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15篇)正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时间: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1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沁园春 雪教案】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沁园春·雪》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 雪教案 2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六、作业:

积累作者的诗词名作并背诵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 3

【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二)背景介绍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在上面的画面上出现以下文字)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导学达标

(一)诵读感知(16分钟)

1、指导朗诵

自读——指名读——听“配乐朗诵”——齐声朗诵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③齐声朗读时要求尽量模仿“配乐朗诵”,要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并记下面词语的意思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①须晴日(等到)

②红妆素裹(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③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⑤略输、稍逊(差,失)

⑥文采、风骚(指“文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⑦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整体感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思考回答:

①读、听后有何感受?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指导学生理解并赏析“上片”(17分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三)小结“上片”(4分钟)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实写

北国雪景详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虚写看红装素裹景

三、结束语(1分钟)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材料类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教案 4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二、介绍背景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课下注释一)

三、回顾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听雪,把握基调

1、听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读出怎样的气势

3、强调字音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五、读雪,读出气势

1、自由读,读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点名读,自由评价

(教师先评,学生跟评)

3、齐读,注意停顿

(投影展示停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看雪,整体感知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共同之处是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八、作业:积累写雪的诗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温习上节课内容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二、赏雪,局部感知

(一)、小组内男女分读上阕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析一下。

(小组交流,从修辞、个别动词的使用的角度来答)

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二)、班级内男女分读下阙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三、评雪,拓展探究

� 一首词的词牌决定了词的 ,题目决定了词的 。

(2)历史上,宋代是词的繁荣期,涌现出了以 、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 、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

(3)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雪》属于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属于 。

(4)秦皇汉武指的是 ;唐宗宋祖重要的历史事迹分别有“贞观之治”和 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完全文,思考问题

(1)词的上片写什么内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词的下片写什么内容?又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3)上下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过渡的词句是什么?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交流质疑

小组交流学习结果;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三、再读学习表达方式

细民课文,小组讨论本词是如何把写景、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

1、写景部分,写出了怎样的美景?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或句子有哪些,说说你的理解?

2、对历史人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借此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文章上下两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班级交流学习结果。

四、诵读体味

词人在中国革命的光荣征程中,于雪后有感而发,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远大的抱负和雄伟的气魄,我们读本词时,该怎样把握词的重音、停顿、语气调子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呢?

1、听录音范读

2、练习朗读,用铅笔在课本上标出读法(节奏、重音、语气调子等)并在小组内进行比赛评比,看谁读得最好。

3、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表演词朗诵,他组学生点评。

4、练习背诵、

五、练习巩固

1、按要求默写

(1)写北国风光静态之美的句子是 。

(2)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

(3)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2、选择题

(1)下列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

A、上片侧重议论,下片重写景、抒情贯穿全词。

B、上片侧重写景、抒情,下片重写景。

C、上片重议论、抒情,下片重写景。

D、上片重写景,下片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3、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下片写的是 。联结上下两片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4、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做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对加点的词进行品析

(2)作者对这些古代英雄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5、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

(1)词中“风流人物”指的是谁?

(2)作者为何有如此的自信呢?

(3)请你推举一个当代风流人物,并说说你推举他(她)的理由。

《沁园春·雪》 教案 5

《沁园春·雪》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

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 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 “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简单知识七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这首词值得品析的地方很多,从词语开始,是本着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起步的原则,圈定了词语这个范围,学生思考的方向清晰,可以避免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局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多一些指导,为下一环节的多角度赏析作好思维方法的铺垫。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教师不必强求。)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参考: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 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

四、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当堂背诵,趁热打铁,有利于仍沉浸在词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带着理解和感悟记忆积累,应该比课后背诵效果好。)

五、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六、结束语朗读

《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七、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沁园春雪教案 6

学习目标

——理解、积累重要词语

——感知词中形象,理解作者思路和全词的主题

——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名师讲析

【文章内容】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时所写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党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的请求,亲笔书写相赠并得以公开发表

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典型地代表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可谓中国词中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片用一个“引”字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

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分析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写景、抒情之中也兼议论。而且水乳交融,不能截然分开

解答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总结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注意“服从文体、服从主旨、增强效果”的原则

第1课时

【重点解析】

例1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描写的是否诗人所见景致?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作用如何?

