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优秀23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
初中语文说课稿《爱莲说》 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根据相关的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一、说教材
研究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爱莲说》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九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花之君子”。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借写莲花来写人,寄寓了自己不慕虚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这种文体,且文中含有一些文言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简单的文言知识和修辞手法,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提炼概括能力有所增强。然而,他们阅读的文体较少,没接触过“说”这种文体,生活阅历不够,很难理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掌握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爱莲说》,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意识。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总结式导入。带着同学们回忆有关莲花的著名诗句。先简单介绍一下莲花的别称,然后举出诗句:薛涛的“风前一叶压荷蕖”;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出周敦颐的《爱莲说》,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首先,我会介绍作者周敦颐的生平以及写《爱莲说》的缘由,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个充分的理解,为后面使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打下基础。
其次,解释题目含义,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爱莲说”的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题目含义,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说”这种文体的样式、风格。
再次,给学生听《爱莲说》的音频。结合注释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难于翻译的句子,然后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进一步理解本文主旨,体会感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在进入研读之前扫清字词的障碍,并且对文义以及情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研读课文做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理解写作手法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个文章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将全班分为8个组,小组内讨论,相互参照,要求组内成员完成下列任务: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欣赏语言文字美的能力,抒发自己的观点。
2.老师综合归纳,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①貌美品美
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莲的文字。
同桌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描写的莲花的样貌描述出来。
让学生在这一“找”一“说”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
(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衬托)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③手法巧妙:托物言志、衬托。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不跟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生动形象,含蓄隽永。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在研读过程中,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化基础知识于阅读理解之中。
通过这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实现从语言到情感主旨的理解过程,既有对语言的鉴赏,又有通过语言的情感升华,并且还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在此环节,我会再一次总结出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和看法是有着其时代背景因素的,然而,莲花身上那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即使在现在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学习莲花这种高洁的品质。并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200字的议论文。本节语文课的结束,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给学生布置这个作业,可以帮助其完成知识的迁移,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条件下巩固课堂知识,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过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直观明了,系统清晰,工整美观,简明扼要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我对板书做了如下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2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预习落地掷地有声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置突破难点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课后练习丰富积累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爱莲说》导法八例 3
语文组 宋佳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观孟凡杰老师教《爱莲说》《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孟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孟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孟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孟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 作者为何“独爱莲”?2、 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 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爱莲说》导法八例 4
试教班级:常州市第一中学初二(2)班
试教教材:江苏版《语文》(洪宗礼主编)
试教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 刘 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 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 5
9 爱 莲 说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示例一:
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
示例二:
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说文》:“说,释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就是议论、评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苏轼《石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异端邪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蕃(多) 濯(洗) 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 植(树立)亵玩(玩弄)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问题二:接着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两个分句的写作意图何在?
明确: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其目的在于为下文作类比,以强调“予独爱莲”。
问题三:“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象征。“淤泥”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开花,它本来就适合莲花生长。所以于莲花而言,本无所谓污不污。但是,周敦颐从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的角度,而是从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淤泥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生长,而精神却不受污染,道德不会退化。
问题四:“濯清涟而不妖”与上句是什么关系?突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对句。经过清水洗濯而不妖艳、不轻佻,保持它的朴实的本色。
问题五:“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明确:“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象征,是对人品的象征。“通”是通达,“直”是正直。关键就是这个“直”字,后面的“亭亭净植”,也讲的是“直”,不过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植”,以“亭亭”来强调一下。
问题六:“香远益清”对下文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香远益清”,则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闻香和目击,也是一对矛盾。一般地说,闻香自然比目击更有感觉,因为香气宜近,而观则可以远之。近不如远,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色彩。这就是隐藏在普通文字中的哲理内涵。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9.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10.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谓(说,认为)君子(高尚的人)鲜(少)宜(应该、应当)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深爱,跟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之”,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11.请学生笔译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13.背诵本段课文。
14.文段赏析:
问题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话中,“予谓”是什么意思?请说出“予谓”后面的宾语的修辞效果?
