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5、层次结构
第一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第9—16句)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气息。
第三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6、全文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归园田居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邓永红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文。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品田园之美,悟本性之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
品味陶诗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诗中“拙”字的实质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桃花源记》里,武陵人一睹了桃花源优美的景象。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良田美池,鸡犬相闻,民风淳朴一派和平与安宁的景象。试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武陵人,你从桃花源出来你会干什么?
(预设)生:课文上说他又回去找,可是没有找到;他会带上自己的家人逃离到这个地方;他会按照那样一个桃花源再建一个世外桃源。
师:其实陶渊明与他一样,也想建立一个自己的桃花源。建在哪里?
生:归田园建。
追问: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看看他自建的桃花源,但它不叫桃花源,它叫什么?
生:田园
追问:今天我们就一同步入他的《归园田居》,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品一品。
[感知文本]
一、朗读文本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文本,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扫除文字读音障碍。
(三)请学生齐读文本。
过渡:文章和诗歌的标题就好比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二、理清文章思路:
从标题来看,给我们传达了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归田园居
追问:从这标题来看,我们应着重抓哪个字?归。下面就让我们围绕“归”字来理清文章的思路。那么作者归在哪里?
明确:归到田园;也就是告诉了我们他的归之所(板书)
过渡:归之所是哪几句,同学们一起齐读出来。
追问:除了讲归之所还讲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诗歌内容的前6句讲的是什么?)
明确:归之因
追问:那么除了刚才所归纳的:归之所归之因,还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来齐读最后两句:“户庭无尘杂。返自然”
明确:归之情(趣)
追问:哪个字更好?“趣”字我觉得更好,情:只是当时的一种心情,而“趣”字把作者那种(在田园生活里)乐在其中的'感觉表达了出来,并且作者回归到田园也是他人生的一种趣味、一种情趣。
板书:明确:(1-6)归因;(7-16)归所;(17-20)归趣。
过渡:理清了文脉,下面就让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了解诗人的归之因。
[品读文本]
一、了解“归因”:
问:哪些诗句体现了归因?
明确:前6句。
二、品读关键词
提问:诗歌前6句中哪些字词表现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
三、品读概括句:
(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俗”是什么意思?“无适俗”是什么意思?
明确:“俗”:世俗:为名为利,争名夺利;汲汲于富贵,汲汲于名利。“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 ”《史记》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无适俗”:不能、不会迎合世俗,保留自己的真性情。
小结:这两句就是告诉我们陶渊明不仅本性真,品性高,而且十分向往田园生活。
(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追问:这两句诗我们应该抓哪两个词?为什么?
明确:“误”“三十年”
追问:表明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对官场的厌恶,一个“误”字,说明作者悔恨之情;三十年用夸张说法,表明时间之长,悔恨之深。
过渡:作者运用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达了出来。
(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羁鸟”是什么鸟?池鱼又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自由,受到束缚。
追问:诗人用一个“恋”一个“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正是作者向往田园自由、厌恶官场束缚,所以在这里把作者急切想要回归园田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过渡:然而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其中的归之所,下面我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赏析。
二、品味“归所”:xx(小组讨论)
(一)本首诗歌选取了田园的哪些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
(二)单看这一个一个独立的意象美吗?
明确:不美!
追问:对,这不过是农村的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那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眼里,一切平凡的事物都显得那样美好?
