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优秀20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
金色的鱼钩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品读体验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3、品味金色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4、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课堂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吧
四、巩固延伸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3、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闪着光芒!的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金色的鱼钩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字词
2.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2、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合作交流:
(一)、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
(二)简述
1、师背景介绍:2、长征路线图展示:
(三)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三:品读体验:
1、划分段落。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你划分从哪到哪?
(一、1—2二、3—23三、24---33四、34)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第2、8、21、22、23、28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
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3、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4、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讨论)(反面衬托)
5、分析老班长的性格特征。(板书)舍己为人?忠于党和人民……
6、找一学生有感情朗读。(2)师设疑,生分组讨论回答。
7、选读你喜欢的语句。(要饱含真情)
8、讨论,提高思想认识。
A、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四、巩固延伸:
1、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塘中的老同志”“妈妈”“爸爸”……、、)
2、�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舍己为人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在学生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胆寒未完全找到感觉是,教师应当贩毒令人感动的自然段。饭读诗,教师要投入感情,一波动学生的心悬,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金色的鱼钩》教案 3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
板书:照顾、三病号
1/ 眉头拧成了疙瘩
2/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确:
1/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2/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四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明确: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救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板书:怀念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这种品质。
要求:预习上面的问题,下节课继续学习。
《金色的鱼钩》 4
一揭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简介时代背景。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师: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在研读中品析、感悟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或是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
人物对话部分,适当安排分角色朗读,人物动作、神态部分,使学生领会人物精神品质。
四品味金色,升华感情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标题?“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3、如果这枚小小的鱼钩就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你想怎样来解说这件“展品”。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拓展练习:1、把故事讲给好朋友或父母听。
2、我们要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本连环画书,请你把故事浓缩一下,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吧!写在我们小笔头上哟!
六课外延伸:搜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并制作一期《长征颂》手抄报。
《金色的鱼钩》 5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
一、揭示题目,导入 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18 (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 6
《金色的鱼钩》(冀教版第九册第15课)写的是一个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粗一看并不起眼,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老班长不让“我”找,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便“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因此,“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万分感动的“哭”,当然也是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自己点滴不沾,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老班长的“眼睛慢慢闭上了”。于是,“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想一想,老班长为了同志,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是哀痛的“哭”,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金色的鱼钩》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字词
2.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2、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合作交流:
(一)、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
(二)简述
1、师背景介绍:2.长征路线图展示:
(三)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三:品读体验:
1、划分段落。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你划分从哪到哪?
(一、1—2二、3—23三、24---33四、34)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第2、8、21、22、23、28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
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3、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4、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讨论)(反面衬托)
5、分析老班长的性格特征。(板书)舍己为人?忠于党和人民……
6、找一学生有感情朗读。师设疑,生分组讨论回答。
7、选读你喜欢的语句。(要饱含真情)
8、讨论,提高思想认识。
A、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四、巩固延伸:
1、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塘中的老同志”“妈妈”“爸爸”……。.)
2、�
金色的鱼钩教案 8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当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能够根据自我对语感,说自我想到的,教师能够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我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能够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理解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理解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样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样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样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资料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样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述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述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样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景,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光的辛苦劳累,长时光的饥饿折磨,最终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最终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必须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终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终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细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我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终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完美。
五、作业
复述课文
《金色的鱼钩》教案 9
目的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 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单击巩固练习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习。)
金色的鱼钩教案 10
课题:《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
板书:照顾、三病号
1/ 眉头拧成了疙瘩
2/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确:
1/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2/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四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明确: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救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板书:怀念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这种品质。