明确:“予谓”是我认为的意思,用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予谓”后面的宾语又一次在类比中,本段将爱莲的观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排比),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结构,比单独说“莲是花之君子”要有力得多。结构功能大于要素之和。
问题二:“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菊之爱,是隐者之爱,没有什么人继承;莲之爱,是君子之爱,当代也没有什么人认同;只有牡丹之爱,是富贵者之爱,所以十分流行。意思就是牡丹所象征的富贵,成为流俗;而隐逸和君子,则为世俗所冷落。
三、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3)阅读“阅读练习”四,按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从检查作业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是从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着笔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第二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文章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的用意,是用以映衬莲花,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二个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得了文章的意思。接下来再提二个问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1)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写莲花还是写作者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说出你的理解。
(2)作者对莲花的歌颂,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还有意义吗?请说出你的意见。
解答步骤如前。
[参考意见]
(1)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自己的君子之志,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激赏莲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种对花中君子的赞美,正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现实世界里,他依然能够使人勉励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高洁的精神王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绚烂,最终仍要归于平淡,人格、气节、精神的完善与丰富,才是自身修养的最高追求。
第三题。
1.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作文。
2.请各小组把大家认为比较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
3.把小�
4.其他各组进行评价。
5.教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二、相关资料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花茎中间空,外部直,不长藤蔓,不分枝,香气传得越远越显清幽,端庄洁净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好菊花的,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爱好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谁?爱好牡丹的,当然多得很了!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像莲花那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言之即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文末的感叹是说,像陶潜那样真正的隐士已很少见,像自己那样向往君子的人不知有谁?而仰慕富贵的人却多了起来;作者感叹的字里行间就是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希望更多的人同他那样,做一个向往君子的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1.多 2.洗/妖艳3.越发,更 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第三题(略)
第四题(略)
《爱莲说》导法八例 6
新课导入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既不能因课时紧张而忽视导入 ,也不能把导入 当作一种摆设,机械地公式化地局限于组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 要因时间、地点、内容、对象而变化。我教学《爱莲说》一文,曾先后设计了八种导语 。
一、 篇幅导入
同学们先数一数《爱莲说》一课共有多少个字?对,只有119个字。篇幅虽短,但隽永充沛,情富理胜。读这样的文章,就好像观赏盆景造型,小小花盆,却烟波云海,天地开阔;又好像走进苏州园林,格局不大,却峰回路转,意境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只有119字的精妙短文。
二、 文体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马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马说》是一篇议论性文章,相当于今天的杂文。吴纳《文体辩体序说》中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从中可知,“说”作为一种古代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爱莲说》就是一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百字散文。
三、 作者导入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的老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长江,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最能反映他道德品质的文章《爱莲说》。
四、“莲”字导入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周敦颐为什么对莲这种植物独有情钟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佳作。
五、 写法导入
我国传统的诗歌写法,很讲究陪笔的运用。正衬、反衬、衬垫、衬跌……方法繁多,各有各的妙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杨柳摇曳的风姿反衬征人的愁苦,大有“笑中含泪”的功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哀景衬哀情,相得益彰……作为富有散文诗韵味的《爱莲说》也深得其法,以菊旁衬莲,以牡丹反衬莲,使得文章主旨鲜明,清新流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家喻户晓、历久不衰的名作。
六、 中心导入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的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托物言志的名篇。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作者的懿德高行和美学情趣。
七、 诗句导入
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有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螗。”其大意是:莲蓬除去浓厚的脂粉,呈现正直的品格,脱下鲜艳的服装,着上朴素的衣裳。这样就可以向濂溪先生宣称自己是个洁净挺立者,不会随着残败的荷叶堕入寒塘。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学了《爱莲说》一文,想必你会明白的。
八、 对比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接下去我们又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两篇文章虽然相距几百年,但后人却常常很自然地把它们联在一起。他们象一对孪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学艺术殿堂。两篇文章不仅呈现的主题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运用陪笔。在结构的安排上,两篇文章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 7
课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情感
态度
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
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 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 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 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九、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教后
心得
《爱莲说》导法八例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
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词内容。
课件二: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
课件三:四个讨论题。
1、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爱莲说》 随堂练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语言导入:我们曾经学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吗?(一生背,再齐背,然后多媒体展示诗词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它着重描写了哪一种花?(生答:荷花)(多媒体展示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它也称芙蕖、莲花,在我国古代,就被人们所推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课题是《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分析题目,简介作者。
1、分析题目。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指出:鲜读第三声 xian。)
3、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四、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再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语言导入:我们已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了,这次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
4、男女生分组比赛读。(及时给予评价)
五、品位赏析,把握主题。(多媒体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1、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生口答,师进行小结) (板书:莲 君子(不同流合污、正直、声名远扬、庄重、令人敬重)(师指出:在这里,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像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写法,我们叫它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生答:菊和牡丹 分别比做隐逸者和富贵者)(板书:菊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师指出:这里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提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写莲就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提示历来人们都把牡丹当作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追求富贵,追求名利。牡丹在文中是一个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对此是持否定的批判态度)
六、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形象,鄙弃了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七、随堂练习,进行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写莲花的古诗句。
《爱莲说》导法八例 9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 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解题 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爱莲说 11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 12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 )(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 )(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墙壁上挂的画,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与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
教学目标
1、把握“莲”的形象,注意其所揭示的象征意义。
2、通过多朗读,体验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正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其好处,并谈谈自己对文章的个别富有启示的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1、由“莲”的话题谈开去,引导学生注意“莲”即是“荷”的别称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本文主要写作对象
①学生质疑,将问题写在纸上
②学生分小组研讨质疑的话题
③各小组拟订本小组困惑的话题,提交班内研讨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生: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特点?