分析 诗人创作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取决于其创作的目的,本词作者写景,既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后文引出历代英雄人物争着为大好的河山奔走操劳,并进而评论他们张本

解答 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雪中的景色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借助想象,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用“分外妖娆”结束上片,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结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2 分析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课堂达标】

1.《沁园春·雪》选自作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本文的体裁是,“沁园春”是,“雪”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折腰( ) 分外( )

妖娆( ) 略输( ) 成吉思汗( ) 今朝( )

3.根据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ɡ( ) 素ɡuǒ( ) 顿失tāotāo( ) 原chí( )蜡象

江山多jiāo( ) 稍xùn( ) 风sāo( ) 一代天jiāo( )

4.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惟余莽莽( )

(2)顿失滔滔( )

(3)须晴日( )

(4)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5)稍逊风骚( )

(6)俱往矣( )

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7.写出两句古诗词中有关“雪”的句子

(1)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睛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8.前三句在上片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9.“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10.“望长城内外”一句中的“望”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1.诗人写“山”与“原”时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什么要赋予静止的“山”和“原”以动态?

12.选文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的?

13.选文重在写景,而写景又有实有虚,试作分析

【重点解析】

例1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分析 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解答 下片中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涵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总结 采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本词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表现力,

例2试结合文中具体例句作分析

分析 诗词是具有浓烈情感的文学样式,但旧体诗词往往受到篇幅、字数等的限制,用词造句极讲究凝练解答此题要领悟诗中的情、诗所描绘的意境,必须进行推敲、品味

解答 《沁园春·雪》全词仅114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其用词的含蓄、凝练可见一斑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总结 这首词用词准确、精练,而且形象鲜明,给人很深的印象

【课堂达标】

1.填空

(1)词中概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词中描写作者想象的景物的句子是,

(3)上片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4)词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的句子是,

(5)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2.《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 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 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 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3.判断正误

(1)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

(2)“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 )

(3)“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字( )

(4)描写群山、高原的两句话中作者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方法( )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 )

(6)不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

4.仿照例句,以物为话题,写句子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

比高

仿句:

5.作者描绘雪景,未出现一个“白”字,却有多处突出了“白”,如“原驰蜡象”中的“蜡”就有“白色”之意,请再举出两个例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6.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句中指

7.“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8.下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具体指哪些历史人物?

9.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哪些内容?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10.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11.如果将“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改为“却”字,行不行?为什么?

12.应当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

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15篇)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教案 7

要点: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3、朗读和背诵。4、练习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 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2.     全班背诵上阕。

3.     分析下阕:

1.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     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     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沁园春雪》 教案 8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沁园春·雪》【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千里 冰封,万里飘雪( )

二、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沁园春雪》 教案 9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 雪 银 蜡 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 舞 驰 封 形容词-莽莽 滔滔 -惟 顿 略 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 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3、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沁园春·雪》教案 10

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 |

总————————分 |

| | |

|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

冰封…雪飘|(惜)

望| 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

山舞、原驰(动)

| 成吉思汗…只识

||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

《阿长与》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导入  :

指名讲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出:这个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保母长妈妈讲给他的,那么,长妈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里提到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阿长与》,从中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二、整体感知:

1、分组查字典,看哪个组查得最快,并把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

阔( )气 保姆( ) 怨( )恨 憎恶( ) 絮( )说 惶( )急 菩萨( ) 骇( )人听闻 掳( )灸疮疤( )惧惮( )诘责( ) 搁( ) 莫( )名其妙 疏懒( )

霹雳( )震悚( )粗拙( ) 脐( ) 舫( ) 孤孀( )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2、围绕阿长的一生,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分别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出来。

(板书设计 如下):

事件——————————————————线索—————写作方法

|(思想感情的变化) |

A、谋害我的隐鼠B、对她的称呼由来| |

C、喜欢“切切察察”D、她睡相不好讨厌、憎恶———抑

E、懂得许多我不耐烦的规矩F、一肚子繁琐的道理(不大佩服) |

| |

G、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敬佩) |

| ———扬

J、给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怀念)

|爱(长妈妈对我和我对长妈妈的爱)

3、导入  中提出的问题。(见下文的提示,此略)

4、提出疑难问题。(作为教学反馈或课内组织学生讨论的依据。)

三、局部品味:

1、讨论回答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并提问:A、(1)至(6)件事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B、第(7)件事和第(8)件事又分别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C、作者通过对这几件事的叙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D、这种从“不大敬佩——敬佩——怀念”的变化过程,是什么的抒情方式?