要求:预习上面的问题,下节课继续学习。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11
《金色的鱼钩》在冀教版第九册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
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谁来试读一下?”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由此,我觉得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金色的鱼钩 12
课题 15*《金色的鱼钩》 课型 略读课 科目 语文 年级•册次•单元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学情分析 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生活在优越环境中本篇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奠定基础,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活动版块 师生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随机反思 一、揭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简介时代背景。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师: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了解时代背景,讲述长征故事,为理解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头脑中对整个故事有个清晰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在研读中品析、感悟 1、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或是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 2、 学生读自己感受最深或是最受感动的语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读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读的形式不多,还不够深入。 四、品味金色,升华感情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标题?“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3、如果这枚小小的鱼钩就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你想怎样来解说这件“展品”。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使学生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既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使使学生对红军战士产生无比崇敬之情。使学生情感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在理解了“金色的鱼钩”的含义的基础上,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拓展训练 1、把故事讲给好朋友或父母听。 2、请你把故事浓缩一下,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吧! 学完本课,学生一定会被老红军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缩写课文既能练笔,又能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课后拓展训练设计好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老班长 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安定情绪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教学反思 教学《金色的鱼钩》,让我尝试到了新课标的一点成功的乐趣。在教这一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 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计得针对性强。
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遗憾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过于紧凑,读的形式不多,还不够深入。另外在写法上应加以引导,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 13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力求突破重点: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教学前,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简介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文。
2、从课题入手,直引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中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老班长的两“笑”,我的三“哭”,并以两“笑”三“哭”为突破口,读中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老班长的外貌,行动,语言,神态的词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在学法指导上,本课侧重指导快速阅读的方法。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课中交流呈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抓住重点句感悟全文。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快速阅读文章”指导上,借助引导学生勾画两“笑”三“哭”,揣摩体会,悟出方法。通过训练,学生悟出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程序上,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课前铺垫。了解课文背景,寻找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及课件,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二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快速阅读──勾画──体会。快速阅读的对象是全文,勾画的对象两“笑”和三“哭”。体会的对象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敬爱与怀念之情。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
在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紧扣课题,设置悬念,使快速阅读有目的的进行
1、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由课题引出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鱼钩隐藏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二、互动交流,勾画重点,仔细研读,提高快速阅读的质量
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2、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引导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而题目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引导勾画老班长的两“笑”和“我”的三“哭”,读中感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找到老班长让我们喝鱼汤的前后笑了几次并勾画出来。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笑”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读来体会老班长忠于党的事业,舍己为人的内心活动和崇高品质。
第一次是: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一点。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钩了,又跑啦!”
第二次是: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文中“我”的三次“哭”。分析我为什么会哭?体会“我”的“三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⑴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⑵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⑶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4、抓住重点,直奔中心,深入领会:
教师质疑,“我”为什么小心地把鱼钩保存起来?“我”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5、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板书设计上,主要体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三个特点。
【板书】
老班长两“笑”
金色的鱼钩
“我”三哭
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的鱼钩》教案 14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 :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
A、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B、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 设计。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金色的鱼钩》 15
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师点课件,“金色”变为金色)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课件)“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
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默读课文)
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交流,老师适时打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导朗读。)
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课件展示老班长的光辉形象)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总评: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教师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教师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这时,教师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老班长!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你为什么多叫一声老班长呢?”教师追问。“我希望我的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与敬佩之情。”教师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由此,笔者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这堂课成功做法有三:
第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第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qing的功效。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 16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在后面。
1、歼灭:(piān miè) (qiān mèi) (jiān miè)
2、粗糙:(cū zào) (zūcào) (cū cāo)
3、闪烁:(shǎn zhuò) (shǎng shòu)(shǎn yàn)
4、作料:(zuò liào) (zuó niào) (zuó liào)
5、奇迹:(qí jī) (qí jí) (qú jī)
