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长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学习生字词
①生字:崇、旋、嘉、砖、隔、堡、垒、仗、扶、智、慧、魄
②新词: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长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通过分析重点段落和词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片,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老师激情导入课文题目: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以及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1、出示图片明确作者的观察点:
想一想作者是从哪观察的?
2、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默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个词语。
3、全班交流。
板书:
气势雄伟
4、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三、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过渡:
长城之长在世界建筑上也是罕见的。长城的气势雄伟令人赞叹。那么长城还有什么特点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从哪里能体会到长城的特点?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词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
相机板书:
高大坚固
3、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射口、垛子、城台及作用。
4、明确观察点,总结观察方法: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5、下面我们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扮演小导游同桌互相介绍近处的长城。
四、抓重点句体会情感
1、过渡:
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也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当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产生联想。下面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一读。可以把自己的体会标出来。
2、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3、出示重点句子:
站在长城上,踏着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中国有这样的长城、有这样的劳动人民而感到自豪。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4、出示重点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引导学生从“多少”“才”“智慧”“血汗”能体会到什么?
整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5、师生合作读。
五、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过渡:
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建筑却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我们怎能不为之自豪和骄傲呢?齐读最后一段。
2、质疑。
3、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联系整篇文章和收集的有关资料来谈。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六、学习写作方法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作者运用了什么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根据看到的产生联想。)
七、齐读名人的话,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1、根据不同的段落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第1、3自然段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课堂充满活力。第2自然段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向游客介绍近处的长城。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表达事物的方法由整体到部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2、本课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
教学时,能够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激情、学生的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
3、本文是看图学文:
教学中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对长城的长和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借助看图学生很轻松了解长城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
【评析】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的七个环节严谨细密,条理清晰,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教学过程渗透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特别是图文对照,直观形象的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及高大壮观,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长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原因,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领悟长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告诉学生要爱护长城,保护长城文化。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长、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旧知:
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以课文内容为线索的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以课文结构为线索的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2、引入新课:
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二、图文结合,感受“奇迹”
(一)出示学法:
读思: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长城什么特点?
读画:用——画出表现长城特点的词句
读情:体会长城特点,读出感受
(二)自主学习
(三)汇报交流
特点一:长城“长”
读画:句一: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读中品悟:(指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
1、品修辞:这是一个比喻句,______比作______,突出了长城______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______写作方法)
2、品词语:我们先看这个词“崇山峻岭”,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那“蜿蜒盘旋”又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形态?
3、师引:看,这就是崇山峻岭,这就是蜿蜒盘旋,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课件展示长城图)
4、齐读这两个词语。
师结:所以作者把这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______一条长龙。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突出对长城的赞美。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句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就有一万三千多里。
1、品词语:一万三千多里
①联系地图品悟:“一万三千里”在地图上找一找有哪些省市?
师生共找——确定答案:长城穿越的省市(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②计算法品悟:一天走多少里,如果日夜不停地走,走完长城需要走多久?
2、谈感受:谈一谈登长城的感受。
3、读感情:指导朗读:突出长城的长,读出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特点二: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
读画:句一: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像……,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句二:城墙外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
句三:顶上有隔三百多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1、读悟数字词:五六匹马同行、两米多高、三百多米______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______写作方法)
2、图文对照,标注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说说它们的作用。
师结:了解了这样的设计,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设计方面怎样?(板书设计极为巧妙)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师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指名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过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又想到的了许多。这种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就叫“联想手法”。(写法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作者想法的句子。
(四)感受联想
1、师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本上都被画出了美丽的波浪线,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课件展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凝结什么意思?凝结的又是什么呢?
(3)作者为什么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凝结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呢?相信同学们读了这段话就会找到答案。(课件展示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4)品读句子,圈出令你体会深刻的词语。
血汗:没有……没有……有的……条件落后
一步一步……陡峭环境险峻
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
智慧: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怎样才能把这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上,劳动人民会想到那些方法呢?