提示:见板书设计 中。

2详细的阅读阿长给我买《山海经》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重点举例说明阿长对我的爱。

(注:分析第52页的第一、二段;第53页的二、三段;第54页的第二段以及“阿长给我买山经”部分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在表面的“恨”中却深深地埋藏着“爱”和“敬”的思想感情。)

4、从以上八个方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热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的平凡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5、布置作业 :

以“我的妈妈”、“我的姐姐”、“我的阿姨”、“我的奶奶”、“外婆”等为题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要求:

A、选取典型事例;B、采用扬抑结合的写作方法;C、注意详略的安排。D、所选的事例必须在三件以上。E、注意使用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四、 教学反馈:

1、(主要回答和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略。)

2、作文评价。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人教版七年级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下边的问题认真读书,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二、整体感知:

1、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花”:A、指夹竹桃花;B、指儿女们;C、爸爸的爱心。 所以标题的含义:一是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花谢了;另一方面是指儿女们已经长大了,而爸爸放心了;还有一方面是指,爸爸离开人世间了,那种“爱”儿女的心,将永远消失了。

2、请按我参加“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复述课文并分层次。

注:A、复述课文和分层次见文中; B、提问: 这种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的结构方式是属于什么记叙方法?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

顺序: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3、提出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1)、为什么在毕业典礼这件事中勾连了很多回忆?

(提示:假如两件事都要去做,但又不能同时去做,只能选择其中一件去做时,你回如何想呢?文中写了爸爸住院和开学典礼这两件事;而在爸爸的督促之下我只好去参加毕业典礼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勾连起我的回忆吗?)

(2)、为什么同学们和我一样失去了童年了呢?

(提示:该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希望自己长大的话题”。可以这样提问:你现在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吗?根据学生所说的结果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我”为什么失去童年的原因。)

(3)、爸爸叫我照管好妹妹她们,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暗示了爸爸的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而在临终前对我嘱托。同时也暗示了“我”在爸爸的心目中已经长大了。当然在这里也饱含着人间的辛酸泪。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情感体验。)

(4)、爸爸打我、骂我,揭示了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

(见以下的板书内容。)

(5)、为什么说爸爸在世时自己没长大,而爸爸去世后才知道自己长大了?

(举一个关于孤儿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结合课文说明“我”的处境是势在必行——不长大也得长大,因为没有人照顾。)

三、局部品味:(根据学生的问题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典礼前”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件事?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我”上学迟到这件事——先打、骂、拖“我”,后送给我“花夹袄”让我穿上并给我两个铜板; (2)、懂得——A、从不迟到;B、“严”在外,“爱”在内(“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道理。)(3)、揭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2、“毕业典礼中”作者又主要回忆了哪一件事?这件事又使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2)、“闯练”之道。(或爸爸爱“花”)

3、这种在每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又加入另一件事的叙述的方法是什么记叙方法?

(板书设计 二):

插叙:“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4、“毕业典礼后”,哪些语句表明“我”真正感受到自己长大了?提示:“我”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

5、板书综合设计三:

顺叙: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我”长大了

||

插叙: “我”上学迟到——叫“我”去汇款——爸爸爱“花”

6、讨论学生提出的(1)、(2)、(3)、(5)这四个问题,具体见以上问题后的提示,此略。

四、总结概括:

1、根据板书内容说明本文的叙述方式——顺叙和插叙相结合;

2、说明本文的线索——明线(“我”参加毕业典礼)和暗线(爸爸爱花)

3、补充注释作者以及《城南记事》;

4、字词落实:肿胀、叮嘱、懒惰、狼狈、包袱、催促、栅栏、徘徊、鹂歌、抽屉、抡。

(人教版七年级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光未然在《黄河颂》中吟颂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像巨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它那“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激励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为保卫祖国母亲河——黄河,而奋勇顽强,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这些英雄儿女的代表之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他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其英雄气魄的?

二、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提示: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2、本文最主要写作方法是什么?

(提示:比喻)

三、 局部品味:

1、讨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

(见以上的提示)。

2、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人类历史道路是怎样的道路?

