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白菜说课课件(优秀21篇)》
《卖白菜》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收入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12岁的故事,表达的是诚信主题。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 1
一、导入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著名作家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
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温故知新: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解析:环境、情节、人物形象
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
解析: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小说的人物描写有哪些?
解析: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二)旧知新用:
1.阅读小说,划出小说情节发展各阶段。
解析:
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发展(第10—26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
结局(第27—31自然段):因为我多要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流泪了,这眼泪让我终身难忘。
2.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解析:7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
3.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解析:母亲是一个善良、坚强、诚信的人。
三、研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解析: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解析:犹豫不决——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
无可奈何——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
痛下决心——终于下了决心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解析:表现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
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
解析:
①因为那三棵白菜原是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
②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
解析: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
(二)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
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① 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解析: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贫困。
② 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解析:颠着小脚、小心翼翼、十分匆忙、抱
2.“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① 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 非常挑剔 的老太太形象。
② 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解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解析: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
(三)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
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解析:母亲是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所以流下了眼泪。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诚信的高贵品质。
2.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解析:这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无论如何贫困,她都能挺过去。
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责备、失望、伤心、痛心、期待。
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
解析:坚强的母
四、拓展思考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 拟写故事梗概,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
2. 通过找出或补写出故事中母亲“流泪”的细节,把握故事中塑造的母亲形象;
3. 了解、学习、掌握莫言在《卖白菜》中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找出或补写“流泪”的细节,把握故事中塑造的母亲的形象;
2. 了解、学习、掌握莫言在《卖白菜》中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初步引入故事
同学们,说到莫言你会想到?是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作了一篇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他这样讲道:“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听一听莫言《卖白菜》的故事。(板书课题:卖白菜)
二、读故事、写梗概、理情节
莫言自我评价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么,莫言在《卖白菜》这篇文章里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们预习,现在请一位同学们来读一读他的故事梗概。
预设:1967年冬天,母 “我”在集 母亲因为“我”的不诚实留下了眼泪。
学生复述故事时,注重评价。评价标准:完整、准确、简明、流畅。
三、读故事、寻技巧、凸形象
刚刚同学们在故事梗概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因为我多算一毛钱。那么,我为什么要多算老太太一毛钱呢?
预设:老太太买白菜时的行为让我感到厌恶。
追问: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来?ppt显示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的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
明确:老太的动作“拽”、“戳”、“撕扯”;老太太的语言与神态“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不紧。”
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VS然后她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前者突出强调老太太的戳白菜手的样子的丑陋,更表现出“我”对其厌恶。
点名学生个读:读出我对老太太的厌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太太太 。我之所以多算一毛钱,是因为我对她这种行为的 (板书:吝啬、挑剔——不满、厌恶)
除了对老太太挑剔的行为不满,让我多算了一毛钱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学生自己思考,若学生找不到原因,可以这样提醒:这白菜之于“我”、母亲甚至全家意味着什么?
1.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 过年的……
2.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颗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
3. 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
4. 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的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从这几句话你读出了哪些内容?同座位讨论后交流
小结:于“我”、于母亲,这棵小白菜凝聚了我和母亲的汗水与泪水,对于贫困的家庭,这个白菜无疑是珍贵的。(板书:泪水、汗水——珍贵、珍视)
所以,我和母亲的辛勤劳动以及对白菜的情深意长遇到了这样一位挑剔蛮横的老太太而对她产生厌恶之感,多算她一毛钱似乎是情理之中。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叫——层层铺垫(板书:巧铺垫)
老太太吝啬、挑剔,白菜凝聚着我和母亲的汗水与泪水,对于全家非常珍贵。在我看来,“多算一毛钱”是理所应当。但,母亲呢,母亲在意这“多算的一毛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因为这“多算的一毛钱”坚强的`母亲流下了眼泪。
追问:母亲为何流泪?由此你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母亲流泪是因为儿子的不诚实、不诚信。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诚信、本分的母亲。(板书:诚信、本分)
这是母亲第一次流泪,因为儿子的不诚信而流泪。其实文中不少地方写了或者可以补写出母亲要流泪,但没有流泪。请你找出来或者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补写出来。
预设:
1.“今天是大集。”眼角湿润的母亲沉重地说。
2.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3.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
前,委屈的抽噎着。母亲没有哭,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
4.眼角湿润的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弃卷得不紧……”(比较:“您”改成“你”)
5.我看着那棵被剥成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我看看母亲,她的眼睛湿漉漉的,但没有哭。
这些场景看了着实让人觉得心酸,而母亲却从来没有流泪,由此你看出了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坚强、坚忍、善良
小结:坚强从不流泪的母亲,却因为儿子的不诚实流下了眼泪。在母亲看来,家庭不幸贫穷,但希望仍在;如果儿子不诚实,这个家也就没有希望了,母亲所有辛劳、隐忍也将是无用的。通过母亲流和欲流未流的眼泪,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坚忍、善良、诚信的母亲。这也是莫言教我们讲故事的另一种方法——抓细节、凸形象。(板书:抓细节)
我“多算一毛钱”的不诚信行为让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下了眼泪,除此之外,还导致了怎样具体的后果呢?学生齐读21段。明确:老太太退回了白菜。
我离开集市去上学了,后来老太太退回了白菜。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省去很多情节,你觉得可能还有哪些情节?(预设:老太太的责备、众人的围观冷眼、母亲的道歉与羞愧等等)
学生择取其中的一个情节补写出当时可能发生的场景。(要求:要写到母亲的眼泪,凸显出母亲形象;字数80字左右)
比较:莫言为什么不写这些情节呢?
