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8篇】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8篇】》

时间: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编的8篇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把“大拇哥”竖起来,送给每个值得我们为之点赞的人;

2、学会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3、学会拥有自信,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更好,多努力就会有进步;

4、知道“不能只说行,努力才能行”。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自信观”,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自大。踏踏实实,努力进步,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会的。

教法:

利用教材,相关课件即可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自信的名人实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引导

上世纪60年代,一个混血男孩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男孩长大后就读于夏威夷一家私立精英小学,因为肤色问题的困扰,他在班上少言寡语。每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双腿就开始不停颤抖,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老师无奈地告诉男孩的母亲,这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男孩的母亲并不认同老师的观点,�

在母亲的鼓励下,男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努力地与他们沟通,征订报纸出人意料的顺利,几个邻居都成了他忠实的订户。有了挣“第一桶金”的经历,男孩从此说话不再结巴了,他从一个街区走到另一个街区,自信地敲开一家又一家的大门,订单也与日俱增,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他童年时获得的“第一桶金”浸透了深深的母爱。原来,母亲早就安排好了,她自己出钱请邻居们订报纸,目的就是给儿子一份自信。成功的他握住母亲的手,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是童年那份宝贵的自信让他一步步地走下� 他就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二、畅所欲言

让学生们讨论从奥巴马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让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总结

奥巴马不会因自己的肤色问题而变得自卑,相反,他十分自信,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成就了今天人人尊敬的奥巴马。我们大家也是如此,凡事要有自信,并且要努力去做。没有自信,别人自然而然就会瞧不起你。有了自信,不实际去做也不行,别人就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进店(详)喝酒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 掀 剪 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 闪 闪 豪放

劈 跳 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西湖》。下面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2、学生分析:学生都没有到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毫无感知,再加上学生只有九岁,常规教学中,单凭语言文字的描述他们是不能够完全领会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的。因此,根据学生特点,我在本节课主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研读课文,领略西湖风光。 (三)、全课小结。 (四)、拓展延伸。其中前两个是我在本节课中整合点的主要表现部分。具体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西湖美景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西湖迷人的风光,随着播放,学生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激发他们对西湖深深的向往之情,然后,乘势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领略西湖风光。

首先我让学生认真倾听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让他们从文字中感受杭州和西湖的美丽,再结合图片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镶嵌”和“明珠”的意思;接着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他们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只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是无法真切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的。这时我就想到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到西湖体验一回。�

(三)。全课小结:

我以苏轼的古诗>结束了今天在西湖的游览,也为本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几个西湖的相关网址,让学生课后自由发挥, ,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也增大了本节课的信息量,使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 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 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文章,明确字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学而笃( )志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 后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介绍作者及《论语》

生介绍,师补充。

本课时讲解

1—4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反思

带动课堂气氛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

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究。

2、用心读书,体会文章情感。

【策略】

1、设计体验阅读环节,理性引导,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2、引导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读写结合,深入浅出,内化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体验性阅读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主要的教学环节】

1、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2、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3、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4、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具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语句的含义。

2、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2、自由读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1、读喜欢的部分,相机引导,感悟理解。

2、学生汇报,指导想象我的心理活动和父母的情感再度读文,深化理解。

三、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1、想象吵架情景。

2、辩论──同意谁的评价?

四、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1、读文理解:

读最后一段谈理解。

2、以最后一段为蓝本,以巴迪的身份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或自己给父母写信,表达这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总结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