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最新说课稿要点优秀14篇正文

《最新说课稿要点优秀14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14篇说课稿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说课稿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

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说课稿要点 篇2

开展课程让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绝招》说课稿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绝招》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这篇课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农村孩子有趣的生活,讲述了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的形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孩子们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这也是本单元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抓住“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一语文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想像并练笔小柱子是怎样暗暗练绝招的,从中感悟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本课教学重点: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通过朗读,将孩子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这是使孩子们喜欢上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运用自读、小组讨论读、自主选择读、扮演角色读,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探究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做东进行想像写作训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蕴含哲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感悟。

基于教法,学生的学法是: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说本课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人物的本领高超,说说他们的本领是怎么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结并指出:孩子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几个小伙伴的绝招。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赶快打开课文,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绝招,自由朗读,注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再出示本课难读词语:孩子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并及时表扬学生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以课件展示难读词语,帮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阅读包含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有两个模块:

模块一:感受第一次比绝招的“趣”。

第一次比绝招时,小柱子为什么觉得尴尬?请同学们小声读1-5自然段,从中找找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很快就会找出小伙伴们分别是怎么比绝招的经过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词,如“唯独、鼻尖出了汗、想了想、不料、立刻、还”等词语,联系生活体验,感受其中的“趣”,知道三胖的绝招是,二福的绝招是有,体会小柱子尴尬的原因,即小柱子认为自己没有绝招太丢脸了,自己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了,没想到二福是技高一畴,真是太没意思了。再出示课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的绝招练习朗读。并让学生夸夸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说话练习。

模块二:体会第二次比绝招的“韧”

太丢人了,小柱子蔫蔫地回了家?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柱子和奶奶对话的相关课文内容填空,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 自然段,并讨论完成。知道小柱子听了奶奶的话,明白了原来三胖的绝招是先天拥有的,二福的绝招是他勤学苦练的成果。再引读课文12自然段。

第二次比绝招时,小柱子却得到了小伙伴们的羡慕。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17自然段。课件出示小柱子的话,谁来角色扮演小柱子,读出他自信的样子。

这么难的绝招,小柱子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想像,幻灯出示填空,进行课文的补白练笔。如:“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每当别的小朋友在尽情玩耍嬉戏时,小柱子——当他练绝招遇到困难时,小柱子——”

教师小结:正是这份努力与坚持,小柱子才练就了令人羡慕的绝招。谁来夸夸小柱子?以激发学生的将文本情感转化为自身的情感。

4、深入生活,情感升华

孩子们,小柱子因为自己的努力,一扫第一次的尴尬,练成人人羡慕的绝招。其实,在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也经过勤学苦练,练成了绝招,获得了成功。

师小结:绝招,除了个别是天生的以外,大部分,还是靠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地练出来的。我们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练成自己的绝招!

5、课外延伸,布置作业、说说自己的拿手本领是什么?你是怎样才有这个本领的?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把这个本领更上层楼?

、想一想他们后来再次比试绝招会是怎样呢,请你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绝招》

说课稿要点 篇3

《绝招》说课稿 下金小学 马哲

一、说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教学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确定了: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就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二.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教学思想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探究过程,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三、说教法学法

运用阅读感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启发提问等方法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交流、发现、合作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体会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再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理解课文主旨,体会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问学生有什么拿手本领,并表演给同学看。或者说一说别人的拿手本领。

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轻生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读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畅。

2、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纠正易错读音。

意图: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读通都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意图: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用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4.出示表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①这些小朋友几次比绝招了?

②第一次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啊?第二次呢?

意图:用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体会合作学习的好处。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首先明白各个角色说的是哪些话,有哪些动作,然后按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同学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感受其中的道理。

四、讨论深化

1、他们的绝招分别都是怎么形成的?谁的绝招最有用?你更佩服谁?

2、你受到什么启发,明白了什么道理?

3、小结: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

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得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的引导学生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四)拓展练习:

1.续编故事:下次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

2.说说自己的拿手本领是什么?你是怎样才有这个本领的?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把这个本领更上层楼?

