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篇1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五、课后延伸
1、同学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2
[课时目标]
1、在前两课时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蔺相如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颇居功自傲、公忠为国的性格特征。并有感情的朗读人物语言描写。
3、通过朗读感悟,写写廉颇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4、通过资料链接、课外延伸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史、文化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教学活动预设]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1、将相因何不和?——整体把握廉颇的语言。
2、将相和好的原因?——整体把握蔺相如的言行和廉颇的行为。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板块一:人物相互之间态度的研读。
1、读两个人物的语言,小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异?
2、抓住两个人的态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指导朗读。
3、感受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的避让,师生对读。
板块二:人物之间关注点的研读。
1、着眼语言文字,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着眼点,关心个人和关心国家的不同区别。
2、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辐射文章,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3、抓住蔺相如的话,辐射文章,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平台,拓展写话,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2、感悟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指导朗读。
3、丰满廉颇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为国的特点。
附《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师:为什么读这番话?
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
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这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éng乘机”。跟我读一遍。
生:读词。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
生:一样。
师: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谁先来?
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
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
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
生:(齐)蔺上卿。
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
生:同桌对话。
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
生1:指名一桌读。(有点结巴,其中读廉颇的孩子语气急,加了两个字)
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全场笑)
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
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
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
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
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去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以勇气闻于诸侯。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
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
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耳,让我们听不下去?
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记录不下)
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
生:不是的。
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
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
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
生:(齐)挣回了面子。
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
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
师:……
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挺动情)
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
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
生:(大声)我们赵国!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
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请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3分钟)
师: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生:(此处有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写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顾着发愣而忘了记录。唯一的印象是楼老师反复提醒学生廉颇会称呼蔺相如为蔺上卿。)
师:同学们写的,京剧中就有这么一段差不多。请欣赏。(播放京剧片断,内容为廉颇坦然认错幡然改悔。细心的楼老师还配上了歌词,但偶只顾欣赏忘了记录。)
师:看了这段京剧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感受那就不说了。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廉颇、蔺相如所说的句子。(学生的齐读很有感情)
师: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和。这一将一相,如果说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让着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是为了——我们赵国。为了我们赵国,有了——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仍旧没有反应。
师:同学们,下课。
生:(恍然大悟)老师再见。
师:老师课前答应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是这盘《将相和》的京剧光盘,请你们的语文
老师再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欣赏。
课时 篇3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进行理清课文顺序、归纳小标题的阅读训练。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四、在《景阳冈》《猴王出示》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小说的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资料袋)
启发接下来的学习重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重要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个故事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
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体会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特点,以死相拼,逼使秦王击缶,并叫人记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品质。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赵国占了上风,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廉颇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保护赵王,到那时危险的是秦王,所以,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相”之间的什么问题?教师板书“不和”,从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这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用投影出示句子:
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顾全大局
⑵“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语?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读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为……”口头造句。
a.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
b.说说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课文哪个地方证明了相如的话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的作用。)这句话说明蔺相如怎样?(蔺相如充分肯定廉颇作用。板书:英勇善战)
⑶“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和好)。
4、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现在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就亲自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 ,“负”是什么意思?“请”呢?整个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负荆请罪?想想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5、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从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知错就改,也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6、演一演:负荆请罪的小品。
7、小结: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