生:“莲”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不受沾染。
生:“莲”外表笔直,香气飘得很远。
师: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类人,� 书上不是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吗?
师:“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贵品质?
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境影响,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生:他概括出了几个要点,但还不完整,“莲”还仪态端庄,通达事理,从书上“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
生:我在想,题目提到“爱莲”,作者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生:前边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亵玩焉”就是。(加以解释)
生:文章作者主要要写“莲”,为何又提到“菊”和“牡丹”? (讨论)
生:(归纳牡丹与菊的象征意义后)为了烘托写莲。写“菊”正面烘托写“莲”,写“牡丹”反面烘托写“莲”。……
④学生自己归纳主题
⑤小组探究本文写法,推举代表补充发言
3、朗读,交换阅读体验:
师:研习了本文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请谈谈。
生:我感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我的启示太深了。(坐下)
生:你谈谈其中原因吗?
生:人好比莲,人也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倘若不受环境影响,这也太难了,譬如,我们有的同学受别人的引诱,到游戏机室里玩游戏,直至天亮,这都是因为他们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诱惑的缘故。
生:看来,我们要学习莲,坚持使自己不轻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生:人们都说“近墨者黑”,看来“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
师:他的体验有新意……
4、学生总结这节课内容
5、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心得
生:学了本文,我感觉一个人对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人才会乐观,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乐趣。
生:我觉得“托物言志”的写法好,文章写得含蓄,却意味无穷。
生:我觉得作者有独特个性,不随大流,感于逆环境而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们称道,学习。
生:我认为人逆环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为人毕竟是环境中的人,也该努力去适应环境,才会将环境好好利用。
生:怎样利用环境?能举个例子说吗?
生:比如,你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好,能很好利用,学习就可能更上一层楼,否则,再好的环境,也只是浪费。
师:分析深入,有独到见解,他们积极思维值得大家学习……
二、交流阅读体会
三、畅谈学后心得
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
课堂,因讨论而精彩
本节课,我让学生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质疑,积极动脑思维,探索问题的实质,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了探究交流,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的美好感受,尝到了成功的幸福感,这也使得他们更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积极投入,各抒己见,大胆直言,这是学生乐学而有热情的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是本节课的可取的一点。
再者,学生在课内,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探索,看书本素描的荷叶图后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研究的积极性都挺高,因为有着共同喜爱的话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则,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体验,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真实的流露,都在一节课的讨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热烈,因热烈而精彩,因精彩而见成效。
教学点评
“美”点,贵在发现
本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多朗读,多讨论,学生与学生更多地交换自己阅读后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都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书中蕴涵的奥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比如:“谁来概括一下莲的特点?”,“由莲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又是怎么看的?”等问题的提出,都可见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和深入,书本上的许多“美”点都让学生给找寻出来了,学生们那一双双明亮而敏锐的眼睛是多么善于发现问题啊!课堂上,因问题的提出,争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生成了新的东西,这,正是新课堂所带来的。
再者,不仅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来。譬如:提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不应该受环境的影响,受环境的束缚。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人要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环境因素,使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观点新,看法别致,使得课堂的讨论更活跃,更深入,善于“找别人的茬”,这有利于大家对问题更深层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美”点。
“美”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节课,学生个个在创造着美,老师“借题发挥”也是在创造美,只要我们能做课堂的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像本节课,那么,我想,课堂效果应是极好的。
爱莲说 1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读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宜乎众矣。
爱莲说 15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的教学难点 。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论文体。
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
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
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四、布置作业 。
1.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彩屏显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谓菊 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16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习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习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习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习过程:
1.出示学习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 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导法八例 17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
1、 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 ( ) 可爱者甚蕃 ( ) 出淤( )泥而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不蔓( )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花之隐逸( )者也 噫( ) 陶后鲜( )有闻
(二)课堂探究
