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生物八年级上教案 篇1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教学难点
基因的本质。
3、解决办法:
(1)强调基因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引起学生重视。
(2)加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举例与解析。
(3)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
(4)对遗传效应的内容要举例解释清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DNA分子是怎样控制遗传性状的呢?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56"资料分析",看懂图A、B、C,分析强调: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测定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的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讲述: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这说明DNA必然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
引导学生"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然后设问: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出:脱氧核苷酸。
又问:有几种脱氧核苷酸?
学生回答:4种(它们分别是:略)
1、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例如:白花基因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这样特定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白花的遗传信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是遗传信息而不是白花的本身,在下一代就可以将白花遗传信息表达为白花。
2、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举例说明)
3、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银幕显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教师最后归纳: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小结: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板书设计】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基因的化学组成
2、基因不同的实质
3、基因的位置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2
◆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等应当一样大: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滤纸的颜色要和菜叶的一样。选择一样的色彩也是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 最好是事先饿饲一段时间,在菜青虫有较高食欲时做这项探究。可以将滤纸和菜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使菜青虫离滤纸和菜叶同样距离(距离不要太远)。放开菜青虫,看看它会取食什么东西。
◆◆对照实验要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做:这样才能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
7、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篇3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其中无脊椎动物约占95%,脊椎动物约占5%。
2、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腔肠动物的代表——水螅
(1)水螅生活在淡水中,有多条细长的触手,身体呈辐射对称。
(2)水螅的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
身体有口无肛门。
(3)水螅的生殖:出芽生殖
3、常见的腔肠动物还有海蜇、水母、海葵、珊瑚虫等。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5、扁形动物的代表——涡虫
(1)涡虫背面呈褐色,腹面颜色较浅。身体柔软,背腹扁平,体形像一片柳叶。涡虫身体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突起,前端背面的两个黑色的眼点,可以辨别光线的明暗。
6、涡虫、猪肉绦虫、血吸虫都属于扁形动物,大多数扁形动物是寄生生活的。
完成日期: 签字: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线形动物的代表——蛔虫
(1)蛔虫属于线形动物,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3、如何预防蛔虫病?
首先,必须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4、线形动物还包括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等。
线形动物有些是自由生活的,有些是营寄生生活的。
5、环节动物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6、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
(1)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身体前端有环带,靠肌肉和刚毛配合完成运动。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了解)
●、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进行正常的呼吸: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河蚌、扇贝、文蛤等软体动物,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它们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3、常见的软体动物:蜗牛、河蚌、乌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章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鱿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等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可入药,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5、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经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以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昆虫的特征是: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等。
7、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 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体表有气门,利用气门内的气管呼吸。
8、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会随动物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有蜕皮现象。
9、常见的节肢动物:虾、蟹、蜈蚣、蜘蛛、蝴蝶(昆虫)、蜜蜂(昆虫)、螳螂(昆虫)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4
生物下册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应用生物,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综合概括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在第七单元中,分三个层次揭示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一是生殖和发育,二是遗传和变异,三是进化,遗传是通过生殖而实现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选择相互作用导致生物的进化,所以三个层次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八单元中,除选取“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外,还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些对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很有帮助,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并且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第八单元的内容刚好可以替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健康的涵义和重要性。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力争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等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
5、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小组活动,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生殖
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3鸟的生殖和发育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人的性别遗传
2生物的变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物进化的历程
2生物进化的原因
3传染病及其预防
4免疫与计划免疫
5用药和急救
6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7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篇5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或无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的条件下生存。
第二节 细 菌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这些小生物就是细菌。
2、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3、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4、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球形的叫作球菌;杆形的叫作杆菌;有些弯曲的或螺旋形的叫作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的集中区域(没有成形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营养方式: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生殖方式: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第三节 真 菌
1、真菌的特征是:既有单细胞的个体,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个体,如蘑菇、霉菌等,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腐生、寄生和与动植物共生)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2、真菌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酵母菌还有液泡。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篇6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肋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㈩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十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业保护业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扛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肋,。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火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15年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工朗、麻咪泽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阐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业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牛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扩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业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牛物多样性的热情。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途径(见板书设计 )。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途径(见板书设计 )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途径。
教师提问: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板书:
(三)的意义
探究活动
调查:心脏病发病原因心
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同学们可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心脏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选一个发病原因,进行社会调查,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比较,得出调查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题目: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的调查报告
摘要:简介报告内容
正文:调查的目的
调查的方法
调查过程
调查的结论
作者的建议
参考资料:列举主要的。
附 抽烟与心脏病的调查报告
摘要: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与遗传、饮食等有关。通过我们从计算机网上查阅的资料,得知与心脏病有关的内容有多种,如:体重与心脏病,年龄与心脏病,性别与心脏病,摄入糖的量与心脏病,摄入脂肪的量与心脏病,饮酒与心脏病,抽烟与心脏病,心脏病的遗传,摄入纤维素的量与心脏病等等,为此,我们班同学就抽烟与心脏病一题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心脏病患者有无抽烟的嗜好,使人们了解抽烟有害于心脏,从而自觉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学会保健。
调查的方法:调查访问。
调查过程:
1、收据数据:全班同学分成10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段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到几个心脏病医院或到某几个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去调查访问:记录本医院有多少心脏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烟的历史。有的到社区、街道去调查访问有心脏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烟的嗜好。(调查的人数越多,误差越小)
2、数据的整理:回学校各组汇报调查数据,用计算机对全班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柱状图表表示结果。
3、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有吸烟嗜好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与无吸烟史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的多少。(可直接看两个柱状图的高低。)
得出调查的结论:吸烟与心脏病有一定的关系。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
B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梨子桔子腐烂图
(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是怎么样的呢?
(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处。
(3)、完成相关的练习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3)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
三、教学设计:
【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产出十分有限,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在不违反营养学规律的情况下,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农产品养活更多的人?
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1: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
讲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
讲述: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讲述: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问题4: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群体可以是一个种群或者营养级上的所有生物,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94,思考下列问题:
1、输送到地球的太阳能被全部吸收了吗?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吗?
4、初级消费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师生互动,构建体系】
投影能量流经第一、二营养级图解,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
强调:A、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B、粪便量归属上一营养级
师生共同完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图解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师生总结:
能量流动的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
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
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最终去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讲述:为了研究能量流动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数据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做了定量分析。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
投影赛达博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用林德曼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值进行分析。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林德曼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对能量流动进行研究。投影赛达博格湖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2、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
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得出结论:大约是10%—20%。
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高到低绘制成图形,呈现出金字塔形状,成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再回到“农产品分配”的问题上,现在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举例:绘制一个有树木、白蚁和啄木鸟组成的食物链中个体数量关系图形。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总结: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规律,而数量金字塔则不是,跟生物个体的体型大小有机物含量有关。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动可以循环流动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到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设下图食物网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为()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少于10—2N
3、在一个高产的人工鱼塘中同时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书设计: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