6、迷糊 (mīhū) (mí hú) (mí hū)
二、搭配词语
新鲜的 身体 喜出望外地 咽着
斑白的 情绪 整夜整夜地 不合眼
衰弱的 光芒 目不转睛地 跑回来
低沉的 毅力 大口大口地 看着
饱满的 脸 热气腾腾的 草地
粗糙的 声音 无边无涯的 山峰
金色的 两鬓 重重叠叠的 老班长
惊人的 手 昏迷不醒的 菜汤
严峻的 鱼汤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 )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这汤( )没加作料,( )我们觉得没有比这更鲜美的了。
3、老班长对小梁说:“你( )知道了,( )不要再告诉别人了。”
4、指导员对老班长说:“( )多么艰苦,你( )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5、( )我们找不到东西吃,( )无法走出这茫茫的草地。
四、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成一篇通顺的短文
( )晚上,皇帝又叫继续读下去,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才读到正题。
( )读了一万六千字还听不出究竟说了些什么,尽是空话。
( )皇帝叫人读出来听听。
( )皇帝一怒之下,就叫人打了茹太素一顿。
( )茹太素是明代人。
( )皇帝后来说:“茹太素那篇意见书,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要五百字就行了,我打他,是因为空话太多。”
( )有一次,他给皇帝写了一份有一万七千多字的意见书。
五、用对话形式写出下面这段话的内容(200字)
晚饭以后,小华吵着要玩游戏机。爸爸让他做完作业再玩。小华不干,还是吵着要玩。爸爸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小华一边听,一边插嘴。后来,小华听了爸爸的话,表示今后一定要写完作业再玩。
《金色的鱼钩》 17
教学内容 15*金色的鱼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 课文简说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 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略读课文,简要地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2.相关录音带、挂图以及红军过草地的vcd片断。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自读文本,理清脉络 三、多向交流,理解体会 四、重点分析,领悟主旨 五、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技能要素 学习行为 媒体 板书 6分钟 7分钟 18分钟 7分钟 2分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切入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2.揭示课题 板书:金色的鱼钩。齐读课题。 3.简介背景 教师边播放《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vcd片断,边讲述故事发生的背景。 然后出示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让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并试着回答在草地上,他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师:课文所讲述的是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 【设计理念】本环节通过播放《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并简介历史背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填补课文空白,拉近与文本的距� 二、自读文本,理清脉络 根据“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达到自读自悟,教师巡回辅导,组织学生做好三读: 一读略知大意。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读准课文。 三读体会情感。把感受最深或者有疑惑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准备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悟文,通过三读的要求,加强学生自读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多向交流,理解体会 1.分组讨论 (1)讨论交流生字词意思的理解、识字的方法、难字的注意事项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互帮互学; (2)讨论交流“阅读提示”中的难点问题——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是如何理解的。 2.全班交流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颧、鬓、稞、搪、熬、唉、敛、疙、瘩、奄、噎、锈)。 (2)让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3)师:文中最受感动的是哪些句子?请富有感情地把它读出来,并说说自己最受感动的原因。(教师在此环节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如范读、用录音、让其他同学朗读示范等。在范读时,教师要声情并茂,给人以含泪叙述之感,以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设计理念】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来组织集体交流,检查自读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并进行重难点引导,这样充分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四、研读语句,领悟主旨 1.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分析部分词句,引导他们从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例如在分析“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一句时,重点突出老班长的几个动词,“捧”、“嚼”、“皱”、“硬咽”等词。指导学生找出并从这些词中能看出老班长的什么品质。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形或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形把他扮演出来。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一句话的理解。 【设计理念】本环节通过重点字词的研读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教会学生从字词的分析中学会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让之进一步感受文本感人的场面,领悟人物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读透课文的目的。 五、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师总结:虽然,老班长走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金色的鱼钩,留下了那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学们,希望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之后,能时常怀着一份感恩的心,要知道,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是无数战士们用血泪铸造而成的。虽然,这一课我们结束了,但请同学们都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别人听。 出示作业 叙述性语言 知识导入 情境导入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学习动机 组织指引 建立联系 明确目的 进入课题 知识性提问 问题中心式讲授 明确目标 选择方法 解决问题 问题中心式讲授 明确目标 选择方法 解决问题 提出要点 核查理解 理解性提问 倾听、指向 演示性语言 行为动作式讲授 事实性知识讲授 提出问题 叙述事实 提出要点 核查理解 理解性提问 设计、倾听、指向 问题中心式讲授 叙述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 开放型结束 提示要点 拓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课题 观看视频 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回答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做笔记和思考 分组自由讨论、畅所欲言 认读生字 概况内容 有感情朗读最受感动的句子,并说出其感动的原因、 学习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学习重点语句,思考、分析、回答 想象故事情景 自由发言 体会战士们的崇高品质 复述故事 板书 课题 播放《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 出示本课的 “阅读提示” 内容 出示生字卡 出示录音 板书 出示重点句子 板书 出示句子 出示 作业 要求 布置作业 1.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朗读或背诵; 2.课后收集并交流有关红军过草地的资料(图片、文章或vcd等)并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 18
编者按:本文整理的是著名教师支玉恒的教学实录,共两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
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
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
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真的很妙,以小见大,以“小”引出学生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
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
生:“金色的鱼钩”。
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
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
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 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
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众笑)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
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生: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
师:换汤不换药。(众笑)意思差不多。
生:与中心关系大的……
师:(打断)还是这样。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
生: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
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要会听话。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作者是综合写的。
生:作者是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
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
生: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
师:好,思路很好。
生:把这四十多天里和中心有关的句子综合起来……
师:(打断)什么是有关无关?写在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和中心怎么样?
生:有关。
师:你不能说把有关的怎么怎么样,无关的怎么怎么样。如果作者把无关的东西也写进文章里面的话,那他就是个蹩脚的作者。这回你们顺着她的思路(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往下想,因为她的思路是正确的。
生:前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少,后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多。
师:错了。
生:作者把这四十天记忆最深的写下来,记忆不深的就是无聊的,所以他就没写。
师:你说的话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说有些记忆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说是“无聊”的,革命战士克服困难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能说是无聊呢?
