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完成***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的爆炸作出贡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邓稼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1】《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任选一部分阅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一部分: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引出,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贡献。
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从另外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可说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重点写出邓稼先浓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②为什么要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怎样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④怎样看“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⑤如何理解“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⑥谈谈作者写作此文的思想感情?
……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然后用“我觉得(发现)……用得好,好在……”的句式品评出这此内容的精妙之处。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在一种恢弘的气氛里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教学反思:
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是此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对这位科学巨人的感情不仅来自于文本,还建立在学生事先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怀有一颗仰慕之心,自然会缩减对文章的理解难度。学生的质疑问难、研究讨论、充分地把他们推上主体舞台,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尤其是让学生直面这位科学泰斗与其对话,真正达到了一种对灵魂的净化。让文章的人文精神达到极至。另外,老师的情感是把文本、学生与教者联系在一起的融合剂,这也充分说明一堂好课必须有教师的全情投入方可。另外,用真实的场面并配以小诗结尾,使得本课教学有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
【2】《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教材。从写作上讲,点面结合的记叙,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腻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等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向邓稼先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