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23篇】正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23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赏景怡情-----寻找石潭美景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

用“我认为小石潭美,采用方法(写景方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修辞)写出特点。

通过学习,小石潭让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作者的感受和我们一样吗?为什么呢?

三、背景查情---体会作者心境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交流,3分钟后,看谁的回答最让大家满意。

四、知识检测-----考察学习成果

1、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2、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3、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4、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写水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5、小石潭因何而得名?

6、作者写小石潭中的游鱼采用了的写法。试举例说明。

7、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

8、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是本文的写作方法,你也用此法描写一段你心中的胜景吧!

小石潭记教案 2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 3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3、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互动探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给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怆()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2、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的划出。(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1)翻译下列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不会翻译的句子——————————————

3、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读课文,读出意境、感情)

(1)用课文原句回答

文中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文中表达作者悲苦心情的句子——————————————————————————————————

(2)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

4、话题梳理

(1)课文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描写的?请试着分析一下描写顺序。

(2)�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新课(小石潭美景配乐图导入)

2、作者,背景简介,解题。(幻灯片)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

“永州八记”之四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朗读课文(配乐范读)

检测预习(幻灯片)

4、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解释、翻译课文

老师点拨强调常见文言现象

(幻灯片)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 (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⑤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第二课时

5、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小组合作回答(要求:尽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6、赏读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假如你是一位优秀的导游或园林设计师,请你为小石潭设计景点。

指导:仿照曲苑风荷景点的设计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有上百个品种的荷花,红莲、白莲、洒金莲、并蒂莲等,莲叶田田,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8、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

(1)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读原文: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会读文章: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读写作背景读文史常识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感情,原文中找依据

(2)小结本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三)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游潭之人

(2)、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本文对比,从写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对比。

小石潭记教案 6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 ; 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围绕小石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3、问题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小石潭 潭中 小潭 潭中

2、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珮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坻-屿-嵁—岩—青树—蒙络—参差……

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往来—似与……

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

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

同游者……

五、当堂练习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面竹树环合:

8.心乐之:

9.近岸:

10.似与游者乐:

11.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 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8

《小石潭记》教案

[课件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请大家打开课文第124页,在这一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课件2)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感知文章

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读一遍停)

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课件3)

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嵁        佁然           深邃

参差        披拂           俶而远逝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检测短句理解。(课件4)

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评价大家读得很好,并且带着感情,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永州八记》吗?(课件5)我们从就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板书:乐   凄)

看来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是先欢乐后凄凉,凄中作乐,大家听配乐朗读。(课件6一直到课件14)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酝酿一下感情,下面我们分开男女生来比赛朗读,看谁读的好。

点评:读得很好,读出了美,同时读出了柳宗元的欢乐和忧愁,

三、互动探究

(一)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那么作者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大家讨论这几个问题:(课件15)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课件16)

(二)精读揣摩第一段(课件17)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

写了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翠蔓。用了“隔”“闻”“伐”“取”“见”等词。

2.第一段中哪个句子写出了小石潭的人迹罕至?

伐竹取道。

3.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研讨第二段,回答问题(课件18)

1.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   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快乐心情。鱼儿之乐其实是作者之乐

(四)研讨第三段,回答问题:(课件19)

1.此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比喻的手法。一静一动来描写。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看来大家已沉醉其中,小石潭确实是一幅极美的图画,有清脆的水声,有婀娜的翠蔓,也有姿态万千的石头,尤其是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看到的鱼,更是人见人爱,可以说有声、有形、有色、有影,小石潭简直就是一处人间仙境。下面让我们仔细再品味一下,作者此时还有一种什么感情?为什么? (课件20)

教师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因为这个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所以作者感觉到神色凄凉,寒气透骨。

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感到欢悦,现在却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欢悦——凄楚这种感情变化?(请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课件21)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

(板书:寄情山水  )

四、梳理文章结构(22)

五、学习小结(课件23)

(1)内容小结: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写小石潭的石、水、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痛苦的情感。

(2)方法归纳:游记里各种描写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作,精炼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六、指导背诵(课件24)

欣赏这么优美的景色,难道你不想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脑海吗?下面就请你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文段来背诵,时间为1分钟,看谁背得快,背得多,计时开始!(检查两三人)

七、教师总结

《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也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

八、作业布置(课件25)

1.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其他几篇与本文有什么异同,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

2.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石——奇

乐      水——清     寄情山水    凄

鱼——欢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岳建智

小石潭记教案 9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考纲范围内21篇课内文言文中重点篇目之一。我结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特点,针对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与合作。

2、讲解与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

2、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复习并背诵原文。

2、尽可能地找出:闻、可、居、许出现的句子,并解释。

3、结合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反思:“课前预习”可独立设置,而不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转入复习课内文言文。现在,老师问你们:“根据上学期的几次模拟考,�

1、课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2、翻译(注意词类的活用)。

3、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堂目标: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一词多义)。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展示课堂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任务,好!)

