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6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页是编辑燕子为大家整编的6篇高中化学说课稿,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怎样使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我们发现开展说课活动是一种比较有用的做法。“说课”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但不管是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对“说课”一词并不熟悉,一些老师不知道什么是说课,不知道怎样进行说课,不知道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中公教师考试网整理了中学化学教师资格说课技巧文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谈谈化学学科的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广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素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
二、说课的主要内容:
化学学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
1、说教材;
2、说教学方法;
3、说学法指导;
4、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材料。因此,说课首先要求教师说教材。分析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什么能称之为“把关”老师,也就是因为他们熟悉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并善于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分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青年教师必须下功夫掌握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2、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要求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要定得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切实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目的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若干条。教学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要求,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要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第二,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第三,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的要求确定之后,还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具体说明制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知识系统中,有些内容是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对于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水平来准确地确定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巧妙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由于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各自的重点、难点也不同,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课标要求,要根据所说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说课者要将这些内容,即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述说清楚、具体。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说教法,不仅要说选择哪些教法,还要说清楚为什么。教师要说好课,就要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教法的改进与创新。
对于说教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教法合理优选,有机结合。
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势和特点,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选用演示法、观察法;以理解为主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实践为主的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各类教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和灵活组合,才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要准确、具体、针对性强。
说课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阐述选择教法的理由。选择教法的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教法。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教法就会不一样。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就要相应的选用以各种方式的讲授法为主,结合运用谈话法和演示法等;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就要相应的选用以练习法为主,结合运用实验法等。
(2)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特长选择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 篇2
一、说课指导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课改的精神,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二、说课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类物质是采用具体代表物的方式进行学习。授课安排为1课时。酚与醇结构相似,都含有羟基,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预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并通过各自代表物的性质的对比,理解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区别,体会官能团与取代基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方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有机化学基本的类别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机物的性质。在选修5第一、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对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基团的相互影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待完善。
从能力层面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分析简单实验的'能力;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比较熟悉,因此具有性质预测的知识基础,知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实验班学生,他们乐于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容易展开。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合作创新的精神还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分析,我制订出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a、通过以问题为驱动的自主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分析解决问题和观察的能力以及实验综合能力
b、在苯酚结构与性质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通过对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理解,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b、通过苯酚的用途与毒性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辩证的看待化学物质
c、训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与人沟通、争辩、交流的勇气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酸性、苯环上的三元取代)
(2)难点:建立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
四、说课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2【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2【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思路——以问题为中心
1、 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展示学科特色。
2、 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设置问题链,让问题与活动来驱动教学进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4、从小课堂到社会,通过苯酚用途与性质的结合,将知识迁移至陌生的情境,将学习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六、说课程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电影:战争
【情景二】展示药皂、苯酚软膏
我通过战争引出的结构式,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并提出为什么生石灰可以销毁?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酚类物质的兴趣。
再通过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从生活走向化学让学生对代表物苯酚有一个表象认识,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饶有兴味的意境。
(二)、构建苯酚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一]苯酚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①看、闻
②适量苯酚+水振荡,再加热(留用)
③适量苯酚+乙醇
[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据实验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出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设疑探究: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个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酚模型
学生观察苯酚模型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分析该分子结构,并与乙醇、芳香醇等醇类结构作比较,通过结构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同样含有羟基,为什么要划分为酚和醇两类物质,在性质上它们会有哪些共性?苯环代替烃基,与羟基的联手使得化学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差异?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化学的第一章第一节《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钢铁》的第一课时,它是初中化学金属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节内容意在于加强对金属通识的了解,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及氧化还原理论等相关知识。
2、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有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对金属的认识,感悟金属材料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金属的共性,推知金属键的存在。
2、了解金属冶炼和使用的历史,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了解我国的金属资源和冶炼现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金属键为何能决定金属的共性。
五、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上课伊始我利用一段视频创设情境,这段视频展示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结合学生对金属已有的认识及教材资料库中的内容“金属之最”设立有奖竞猜,展示金属的特性及其对应的用途,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卢瑟福当年为何选择金箔做ɑ粒子散射实验?
金箔的厚度仅为10-7m,却是由几百个金原子堆积而成的,卢瑟福选择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这个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提炼概括,科学定义
金属个性有所不同,它们会不会有共性呢?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共性,并请学生根据金属的共性进行提炼概括,尝试给金属下个定义。活动之后同学们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义是否科学?到哪里寻找最权威的金属定义呢?学生马上想到上网查阅,此时教师指出网上资源虽很丰富,但其科学性有待甄别,同时指出获得科学定义的最佳途径之一是查阅辞海。
(3)质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属为何有共性呢?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认知铺垫。
1、离子化合物为何具有共性?——离子键
2、金属为何都具有导电性?——自由电子
第一个问题能使学生意识到金属的共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能够顺利引出构成金属的微粒,从而进一步探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由于金属键这个概念比较抽象,用动画演示给金属通电或加热时,金属内部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以及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金属原子是如何移动的,通过形象的动画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金属具有共性的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理解了金属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4)回眸历史,直面发展
傅鹰教授曾说过:“科学给我们以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为了使学生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我将金属的发现和冶炼史呈现给学生。
根据所呈现的信息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的冶炼有这样的先后顺序?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金属活动性顺序。2.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3.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熔点。
4、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还能使学生对金属的冶炼原理有初步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对人类使用金属历程的感性认识,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古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十年铸一剑,而今天不仅有了不锈钢,还有适合各种需要的特种钢?