(1)并非亲眼所见,写了可能不真实;
(2)不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叫——留白艺术(板书:言有尽、意无穷、设留白)
因为多算一毛钱,老太太退回了白菜。那么,老太太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一毛钱呢?PPT显示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钞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吐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比较: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掏出一个手绢,揭开,露出一沓钞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吐沫,数了钱,扔到母亲手里。
学生比较阅读后分析:老太太对钱的极度重视与谨慎,表现了在当时的社会下人们的生活是极度贫困的。
小结:通过这“多算的一毛钱”我们不仅看到了我、母亲的贫穷,也看到了老太太的贫穷,更感受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贫穷。所以,从这“多算的一毛钱”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所以,好的故事讲的是身边事,表现的是一种大情怀。
篮球说课课件 3
篮球说课课件
篮球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五、六年级教材。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人体基本活动组成的综合体育活动,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少年儿童的观察、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篮球运动的集体性使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中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篮球运动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体育活动能减缓学习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带来情感的愉悦。也为以后继续学习篮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我所教内容是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有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有独立的愿望,自我约束力还不是很强,但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很强。
2、五、六年级的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是有很大的差异,女生文静、男生好动。一些有模仿性和表演性的联系,学生有很大的兴趣。
3、我所上课班级,班风活跃、班级凝聚力强,爱好文体活动,特别爱好篮球运动。也有一些学生篮球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上课时会区别对待、正面引导。针对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
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情感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
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点:传接球动作标准、手型正确和传接球的准确性。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拿球时手心空出。传接球速度快,准确性高。
四、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联系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联系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用分组轮换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增加学生的联系效果。用比赛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团队精神。
五、说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本课主要采用了模仿法、讨论学习法、合作练习法和游戏竞赛法,让学生多触球、多练习、多思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悟出动作要领,在充满趣味的竞争激烈的游戏比赛中尝试运用所学的技能,最终解决问题,激发其学练热情和求知欲望。
六、教学程序:
(一)准备部分:
1、首先我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常规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趁机提出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然后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效果,安排了“贴膏药”游戏。
2、熟悉球性练习中,先进行各种练习方法的`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学生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由于篮球技术训练有些枯燥乏味,一味的进行训练学生会感到疲劳。为了使教学符合实际,给同等水平的同学分到一组。为增添课堂气氛,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同时也能减缓疲劳的程度,提高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先把所学知识内容和要求进行讲解适当进行示范。
双手胸前传接球:
1、原地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
2、原地两人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3、连续传接球(接龙)比赛
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纯接的能力。
(三)恢复整理阶段: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收回器材。
场地器材:1、篮球场地。2、篮球20个。实心球20只。篮筐4只。
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三十五分钟运动密度约为45%,运动负荷为中等。
初中生物说课课件 4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
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四)、布置作业
(作业自己布置)这道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
六、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将采用。。。。。。。。。。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时我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做到课堂教学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我的生物课堂中享受平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敬礼)
陋室铭说课课件 5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之”的用法。
教学难点
铭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陋室。
2、什么是陋室呢?
——室名,简陋的房子。
3、是谁给它起的名字?
——刘禹锡。
4、他是何许人也?
——唐朝的诗人、
哲学家。
5、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
“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陋室的……很……,你看……。”
四、深入品味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
——环境
人物
室中事。
2、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
——不陋。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
——惟吾德馨。
4、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
——当然“陋”。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6、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简要介绍作者作此文的背景。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借此表达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9、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课外欣赏仿作。
教学目标 6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
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3、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
4、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沙漠之舟说课课件 7
沙漠之舟说课课件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语言简洁、形象,概括介绍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及帮助人们穿越沙漠的作用。
本课的学习,即要抓住重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描写、说明方法。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理解作者“总——分”的写作方法和为什么称骆驼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上,掌握学习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1 、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校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农村,远离沙漠地带,学生信息较为封闭,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骆驼,对于“沙漠之舟”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关于骆驼的一般常识性知识的理解会有难度。教师要运用插图或影像资料、理解重点词语等方式,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
2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具有的学习能力。
通过几年来和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和交流扫除文字障碍的能力,初步读懂课文的能力,整理好词佳句的能力。学生已经能边默读边批注,体会和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写批注笔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学会11 个生字,区分同音字“趾”和“胝”,能联系句子理解“胼胝”、“驼峰”、“脂肪”等词语。
2 、阅读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作为
3 、理解句子间和段落间的关系,学习“总—分”方式构段,围绕总起句,抓住重点进行具体描述的说明方法。
4 、通过修改资料,插入课文,丰富学生知识背景,提高学生写摘录笔记的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具体描述的说明方法。
2 、理解“沙漠之舟”称号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沙漠有关的文章,教师板书课题《沙漠之舟》。
2 、看到课题你能知道什么?
(本文和沙漠有关,舟是小船的意思,这课写是是沙漠中的船……)
3 、从课题看,你有什么疑问?
(沙漠之舟指的是谁?)