生:我觉得是无聊的。因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觉得是无聊的。
师: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他心里想那些战士们又饥饿、又疲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无聊,没意思。但是你那样表达,容易让人想成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
生:对。
(有效地耐心地进行学法指导,既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表现手法,又有利于学生的日常写作,一举两得。)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不看书行不行?就看看你预习后在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对一些看书的学生)现在看书是缺乏自信。
(我是直奔这一步,呵呵,也还不错了,自我安慰一下。)
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
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
生:鱼汤。
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
生:对。
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
生:在有鱼汤的日子后,老班长总是在池塘里给我们钓鱼吃,可是……
师:(打断)简单点说,你记得哪个日子发生过什么事?
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
生:是。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去写“秘密”,在“鱼汤”的后面。(学生板书)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
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
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
生:牺牲了。
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
生: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
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遗言。
师:对,可以。咱们写这儿吧。(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
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
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
生: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
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
生:命令喝鱼汤。
师:对,非常概括地说,(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
生:四天。
师:对,四天。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
生:是“喝鱼汤”。
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最详细的写了几天?
生:三天。
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
生:有办法。
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
生:能。
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生:不是。
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
生:是。
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
生:一笔带过。
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
生:没有。
师:最后又写了一段。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有学生说“纪念”,有说“遗物”,有说“鱼钩”……)
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
师:珍藏起来。
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
生:“珍藏”。
师:(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
生:开始是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
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
生:红四方面军。
师:是吗?你好好看一看。
生:开头写的是我们几个人。
师:几个人怎么样了?
生:几个人得病了。
师: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
生:落后了。
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
生:行。
师:(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
生:写老班长的样子。
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因为带领我们的人是什么样呢?所以可以和“跟队”算同一部分内容。后面写什么呢?
生: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
生:饥饿。
生:威胁。
师:什么威胁没说。
生:没粮食了。(众笑)
生:在粮食两字后面加上个问号,表示“粮食成了问题”。
师:也可以,再想想,明确一点,粮食怎么了?
生:吃完了,缺粮食。
师:缺粮,还不够艰难。
生:断粮。
师:对。(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
生:没有。
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
生:七个。
(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
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
生:七段。
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
(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
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那容易搞错。
(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
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教师读课文,因读得投入,竟落下眼泪。听课的学生和几百老师也都心情沉重,潸然泪下,礼堂内唏嘘不断,无法继续上课)
师:大家先休息一会吧,换换情绪,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学生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
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
生:我看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和一位革命战士是有差别的。这位革命战士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师:好,说得不错。
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了红军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师:肺腑之言。
生:老班长真是好党员,是党的好儿子。
生: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黄金时光,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对吗?
生:对。
师:好,大家起立,我们带着崇敬的、无比怀念的沉痛的心情,为老班长默哀。大家闭上眼,低下头。(学生默哀)想一想,在饥饿的时候,在困难威胁的时候,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在他临死之前,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几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们吃吧,你们还年轻,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是最后还说:“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什么样的品质?好,抬起头来,请坐。刚才说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发现秘密、命令大家吃鱼和临死留下遗言这几段,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三段里的一段,好好地读,再深入地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
(学生开始读课文)
师:我们还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用读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班长,谁读?你读哪一段?
生:我读“秘密”这一段。(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扔了怪可惜的……”
师:(打断)“支吾着说”,“支吾”是什么意思?
生:支吾就是说话不清楚。
师:不清楚、不连贯,结结巴巴是吧?那你就得支吾些。
生:(读)“老班长猛抬起头……竟扑倒以他怀里哭了。”(读得不错,有进步)
师:读得不错,只有一两个丢字。但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还不够。就这一段,谁能比她读得还好?她读的这些你也可以不全读,可以拣最受感动的那一部分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师:(打断)这样读不对,如果像你这样问话,就好象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怎么不吃菜呀?你怎么不吃肉呀?和这样问(示范,很有感情地)“你怎么不吃鱼啊?”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摹仿)“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平淡,重音在“鱼”字上)是什么意思?
生:只吃别的,为什么不吃鱼,这个意思。
师:对,好像是说吃这个菜那个菜,偏偏不吃鱼。变成这个意思了。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体会了他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怎么读了。作者在这里是说为什么只让我们吃,你怎么不吃?是这个意思吧?你们再听我读:“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深沉,重音在“你”字上)这次有什么感觉?——你来读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师:好,不错。谁想读“命令”这一段。
生:(读)“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沉重极了。”
师:不错,谁还想读?(一生站起来读,其间教师纠正了他两个字的发音)
师:好,谁想读“遗言”?
生:(读)“挨了一天又一天……抽噎着,很久很久。”(其间教师纠正了读对话时的语气)
师:你读得不错,很投入,很有情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一个字的尾音都要拖长,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腔调,以后要克服。谁敢举手说我读书是班里最好的?