2为什么一百多年前,铝曾经是比金子还要昂贵的皇室专用品,而今天却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这两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金属的应用更加广泛,特别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属的用途达到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本节课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线就是用一种钛合金制成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金属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它们的用途也更加广泛。例如稀土金属,每过3-5年就会发现稀土的一种新用途,平均每4项高新技术发明中就有1项与稀土有关。
邓小平曾经引以为傲地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正是说明了我国的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稀土以占全球约30%的储量,承担了全球95%的生产供应量。今年我国的稀土出口政策调整触动了美国的神经,美国认为中国掌握了他们高科技武器的命门。西方国家大量购买我国的稀土却对我国封锁稀土应用技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中国只能出口稀土矿,再以高价进口深加工稀土产品。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到保护稀土资源和提高冶炼技术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深理解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后思考
最后,我将“金属交易”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化学问题。
展示最近从金属交易网上查到的一张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属价格差异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金属价格上如此大的差异呢?
从今天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会从含量和冶炼成本两方面考虑。
但作为全方面或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运输成本等都能影响金属的价格。于是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影响金属价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炼成本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金属的价格?可从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运输成本等方面考虑。
2、金属矿物的储量虽然还在不断地增加,但金属矿物最终还是会被用尽。请你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到积极寻找替代材料,我举例本届上海世博会多数场馆都使用新型环保材料,就给我们做了示范。)
七、教学反思
由于我设计这堂课时先对学生了解金属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于是在这节课中对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的部分,例如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巩固、复习和应用,通过以旧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对学生理解有困难、思路模糊之处,例如金属键为何能决定金属的共性,金属使用的先后顺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进行重点分析,学生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同时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说方法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
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OS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om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om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om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om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om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1.含Fe3+的溶液遇KScom溶液变红,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Fe3+的存在。
2.含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Scom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Fe3+,由此说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Fe2+,此时溶液与KScom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Scom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Fe3+已被铁粉还原。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指导,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甲烷的结构。初中我们就学习过甲烷的分子式CH4 ,你能根据前面学习过的价键知识,写出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吗?
【学生活动】一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
【讲授并板书】1、甲烷的分子结构
①化学式:CH4
H
电子式:H:C:H
H
H
|
结构式:H?C?H
|
H
【师】从结构式中我们可以知道,C与4个H形成4个C-H共价键,且已知4个C-H的长度及夹角完全相等,据此,你能推测CH4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几种可能?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两种可能:平面正方形或正四面体
【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师】经过科学研究证明,CH4是正四面体型,其中C位于正四面体的体心,4个H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C-H键夹角为109。28,
【板书】②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设计思路: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简式的书写。老师评价后提出问题甲烷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学生开始猜想。然后老师展示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甲烷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过渡】我们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CH4 的这种结构决定了CH4 有哪些性质呢?首先来学习CH4 的物理性质。
【投影】池沼中的沼气图片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图片中体现了CH4 的哪些物理性质
【讲授并板书】2、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设计思路: 展示池沼中的沼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探究甲烷的物理性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为甲烷完整性质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那甲烷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比如它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反不反应呢?
【投影视频实验】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师】是的,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比如甲烷可以燃烧
【投影视频实验】甲烷燃烧
【学生活动】观察甲烷燃烧现象;并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甲烷的燃烧方程式中,不用等号而用箭头,主要是因为有机反应往往教复杂,多有副反应,故不用等号
【板书】化学性质:(1)可燃性:
CH4+2O2 CO2+2H2O 点燃
【过渡】如果点燃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它立即就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呢?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
【师】原来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5%-15.4%时,遇火花立即发生爆炸。煤矿中的瓦斯爆炸多数就是甲烷气体爆炸引发的,假如你是一名煤矿工人,当你在矿井采矿时,为预防瓦斯爆炸,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通风,严禁烟火
【师】所以在进行甲烷的燃烧实验时,必须先检验其纯度
设计思路:先将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就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甲烷燃烧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并提高安全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过渡】甲烷还有哪些化学反应呢?
