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件10篇》
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科书第36至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 )和( )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 )厘米
(3)13厘米-7厘米=( )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 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 )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数学68-69面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小节的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小节的内容例1是整十数乘一位数,而这一例题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表内乘法的计算2×9扩展到2×10;第二部分是任意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口算乘法的,所以让他们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难点: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理解口算原理。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学生练习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已经学完1—9的乘法口诀,大家忘记了吗?那好,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2、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请仔细看……(课件逐题出示,学生口答)
6个十是( ) 20个十是( ) 12个百是( )
5个千是( ) 40里有( )个十 300里有( )个百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玩一玩,好不好?(课件出示儿童游乐场情境图)(生观察)
2、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寻找信息、捕捉信息。
师:从这幅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口答)
3、小精灵语(点击播放)嗨!我是你们的朋友小精灵,你们能根据这幅图上的游乐项目价格表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交流汇报。
三、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1(1) (课件出示情境图)
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的出示例题。(课件出示)
(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答案,师板书:2×9=18(元)
(2)、课件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师板书:
2×10=
想:2乘1个十等于2个十,就是20
适时提问:你会做吗?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③、根据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那哪种方法口算更简便呢?
(3)及时反馈4×10 = 3×10 =
10×7 = 10×5 =
2、例题1(2)
(1)、课件出示: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①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
20×3=
想:2个十乘3等于6个十,就是60
②思考:20×3=?小朋友们先自己独立地想,然后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不同的思考方法。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a、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b、因为2×3=6,所以20×3=60;
c、2个十×3=6个十,6个十就是60
……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口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请看!一列过山车开过来了,小朋友只要回答对以下闯关题就可以免费乘坐了。想坐吗?那好!看看能否闯关成功。
1、考考你(课件出示)
闯关题:2×3= 20×3= 200×3= ×3=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道算式,�
把你的想法与同位说一说,在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在口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把这些题目看做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下面就运用我们刚刚得出的规律来试试看,好吗?
3、及时反馈(比比谁最棒哦)
20×4= 7×60= 80×5=
3×600= 700×8= 200×5=
(学生回答后问:400×5的积后面为什么不是两个0而是3个0)
4、玩一玩(让学生上台自己点击)
师:同学们,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出来采蜜,可是它们都迷路了,你们愿意帮它们找到回家的路吗?——(课件出示):①7座小房子上有7个不同的数字140、12000、400、80、90、180②6只小蜜蜂的胸前挂着6个不同的算式:80×5= 7×20= 30×3=
90×2= 8×10= 4×300=
请学生上台点击小蜜蜂的房子,让蜜蜂飞回家,最后出现这6只小蜜蜂的画外音——亲爱的同学们!谢谢你们,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会感激你的!
师:啊,太感人了!同学们真棒,竟然能利用咱们刚学的知识帮助迷路的小蜜蜂找到家了,真是了不起啊!
小朋友,我们刚才帮了蜜蜂一个大忙了,愿不愿再去帮帮超市的工作人员呢?(愿意)请看!
4、小试牛刀(课件出示)
一种牛奶每箱卖40元,昨天下午毛家超市卖了这种牛奶8箱,请你帮毛家超市算算这8箱牛奶卖了多少钱?
五、做游戏:找朋友
六、动脑大比拼
同学们,我们现在放松一下吧,好吗?
请每位同学写出两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然后让同位做。再指名学生说出刚才出的口算题,考考老师,老师故意说错几题。
七、谈收获和感受。
同学们,本节课中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哦。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9=18
2×10=20 20×3=60
想:2乘1个十等于2个十,就是20 想:2个十乘3等于6个十,就是60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3
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觉得难的原因。今天和大家来详细研究应用题的四大类型。
一、一般应用题
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解题规律可循,完全要依赖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线索。
要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
从条件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问题
从问题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
例题如下:
某五金厂一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剩下的如果平均每天生产150个,还需几天完成?