[ 点评:本文题目是《沙漠之舟》,从字面上是沙漠中的船。沙漠中怎么会有船呢?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快速略读课文,找出准确答案。
[ 点评:带着简单的问题进行略读,体会略读的方法和特殊的作用。]
2 、生交流问题的答案:
(“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由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入课文。)
1 、师:刚才,同学作通过略读课文,明白了“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那 )
(1)请同学们默读2 、3 、4 自然段,边读边用符号画出自己认为的好词佳句,或写下自己的。认识、疑惑。
[ 点评:提高学生默读的质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能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2)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
(首先交流的内容是互听读,检查、互助扫除生字障碍;然后是交流不理解的词;最后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 点评: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体会,提高学习效果。]
(3)请同学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抓住重点词语概括把称骆驼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说出来。
(课文2 、3 、4 自然段篇幅都较少,学生有了一定的概括基础,加上刚才的小组交流,这个问题会很容易答上来。)
(4)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方式及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把骆驼比作了什么?这么写有什么好处?相机指导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灵活运用。)
2 、师:别的动物能不能代替骆驼呢?沙漠中环境到底怎样?是什么原因使骆驼能适应沙漠中的生活呢?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按条找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利用挂图、卡片或查字典来理解描写骆驼特点的词。例如:“胼胝”、“驼峰”、“脂肪”等,)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观看关于骆驼的纪录片,或带领学生去动物园参观。)
(2 )教师模仿《动物世界》栏目主持人进行配乐朗诵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会沙漠自然环境的特点。
[ 点评: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小组讨论,骆驼和沙漠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旨在帮助学生明确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天地”。)
四、体会写法,迁移运用:
1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虽然没有去过沙漠,没有亲眼见到过骆驼,但对于“沙漠之舟”的知识却有了形象的认识。那么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呢?让我们再从写作的角度来研究一下课文。
方法:(1 )找出第一自然段的总起句;
(2 )思考本段首句与其它各句间的关系;
(3 )明确这种写作方式就是“总—分”方式构段,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的说明方法。
(建议: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种写法的认识,可以结合本册教材第四单元《手上的皮肤》一课的第四自然段再进行一次练习。)
[ 点评: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发现这种构段方式的特点,再给出定义,减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难度,而且体会到这种写法如何运用。]
2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课后的资料适当修改后插入第一自然段中。
(了解本段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写作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修改课后的资料,只要修改合理,就要肯定。)
3 、同学们不但在文中学到了关于“沙漠之舟”的很多知识,而且也学到了许多作者好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写一篇小练笔。
拓展阅读:《沙漠之舟》课文
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它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7望到很远的地方。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能帮助人们找到水源。每逢沙漠里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它的鼻孔主紧紧地闭起来。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它就是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骆骆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储藏在驼峰里。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是用自己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
洮漠宽广无边,到处是高高低低的人很认路。骆驼却能在沙漠里给我们带路。
沙漠里的大风是很可怕的,大风卷着沙粒飞滚,有时会移来整座沙丘,把人和牲口全埋在底下。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快要刮风了,它就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
骆驼走得很慢,可是能驮很多东西。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教学过程 8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和善是一种爱,它如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也是一种爱,它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走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相关资料,了解引文“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进一步领悟课文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
二、字词检查
燠(yù)热 污秽(huì) 笨拙(zhuō) 家当(dàng) 奖券(quàn)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
本部分一、二、三、四段与第五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段是对一、二、三、四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步说明流浪老人的生存处境。
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
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
1、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
提示:要注意抓住“歪着脖子”“嘴巴微张”和“甜甜”等关键字词句。
教学重点 9
1、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 10
一、说教材:
《卖白菜》一文选自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分三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二是职业模块,三是拓展模块,本册教材就是其中的基础模块部分,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具鲜明的职教特色。
这篇课文是本册书中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其中《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从“我”与母亲对卖掉要留下过年的白菜的不同心态写起,写到母亲和“我”对买白菜老太太的不同态度,最后写到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一故事,刻画了一位坚强、自尊、朴实、善良、诚信的母亲形象。
二、说学生:
现在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贫穷和苦难,年龄正处在叛逆期,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有些片面。而且不爱学习,基础较差,领会课文的能力不强,写作文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学生情感来说,他们有这个年龄段独生子女的共同情感倾向:淡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重,不考虑他人感受,别人给予他的也不知感激、感恩,认为人人为他是应该的。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找回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别人。
根据以上对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分别为:
三、说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在知识目标上,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浓浓亲情,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在能力目标上,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尤其是学习利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写作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3、在情感目标上,通过学习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坚强、自尊、朴实、善良、诚信的母亲形象的。
2、教学难点:学习矛盾冲突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通过细节描写使形象更丰满的写作方法。教学中要注重消除时代隔阂,跨越情感鸿沟,引导学生走进贫困年代的大背景中去真正把握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五、说教学学法:
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确定本堂课在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用情景教学法、点拨教学、示范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及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品读感受、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比较阅读等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教法学法让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时代背景,探究人物性格特点,掌握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以及感受文章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裨益。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有五个部分。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感受时代背景,然后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前提下,认真探究文本,掌握作者利用矛盾冲突、细节描写写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感悟文本,体会母爱情深与做人原则。最后是超越文本,通过课外阅读,感受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
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想自己在以往过新年时都干些什么?最向往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播放有关六七十年代过新年的场景图片,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那个年代孩子们过春节所渴望的事情:赶大集(玩)、贴对联、看舞龙灯、放鞭炮、吃水饺(解馋)、跳绳、放鞭炮。
导入课文,点明《卖白菜》这篇文章就是那个年代,我们这个地方,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一个贫困家庭在过年前发生的一件难忘的事情。文章中的“我”所渴望的也仅仅是能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水饺。然后,介绍作者:了解,其人,其作品,再从他的作品中加深对那个时代的感受。
2、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后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步是拿学生的童年与作者童年比较,让学生感受时
代的差异,努力走进那个时代中去感知课文,给文章定下贫困饥饿,充满沉重的调子。展示莫言先生的一段话,通过老师对这段话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写这篇文章、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
第二步是提出问题。明确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在这些冲突中“我”和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找出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与母亲的表现,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并且通过点拨法让学生体会母亲这些表现背后的深深母爱和处事原则。
3、在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后,要深入探究文本。
使学生掌握怎样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使形象更加丰满的写作方法,以及怎样才能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透彻分析人物形象,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的第一步是用示范分析法和情景教学,让学生形象了解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存状况和作者家乡的习俗,播放幻灯片。让学生理解贫穷落后的特定环境下,人们所具有的许多生活的无奈和惺惺相惜互相体谅的`情感,以此理解母亲要卖白菜而与我产生的矛盾冲突以及老太太因买白菜与“我”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
突破难点的第二步是提出问题,母亲为什么要卖掉白菜?母亲为什么能容忍老太太的挑剔行为?母亲为什么因我要伤心流泪?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体会这些矛盾冲突中母亲的所言所行,然后老师用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件事对作者以后做人行事要诚信方面的影响。
突破难点的第三步是指导学生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挑选有代表性的精彩描写,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总结出这种写作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在深刻体会了母爱情深和做人要诚信的道理之后感悟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对“我”疼爱的词语,深刻体会这深藏不露的母爱,学会感激与感恩,同时展示有关母爱的格言,加深学生对母爱的体会。
再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老师出示关于诚信的格言23,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那个极端贫困年代里“母亲”的告诫:做人要诚信永不会过时。
5、超越文本是,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寻找关于写母亲的文章,进行阅读,阅读后与《卖白菜》这篇课文进行比较,感受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并且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练笔,要写出真情。老师展示推荐阅读篇目:24
最后,我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就内容而言,展示了课文的思路和主要内容,突出了重点,强调了难点;就情感表达而言,希望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能从母亲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
汉语说课课件 11
汉语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运用课文的重要句型交流(这件衣服不长不短,很合适;我试试这条裙子,可以吗;这条有点儿小,有没有大一点儿的;你要黄色的还是要红色的)。
3、重点学习课文中的重要用法:……,不过……;有点+Adj.,Adj.+一点儿;还是 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读音教学。
2、课文理解,朗读与对话。
3、重点句型、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重点句型和词语的理解,课文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跟读法 2、图片法
所需课时:4课时
课前准备:PPT,一件大一点儿的衣服,一件小一点儿的衣服,一张信用卡,一些现金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询问学生“昨天睡得好不好?”复习“助词得”。
展示世界杯图片,询问学生“他们正在干什么?”动作展示“踢”,问学生“你们国家踢得怎么样?”“巴西踢得好不好?”“你们想去巴西看足球比赛吗?”“我们班谁会踢足球?”“你会踢足球吗?”“我想学习踢足球。”复习“助词得”“副词正在/在”“要/会/想”的用法。
(二)新课预热
师:好的,我们开始学习第15课—我试试这条裙子,可以吗?