【投影实验视频】甲烷的取代反应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混合气体的黄绿色变浅,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
【追问】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
色变浅------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出油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于水。
水上升,有白雾------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了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造成量筒内的气压减小
【投影】甲烷与***反应的原理
【讲解并板书】
CH4 + CI2 CH3CI + HCI 光
【师】上述反应中,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生成了取代产物一氯甲烷。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师】其实生成的一氯甲烷还可以继续和***进一步反应,依次又生成二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学生活动】书写甲烷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光 CHCI3 + HCI CHCI3 + CI2 4 + HCI
【师】甲烷与***能生成四种取代产物,均不溶于水,其中,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三种都是液体,***和四氯甲烷是最重要的有机溶剂。
【思考】若1moL甲烷中的氢原子完全被氯原子取代,消耗***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
【师】原来了解事物要一分为二,甲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点燃时甲烷可以燃烧,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可以和***发生取代反应。
设计思路:组织学生观看甲烷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视频,并观察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断取代反应的条件,产物,并及时投影甲烷与***反应的原理,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物质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知道了甲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感受到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以及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设计思路:然后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对甲烷的结构和性质有个清晰的知识脉络。
五、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甲烷的分子结构
①化学式:CH4
H
电子式:H:C:H
H
H
|
结构式:H?C?H
|
H
②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2、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光 CH4 + CI2 CH4+2O2 CO2+2H2O 点燃 CH3CI + HCI 光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CHCI3 + HCI
六、教学评价 CHCI3 + CI2 4 + HCI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性质都是由老师提出了问题,然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师再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促成学生认识的转变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但因为是参加公开课,就没有办法课前布置用硬纸板制作甲烷的模型(课本上实践活动),而只能展示模型,所以在甲烷的分子结构学习部分,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用化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和 化学性质 ,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
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第二个环节-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 我从生活走向化学 ,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第三个环节- 苯酚的性质
情境再现 1 :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苯酚有毒,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在 40 摄氏度以下会成为固体形态,如果不是因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带走,也许在泄露过程中就能被截留。 ”
我提出问题,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质?学生会说出苯酚有毒,可能溶于水。接下来我提供苯酚样品,让学生验证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我重点提供三种溶剂:冷水、热水、乙醇。
苯酚泄露事件继续进行:
情境再现 2 : 环保局人员在事发 1 小时以后,赶到事故现场时,交警和消防人员已经在用石灰吸附泄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筑坝拦截。
看过新闻后,我提出问题: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这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学生容易想到酸性。于是进入探究二:苯酚的酸性。我以苯酚的悬浊液进行有序的 2 次实验设计和 2 次实验。
第一次: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强弱。
下面是学生实验的视频呈现:
为了解释视频中出现的现象,我设计了 2 次对比:
对比 1:结构对比 C 6 H 5 - OH,C 2 H 5 - OH,H - OH
通过比较苯酚、乙醇和水的结构,我们发现同样含有羟基,但酸性却不一样,说明羟基所连的基团有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苯环对羟基有影响。那么,羟基能否影响苯环呢?我设计了第二个对比。
对比 2:实验对比
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苯与溴、苯酚与溴的反应情况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两个反应的不同点。由此得出结论:羟基对苯环有影响。我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应用比较法,建立学科观念:有机物基团相互作用引起性质变化,达成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个环节- 学以致用
情境再现 3 :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农夫山泉取水地之一, 20 吨泄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会影响到农夫山泉的取水? 通过新闻链接 , 我设计下面 2 个活动 。
活动 1 :角色扮演。我提出,如果你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你会如何应对?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我们要查阅国家关于地表水制定的标准,然后再取样品检测苯酚的浓度,再得出结论。 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4页,让学生归纳出检验苯酚的方法。
水质类别VIVIII二一世
苯酚浓度≤1毫克/升≤ 为0.1mg / L≤ 为0.05mg / L≤0.005毫克/升≤0.002mg / L
附: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值:
活动 2:模拟检测我给学生提供三个水样,
水样 1水样 2水样 3
苯酚浓度≤0.0 0 5mg / L时0.0 5 毫克/升2mg / L时
溴水
三氯化铁
下面为学生的视频呈现:
同学们很快用溴水和三氯化铁溶液进行了鉴别,他们认定,产生明显特征现象的为严重污染的水样,但是另外两个水样为什么没有产生现象呢?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他们认为:对于苯酚浓度较高的水样,检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苯酚浓度很低的水样,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样,就无法鉴别了。我顺着提出:还有哪些更灵敏的方法来检验苯酚,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资料。对于严重污染的水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你知道吗?日本利用蟹壳来清除工业废水中的苯酚,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处理?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本环节,化学走向生活,达成情感目标 。 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化学和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画上句号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
1. 我们掌握什么知识?
2. 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3. 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酚类废水的危害和工业上处理酚类废水的常用方法,并把你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报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