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2、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一)
1、作者把莲花比作-------------
2、文章从生长( ),体态( ),气质( )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
合作探究:(二)
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 )和( )花,分别比作( )( )。
2、文章运用了( )写法,抒发了作者( )情感。
三、思维拓展: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
因为它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18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教学目标 ]
1、 托物言志的写法。
2、 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1、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 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 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 莲、涟区别 亵玩
予 鲜 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 精益求精
植:树立。 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 )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 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 ,总结全文
1, 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 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 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 说 》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陶潜爱菊 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衬托 排比
众爱牡丹 富贵者 宜乎众矣 比喻 拟
不染不妖
予独爱莲 通 、 直 君 子 同予者何人
不可亵玩
托 物 言 志
《爱莲说》导法八例 19
师:同学们,你们看电视、报纸、杂志时是否注意到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和区旗主要由什么花构成的?
生:白莲花。(部分学生回答)
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生:除此以外,我还认为那是因为澳门虽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植民地,但他们盼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愿望。
生:我再补充一点:那是因为澳门人民要表达他们渴望统一的纯洁高尚的心愿。
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说明你们深入思考问题。我从网上下载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及设计说明,请大家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学生好奇地看着。)
师:我上节课印发一份《爱莲说》的预习提纲,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师走进学生中巡视)
师: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得很好。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下面把你们从阅览室、网上搜集到的古代诗人描写莲花的诗句交流一下。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宋代杨万里。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
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李白。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生: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浩。
……
师(激动地):太高兴了,我没想到同学们查找这么多的资料,把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有关诗句。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诗句都有是从莲花的外形进行描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也非常喜爱莲花,从莲花身上寄寓着自己很深的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
生:托物言志。
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前面我们学过的文章说说对“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的理解吗?
生: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具体事物身上,其中物与感情必须要有内存的联系。
师:请同学交流一下作者简介和“说”的概念。(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有关材料。)
师(欣喜地):同学们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转变。有关课文的资料你们能多渠道查找,并且互相交流,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感到很高兴。
(同学们都笑了,激动地交头接耳。)
师:我和你们一样,也上网去查找了有关这几个方面的材料,也拿出来和同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材料,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认真阅读)
师:请大家拿出预习提纲。有关本文的板书设计 做好了吗?
生:做好了。(举起了材料。)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板书设计 ,并说说设计意图。
(前面同学转身过去和后面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迅速讨论开了,气氛相当热烈。教师走进学生当中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师(举起一张莲的水墨画,激动地)同学们,这是雅莉同学设计的板书,请她讲讲她的设计意图好吗?(掌声响起。教师在把电脑切换到展示台,让学生把板书设计 投影到屏幕上。)
生(声音稚嫩):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张莲花的水墨画,这是我自己画的。我把板书设计 成莲花的形象,然后把莲花的特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别写在它的花瓣、花叶、花茎上。我的设计意图着重表现莲花的品质,用水墨画形象直观地表达作者托“莲”言志,这样容易理解、记牢。
生:我的板书设计 突出了本文的写作方法,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写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师:两种板书设计 得比我想象的好多了,说明同学们有创新意识,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作探究的精神。第一种发挥自己的优势画水墨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课题赞莲、拟莲、爱莲。第二种从文章的写作方法人手,用表格的形式出现,简洁、凝练,让人一目了然。请大家看屏幕,这是我为本文设计的板书。我的板书设计 也是从莲花的形象入手,把它的品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高尚品格相对应,突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你们的相比,我自愧不如。(展示板书)
师:全班有二十几个同学板书设计 很新颖,课后请科代表收起来,张贴展览,共同学习。
师: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老师要让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意蕴。一读,要求读准意,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有疑问同桌商量,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板书:诵读环节。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展示多媒体,整篇文章出现,重点的字用红色突现,以小组为单位逐一读准音、解释,不懂的再提出来共同解决。因课前有预习,故疑问较少。)
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的感情基调。
生:朗读时速度较慢,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朗读。
生:我补充一点:第二段文章句式多样化,有对偶句、排比句、陈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因此,应读得音节和谐,顿挫有致,节奏鲜明。
师:说得很好!这么美的美文,老师也很想在你们面前露一手,请大家注意听,别客气,错的要指出来。(师板书,二读,养语感,放胆评。)