经过阅读后。答案提示:A、平坦、B、艰难险阻。

3、齐读第二段回答:“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比喻什么?“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什么?“丛山叠岭,绝壁断崖,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什么?“亦复如是”的“如是”指什么?

A、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B、比喻民族生命历史的顺利发展。(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如长江大河一样势不可当,一往无前。)

C、比喻民族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即艰难的国运。

D、指民族生命进程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时而在平原无际中,一泻万里;时而在逼狭中飞过,坎坷不平。

板书设计 (一):

|————————————像————————————————|

|平坦———————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

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进程)长江大河艰难险阻—————绝壁断崖、回环曲折

4、读第3、4段讨论回答:“征人”指什么?“旅途中的征人”会遇到什么?当“征人”冲出“崎岖险路”时,给他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A、人类历史生活,或历史道路。

B、(1)、坦荡平原,即一帆风顺;(2)、崎岖险路、荆棘丛生,即困难重重。

C、举例说明:例如,爬山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后,终于战胜困难的感受——给人以奇趣横生、奇绝壮绝、冒险壮美的趣味。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用书中的话语来说就是“雄健的精神”。

板书设计 (二):

|———————————像———————————————|

| 高兴———————坦荡平原、一帆风顺 |

历史道路(生活) 旅途中的征人

壮美———崎岖险阻(困难)———战胜

(相 | 似)中华民族的史路

4、(多少英雄儿女就在这崎岖险路上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这诗篇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呢?)请认真阅读第5段回答:A、括号中的问题;B、杨子江及黄河比喻什么?C、“沙漠、山峡”比喻什么?D、“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的含义?

(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具体内容见以下的板书设计 中。)

(讨论板书设计 三):

中华民族精神———————像——————扬子江、黄河————|

(冲 | 破) (冲 | 破)|

部艰难国运————————像———————沙漠、山峡艰难险阻

(悲壮| 歌声)(浩浩 | 荡荡)勇往直前

建造国家————————像———————流入大江|

| ||

|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雄健精神

四、教学反馈:(主要让学生提问问题并当堂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讨论解决。)

作者邮箱: zhang1586@chinaren. com

沁园春雪教案 1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词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思考:(1)课文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上下阕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

(1)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之间要停顿?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2)试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3)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下面这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是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相关链接

1.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2.有关这首词公开发展的背景。

这首词作于抗日战争前夜,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代表人民意愿,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3.词的一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4.赏评摘要。

此词的上阕虚实结合,其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虚写,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像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像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5.有关“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用对偶,有些词牌也规定某些句子要用对偶。《沁园春》要求上片第四、五句和第八、九句分别用四字对,下片与上片对应之处同样要用四字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有新突破,除上联第八、九旬用了四字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外,在上下片分别运用了“八字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对偶句,气势磅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6.有关诗词的的诵读与学习。

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达到成诵。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熟读而成诵,有利于记忆和积累古代词汇和千万年来久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名句,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

自主学习诗词时,可采用“认读——研读——赏读”的方法。认读是自学的基础和前提,要借助工具书,参看课文注解,做到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学习;赏读是阅读的高层次消化和享受,其操作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怎样理解古诗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阅读的方法。吟咏诵读,品味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情画意,联系写作背景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古诗词中,往往有不少名句。这些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它们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这些名句,要善于涵咏品味,体悟其文内诗内之意及其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

7.《苏幕遮》诗词赏析。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词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

上片描绘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词的上片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引出芳草,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上,转而直抒胸臆。目光越来越远,感触越来越深,最后才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这不正是在一片萧瑟秋景的映衬下,伫望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愈见其深邃沉挚了吗?

下片直抒胸臆。

“黯乡魂,追旅思”是总写乡愁。这个“追”字是紧紧追随、缠扰不休的意思,它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无尽无休。下面分写这个“追”字。“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是说除非夜里,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此外,不管何时,都是愁苦不宁的。“明月楼高休独倚”就是说,即使明月照高楼,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远望,因为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那么,“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于掉下眼泪。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抓住秋天的特色,着意渲染,色彩绚丽,而又意境开阔;情,是思念故乡之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因此,前人评这首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8.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沁园春雪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沁园春·雪》教案 13

【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毛泽东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