思路分析:
已知“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就可以求出已经生产的个数。
已知“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150个”,就可以求出还需几天完成。
二、典型应用题
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中,有的题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这样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
(一)求平均数应用题
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规律是:
总数量÷对应总份数=平均数
注:在这类应用题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对应,可根据总数量来划分成不同的子数量,再一一地根据子数量找出各自的份数,最终得出对应关系。
例题一如下:
一台碾米机,上午4小时碾米1360千克,下午3小时碾米1096千克,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
要求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一天总共碾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下午)。
2、这一天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的4小时,下午的3小时)。
3、这一天的总数量是多少?这一天的总份数是多少?(从而找出了对应关系,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二)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的题目结构是:
题目的前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题目的后半部分是问题,也是一组相关联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
解题规律是,先求出单一的量,然后再根据问题,或求单一量的几倍是多少,或求有几个单一量。
例题如下:
6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300亩,照这样计数,8台拖拉机7小时可耕地多少亩?
思路分析:
先求出单一量,即1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的亩数,再求8台拖拉机7小时耕地的亩数。
(三)相遇问题
指两运动物体从两地以不同的速度作相向运动。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
1、相遇时间=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和。
例题如下:两地相距500米,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行60米,小明每分钟行65米,几分钟相遇?
2、相隔距离(两物体运动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题如下: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10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每小时的速度比货车快20,求甲乙相距多少千米?
3、甲速=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相遇时间-乙速
例题如下: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648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可以有不少变化。
如两个物体从两地相向而行,但不同时出发;
或者其中一个物体中途停顿了一下;
或两个运动的物体相遇后又各自继续走了一段距离等,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另:相遇问题可以引申为工程问题:即工效和×合做时间=工作总量
三、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
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题有三种,下面分别谈一谈每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的规律。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是,已知两个数量,所求问题是这两个量间的百分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罢了,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题的一般规律是:设a、b是两个数,当求a是b的百分之几时,列式是a÷b。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含意。
例题如下:
养猪专业户李阿姨去年养猪35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6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百分之几?
思路分析:
问题的含义是: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是去年养猪头数的百分之几。所以应用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去÷去年养猪的头数,然后把所得的结果转化成百分数。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那个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先确定单位“1”,然后确定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类应用题可以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算术法来解。
用算术方法解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也要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已知条件入手分析:
先确定单位“1”,再确定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些稍难的应用题,可以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四)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问题。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
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实际数量,把它看做“1”,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所求问题大多是合作时间。
例题如下:
一件工程,甲工程队修建需要8天,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两队合修4天后,剩下的任务,有乙工程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思路分析:
把一件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8,乙的工作效率是1/12。
已知两队合修了4天,就可求出合修的工作量,进而也就能求出剩下的工作量。
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乙的工作效率,就是还需要几天完成。
四、比和比例应用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中,比的应用题包括:比例尺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
(一)比例尺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是研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最主要的是要清楚比例尺的意义,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根据这个关系式,已知三者之间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未知的量。
例题如下:
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城到B城的距离是8厘米,A城到B城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思路分析:
把比例尺写成分数的形式,把实际距离设为x,代入比例尺的关系式就可解答了。所设未知数的计量单位名称要与已知的计量单位名称相同。
(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求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接触到的不平均分问题。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
先求出各部分的份数和,在确定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按比例分配也可以用归一法来解。
例题如下:
一种农药溶液是用药粉加水配制而成的,药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100。2500千克水需要药粉多少千克?5.5千克药粉需加水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
已知药和水的份数,就可以知道药和水的总份数之和,也就可以知道药和水各自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知道了分率,相应地也就可以求出各自相对量。
(三)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目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里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两种相向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时,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kx=y(一定)。
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时,可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y=K(一定)。
例题如下:
六一玩具厂要生产2080套儿童玩具。前6天生产了960套,照这样计算,完成全部任务共需要多少天?
思路分析:
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已知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攻克小学应用题其实很简单,抓住重点,不受题面干扰,自然可以顺利解答啦!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课件 4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 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 二千 三千 四千 五千 六千 七千 八千 九千 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 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 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课件一年级 5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
2、教师准备三张透明的“魔力框”(每个学习小组也准备一张)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依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上”,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
①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在小组里照样子用“魔力框”框一框,交流自己的发现。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个位是5的数;
(2)个位是0的数;
(3)十位是5的数。
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标准,把符合该标准的数称作“我们的朋友”。然后分小组活动,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再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小学数学课件一年级]
小学数学课件一年级 6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
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
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整十数。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学生40准备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进行摆小棒比赛,比比谁摆得又对又快。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1、师:请小朋友们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摆法,比一比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
〔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3、师: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4、提问:3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34根的?3捆添上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是39根的?