(5)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有的只是无数的减胖无数的手,一块条石就有两三斤重,这巨石压在肩膀和手上,这该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啊。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6)带着感受读这句话。(感受:“多少”“才”其中包含的含义)
2、出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试想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过渡: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它不仅震撼着我们还震撼着全世界。
(1)课件展示: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练一练: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着这些名人,你来赞美一下长城。)
三、总结全篇,再赞“奇迹”
1、总结全篇:
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称“长城是伟大的奇迹了吗?”
(补充关于长城现状的资料,唤起保护意识。)
2、再赞奇迹:
师引:是啊,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对全世界说: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让我们一起骄傲地对全世界说:______________。
(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
四、布置作业,延伸内容。
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是自豪。他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故事等。
板书 1 7、长城
远看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奇迹
设计巧妙
联想血汗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2、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能身临其境,儿童的学习欲望、探究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课前,教师利用这样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搜集资料,激发兴趣。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长城的起止点,即山海关和嘉峪关的位置,数一数长城经过我国哪些省市,收集长城的邮票、图片及各种实物模型。
2、绘制图画,激发兴趣。喜欢绘画的同学自画长城图片,并能体现课文第二段中建筑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3、制作模型,激发兴趣。喜欢搞制作的同学根据图片自己设计、制作出长城的模型。
4、收集故事,激发兴趣。让学生查找春秋战国至今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连贯长城、修缮长城的历史资料,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传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激趣唤知:
教师课前板书好课题,课始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导入: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
(这样的导入旨在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
2、学生畅谈:
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畅谈游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
3、揭示目标,激发求知欲:
教师这样引导: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然后借势揭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激发其求知欲。
二、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⑴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⑵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⑶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⑷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结合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本课文质兼美,感情充沛,为燃起求知欲望,教师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学生被配乐朗读带入意境,仿佛也来到长城,饱览长城的雄伟壮观之美。
3、练读课文:
分节练读,思考:
⑴第一节: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找出介绍长城总貌的句子。
(“它像一条长龙……”结合看图加深印象。此处让学生用几种说法表示这句的意思,体会“长龙”这一比喻句,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意思。)
⑵第二节:
长城的近景又是怎样?城墙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说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开辟为游览景区。
⑶第三节:
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能。)
⑷最后一节写什么?
(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欣赏录像:
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一边打开录音机,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一边打开放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示课前自己制作的长城模型和收集到的图片、邮票,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我长城感情的陶冶。
三、析文畅谈,发展创新
1、精读课文,重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
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⑵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⑶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结合看图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句子比较来理解: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⑷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讨论、想象,最后归纳为: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
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⑸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
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工程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又合理、比喻恰当又生动的写作特色。)
3、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也使本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四、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1、仿例写句:
⑴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很自然地想起。
⑵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仰望蓝天上的白云,像()。
2、学习本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观察家乡或校园的某一处景物,按要求写三段话:
远景:
近景:
联想:
(本练习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迁移运用到实际之中,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城》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当中都有谁去过长城?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呢?
(二)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
1.观察图画
(1)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长城东起山海关和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份。
(2)书上的两幅画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明确:第一幅是远看;第二幅是近看。
(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明确: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说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等。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明确:结合图画理解垛子、望口、射口、城台
(5)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为什么不同?
明确:一是远看的景象;二是近看的景象,角度不同,景象就不同。
2.欣赏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描写的内容。
3.练习朗读。
分节练读,思考:
(1)第一节,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从文中找出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并体会这一比喻句的好处(突出其“长”)
(2)第二节,长城的近景又怎样?围墙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说出垛口、?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成为游览景区。)
(3)第三节,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
(4)最后一节写什么?