(一学生很投入地重读,读得很感人)
师:好,老班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在他牺牲六十五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同学,怀着满腔的情感,来读他的故事。大家打开书的最后一段,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像作者珍藏这个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崇高的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里。
生:(读)“擦干了眼泪……金色的光芒!”
师:最后我有一个问题问问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在命令大家吃鱼那天,书上说: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对大家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他是笑着说的,同志们吃不下去,他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笑了。最后同志们把鱼吃下去,他又怎么样啊?
生:笑了。
师: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前后笑了两次,大家想一想,前后这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吃,第二次……
师:(打断)是不是每次端来鱼汤都要笑一笑让大家吃呢?
生:不是。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这次比以前的鱼汤少,叫我们不要嫌少。
师:怕同志们嫌少所以笑,好像不是。
生:老班长过意不去。因为这次的鱼汤比较少,怕同志们吃得不够。
师:你们再想得深一点。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诚心地想笑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样的笑?
生:故意的笑。
师:故意的笑,是做出来的笑,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他为什么要做出一个笑来呢?
生:他想让同志们不要嫌少,哄大家,鱼并不是很难钓……
师:想偏了。
生:我觉得是:老班长觉得小梁知道了这个秘密,为了让大家多吃一点,他故意地笑,怕我们觉得他……
师:心里有话,想得正确,说不出来。
生:他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
师:太笼统。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他怕小梁不吃鱼,所以勉强地笑一笑,让小梁觉得他今天吃鱼了。
师:(指另一学生)你再说一说。
生:老班长想让三个战士专心养伤,不想他们为了不吃鱼而伤身体。
师:大家想一想,今天的鱼汤特别少,每个塘瓷碗里只有少半条鱼,上面漂着一丁点野菜,按照老班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笑得出来吗?
生:笑不出来。
师:但是他笑了,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不是要改变这种气氛呢?
生:是。
师: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是不是?
生:是。
师:你们看看他说一句话是真的假的,“好大的一条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生:是假的,这么小的池塘哪有那么大的鱼。
师:对,即使有那么大的鱼,按照老班长的性格会怎么样啊?
生:绝不会放过它的。
师:对,老班长为了让同志们吃下鱼,他做出了一个笑,还要编一句话,费了多少苦心呀!为了让别人吃鱼,老班长想尽了办法。再看最后那次笑,是真的吗?
生:是真的。
师:老班长看到同志们吃下去了,心里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我把课文改一下“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就哈哈大笑”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哈哈大笑,他如果这样笑就改变情绪了。
师:那我说“开怀地笑了”,行吗?
生:不行。
师:也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那样笑,真要那样,小同志就不理解了。
师:不是,说得浅了。你们想一想,同志们虽然吃下去了,但那是多少啊?——“小半条猫鱼”和“一丁点野菜”,老班长能够那么喜笑颜开吗?
生:不能。
师:但是,毕竟吃一点比不吃强,老班长得到了一点安慰,所以他笑了。但是却笑得很勉强。他只是有一点“笑意”,什么叫笑意?
生:有笑的意思,但是没有开怀大笑。
师:有一点能够让人察觉到笑的意思。没有笑声,没有笑容,可能只是嘴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有那么点“笑意”。尽管是笑意,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一丝。
师:“一丝笑意”。你们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用心多么深!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好了,今天的课大家学得不错,我们虽然没有一段一段地去分析,也没有一段一段地提问讲解。但是我认为大家理解了,也深深地受到了老班长这种精神的感动,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那好,下课。
金色的鱼钩 19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教学《金色的鱼钩》,让我尝试到了一点成功的乐趣。在教这一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
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什么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这会儿,你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我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这时,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这时,我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就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呢?”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这时我又追问:“你们为什么多叫一声呢?”“我们希望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之情。”我这是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了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了,由此,我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复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计得针对性强。
本课篇幅较长,做事性强,我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捐多表情朗读,整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1、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感受深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问候、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自由说、自立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自主地投入阅读实践,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三、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具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qing的功效。
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 “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 “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的。但今天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时,王贝妮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水平,他说:“我跟她已经是几年的同学了,我发现她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桌的鼓励,王贝妮举手的频率更是上升了很多。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王贝妮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对不起王贝妮!对不起至今还被我遗忘的学生!
班级中五十二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们呆呆地坐上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很活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还不曾被我们发现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需要耐心,一次两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坚持,我想你必将会有新的发现。一直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位学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百。”多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明天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去看一看还有没有被自己遗忘的学生,如果有,那就应该“亡羊补牢”了!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2、这篇文章要求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质疑: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文章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字行句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金色的鱼钩教案 20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 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