意图: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易懂,能一目了然的理解课文内容,并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

说课稿 篇4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 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说课稿 篇5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课。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

了解到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那么在这节课就要来解决学生的这个疑问。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第二个活动,探究如何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的实验,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学习完这节课之后,又为后面继续研究物体沉浮规律作铺垫。

对于学生来说, 沉和浮的现象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但到底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

由于这节课探讨的是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有两个:⒈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⒉知道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技能目标: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规律。

情感目标: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的意义,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品质。

这节课的重� ⒉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所以我将难点定为以下三个:⒈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沉浮规律。⒉认识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这一沉浮规律。⒊认识到改变小瓶子的重量的实验,实际上也是在改变小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

教师准备: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球、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正方体、小瓶子。

我将这节课设计为四个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演示潜水艇实验,提出问题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第三个环节,探究体积不变,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第四个环节,应用拓展环节,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自制一个潜水艇的模型,告诉学生:这有一艘船,你们信不信,我想让它沉它就沉,想让它浮它就浮。教师演示,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环节是导入环节,选择潜水艇实验是因为潜水艇是一个控制沉浮最好的工具,把它引入到课中,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很好的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设计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有关的实验。这是本课的第一个难点,我采用引导谈话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突破难点。首先利用上节课用过的。小石块、泡沫塑料块等7种材料来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们在水中谁会沉谁会浮?因为这是上节课已经探究过的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一问学生,它们的沉浮有没有规律,是大的重的就沉、小得轻的就浮吗?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是没有这样的规律的。这时我就会问:你觉得这些物体的沉浮究竟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这里学生会说出很多因素:如重量、体积、大小、液体等等。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来研究!但是还要明确一下,因为这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都研究了,所以先选择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因素来探究一下。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预设过程,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实验的一些想法,如重量一样的情况下,体积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体积一样的情况下,重量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当学生说出之后,我就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程度,好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做准备。

接下来是设计实验的小环节。先提出问题:你打算怎么去研究呢?在这里,我会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会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学生说完,再找几个同学评价一下,然后再说一说,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这里,学生能想到的方法会很多,如把体积固定,比较重量的实验。用一个统一的容器,将以上7种材料放入容器中,再按重量大小排列,放入水中,观察他们的沉浮情况。但这个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容器本身的材质也会影响到沉浮状态。这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科学,再来探究更好的实验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我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两种方法,将实验材料展示给学生。关于实验过程,可以问一问:你打算如何比较同体积的球和同重量的正方体呢?然后学生讨论汇报。那么师生在讨论中要明确:实验时将球按重量大小排序,正方体按体积大小排序,为了区分可以标上数字,然后放入水中,看它们的沉浮情况,并作好记录。在这个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无论学生选择怎样的实验方法,都要明确整个实验要如何来操作。实际上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对比实验并学会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完成之后,还要明确一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实验表格的填写、注意环境卫生等,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铺垫。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由于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那么比较重量和体积的实验都做一做。在实验中,学生分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巡视指导,察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解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个别问题。在这里实际上培养的是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品质。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到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的结论,并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基本上从实验表格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体积相同的小球,沉浮很有规律,重的沉入水中,轻得浮在水上。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沉浮也很有规律,体积大的浮在水上,体积小的沉入水中。关于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问题,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在他们的已有经验中,大的物体应该沉,小的物体应该浮。在这里可以问一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原因吗?看看学生的反映,有可能的话举一个简单的木头和石头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已有经验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然后明确关于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探究。最后在总结时,问一问:你怎么解释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目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不同的材料,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条件下,体积越大越容易浮,体积越小越容易沉。这一结论就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一定要让学生掌握。

