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正文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铭 ”这种体裁和作者简介

2.积累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宾语前置)

3.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4.学习类比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文言词语句式的用法

2.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3.联系诗歌、散文名句比较探究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运用类比的作用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有一座房子,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进步思想家著有《刘梦得文集》,又称《刘中山集》

2、写作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3、解题

陋室: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疏通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名:名词作动词,成名出名

灵:名词作动词,灵异,有灵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鸿(hóng)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的是用结构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比如“父母爱子”,主语是“父母”,谓语部分是“爱子”,可以成为完整的句子,但中间加上个“之”,变成“父母之爱子”以后,语意就不完整了,变成一个偏正词组不能离开上下文而独立成句了,语法学界管这种现象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形容词使动,使……烦乱

形容词使动:主语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奏乐的声音(主语)使耳朵(宾语)烦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劳:动词使动,使……劳累

动词使动: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简陋的呢?之,提宾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8226;子罕》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成了有灵气的水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装饰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四、研读课文

1.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有灵气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作者用这两个简单浅显的例子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地方本身不好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什么人住在里面,由此推理,即便是间陋室也没关系,只要主人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从山水写起,让读者通过把陋室与山水比较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叫做类比

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比较类推)

举例:妙玉笑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红楼梦》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板书:类比 起兴 引陋室

2.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板书:对偶 拟人 描环境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板书:对偶 衬托 夸朋友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虚实 正反 话生活

学生质疑: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教师点拨: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板书:类比 隐含 立志向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教师板书:引经据典 表态度

五、写作欣赏

1、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