指着15课题目,请学生读,然后领读2遍“我试试这条裙子,可以吗”在PPT上展示这句话。
师:老师今天的衣服怎么样?长吗?
生:不长。
师:短吗?
生:不短。
师:对,不长不短,很合适。
领读2遍“我的衣服不长不短,很合适”,在PPT上展示这句话。 师拿出一件大一点儿的红色衣服,问:这件衣服我穿怎么样?
生:有点儿大。
师:对,有点儿大,有没有小一点儿的?
老师领读2遍“这件有点儿大,有没有小一点儿的。”在PPT上展示这句话。拿出小一点儿的一件衣服,有黄色和红色,问:这件小一点儿,有两种颜色,
你要黄的还是要红的?
生:黄色/红色。
领读2遍“你要黄的还是要红的?”在PPT 上展示这句话。
拿出一张信用卡,再拿出现金,问:一楼的商店用“信用卡”还是“现金”? 生:现金。
师:那儿可以刷信用卡吗?
生:不可以。
领读2遍那儿可以刷信用卡吗?在PPT上展示这五句话。
看PPT,师:什么时候说这些话?生:买衣服。
(三)新课教学:
1、生字词教学:
(1)认读
老师领读生词,一个3遍。之后,请学生依次认读,纠正发音。重复多次请学生读。
(2)讲解
a.件、条:一件衣服。两件衣服。一条裙子/裤子。
衬衫、裙子、裤子、衣服、镜子:看图片。
颜色、白色、黄色、红色:看图片,看班里学生的衣服颜色。白衬衫,黄裙子,红裤子。
不过:拿出一件有点儿大的衣服,说,这件衣服很漂亮,不过有点儿大。 汉语有点儿难,不过________。
有点儿:有点儿+adj.
长、短、大、小:用手势。
合适、价格:衣服不大不小很合适。这件衣服不贵,价格合适。
可以:上课可以睡觉吗?“不可以。”“下面的商店可以刷信用卡吗?”“不可以”。
穿:今天他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打折:100块钱。打八折。
刷:动作展示。
顾客:我去买东西,就是顾客。
不用:不用谢。
b.请学生朗读第219页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并且纠正发音。
c.完成P216页的第一、二、三、四题听力练习。
2、扩展练习
1.这件衣服 不 长 不 短。
天气 冷 热
这条裤子 大 小
这儿的顾客 多 少
图书馆离这儿 远近
2.我 试试 这条裙子,可以吗?
试试 这件衣服
看看 这本小说
用用 你的电脑
听听 音乐
试试 这条裤子
3.这条 有点儿 小,有没有 大 一点儿的?
这件衣服 大 小
这条裤子 长 短
这条裙子 短 长
这件衬衫 贵 便宜
这双鞋 大 小
4.你 要黄的' 还是 要红的?
要大的 要小的
要便宜的 要贵的
买苹果 买香蕉
喝茶 吃饼干
去图书馆 回家
3、课文教学
课文(一)
(1)首先,领读课文两遍。
(2)请所有学生一起读,男同学和女同学分读,随便点两名同学分角色读。请同学上到讲台前表演。
(3)讲解练习“不过”和“有点儿、一点儿”
a. 不过:…….,不过……。
“不过”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对前分句加以限制或修正。 这件颜色很好看,不过有点儿长。
这个菜很好吃,不过_________。
汉语很难,不过_____________。
这个商店很小,不过_________。
我喜欢吃上网,不过我不喜欢上网玩儿游戏。
我喜欢中国菜,不过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常常去图书馆,不过_________________。
图书馆人很多,不过___________________。
b.有点儿和一点儿: 有点儿+Adj. Adj.+一点儿
“有点儿+Adj.”“Adj.+一点儿”都表示程度不深,但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意思都不同。“有点儿”用在形容词前面,作状语,用来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而且多表达不如意,“一点儿”用在形容词后面, 表示比较。
有点儿 表示不喜欢,不适合自己的意
一点儿 表示比较。 如:
这个菜有点儿辣,我不吃。
写汉字有点儿难,说汉语容易点一点儿。
这条裤子有点儿大,有没有小一点儿的?
这件衣服有点儿贵,我想要便宜一点儿的。
这个饭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条裤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苹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买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房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_______________。
这条裙子________________,我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P221第四(二)题
(4)复述课文
a.给出关键词,复述。
衬衫 颜色 不过 有点儿 一点儿 试试 镜子 合适 价格 逛逛
b.以李娜的口吻复述课文(一)P220。
课文(二)
(1)首先,领读课文两遍。
(2)请所有学生一起读,男同学和女同学分读,随便点两名同学分角色读。请同学上到讲台前表演。
(3)讲解练习“还是”
还是用于选择问句。
S+VO1还是VO2?