三:讲解新课。

1、课文默写。(以小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情况)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②、从正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水尤清洌)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描写小石潭周围坏境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

④、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从操作上看,并不是“课文默写”,而是“课文重要语句默写”。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1)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

闻:

①、闻水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遥闻深巷中犬吠/鸡犬相闻听到(听见)。

②、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③、燕、赵、韩、魏闻之/余闻之也久听说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⑤、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估计数目

②、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居:

①、不可久居停留

②、居五日过了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④、面山而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居住

许: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不确定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以身相许答应

③、杂然相许赞同

练一练:

①、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面山而居B、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

C、杂然相许/以身相许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②、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闻水声/鸡犬相闻B、乃记之而去/去国怀乡

C、伐竹取道/十年春,齐师伐我D、参差披拂/参差不齐

点评:采用课文内外众多的例句,综合复习和巩固目标词语的意义。

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2

3、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

思考问题:第二段中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问题引入)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通过描写鱼、日光、鱼的影子,从侧面烘托小石潭水的清澈的特点)

归纳:

①、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事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②、侧面描写的作用:以此(周围人、事物或环境)显(突出/烘托)彼(描写的对象)。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从侧面烘托┅┅的┅┅)

类似于这种写法的课内文言文还有:

《口技》: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的简单。)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宾客的表情和动作。)

(通过描写道具的简单和宾客的表情和动作,从侧面烘托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的特点)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描写游鱼、细石,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的特点)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写鲁肃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

小结:“花红虽好,需得绿叶陪衬”。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好的侧面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侧面描写不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还有效地补充了正面描写的不足,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同学们能在作文中较好地运用,一定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加分不少。

如:(美文欣赏)(拓展学习)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天晚上的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低低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茶花女》)

(重视知识的联系,运用许多事例加深对“侧面描写的作用”和答题准确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的笔记。

2、任选一题,写一段话。

练习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拿到翁中录取通知书后的心理活动的话。

练习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模拟考考砸了的心理活动的话。(运用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整理笔记并熟记,把自己认为不太明白的知识点好好复习,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石潭记教案 10

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 情)

2、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诵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尔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读,读懂文句

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1)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2)全石以为底( )

为�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读,概括文意

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 (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

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

“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

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头上面。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

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

2、话题品析活动

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

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

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

课文整体感知,

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四、小结

“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

《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板书设计: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忧愁苦闷

凄 清 凄凉寂寞

附: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该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形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符合中学学习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该是引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确把握教材

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只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

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 “小”;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的。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该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

生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该也是很小的。

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这里猜测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尔远逝,往来翕乎”,可见鱼很小,又只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

生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

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三、教师要恰当地指导

老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应该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应该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

师:我觉得,朗读《小石潭记》要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整齐之美。朗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节奏。“青树翠蔓”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青树/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参差披拂”这个短语朗读时中间可以适当拖长,可以这样读……(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近岸”,短,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扬之美,朗读时要注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知道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老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应该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

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的?

生:“全石以为底”。

师:还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师:还有呢?

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师:还有呢?

(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笑容。学生们低头思考。)

生:“坐潭上”,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谓“坐潭上”应该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

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

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接着,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

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

这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而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12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说小石潭环境的幽寂,同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却说“无人”,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心里面十分忧愁苦闷、凄凉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传递的感觉可以推想出,他所见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记”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贬官后的寂寥、凄凉的心情了。

生3:我反对你的说法,其实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觉。

生2:但是我觉得大的景通常是抒发大的感受,像国破家亡的悲凉,以死报国等伟大的情怀啊之类的,例如《过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适宜于抒发小一点的感受,这是一般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小石潭应该是比较小的。

虽然回答还显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来的一节课更进了一步。是否可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11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台然不动 m尔远逝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12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 一词多义(略)

2、 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小石潭记》教案 13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思考,突破难点,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延伸拓展,总结以前学过的山水名篇名句,点评它们的独特技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个体背诵、集体齐诵。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聚焦写景文字,品评作者写景的妙处

全文写景文字集中在前四段,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四人。要求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都可品评议论,分析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活动成果展示:

1、文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尽现其“神”。如文章写石,无不透露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再如文章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小溪的形状。

2、文章写景动静结合。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的生动活泼;小溪“斗折蛇行”两个比喻,一动一静,赋予景物以动感,以活力。

3、文章写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除了静动对比,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尤其突出了水清之状,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实感。

4、文章写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5、文中有镜头,有画面。第一段移步换景,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第二段中写潭水游鱼则是定点观察,定点特写,活灵活现地写出潭中游鱼的美景。

教师依据学生讲述板书:

三、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提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教师引申: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五、延伸拓展

提示: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学生回忆所学的相关诗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然后课后整理讨论发言稿,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师可提供相关篇目,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六、布置作业

请以《小石潭记》为题写一段写景文字,以课文内容为基本框架,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写景技巧,不得少于500字。

《小石潭记 》 14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小石潭记教案 15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标展示】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

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1)重点词语

西行 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俶尔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佁然不动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2)特殊现象

①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3)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第1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第3节,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第5节,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请问作者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顺序。

5.写景过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弯曲的样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7.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归纳总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巩固拓展】

想象描写: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预习指导】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达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潭水和游鱼

潭水的来源

潭边的感受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1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7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小石潭记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 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写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9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 20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cī)屿(yǔ)嵁(kān)缀(zhuì)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龚(gōng)

2、正形:

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ā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2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 22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