(师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鼓掌表示赞许。)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班有位同学最近获得朗读比赛一等奖,请�
生:特别是第二段,我课后一定要向她学习。
师:所以要朗读好文章,除了要注意语音、语速、语调外,特别要注意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只有带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朗读音像,对照自己,找找差距。(动听的朗读音像,配上高洁的莲花、高傲的菊花、高贵的牡丹花慢慢出现,加上背景音乐,师生陶醉在美景中。)(师板书,悟读环节。)
师:太美了!带着美好的感受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个问题。(屏幕展现问题: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小组讨论。同学们有的讲着,有的画着、有的记着。教师巡视,参与个别组的讨论。)
生:课文从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三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可爱。
生: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质朴,纯真自然”,对应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环境,尽管它生长在“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淤泥中”,但它出淤泥而不染。
生: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还有“通达正直,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对应了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体态芳香和作者在污拙的世风中坚贞不屈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和香气。
生:我再补充一点。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还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对应了莲花“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刚直、清高的风度气质。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周敦颐之所以能写出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也和他的个性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给人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显明独特的个性。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联想和想象,把作者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知好、通达正直的志向和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阐述清楚了。讨论一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
生: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师(插嘴):这位同学回答得好极了。在写作方法中衬托有两种;一种叫正衬,一种叫反衬。举个例子:以白衬白,白色不突出,这是正衬;一白一黑,白的就显得更白,黑的更黑,达到对比的效果。作者讲的“菊”是正衬,是美丽的,作者持赞赏的态度;“牡丹”是反衬,在当时社会中,牡丹代表着那些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富贵者,对此作者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 )
师:第一段以总述开头,然后说明,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师板书,拓展环节)(屏慕显示仿句要求)
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生:我特别喜爱昙花。昙花虽只在夏秋季节的深夜才开花几小时,但它用这段时间使尽浑身解数,来表现它的美。这不正是千古名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证明吗?人生难得几回搏,搏得一回才精彩。所以,我喜爱昙花。(掌声不绝)
生:我特别喜爱和平鸽。它虽然没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那么珍贵稀有,也没有鹦鹉的巧舌如簧,羽毛鲜艳动人。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它象征着和平。“和平”,这是一个让人梦寐以求的字眼。伊拉克人民渴望的平,巴勒斯坦人民渴望和平……“和平共处”已成为联合国五大原则之一。只有国与国和平相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可见,和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前提,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平鸽之所以被人们喜爱,也正是如此。人民多么希望和平鸽能在全球上空自由翱翔。所以,我特别喜爱和平鸽。
……
(掌声经久不息)
师:同学们说得实在太好了,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篇散文诗,更是人生哲学的演讲。《爱莲说》所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更是当代青少年具有的敢疑、敢说、敢想、敢干的个性品质。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亭亭净植”的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出口诵)
生:全班学生深情地背诵课文。(屏幕显示莲花——菊花——牡丹花——莲花慢慢出现,背景音乐)
师:课堂上,同学们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所说的话富有哲理性,课后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
生(带着满足喜悦之情):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20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 )花,可( )爱者甚( )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 )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 朝代 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莲
菊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试题举例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词语:
1、
可:值得
蕃(fán): 。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 。
清涟: 。
涟: 。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 。
枝: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亵(xiè)玩焉:玩弄。
亵: 。
隐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 。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相关链接
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 莲花、荷花
学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爱莲说 21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22
于艳娟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 23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二、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易,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宜加强朗读,做到当堂背诵。
三、课前准备好莲花(包括莲、藕)的彩色挂图,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导入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如有配合课文的录像片更好,用法则须另外设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读讲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板书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ǎ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
五、布置作业。
1.解释下边句中加黑词的意思。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根据下边加点词的不同用法,分别写出例句。
3.熟读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