你上听力课还是上口语课?
你是学生还是老师?
你喜欢米饭还是饺子?
S+V1O1V2O2?
你去银行还是回教室?
你回宿舍还是去教室?
S+状语1+V还是+状语2+V?
你坐飞机去还是坐火车去?
他今天来还是明天来?
完成P220练习第四(一)题。
(4)复述课文。
a.给出关键词,复述。
试试 可以 有点儿 一点儿 不大不小 不想要 三种 等 怎么样 皮肤 漂亮 两百八 打折 刷信用卡 别的 裤子 不用了 b.以马丽的口吻复述课文(二)P220。
(如果时间充足)综合练习:1.两人一组,评价自己的衣服。
2.两人一组,以“买衣服”为主题,进行对话。
完成P217和P218第五六七八题听力练习。
(四)课堂总结
1.重要句子:这件衣服不长不短,很合适;我试试这条裙子,可以吗;这条有点儿小,有没有大一点儿的;你要黄色的还是要红色的
2.重要词语重要用法:……,不过……;有点+Adj.,Adj.+一点儿;还是
(五)布置作业
1. 复习生词和课文
2. 完成课本P221第五题和P222第六(3)题。
教学方法 12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
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雷雨》说课课件 13
曹禺先生的《雷雨》通过两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本堂课是《雷雨》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为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记者现场采访、历史再现和法庭辩论的教学方式,从道德角度审视周朴园。
一、记者导入,激发兴趣
记者(教师):道德电视台,道德电视台,各位观众,我是记者良心,我现在是在道德法院,今天将在这里公开审判大家关心的周朴园一案。到底结果怎么样,我们将拭目以待。下面请导播把信号切入现场。
二、历史再现,寻找证据
法官(学生):现在开庭。为了便于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本法庭通过时空技术追寻历史。下面当庭再现。(学生表演话剧《雷雨》)
三、法庭辩论,各执一词
法官(学生):现在是法庭辩论阶段,请控方发言。
控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各位观众,今天站在这里,我心情很激动。刚才法庭再现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被告人性最丑陋、最阴暗的一面。如果这样的人不受到惩罚,那么,天理何在,情理何在,法理何在?
辩方(学生):我反对,法官大人。我反对控方对我的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法律讲究的是证据,而不是无端的攻击。
法官(学生):反对有效,请控方注意措词。
控方(学生):是,法官大人,我只是太激动了。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罪行的确令人发指。
请大家来思考一下30年前,我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在大年三十风雪交加之夜离开周公馆?这是被迫的,完全是拜被告所赐。被告引诱欺骗在前,抛弃在后,而被告为了金钱、地位而视血浓于水的亲情于不顾。仅从这一点看,被告难道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德败坏、无情无义之徒吗?
辩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各位观众,我不得不佩服控方声情并茂的陈述,但我很遗憾,控方的认识有失偏颇,认为我的当事人无情无义,这是不公道的。
在这里,我也想向在场的观众朋友提个问题:30年前,我的当事人和原告是真心相爱的。我的当事人虽然出身封建家庭,但他出洋留学,受过新式教育,和一个下人丫鬟相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是我的当事人纯洁的初恋,岂是控方所说的“引诱欺骗在前”? 恰恰相反,我的当事人对被告却是真心的,30年前的两位小公子即是最好的证明!
控方(学生):请问辩方,如果如你所言,那么,被告为什么会在大年三十之夜、风雪之中将原告无情地赶出公馆,逼迫我的当事人无奈之下投河自尽?
辩方(学生):问得好!其实这是世人对我的当事人的误解。究竟是谁将原告赶出去的?让我们来看一个证据:“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诸位,请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原告说是“你们”而不是“你”?这说明连原告也承认不是我的当事人赶她出去的。其实我的当事人并非同意这样做,只是家教严厉,父母之命不敢违抗,这说明了我的当事人也是被逼迫的,被告和原告同是天涯沦落人!
其实我的当事人一直没有忘记原告。30年来,派人寻找原告的坟墓,当年房间的摆设没有改变,仍然摆着原告的照片,就连原告的生日也铭记在心。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不是有极深的感情,一个人能30年、一万多天如一日吗?
控方(学生):精彩,巧舌如簧!是否真如辩方所讲的被告对原告是真情实意的?让我们再来见识一下被告30年后的种种情态。
控方(学生)出示投影仪。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责问)
周: 谁指使你来的?
周:(冷冷地) 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稳住)
周: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哄骗)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习惯关窗。
拿出支票(平息)
由此可见,周朴园的怀念是虚假的,他只是怀念过去那个跟他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鲁侍萍,因为原告活着的事实本身潜伏着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的危险。怀念带来的欣慰,毕竟远远比不上切身利益的分量。于是,他又一次斩情绝爱,想用钱来打发侍萍,并规定“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回到周家来”。怀念之所以能转化为绝情,动力就在于他内心极端的自私。
法官(学生):法庭辩论阶段结束,下面请控辩双方作总结陈词。
控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今天,我们心情沉重,因为在被告身上折射出我们人性中不该有的东西:残忍、冷酷、虚伪、极端自私。为了还我当事人一个公道,我请求法庭判被告罪名成立。谢谢。
辩方(学生):法官大人,各位陪审员,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对我的当事人存在误解,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深义重的周朴园。希望法庭能还我的当事人一个清白。谢谢。
四、休庭合议,随机采访
法官(学生):下面请陪审员退席合议!
(趁合议时间,记者进行随机采访)
法官(学生):各位陪审员有结果了吗?
