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精选2篇)》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 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②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的过程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重点】
1、 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难点】
1、人地关系的实质;
2、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二.说教法: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将世界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以视频、flash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三、说学法: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世界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以视频、flash的形式展示出来,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通过对材料,图表的分析让学生对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清晰的理解,更深刻地了解到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必须保护环境这样一种观念,培养了他们分析资料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2、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
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空间差异的表现;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
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原则
3、课堂反馈、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一、标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简单地表述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列表比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及其行为表现。
2.说出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能够举例说明或根据图表等信息材料分析说明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类改造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比较等学习过程,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我们看不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吗?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只是从自然界获取极少量的生物资源,同时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当时的人口数量也十分有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环境的资源供应能力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因此当时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这并非当时的人注重环境保护的结果。
2.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图腾是“龙"——一种浑身布满鳞片,有四条带有尖爪的短腿,头上还长着类似黼的角的假想动物。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龙”,它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从本质上说,人类对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愚昧。在远古人类看来,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俯首贴耳,任其摆布。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是对自然物的敬畏、崇拜,也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
新授课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时间及前提?
时代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历史局限: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二2、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局限及产生的后果?
时代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能力的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因此产生。
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发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一味地从人类自身的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历史局限及其影响: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的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活动提示]悲观派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工业等是不断增长的,因此经济增长是有限的。乐观派认为虽然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生产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协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人类能力是无限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悲观派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派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不断降低,新能源、新资源不断出现,环境问题将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三、人地伙伴论的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
时代背景: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自身行为对地理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环境的关系,逐步建立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
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意义: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四、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环境。
人类中心论:人类是世界的主宰,人定胜天。
人地伙伴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有反作用,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