5、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6、提问:三十九根添上一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
小学数学课件分数 7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正确判断真分数与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
2.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比较、分析、笼统、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1”平均分成了份,涂色局部表示(一)。
师问:3/8表示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二、教学新课
1. 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内容。
2. 教学例2.
(1) 出示例2和图。
师问:把1个圆看作“1”,怎样用涂色局部来表示1/4、3/4和4/4呢?同学在书上完成涂色。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涂色的?
师追问: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涂色局部各表示几分之几?每个分数例各有几个1/4?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师追问:4个1/4就是多少?怎样涂色(涂满)
要表示5个1/4,应该怎样涂色呢?(用2个图形)
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用2个图形。
同学完成涂色。
(5/4)
师问:5个1/4用分数怎样表示呢?(5/4)5/4里有几个1/4?(5个)说一说5/4表示什么?(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2) 探索发现。
师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答:涂色局部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局部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局部超越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份平大。
3. 教学例3.
(1) 出示例3
师问:你能用涂色局部表示下面的分数吗?
同学独立完成涂色。
展示同学作业,讨论两个问题。
1表示每个分数,分别要涂几个1/5?
2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指名回答,让同学说说自身的想法。
(2)指导分类
师问: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同学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分类结果,重点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想法。
同学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1 分子分母 1/4 3/4
3类 分子=分母 4/4
分子分母 10/5 13/5 5/4
2 分子分母 1/4 3/4
2类
分子≥分母 4/4 5/4 10/5 13/5
揭示概念
师: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活着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3) 板书课题:说一说自身是怎样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
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同学自身小结。
4. 完成“练一练”
(1) 完成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右边两组图应该把1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哪些分数是真分数?假分数有哪些?
(2) 完成第2题。
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七第1题。
(1) 同学独立描点。
(2) 指导观察: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1之间,假分数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局部。师问:这样分布说明什么?(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2. 完成练习七第2题
同学独立完成。
师追问:有什么发现?(分母是8的真分数有7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共有8个),分母是8的假分数有多少个呢?
3. 完成练习七第3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4. 完成练习七第4题
同学在书上完成填写。交流汇报结果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跟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从本节课的公开课教案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同学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学设计面向大多数同学,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珍贵意见,谢谢!
3月19日,我听了牛老师的苏教版五年级“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两个概念。这一课的内容是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牛老师立足于促进同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放手让同学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牛老师以写出分数并说出以“谁为单位一”这件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知识情景,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把同学置于实践生活情景中,给同学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探索性、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感知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用到实际。
二、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的重要方式。牛老师这节课,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同学自觉参与,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充沛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三、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牛老师这堂课运用 “你说的真棒!等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真正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不同的观点:
一、本节课牛老师在强调以“谁为单位一”的问题上强调的不够,牛老师再说的时候也说成“一共分”,而没有说“平均分”,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因为在本节课中就出现了同学不会找“单位一”, “单位一”应该是“一个整体”。
二、我认为在这节课上同学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待于加强,本节课牛老师在同学的数学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导致同学无论是自身读,还是集体读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三、数学课堂的严谨性应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我认为在无论是练习还是内容讲解,不要太随意,该写在黑板上的必需板书出来,不能说一说,或随便举例。
[小学数学课件分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课件 8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 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 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 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 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 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 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六一”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么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决定今天这节课带大家去体育馆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
[创设参观体育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师:瞧!有这么多运动员在这儿参加比赛,现在想请大家给运动员试着编一个号。
课件显示:
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师:(课件在原基础上加一个3)如果是1、2、3三个数字呢?能编出几个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历了简单的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3.握一握。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优胜组旁边,伸手和优胜组的4名同学握手)向你们表示祝贺!
师:握手是我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组内的4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体现了课堂的发展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
师:这里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录像片段:乒乓球比赛。)
师:三个运动员每两位只打一场,他们要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2.搭配服装。
师: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马上就要进行颁奖典礼了,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同学们,获奖选手可以怎样搭配衣服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独立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你想让他们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钱问题。
师:为了奖励获奖运动员,组委会决定给他们买一份特别的奖品。
(课件出示奖品盒以及标价:5元。)
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5张一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学生摆学具,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课件]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 9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 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10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 5:观察物体(一) 6:表内乘法(二)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二)、单元分析
1 、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 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 、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6 、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7 、认识时间: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