陪审员代表:对不起,法官大人,我们还没有结果。
法官(学生):鉴于陪审团没有结果,本法官宣布,周朴园一案择日再审。退庭。
记者(教师):各位观众朋友,今天的“道德在线”就为您直播到这里,我们会继续关注周朴园一案,谢谢您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五、作业布置:深入探讨
试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剖析周朴园人物形象。要求:1. 观点新颖;2. 论证有理有据;3. 不少于1000字。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 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卖白菜》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反映的是一段辛酸的往事。
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格。教学本文为学生写作和做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2、教学目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所谓“整体感知”,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包括初步把握整体框架,感受文中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思考分析做好准备。按照这样的单元教学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从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3、重点、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致的。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和主题。中职学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缺少这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下面对这篇课文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
职业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不强,因此,主要以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采用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三、说学法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
四、说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由学生的童年引入莫言的童年。
二、新课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A、 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
B、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2、交流感受,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让学生勾画描写母亲和“我”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句子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了怎样的。作用。请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阅读小说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2、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
①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②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2、当“我”对老太太的挑剔行为冷语相加的时候,母亲选择批评“我”而不是支持“我” ,体现了母亲的和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老太太这个形象呢?
(3)学完全文,�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五、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完本文的收获,老师补充。
再别康桥说课课件 15
再别康桥说课课件
《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拓展阅读:读《再别康桥》有感
记得这样一段话:有情未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记得初见时彼此的微笑就好。
当电脑里的歌曲播放到林宥嘉的《再别康桥》时, 我想起了那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徐志摩在那美丽的康桥上与才华横溢林徽因的邂逅,从此她的心中有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是她心中的最美,多么的美好,只是可能月老系错了姻缘线,或许上天跟她们开了次玩笑,又或许她们把前世那些次的回眸都换于了今生的擦肩而过,她们之间的红线总是断了一截,在红尘中绕来绕去,终究还是散了。
苍苍碧落,青葱岁月,慢慢红尘。曾经的浪漫,曾经的美好,曾经沧海桑田,都在绚丽寂静中盛放,归为片片落花,落到泥下,来年护花。归为片片白云,翩然空中。
当降珠仙子得知恩人下凡,便决定追随而去,要用一生的眼泪偿还他的甘露之恩,于是林黛玉报恩与贾宝玉初遇,相遇在那个封建腐朽的封建家庭。那为何葬花?人有情,花亦有情。原来葬花是因为思念。当白素贞得知恩人家住何方,变化身良家少女篷船借伞于许仙,要嫁于他报恩情,于是她们便邂逅于西湖篷船,从此结识相爱。然而好事多磨,最终水漫金山寺,终是情路坎坷,但甚是凄美,还是西湖初见最美啊。
若人与人之间,始终都只如初见,那所有的往事可以微微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忘却有过的无奈与悲痛。这是何等的美妙的人生境界。然而正如多愁善感的容若的诗一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人世间的人啊,常常是因为一些原因渐行渐远,相爱的人白头偕老举案齐眉的很少。
徐志摩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尘封的记忆,打开了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中寻求慰藉。梁思成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林徽因的现实生后和人生旅途。梁思成是近的,伸手可及,而徐志摩是远的,然而他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同行,给以永感欠缺的东西。我们不能说林徽因什么,因为自己的爱情自己知。
但是不管怎样,初见总是最美。康桥下的她们在月光下、在水影中若影若现。
当我再次听到《再别康桥》时,脑中想的却已不是细腻的徐志摩和善感的林徽因在康桥的云彩下初次邂逅了,浮现的却是我的邂逅,只属于我的你的邂逅,可能算不上邂逅吧,只是初见罢了。
年华如沙在指隙间悄然流逝,点点散落在未明的尘世。看不透的世事,道不明的情愁,缘梦恋尘尽成灰,浮华如斯东逝水。一生短暂,又会留下几多遗憾?前世的烟,今世的尘,多少晶莹化成的雨,浮现出朦胧的容颜,点墨成画,落笔成殇,伴梦一生飘摇;亦或许,遇见总是最美的意外…我遇见你。
卖白菜说课稿 16
一、说教材
《卖白菜》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也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而《卖白菜》是能体现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的极好的例子。本篇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中的一篇,反映的是作者过去的一段辛酸往事。文中讲述了作者与母亲一起种菜,一起买菜。眼看快要过年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作者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三棵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反映了作者家的生活境况。集市上,他们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作者看她把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作者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源于作者对那棵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作者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里,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作者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我们也能真实地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那么彻骨得冷,彻骨得穷。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格。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文章为中职学生写作和做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说学情
中专一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不强,在阅读过程中,我用谈论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材料。但他们在语言表达,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似乎有一些问题,因此我在课堂上会更多的让学生来说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您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那样将会得到百倍补偿”。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新课程的三位理念,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一)、知识目标:从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一致。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和主题。中职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缺少这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不强,因此,主要以老师引导和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本课采用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学法上,主要通过自学讨论法和发现阅读法,促进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学讨论法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深究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的精彩之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语言自然朴素而感情真挚的风格,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导入学习
让学生们回忆各自童年时的生活,对比作者那艰辛苦难的一段往事,启发学生们珍惜时光,感恩父母。
(二)朗读课文,解决重点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指引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让学生就母亲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母亲的形象,把本文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学生�
(四)、板书设计
卖白菜
莫言
卖不卖掉到沟里
三棵白菜
老太太撕去菜帮白菜重
回家里
(五)作业布置
通过本文的学习,谈谈你对诚信的认识,并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作者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七、说教学反馈与评价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课文本身身上,其实本篇课文也可以将“诚信”重点分析,指点学生应如何看待金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诚信的重要性。
金属材料说课课件 17
金属材料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
二、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 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 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卖白菜说课课件 18
卖白菜说课课件
莫言《卖白菜》原文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 ”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莫言《卖白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重点)
2.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段辛酸的往事,几番痛苦的回忆,“糠菜半年粮”的时代虽然远去,但是想起心头的往事至今依然让“我”沉痛。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著名作家莫言《卖白菜》将引领我们见证苦难的岁月,人性的光芒。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莫言(1955年- ),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著名作品有《红高粱》《蛙》等。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2.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正是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尤其是北方农村,过年能吃白菜饺子简直是一种奢望,贫穷和饥饿正是这段时期的真实写照。作者是以一种孩子的真切、成人的冷静态度和细微的温情,给读者再现了他童年时随母亲卖白菜的往事。
3.字音字形
瞥(piē) 湿漉漉(lù) 哽咽(yè) 抽噎(yē)
蔫(niān) 木橛(jué) 戳(chuō) 黑黢黢(qū)
冻疮(chuáng) 一沓(dá)
4.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明确:时间: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
地点:家里--集市--家里
人物:“我”、母亲、老太太
事件:卖白菜
事件的起因:年关将近,母亲因贫困所迫决心要卖掉仅剩的三棵白菜。
事件的经过: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遭遇老太太的刁难,“我”多算了老太太买白菜的钱。
事件的结果:白菜被退回了,母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2)本文以“白菜”为线索讲述了一件令“我”沉痛的往事,请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母亲决心卖白菜--“我”为白菜而痛哭--母子去集市卖白菜--老太太翻戳(挑撕)白菜--母亲称白菜--我算白菜钱--母亲看着被退回的白菜流泪
三、合作探究
(一)矛盾冲突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明确:课文围绕卖白菜重点写了三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是母亲与“我”之间“卖与不卖”的矛盾;二是“我”与老太太之间关于“挑拣白菜”的矛盾;三是母亲与老太太之间关于“白菜质量与价钱”的矛盾。
2.母亲要卖白菜,“我”为何流泪不愿意?
