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深情朗诵全诗。

(师生同读)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依依惜别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

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读懂题目。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同时学生课下查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知道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为两人情深不忍离别做了铺垫。

(三)初读古诗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读这首诗。

1.谁来读,声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读准。(课件显示古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

2.再读强调停顿。

3.读古诗,不但要读准音,还要注意停顿,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你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有层次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从而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了解学诗方法

同学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味道,不过我想你们可能还会有没读懂的地方,学生质疑。

1.(西辞、烟花三月)

(出示地图长江两岸 西辞 黄鹤楼,直接理解“西辞”意思)

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理解了重点词,这两行诗意一定懂了。

(板书:明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质疑,顺学而导,想象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用四个字的词语说一说,进行词语拓展练习。

2.想象,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诗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欣赏美景、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今天,却要忍受离别之苦,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前两句,这是多么让人伤心无奈呀?让我们感同身受,更加珍惜朋友间的真情。(板书:悟诗境)谁再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诗人在如此美丽时节却要忍受离别之苦,带着这样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体悟诗的意境,同时领悟到诗句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方法,学习后两行诗句

就像这样的学习后两句(先抓住重点词弄明白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图,还不懂就提出来),和同座说一说,然后汇报。谁来读这两句?

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船渐行渐远,李白仍然站着,望着,他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呀?谁再来读?猜一猜,大约站着望了多长时间?你这样送过朋友吗?这是多么深的情意呀!谁再来读后两句?

2.在唐朝盛世,长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板书:孤帆尽。

板书:情意长。谁再来读一读?

3.这仅仅是在说帆船孤吗?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

【设计意图】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后两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开展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情感。

(七)创设意境,升华情感

1.有一首歌词源自这首诗。我们来闭上眼睛听一听,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孟浩然的船一桨一桨地划着,最后没有了踪影,可是,李白还在望啊、望呀,谁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那依依不舍之情?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吧,谁来背一背?

小结:我们在学古诗时要解诗题、知作者,还要明诗意、悟诗境,以后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拓展了想象,在音乐中,学生丰满了意象,还原古诗描绘的场景画面,这样古诗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加之让学生一遍一遍诵读,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3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二、揭示诗题,读通诗意。

1、板书诗题。师生共同书写。

2、齐读诗题,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诗题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适当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

3、那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吗?(生自由回答。)

师补充简介: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诗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4、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5、指名读。

指导环节:指名读,试读,师范读,生评价。指导读出情感、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个别读,齐读。

师: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这才是真正的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③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全诗围绕一个“送”字记述了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么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提炼语言,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多媒体出示)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出示长江简图,明确黄鹤楼和扬州位置。)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2、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的呢?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预设: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细雨如烟、鸟语花香……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边出示图片师边叙述:三月是最美的时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整个时代都如烟花三月般美好。

师: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谁愿意读一读前两句?(出示前两句。)

板书:景美

(4)指名朗读前两句,适时指导评价。

3、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板画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烟花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想像一下,往年的这时,诗人和朋友在一起会干些什么?

预设:他们会一起游览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赏月,谈天说地,说生活见闻,谈心中理想……

2、师:是啊!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吟诗作画,可是今天老朋友却要离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描绘一下吗?(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适当评价。

3、那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呢?大声读出来吧!(出示后两句诗句。)

4、自由读这两句诗,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生答。)

5、师:引导学生随着李白的目光反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6、师问: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这可能吗?是人为什么说是“孤帆”?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配乐)是啊!让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

老朋友的小船缓缓起航了,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已经到江心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遥望,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你还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你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自由说。)

板书:情深

师小结:回顾全诗,诗人对好朋友浓浓的情都包含在了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师叙述: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孤帆远去,仍然驻足遥望,那是孤独寂寞。

滚滚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并进行了情感迁移,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 情境中朗读:

(1)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谁能读这首诗?

(指名读,适当评价。)

(2)人生多离别,多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分别时,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这首诗。(男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记住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会想起这首诗。(女生齐读。)

(4)相信此时,这美好的情感,这千古佳句已经深深留在了你的脑海中,让我们试着背出这首诗。

2、当堂检测。

3、回顾学习古诗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多媒体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诗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体会诗中浓浓的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高度。歌曲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 孟浩然

景美 情深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与深情的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求围绕一个“情”字。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开头轻松的谈话,地理位置的板画,李、孟关系的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基础。其次是赏析词句体验情。这一环节以“送”展开教学,将体验情感的过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复诵读,最终悟诗情。这一环节“读”占鳌头。激情的叙述,个性化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教师的送诗,《烟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高潮。

专家建议:

1、告诉不等于发现。要让学生主动碰触知识,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2、抓词句要增加深度、厚度、灵动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3、虽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识,但还未达到最大值,最后环节的送别诗应再次引导学生做简单感悟,让离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听到花开的声音,要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学生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努力把孩子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我经历了又一次历练,我也在成长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