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3)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可能完全自主的完成探究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

(4)探究学习的内容具有局限性,选择适合探究的课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师指导探究时,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王磊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12

[2]郑长龙主编,周仕东副主编。《中学化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132

[3]顿莉。《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2008-04-07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 篇5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42—01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在教学设计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与领悟教学理念。那么,教学设计与以往传统的备课之间有何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 主线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强调教的设计,强调教学流程,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的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对象的区别。对传统备课而言,所要备的是知识点,是教材,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其目的在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而对教学设计而言,备的是学生和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决定如何去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

3. 依据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而教学设计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是在分析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精心设计。

4. 变通性的区别。传统的备课相当于课前的教学准备,是预设的、静态的,而其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宗旨,变通性不大;而教学设计,作为纲要性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具体工作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的进展情况而定。

5. 教材观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将教材权威化。备课的中心放在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考试重点、分析教材,其他辅助材料用得较少,只是注重教材,使得思维桎梏,视野狭隘;而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如何运用教材,让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二、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 主线的确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以往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角色必须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引导者,学生要从以往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方案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的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它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即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解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3. 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案与手段还得通过教学过程与方法来具体体现与实施,那么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整个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必须处理好新课引入、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环节的关系,并且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

教学设计教案 篇7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设计;教育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79-01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个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力量就是从教育者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中流露出来的。我们平时上课要求都写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案。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何设计好教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就越发显得重要了。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设计好了才望上好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在写教学设计前,应做到“六看”。“六看”指的是看课标、看教材说明,看训练重点、看预习提示、看教材内容、看课后练习。

1、看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备课的依据,备课前要钻研课标看看教材同课标有什么联系,该体现什么重点,对所备课文有什么要求。

2、看教材说明。教材说明最能体现课标精神和编者意图,要通过看教材说明把握所备课文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

3、看训练重点。训练重点,是集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它是针对课标和教材体系本身确定的,看训练重点就在于教学定向,要围绕训练重点定目标,选方法。

4、看预习提示。它是对所学课文的轮廓介绍,是备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的一条捷径,预习提示中常有对作者简介,文章背景提示,主要内容的叙述,主题思想的揭示,学习方法的建议,值得思索的问题,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

5、看教材内容。这是备课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对教材内容不熟悉,不可能运用自如,更无法架轻就熟,要从亲身的读中去感受文章最能体现重难点的地方,去感受文章最美的地方,以此为备课奠定基础,也才能做到胸有全局。

6、看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师备课前不但要练习,还要一丝不苟地做练习,通过做,了解训练点有哪些,这些训练点分散在课文哪些地方,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学生过手,这样才能写出质量高的教学设计来。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六看”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范例:?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待尾巴进入课堂。(情景设置法:突出“趣”字,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氛围。)

老师长尾巴了,帮老师想个办法。(学生发言)

你们会怎样对待一个“长尾巴”的老师?(学生继续发言)

大家没有,唯有老师有,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这节课每个同学也跟老师一样冒出一条尾巴,那会是怎样一个情景?或者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带着一条可爱的小尾巴,那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2)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动物的尾巴。同学们再帮老师一个忙,老师要为“动物世界”策划一期节目,节目名称叫做“神奇的尾巴”,请同学们为老师推荐一些动物,说说理由。(学生发言)

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自动物,列如直升机的发明来自蜻蜓的启发,雷达的发明来自蝙蝠的启发。课外的想象很多也来自动物,来自于身边的生活。美国一位作家为我们作了大胆的想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书“四到”,划出佳词妙语。(2)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字障碍。(重点字词:闲暇、翘起、蹭等)(3)自由朗读,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4)分组讨论:课文分几步展开描述的?(提示:提出设想――想象样子――装点保护――尾巴功能――美好愿望)

3、研究学习

(1)学生与文本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作者的想象中,人类的尾巴是什么样子? ②人类对尾巴的态度?③尾巴的作用、功能?④作者对人类有尾巴持怎样的观点?(上述问题涉及全文,答案均在文中有显示,可有效帮助学生研究课文)

看图说话:联系课文插图,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复述课文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

(2)学生与老师对话

①课文想象丰富、奇特,举出你最感兴趣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意在激趣,运用想象举一也可,略有分析)

②作者以大胆、奇特的想象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话题,并对尾巴的形状、功能等作了描述。那么作者的想象有何根据呢?(提示:体会想象既有客观事实的合理性,又有不X荒唐的奇异性)

4、迁移拓展。尾巴有种种好处、如果每个人都装上一条尾巴,会不会带来什么烦恼?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学生自由发言,想象力的迁移)

(提示:既然尾巴有多种功能,它也可能带来很多麻烦。让我们为自己设计一条理想的尾巴,要联系生活,扬长避短。)

基本要求

内容: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展开想象;方案由图案、说明文字两部分组成。

形式: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设计方案。

注意: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说的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点子;方案展示:小组共同上台展示作品,口头说明方案。(每个成员参与)

5、课堂小结。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的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中大胆运用合理奇特的想象,创造更加丰富多姿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