追问:正所谓:境由心生,诗人本人是性本爱丘山,一直向往、神往田园生活,所以,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三)这些意象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品读景物所蕴含的美。
下面我就将咱们班分为四大组,一起来品味意象的特征,去发现景物所蕴含的美。
1.方宅、草屋:住处空阔宽松。房屋虽简陋,好在数量较多,不但够自家人居住,就算有客人来,也宽松有余。
2.榆柳、桃李:环境清幽美丽(春日繁花似锦,缤纷绚丽:夏日绿阴匝地,郁郁青青)
3.远村、炊烟:气氛安详柔和(渺渺村庄,袅袅炊烟,朦胧迷茫,似幻似真)
4.狗吠、鸡鸣:生活宁静和平(能听到深巷中的狗吠声,可见乡村的宁静;鸡在桑树颠得意地鸣叫,可知生活的安定和平。“狗吠鸡鸣”还给田园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小结:孤立地看这些景物虽然平常,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后便活灵�
过渡:然而诗人归后的心情怎么样呢?我们一起齐读最后四句诗。
三、感悟“归趣”:
诗人归后的心情怎么样呢?(“户庭无尘…反自然”)
明确:摆脱官场生活那种自由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恬淡、宁静幽美、自由自在。
归园田居说课稿 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习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导: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披荆斩棘历经高考,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二)以文本为基础探究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品陶渊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渊明的人性光辉。
(三)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是赞成还是反对?
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难免有些许污浊之气和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学习陶渊明并不是学他的归隐田园而是那种纯净的坚守,最后得出结论: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积极进取为生活态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应,进一步渗透。 综合整节课内容,并联系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题目是《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八、说作业设计:
写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说板书设计:
十、说课后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上创新,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入,注重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教育渗透;注重学生良好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对于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明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2、重难点把握准确适当,教学设计衔接较好,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板书设计规范切合主题,作业设计和目标一脉相承。
不足:
1、诗歌是朗读的艺术,因为课堂容量大,为学生提供的朗读的机会有点少,朗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应该齐读、范读、请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因为是公开课,学生难免紧张,加上高一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并未形成,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回答问题不积极,缺少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欠缺自我意识,课堂少了一些灵动和精彩。
3、上课节奏有点快,不能很好的关照到学生,放手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参与。
4、教学设计可以再做修改:不再是以“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线索贯穿,而是从探究文章入手,其文—其人—延伸拓展,这样环节脉络更加清晰,也能节省出来时间留给学生展开讨论。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陶诗《饮酒》、《桃花源记》导入。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齐读。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尘网羁鸟池鱼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分组讨论:
(1)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描写田园?展现了田园怎样的风光?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3)你能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来?
(连续追问,启发和鼓励学生)、(采用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示例:
这是你梦想中的桃源:看,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欢迎您与我共来畅游此地!
4、讨论:为何而归?
教师补充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总结全文(列板书)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金牌教程》上有关练习。
3、小作文: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归园田居说课稿 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汉魏晋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介绍
通过本课前面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经有所掌握,但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仍较欠缺。此外,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对本课陶渊明的选择和思想感情较难深层次理解。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回顾以前学过的陶渊明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学会知人论世。
2.学会背诵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法和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确立的教学方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情境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同时引出诗人陶渊明。
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诗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诗歌,感悟真情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三)课堂互动,品味田园风光
为了深刻理解本文,本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点拨法,通过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1.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明确:归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明确:
(1)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为何归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归向何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二步:揣摩表现手法,体会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学生能较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但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以羁鸟、池鱼来比喻官场中的自己,表现作者对田园的眷恋和向往。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鸡、桑树;构成了一副恬静安宁、空阔祥和的田园山水画。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比,“一无一有”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这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四)讨论探究,分析诗人态度
诗歌的艺术特点较为简单,可由学生探讨得出,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由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明确:首尾呼应、语言朴实、情景交融
2.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只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五)思维扩散,交流心得体会
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1.示四首诗歌内容
2.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课知识
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学生阅读面,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7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归园田居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由学生完成)
(三)诵读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
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
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xx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xx高压的时代,s会黑暗,xx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 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10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正确解读诗歌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法,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学习。
2.通过讨论,对诗歌意象进行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代名词缘自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那么这么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的世界是源自于哪位大家之笔呢?没错,就是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知人论世
1、回顾初中所学习过的出自陶渊明笔下的诗文。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通过图片猜诗句的形式再次回顾所学诗文进入诗歌情景的学习。
(其三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五柳先生传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通过资料补充完整的形式将陶渊明的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杰出的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语言清新自然。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意境,因此陶渊明被后 (补充)同时陶渊明还有一个称号,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隐逸诗人)一直在官僚与隐士的角色中徘徊,他29岁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后又出来做官,但时间都不长,直到41岁时,他才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试问:陶渊明归隐后真的快乐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一同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三、诵读指导
齐读,纠字音,指导、提醒把握五言诗的节奏后再次诵读。
(拙zhuō、荫:Уìn)
四、文本解读
1、疏通字词(先请学生回答以下加粗、较为难以理解的字词,老师再做补充)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地上升;墟: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2、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它往往能传达或者暗示许多有效信息。从题目当中我们看出此诗的诗眼是什么?明确:“归”
3、由题目可知“归”字是诗眼,是明示的条件,但“归”字之下还有许多暗含条件,而这些暗含条件向我们展示出了下面四个问题: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问题:从何而归?