第三个环节是对刚刚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我先拿出一个空的玻璃瓶,这是什么?学生会说当然是一个空瓶子。这个瓶子是空的吗?这时学生会马上瞪大眼睛仔细看,可看来看去还是空的啊,有的学生会恍然大悟,噢,里面有空气!小瓶子是由玻璃和空气组成的。那为什么瓶子里有了空气它还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应该不难想到空气比较轻。那么接下来我会提出实验要求:你能不能使这个小瓶子沉下去?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学生会想到增加瓶子的重量。那么在哪里加呢?这一问题就是要明确不能改变瓶子的体积,只能在瓶子里面增加一些比空气重的物质:比如水。在这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往瓶子里加入了水,那么就会挤走瓶子中的空气,也就是说你在增加瓶子重量的同时,也改变了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原来的瓶子是玻璃和空气的混合体,现在的瓶子是玻璃、空气和水的混合体,或者是玻璃和水的混合体,这实际上正验证了本节课所研究的不同材料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这一知识目标。在这里为了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课件,用来演示改变瓶子沉浮的过程。重点是让学生看到在改变瓶子重量时,空气小人飞出去了,水小人游进来了的空间变化过程。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同时还为后面探究橡皮泥的沉浮实验作思维铺垫。在接下来的实验设计中,我还会提示学生:你要如何增加水量使瓶子沉下去?因为实验时如果一次性加满水,瓶子会直接沉下去的,学生会看不到更多的沉浮现象,所以引导学生采用一点一点加水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知识积淀。这样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完成实验。在操作中,他们会发现瓶子在水中的很多种状态,根据水放的多少,瓶子可以一少部分进入水中;一半进入水中;大部分都进入水中;悬浮在水中和沉入了水底。那么当瓶子完全沉入水底之后,你再加入水看到的现象也还是一样的。这时在总结的时候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听一听他们对自己看到的沉浮现象的解释,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到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第四个环节,是对本课的应用拓展。首先通过刚刚做过的改变小瓶子沉浮的实验来问一问学生:你觉得控制小瓶子的沉浮的实验,能在生活中怎么应用?学生会一下子想到我演示的潜水艇。那么你现在知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了吗?由学生来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介绍一下。也许学生说不清它具体的操作名称,但基本上都能清楚潜水艇也是靠增加或减少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最后可以再问一问学生,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吗?这是用来检验一下学生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这样可以让他们将这一知识记得更牢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说课稿要点 篇6

读完《绝招》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大力士三胖的绝招是:憋气,勤学苦练会武功的二褔绝招是:空翻,倒立。小柱子因为技不如人,感觉丢人跑开了。小柱子听了奶奶的话后深受启发,明白了绝招是苦练出来的。他深思熟虑后,终于想出了自己要练的绝招。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小伙伴们再比试绝招的时候,小柱子以惊人的速算绝招让伙伴们羡慕地竖起了大拇指。小柱子没有骄傲,和伙伴们约定以后要时常比试练出来的绝招。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习小柱子这种不服输,肯勤学苦练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就会胜利。

我也要练就一手自己的绝招:“写作文”。只有勤学好问、阅读书籍、增长见识,才能出口成章。“胜利考研谦虚,失败考验毅力!”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写出惟妙惟肖的好文章!

课文《绝招》读后感600字

课文《绝招》中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而且练出来了,你能想象出小柱会练出什么绝招呢?

小柱子高兴地说:“咱们定个日子再比一比,条件是绝招一定得是练出来的,而且要有用。”伙伴们都说行。

小柱子一握拳:“就在国庆节!同意的举手!”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

过了三个星期,就到了国庆节,几个小伙伴相约在村东头的大树下,三胖穿着白衣服,说“咱们看谁一分钟拍的皮球次数:

最多!”只见皮球在三胖的手中来回上下跳动,好像皮球有根绳子系在了三胖手上,一直不停地拍了一百多下。

接下来由二福表演报地名,二福一口气把我国的二十三个省、四个直辖市、五个自治区和二个特别行政区,一字不差地说了出来,伙伴们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

随后,小柱子拿出了他的绝活——拼图。首先由二福把拼图故意弄乱,由三胖开始计时。只见小柱子一手扶拼图的模,另一只手拿起来模块往上拼,不到一分钟一幅漂亮的“清明上河图”就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次比赛绝招既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又增加了伙伴们之间的友谊,他们相约这样的绝招以后还要多加练习,争取绝招更绝。

说课稿 篇7

《皮影》是湖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在教材上归属造型。表现领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由于皮影戏集绘、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第一课时《看皮影》以欣赏评述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感受皮影艺术的绘画、演唱、动作之美。