明确: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视频欣赏
(播放长城风光片,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三)课堂练习
1.指读生字,重点指导“蜿蜒”的写法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
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
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熟读课文。
4.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教案点评:
继上一篇课文后,这又是一篇看图学文,该教学设计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就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同学们认识到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观察插图,图文结合,理解作者站在长城上的那一段联想所表达的感情。
探究活动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及传说故事,召开“我爱长城”专题演讲会或故事会。
1.介绍长城建筑的各个朝代。
2.说说长城都经过了哪些省市。
3.讲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讲讲“八达岭长城”。
5.介绍“山海关”、“嘉峪关”。
6.讲讲关于长城探险的故事。
《长城》教学设计 篇6
一、复习导入
1、复述课题《长城》,全体齐读课文。
(回顾第一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自由汇报第一课时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3、看一看,说一说:
本课有几幅图画和几段文字?主要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学生只能从大概意思上谈一谈,不会说得太清楚,那是因为他们还缺少细致品读本文的训练过程,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图画的区别之处和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揭开新课学习活动的开始。)
4、导语:
《长城》一课的图文是怎样结合的,我们还要通过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深入研究。
二、读文品悟
1、整体感知图文意境:
⑴观察两幅图内容的异同之处,谈谈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学生对长城的照片、图画并不陌生,如果独立观察有困难,还可以随时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研究,说出两张照片是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拍下来的,第一幅是远望长城,第二幅是走上城墙近看长城。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远望长城,气势雄伟,跨越崇山峻岭。走上长城,看清了长城的建筑结构,既宽敞又结实,设计得科学合理。引导看图,使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要读文的兴趣,继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品读语言之妙用,便顺理成章了。)
⑵再来细读课文,看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两幅照片内容的。
(图文对照,运用看图学文,学生会迅速走进课文,走进情境,寻到行文思路,即: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与描写。)
⑶小结:
这种有顺序的观察与描写,不仅使人感到清晰可见,而且又能使文章详略得当。看看文中详写了远景还是近景?
(近景)
为什么这样写?
(近景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城墙上的结构怎样,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建造长城。)
2、阅读感悟重点语句:
⑴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体会:
远看长城是什么感觉?用文中字词来表示:
①“像一条长龙”,用恰当的比喻手法,“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更突出了长城尤如一条长龙的样子。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②“从……到……,有……里”。用这样的填空形式,强调出此处数据的使用恰当,询问两关在中国地图上的大约位置是哪里?(使用教具地图)师指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大致走向。
背诵:
全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说长城的样子像什么?第二句说长城的具体位置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看第一幅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⑵自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
这里描写了哪段长城?近看长城什么样子?
(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
为什么说它是高大坚固的?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体会“巨大的条石”、“城砖”等建筑材料的坚固和结构设计的合理坚固。师生试画长城简图。)
板书:
城墙顶上──铺着平整,像马路。
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
城台──每隔三百多米。
过渡:远看长城的雄伟,近看长城的坚固,使每个登上长城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慨,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读一读下文你就明白了。
⑶有感情地朗读后两段:
说一说你对哪句话还不够理解。
(学生用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产生的感慨,要比教师用讲解阐述的看法更易于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一定会对“智慧”、“结晶”一类的词感到奇怪,尤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类说法,他们也不敢只留于表面来理解长城的长。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⑷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并用已知的有关长城资料和本课图文来证明。
三、总结延伸
读了《长城》一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从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情感体验上总结。)
四、课后巩固
1、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
2、从不同角度画长城。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信息讲给同学听。
《长城》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智慧(huì)、瞭(liào)望、气魄(pò)、嘉(jiā)峪(yù)关、崇(chóng)山峻(jùn)岭
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中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么内容:
⑴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
长城。
①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②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⑴一条“龙”。
⑵“高大坚固”。
⑶结晶。
⑷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完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节:
(出示课件)
⑴远景怎样?
(像一条龙)
⑵课文怎样写长城的。
(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⑶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⑷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⑸感情朗读课文。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⑴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
(来到长城脚下)
⑵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
(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⑶图文对照:
指出图上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⑷小结:
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远景图、近景图,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自由感情朗读课文。
⑵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⑶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⑷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⑸人民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
(围绕站、踏、扶、自然)
⑹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条石多重)
⑺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⑻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⑼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⑴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⑵总结谈话: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爱、赞美)
三、诵读课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拓展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
垛口瞭望口射口城台
2、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介绍稿,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课──我心中的长城。
【设计特色】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长城》教学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长城》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CAI出示第一幅图:
⑴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
⑴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小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3、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五、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形态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气魄雄伟
长城构造高大坚固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伟大奇迹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