明确:从尘网中归,尘网指官场,污浊、混浊的官场。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尘网与官场中有什么相似的特点?
明确:比较束缚。(对人的本性具有约束作用)
诗句中还有其他词可以反映他从官场中归来的吗?
明确:樊笼。
从这两个比喻句中可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问题:“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爱田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
(小结: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本性的同时用羁鸟、池鱼指代自己,说明由于官场的黑暗、污浊、腐败使得自己失去了自由的本性,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作者在官场当中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本性,所以使得作者对怎么样的生活?田园生活
作者向往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归向了何处?归去如何?大家相互讨论下,找出描写归后生活情境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意象、手法、情感等)。
明确:归向园田,诗人归隐后是快乐自足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自由发挥)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情景交融
幻灯片显示:
爱丘山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远人村、墟里烟由近及远
归园田所闻:狗吠、鸡鸣白描
以动衬静
落尘网所感:无尘杂、有余闲
情景交融
樊笼→自然
总结: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田园”“复得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的表达了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怡然陶醉之情。
4、拓展探究
问题预设: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志趣高洁、洁身自好的,也有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道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选择呢?
总结:学习陶渊明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能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选择,而在于他的舍弃,他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名利;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富贵;他能在浑浊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原则;能在一尘不染的现实里关照自己的本性;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够做到的。所以,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世事怎么变迁,陶渊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朴诗作都不会褪色,他一直是并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5、布置作业
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以你们聪明及日常的积累为画笔,丰富的想象为颜料将诗句中美好的田园风光描绘出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解读山水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作者归山水田园前的心境,解读作者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山水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作者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课文。《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作者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作者:作者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山水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山水田园的作者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课文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作者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山水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山水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山水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同学自由发挥)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作者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作者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作者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作者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二课时
七、品读、探究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同学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同学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同学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
①穷巷寡轮鞅
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⑤常恐霜霰至
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
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
①浪莽林野娱
②试携子侄辈
③披榛步荒墟
④徘徊丘垄间
⑤依依昔人居
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
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
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坟墓。
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何。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
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
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②漉我新熟酒
③只鸡招近局
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
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过滤。滤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同学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山水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作者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作者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作者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归去来兮辞》是作者将归隐时所作,是作者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山水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作者描写的山水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作者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山水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作者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山水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作者的安贫乐道思想。
5、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作者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作者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作者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作者的艺术情趣,这就是作者一生的艺术写照。
八、播放山水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同学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九、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作者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说课稿 12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的第1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二)、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⑴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思考: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清幽优美安定和谐和平宁静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小结全文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会想到什么景象?那你们是喜欢生活在喧闹的城市呢?还是有青山绿水围绕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古诗,这个作者就独爱田园生活。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喜欢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
(1)官场
(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田园
(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 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归园田居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
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误落尘网自得其乐
归园田居说课稿 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写的是自己辞别官场,回归田园之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透漏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陶渊明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归隐,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能体现陶渊明人生志趣的重点诗句诵读、品味。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欣赏、赞颂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步骤三】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小结。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
2、诗人为什么要归?他要归到哪里去呢?归去之后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3、诗人为何而归呢?试着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4、诗人要归向何处呢?试着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5、诗人归去如何呢?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步骤五】小结,得出本文的主旨。
【步骤六】探究:你是否赞同陶渊明面对人生的态度?为什么?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观点认识,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步骤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