第二课时《画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学习皮影的绘画表现方法,用观察、讨论法,探究皮影的造型特点和绘画表现方法,探究式和自主教学法结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皮影戏在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

第三课时《做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让学生学会利用先分解在组合的方法来制作影偶,教师示范制作步骤要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制作工艺流程,尝试用透明胶片或是纸板设计新颖的'皮影作品。

第四课时《玩皮影》以综合。探究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制的影偶,自编自演。主要由学生游戏、表演,体验探究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悦感。

儿童具有好玩、好表现的天性,将皮影戏看作是儿童游戏的一种方式,就如小孩喜欢木偶、玩娃娃、看木偶戏一样,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无疑是满足儿童自我表现的有效方式之一。

a、自主体验

b、激发情感

c、和谐合作

四、说过程

上课一开始,我请同学帮忙把我们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人物用皮影的方式表演给同学们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我播放了多媒体关于皮影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能让学生制作出简单的皮影,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完以后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自己制作,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以演员的身份上台表演皮影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皮影戏舞台,有布、有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皮影戏表演的快乐。

说课稿 篇8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知识目标: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 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 习题1.3a组1、2、3 ,二组 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题目是《问银河》。这是一首散文诗,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引发的许多瑰奇想象,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趣的问题,反映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听、说、读、写学会本课生字。

3、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依据本课课文篇幅较短,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以杨再隋教授在《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语文本体现”和”学生主体观”为指导,想办法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同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过程做到动静有节,疏密有致,训练有序。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一学、画一画、议一议,以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本课内容语言流畅,童趣性强,琅琅上口,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因而本文采取读与说结合的学法,让学生读出对大自然的好奇、探究心理。另外,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得说中理解,说中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朗读中,要善于抓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每段都问了两个问题;每段开头都是“银河呀,在你……”,每个问题几乎都是“有……吗?”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相似,是语言富有韵律,便于朗读和背诵。

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与拓展。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问银河》这一课。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坐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看着看着,那原本挂在天上的银河似乎就变成了家乡的小河、变成了奔腾的长江,小朋友不禁向它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问一问银河,好吗?

2、板书课题,读题

3、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二、细读课文

1、自读自悟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把银河想象成了小河、长江的?

2、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自读体会。

3、学习第一自然段

a、画一画课文内容(画出清澈的河水、小鱼、小草)

理解“清澈”:为什么我们能那么清澈地看见河里的小鱼、水草呀?想象小河里还有什么,自己会在清澈的小河里干些什么?

b、银河里真的有清澈的河水,有小鱼、水草和戏水的小朋友吗?银河里究竟有些什么他知道吗?指导朗读,(展现银河的群星晶亮透明宛如清澈的河水,读出小朋友好奇、疑问的语气)

4、学习第二自然段

a、画一画课文内容(画出客轮、伸着大鼻子的货船)

b、你见过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那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说?

理解“航标灯”:为了引导航舶航行而设置在岸上或水上夜间发光的标志

c、银河里有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指导朗读。(读出银河的宽广,小朋友的`好奇)

5、学习第三自然段

a、你们见过斜拉桥吗?在哪儿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相机画一画斜拉桥,了

解斜拉桥是用斜缆将桥面主梁吊在塔架上的桥梁)

b、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c、你会读这一自然段吗?指导朗读。(读出银河的雄伟壮观,读出小朋友的美好想象和好奇、疑问)

6、学习第四自然段

a、介绍葛洲坝并出示图片

b、银河上会有拦河大坝吗?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银河中星星的繁多宛如奔腾的江河,读出小朋友的好奇、疑问)

7、小朋友的问题问完了吗?

