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正文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六、反思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优质说课稿小学数学 篇2

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

2、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本节教学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3)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时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

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巧设练习,把知识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 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

(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

(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复习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应用题,为后面比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我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并介绍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提问: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 cm,宽10 cm。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我预设学生会有如下答案。

预设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

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

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追问1: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请同学们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

在学生充分回答了以后,我介绍“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共同总结出。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接下来让同桌交流:谁能归纳一下,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总结:比的概念以及各项的名称,什么是比值以及如何求比值。

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为了让学生对于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问:大家现在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例子?

屏幕出示足球比赛场景图片,比分为2:0。

追问:这是比分,这里的2:0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这个“比”想说明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

追问: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那前项呢?比号呢?

共同总结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改理念,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三)小结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课后练习1、2、3题。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魔术导入,在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辅助,演魔术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布置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什么,都是怎样排列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由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也就是一种物品摆放的规律是什么?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三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汇报说清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猜一猜。

2、涂一涂。

设计意图:完成老师的任务,设计一条手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2、做规律

听规律,做出有规律的动作等。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