明确:因为家里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最后的三棵了;母亲答应“我”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
3.“我”为何要多算老太太一毛钱?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思考和母亲有什么不同?
明确:老太太多次刁难“我”的白菜,“我”对她充满了恶感,她又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而“我”对这些白菜感情深厚,本来就不愿意母亲卖掉,而是希望能过年吃上白菜饺子,所以“我”故意多算了一毛钱。“我”考虑的是报复老太太,母亲考虑的是做人要诚信。
4.这些矛盾冲突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有何作用?请举例分析。
示例1: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棵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的,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呵斥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
示例2:在集市上,“我”和那个挑剔的老太太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这些情节衬托了母亲的善良和宽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示例3:“我”给老太太多算了一毛钱事发,“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愤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二)人物点评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1)本性善良、宽以待人:母亲容忍了老太太对白菜的“刁难”;
(2)朴实能干、个性坚强:精心种白菜,并背到集市上卖;
(3)为人诚信、严格教子:为儿子多算白菜钱而流泪,并教导儿子做一个坚强、诚信的人。
2.文中的老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写老太太这个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老太太家境贫困,谨小慎微、爱占小便宜。写老太太的作用有二:(1)用老太太的挑三拣四、不宽容、爱占便宜的形象来衬托母亲的和善、宽容、诚实、坚强。(2)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这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说明那一沓面值并不大的纸票对老太太意义重大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而言,即使是一分钱,其意义也很重大,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
(三)主旨感悟
1.作者借助写贫困时期母亲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做人处世观?
示例:善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无论生活多么贫困,都不能丢弃。(围绕“善良”“诚信”,言之成理即可)
2.讨论: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材料链接】
(1)诚信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2)诚信名言
刘向:人背信则名不达。
韩非子:小信诚则大信立。
墨子:言不信者,行不果。
鲁迅:诚信为人之本。
杰弗逊: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和母亲一起卖白菜的经过,突出了母亲善良、坚强、能干、诚信的性格,流露出了“我”懊悔、自责、愧疚的感情,也体现了母亲的做人处事观:善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无论生活多么贫困,都不能丢弃。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善良为本,诚信做人。
五、板书设计
卖白菜
母亲决心卖白菜--“我”为白菜而痛哭--母子去集市卖白菜--老太太翻戳(挑撕)白菜--母亲称白菜--“我”算白菜钱--母亲看着被退回的白菜流泪
六、作业设计
结合课堂讨论的收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明确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3.探究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和启示。
【学习重难点】
1.赏析生动的细节描写,明确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重点)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将品析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的含义,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习
1.去集市路上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家庭的贫困。
2.“我”为何对老太太充满了恶感?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老太太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更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这个句子用“我”的态度衬托了母亲的善良和宽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三、合作探究
(一)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而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1.请赏析下面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
赏析:示例一:“揭开”“掀动”“拉开”“扒拉”等词语具体细致地揭示了母亲内心的愁苦和矛盾,也体现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示例二:“叹息”“抬高”“撇”“锁定”“端详”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母亲因贫穷所迫决定卖白菜时的矛盾心理,暗示了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为下文母亲决心卖白菜做铺垫。
(2)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赏析:通过“我”的视角,详细描写母亲摘下三棵白菜的过程,流露出“我”此刻内心万般的不情愿和对这三棵白菜无限的珍惜之情。
(3)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赏析: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翻动白菜,拽白菜根,戳白菜的动作,以及她手指的形态,体现了老太太挑三拣四、爱占便宜的性格,暗示了老太太家境的贫穷,为下文“我”与老太太发生冲突,并多算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4)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
赏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我”独特的心理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把“我”对那三棵白菜的留恋心情渲染到极致。
(5)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赏析:“贴”“仔细”“打量”等词语,生动地体现了老太太的谨慎小心和对我们的不信任,也暗示了她的家境贫困,为下文她回去后知道“我”多算了一毛钱后将白菜退回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6)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赏析:两个“一张张”既写出了老太太和母亲的小心谨慎,也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无比重视。
2.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为了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母亲的泪,其蕴含的意味有何不同?
(1)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2)“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明确:(1)母亲为家境的贫困、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2)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我”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信的品质。
(二)思想感情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2.怎样理解作者最后一段“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蕴含的感情?