指导读“银河呀,我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强调“好多好多”,读出小朋友对银河的好奇及探索银河奥秘的兴趣)

六、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1、仰望银河,小朋友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们也有问题要问银河吗?跟同桌说一说。

2、你能向课文中的小朋友那样问问银河吗?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你们提的问题真好。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解答;有些问题,不用说你们,连老师还得想一想,查一查呢?这些答案在哪呢?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答案就在书中,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去查找答案。

说课稿要点 篇10

16* 绝招

学习目的2

3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2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三、根据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2(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同桌议论理解题意)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几个孩子都比赛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四、全班讨论交流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2练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求教,持之以恒的,想象他在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3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要通过这些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感情,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六、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有哪些绝招,平时有过像课文描写的那样的比赛吗?有兴趣的可以写一写。

16、《绝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人物对话。(重点)

2、学习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难点)

一、自主学习:

1、我会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讲了、、三个小伙伴比绝招的故事,涉及了、、绝招。

(1)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三、课堂小结

学了本文,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课堂检测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挺 肚 子 唯 独 撑 地 炕 头 填空。

挺起()瞪着()竖起()鼓着()

五、课后反思

说课稿要点 篇11

语文三年级下册《绝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绝招》,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我对本课的教材是这样理解的:《绝招》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两次比绝招的事:第一次,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暗下决心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后来,在奶奶的启示下,他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终于他下了一番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那就是速算两位数乘法。在第二次比绝招时,小伙伴们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羡慕不已。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小柱子的形象鲜活欲出,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共鸣。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对学生很有启发,也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课标倡导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童真童趣。

3、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难点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使得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教法和学法也就明朗了。先说教法:叶圣陶先生说:“略读知道需要提纲挈领”。我打算在学生自学前,通过核心问题,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我尽可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感受,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并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的道理。

朗读、质疑、讨论、评价和想象将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在品读感悟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并运用语言。

三、说教学设计

紧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为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的教学流程:

理解题意,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一赏绝招,走近人物

二赏绝招,感知主题

回归整体,升华内涵

根据以上教学流程,我将详细展开以下教学:

第一步:理解题意,激发兴趣

1、一开始,我直接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板书课题,在学生读题后,我这样导入:“招”这个字在这里是本领的意思,那么,� 随后就切入课文: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就在比绝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利用刚才的这一两分钟,对“绝招”一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产生阅读期待。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第二步: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这样就顺利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初读课文,梳理脉络。我请学生翻到64页,先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再思考交流两个问题:小伙伴们比了几次绝招?分别是什么绝招?

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读,同时,我可以巡视并针对性指导几个难读字词的读法。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很快就能找到文中的答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相机板书:首先是两次,“第一次” “第二次”,然后相应地将各个小伙伴的绝招名称板书出示。

【这一步我着力让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整体感知课文,明理思路后,我带着学生走近第三步的教学:一赏绝招,走近人物。在欣赏第一次比绝招,我将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与文本对话,体会人物心情,了解人物特点。

我先问学生:孩子们,在第一次比绝招中,你觉得谁的绝招最有意思?

[三胖]

1、学生们可能会说三胖的绝招最有意思。这时,我相机出示三胖的句子,这段文字确实挺有意思,我先叫一两个学生读一读:三胖挺着大肚子,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结果一个个先后都憋了气,唯独他,鼓着腮帮子,蹬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2、学生读完后,气氛一定活跃起来了,我顺势让学生想一想:要是让你来演三胖的绝招,你觉得哪些词语一定要演到位才够有意思。学生肯定能说出:挺、鼓、瞪、憋,在学生指出的同时,带着学生一起在座位上连起来演一演,再挑一两个特别生动的学生进行上台展示。

3、在学生读、想、演、看等体验后,对三胖的绝招有了深刻的体验,我再引读:真是绝招,让我们记住三胖的这个绝招,再来读一读。这样一来,学生的 [二福]

读完后,我这样过渡:三胖的绝招可真有意思啊,我们来看看二福的绝招又是什么?我出示文中描写二福的句子:二福曾经练过武术,他站起来,刚来一个空翻,伙伴们就禁不住叫起好来。

1、我先让学生齐读这句话,然后问道:孩子们,你们看过空翻吗?在哪里看过,谁来介绍一下。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出示视频的空翻动作。接着请学生借助文中插图和刚才的视频,具体地说一说二福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学生可能会说到类似于:二福信心百倍地说:“看我的!”只见二福拍了拍双手,紧握拳头,两脚一蹬,身子凌空而起,随即又稳稳地落地。当然,学生言语上可能没有这么紧凑精简,还需要老师做指导。

通过看空翻和说空翻,学生领悟到了二福的本领。

[小柱子]

三胖和二福的绝招学习后,我直接导入:这回该轮到课文作者小柱子了,小柱子在露绝招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事?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四段,体会小柱子当时的心情。

2、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我引导交流:你体会到了小柱子怎么样的心情?