明确: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践行诚信。
四、课堂小结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但作者告诉我们“人穷不能志短”,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诚信。贫穷已经远去,幸福来之不易,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五、板书设计
卖白菜
母亲: 坚强、善良、诚信
“我”: 痛苦、自责、懊悔 细节描写
六、作业设计
本文的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揭示主题思想方面都起到了“小中见大”的作用。请你借鉴这种手法,刻画一个印象深刻的场面。
七、课后反思
1.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莫言的文章又写的是祖国极端贫困时期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所以首先从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入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两个课时的安排上,第一课时以梳理文章的矛盾冲突,点评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赏析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两课时均以课文为依托,分别培养了学生感恩母亲、善良诚信的品质,让学生明白了学语文,也是在学做人。
《雷雨》说课课件 19
教学目标: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
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方法
品读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美丽 。
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初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板书:雷雨
二。作者作品介绍
这是一出话剧。作者曹禺。
1.作者介绍
曹禺(1910~),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2.有关《雷雨》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周萍、鲁大海),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蘩漪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产生了变态的恋情兵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上了来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凤。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凤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萍也拔枪自杀。
这是一个多幕剧,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蘩漪因为周萍和四凤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在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佣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与上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三。看课文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四。这是一段灵魂的对白。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认的经过。
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
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语言出发,来看看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注意下面几句话:
我要的是旧雨衣——说明周朴园还很念旧。
窗户谁叫打开的——保持着侍萍当初的习惯。
由侍萍熟悉的口音感到奇怪,进而询问、打听——说明心中还有当初侍萍的影子。
你可以打听着她的坟在哪儿么?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
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说明他的专横、高高在上的封建专制,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欺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
侍萍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当侍萍说出实情时,周朴园“汗涔涔地 噢”——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显出一副狼狈像。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虚伪
当侍萍说“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冷酷、残忍。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 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包括前面: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这些集中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这是一张伍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板书:冷酷 虚伪 贪婪 残酷 专制 自私
五。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
……
应该承认,周朴园的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但是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讷格年轻貌美、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是那个已经投河自尽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怀念全是虚伪的,自私的,所以当鲁侍萍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时,他才会惊慌失措。
六。总结: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周朴园和鲁侍萍了!这超越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单一模式,表现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初一语文上第6课卖白菜的教案设计 20
教学目标
1.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2.精读课文,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语文学习方法介绍:精读和略读。
教学难点
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放在一起写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重点点拨和指导。
一、解题
一段辛酸的往事,几番痛苦的回忆,“糠菜半年粮”的时代虽然远去,但是想起心头的往事至今依然让“我”沉痛。三棵白菜,卖与不卖,都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而就在这无奈中,母亲的坚强和自尊与“我”的暴躁和狭隘,泾渭分明。《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
二、作家作品
莫言(1956— )当代作家,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和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等。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他的小说创作不拘一格,不泥成规。他认为:“伟大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伟大灵魂的独特的陌生的运动轨迹的纪录,由于诡计的奇异,作家的灵魂烛光就照亮了未被别的烛光照亮过的黑暗”(莫言《天马行空》)。这,反映了他的美学追求。
三、语文学习方法:精读和略读
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精心研读文本,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对读物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古人对精读有过专门的阐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语)也就是说,精读力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文字训诂等等,彻底通晓,甚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因此“咬文嚼字”是精读的主要特点。
所谓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阅读,对读物纵观大意,“提纲挈领”。略读的目的在于求广
求多,扩大知识面。略读的特点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需要指出的是,略读尽管只是观其大略,但仍是一种有目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它与那种走马观花、漫不经心的读书有着本质的不同。
精读与略读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的目的、方法各异,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精读和略读的关系,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四、课文内容分析
1.浏览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年关将近,母亲为贫困所迫决心要卖掉仅剩下的三棵白菜。本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时的前后心理活动;二是“我”对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态;三是母子俩对自己亲手栽种的白菜的深厚情感。
第二部分(第10—25自然段):写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经过。本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去集市路上的情况;二是写集市上与买
主讨价还价的情况。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用力不一样,前者是略写,后者是详写。课文通过详写“我”和母亲对待买白菜的老太太的`不同态度,表现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和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第26—30自然段):写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本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故事的结尾,写母亲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坚强的母亲因儿子的不诚实,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与前文中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一对比,把母亲做人行事的态度凸显了出来: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一个人不诚实。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分析形象,品味技巧。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2)这些人物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让学生就母亲做人行事的原则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母亲的形象,把本文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指导学生�
一、抓住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1.课文围绕卖白菜,写了哪些人物之间的冲突?
课文围绕卖白菜重点写了三个人物之间的事情:一是母亲与“我”之间的事情;二是“我”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三是母亲与老太太之间的事情。
作者为刻画母亲和善朴实的思想品质,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比如:当那棵最小的白菜被“我”不小心摔到沟底,母亲竟然打骂了“我”,而且“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但当买白菜的老太太对白菜“翻”、“拽”、“戳”、“撕”的时候,对那三棵白菜倍感珍惜的母亲只是忧伤的劝说。一个是不小心摔到沟底,一个是有意为之,但母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就把母亲宽待他人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我”对老太太
的挑剔行为冷语相加的时候,母亲选择批评“我”而不是支持“我”,体现了母亲的和善。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老太太这个形象呢?一方面是为刻画母亲的形象服务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当时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的整个生存状态。这个老太太也是一个为贫困所迫的人。她瘦弱不堪,“仿佛那风略微大一些就会把她刮起来”,可见生活得也不好。她也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说明那一沓面值并不大的纸票对老太太意义重大。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而言,即使是一分钱,其意义也很重大,所以,当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中时,“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这就为下文因一毛钱而白菜被退回和母亲的流泪埋下了伏笔。
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我”与母亲的对比,母亲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对比逐渐丰满起来的。
2.这些矛盾冲突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些事情,写出了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思想性格。
二、结合课文内容,品味写作技巧
1.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开篇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通过这一系列描写,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但把家境的窘迫和母亲的愁苦都委婉地表现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
作者写母亲坚韧的特点和对“我”深沉的爱时,也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细节和语言委婉表现的。当“我”为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流泪时,母亲的眼睛虽然“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反而责怪“我”“动不动就抹眼泪”,不像个汉子样儿;当“我”因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而伤心时,“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这种写法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远比直白的表述要广阔得多。
比如:“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一个“拍打”动作,一句喃喃自语,表现了母亲对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那棵小白菜的欣赏,委婉地写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
2.用细腻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感受。
比如:“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来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把“我”独特的心理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把“我”对那三棵白菜的留恋心情渲染到极致。
3.运用于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我”与母亲的对比,母亲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对比逐渐丰满起来的。
教学难点 21
1、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