学生可能会说:垂头丧气、沮丧、灰心丧气等词语。我在学生说的时候指导读好句子:小柱子觉得自己太丢人了,低下头撒开腿跑了。

3、学生体会朗读后,我顺势接话:“小柱子回到了家,心理在想什么?”

相信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后,会想到小柱子肯定不服输,在暗想决定,一定要练出绝招。

【在这一步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反应,多元解读文本,搭建起学生语言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人物,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小柱子是个不服输的孩子。为第四步教学架桥铺路】

第四步:二赏绝招,感知主题

通过刚才的铺设,第四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我先导入:小柱子有没有练好一手绝招呢,我们去看看他们第二次的比试。

1、我先指名学生读课文13-15段,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小柱子的绝招怎么样?

2、在学生读完后,学生都心知肚明了,不难流露出对小柱子这一绝招的夸赞。我出示文中速算:99×76=7524,我们也来算算他到底对不对,老师计时,看看谁算得最快。

3、在学生竞相验算得出结果后,我将学生计算的时间和小柱子的“不假思索”和“脱口而出”进行对比,相信学生的羡慕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而小柱子这时候的心情也是不言而喻,学生已然体会到了这些,我就不再进行指导体会了。

4、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孩子们,小柱子的进步怎么这么大呢?想象一下,他是怎样练习速算这一绝招的呢?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对话。

【这一步的教学将目光关注到小柱子上,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把静止的文本变成充满情趣的立体生活画面,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绝招,又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第五步:回归整体,升华内涵

下面,我说说最后一个教学步骤:回归整体,升华内涵。我先这样导入:孩子们,第一次比绝招给小柱子带来耻辱,而第二次却给他带来了快乐。谁来帮小柱子总结一下练绝招的秘诀?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坚持、青学苦练、刻苦等词语。

最后老师总结激励:没错,大家说得都很对,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或者说“天下无难事,是怕有心人。”这些都告诉我们生活中,只要肯刻苦练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绝招,老师也很期待你们的绝招!

四、说板书设计

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想,一个好的板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因为板书是文本浓缩,是文路的体现,也是学路、教路的体现。因此,我随着教学流程的行进,逐步完成下列板书。

说课稿 篇12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 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 册( )第 章第 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 部分,因此,在 中,占据 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2 能力训练目标:

3 创新素质目标:

4 个性品质目标: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由 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注意时间掌握

电脑课件

使用投影

根据时间进行增删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x。对家乡的缙云山、北温泉有一定的感受,但对鼎湖山十分陌生,而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x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特拟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作者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4、学会用“像……一样的,是……”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

5、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其表达

效果,感受鼎湖册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2、运用情景教学法, (运用以上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开课直接由“听”引出“听泉”,引导学生看词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引入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相机认识:鼎)

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x中心。

(二)自学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x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同桌相互听读等环节,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再请学生分段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在交流中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抓住“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达成目标三:学习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

(三)精读感悟理解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x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子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指导看图,走进鼎湖山。学生自读第一段:引导学生抓“轻纱似的薄雾”感受雨后鼎湖山的美,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进入情景,形象地感受到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意境。

2、自读途中观景听泉

构建话题:“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

(第一课时结束)

3、以讲促读,走进古刹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讲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让学生介绍庆云寺的方式,联系“二百多年、明代”等词理解“古刹”、“参天”。

4、精读品味,感受泉声的漫妙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学习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学生活实际回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泉的景象。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x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到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阅读教学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写作,由读到写。

因此我让学生观察句子,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x整体把握的能力。

板书是x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泉声美妙泉水润物”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说课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根据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他们对叙事类散文并不陌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他们大多已经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叙事类作品的一般方法。在课堂中已有了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但也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4、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优化学习效果。

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配乐朗诵《合欢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 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总之,本节课我将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