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最新5篇】》
《古井》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3、练习的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大家猜两个字谜:
一字十个口,很早很早就有。
上边有口没盖,下面有口没堵头,左右有口没挡头,中间有口没有头。
2、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
(1)认识“井”,引出“井”的作用。
(“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
(2)体会课文题目“古井”的含义。
(题目告诉人们,这口井存在时间已经很长,它从古到今始终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
3、作者远离故乡多年,对家乡的一口古井一直难忘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
1.听课文录音,通读全文,划出课文直接赞美古井的句子。
2.学生议答
3.教师出示下面两句话。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3、练习的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分析词句,想像画面,深入探究各部分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点词句,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认真阅读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古井》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音形义;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一边读、一边想”,了解有关古井的故事;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难点
抓住词句训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思考、练习”2中句子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张填空片子、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题,这篇课文讲的是有关家乡古井的故事,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古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请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要求边读边划,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边读边想,标出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找几名同学读书。(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流利。)
(二)认读生字卡片,注意多音字“担”本课读dàn音,“薄”读“bó”的音。
生字中“乳”的读音,读“rǔ”勿读成“lǔ”。“哺”是“bǔ”勿读成“pǔ”或“fǔ”。
(三)提出难懂和不理解的词语。
哺育陶冶报酬品格晨光熹微络绎不绝暮色降临年过六旬
四、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个人自查。
(二)同座位交流情况。
(三)全班进行解答。
重点词语的解释:
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有益的影响。
品格:指人的品质和风格。
晨光熹微:形容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没有亮。
暮色降临:傍晚,昏暗的天色已经来到。
五、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个人根据分段方法自己试分。
(二)分组议论。
(三)全班讨论。
1.全文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略)
2.可以归纳为几个大段?每大段段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
(第1自然段为一段,讲的是村东头古井的水清凉可口,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乡亲们。第2自然段讲人们每天挑水时的热闹情景,与后几段内容上相系不紧,独立成一段。第3~5自然段都是围绕一件事讲的。主要说的是村里的人常常帮助一对老人挑水,却从来不要报酬。第6自然段独立成段,可以概括为古井默默为人们奉献的精神影响教育着乡亲们,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本课分段依据是按不同的内容去分。概括段意时,要从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入手,然后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合并归纳,做到准确全面,语言精炼。)
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边朗读课文边预习,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教学任务
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这节课通过理解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请四名同学读课文,大家思考: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哪些事
三、单人读第一大段,思考:古井的位置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一)介绍了古井在村东头,井里的水清凉可口。
(二)出示投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1.读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回答问题。
(1)“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3.同座位议论解答。
(因为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为了哺育和培养孩子,她们可以无条件地做出最大的努力和牺牲。这句话中儿女指的是乡亲们,把井水比作乳汁。为什么把井水比作“乳汁”,就是说乡亲们靠井水生活,就像儿女的成长离不开母亲乳汁的喂养。这口井就像母亲一样,同样无私地向人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对人们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由此可见古井在不声不响地陶冶着人们一种高尚的品格,培养着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渡:这样的古井,人们是怎样赞扬它的呢?
四、齐读最后一段
(一)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子?(递进关系的复句)写了几层意思,都是什么?(两方面,一方面是说井水以自己的清凉可口,供人们饮用。另一方面讲它用自己的精神,影响教育着人们,……)
(二)出示投影:理解“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句话的意思。
先理解难懂词语:“陶冶”是什么意思?(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有益的影响。)然后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意思在后一部分。古井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水的同时,还以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影响着乡亲们,在不知不觉中乡亲们懂得做人也应该向古井那样,不能光为自己着想,要为人类做出贡献。
过渡句:具体看看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
五、个人默读第二、三大段,深入理解内容
(一)提问:
1.这两段写了有关古井的几件事?哪几件事?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古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边读边划找出具体描写的地方?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三)议论发言。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看出取水时间长,重点理解这两个词语;从“络绎不绝”地面湿漉看出取水的人多,理解“络绎不绝”的意思;从“扁担和桶儿声响”中,看出取水人的快乐;由此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下过一场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怎样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五)分组议论,单人发言。
(从表面上理解:路面湿,说明挑水的人多。从深层理解应该是,古井就像春雨一样,时时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六)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挑水,却不要报酬的。
1.单人读第三大段,大家思考问题。
2.比较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1)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原因是什么?在书上划出来。
(2)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情况是什么?划出动词来。
(3)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结果是什么?划出重点词,“总是”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4)哪些词语说明乡亲们帮助老人很热心,很真挚,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七)读读乡亲们说的话,深入理解意思。
这句话什么意思?反映了乡亲们什么民风?同时说明了什么?
(表明乡亲们态度的真诚和坚决。反映了乡亲们厚重淳朴的民风;说明了人们在古井的熏陶和养育下,懂得做人的道理,陶冶了人们一种崇高的品格。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把古井和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
六、说说古井教育我们怎样做人
可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会,具体谈一谈。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掌握本课13个生字的字形、练习用“哺育”、“络绎不绝”两个词语造句。练习背诵课文。
二、练习朗读课文,温习内容
(一)个人练读。
(二)指名读。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结构,抓住特点,加强记忆。
(二)了解字义和词义。进行扩词练习,积累词汇。
四、检查个人自学情况
(一)读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二)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交流记忆方法。
(本课生字中有两个偏旁部首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可通过查字典知道“乳”是“乚”部;“旬”是“勹”旁。)
五、集体学习
指导分析字形易错的生字。
暮:(1)什么结构?
(2)与哪个字易混?(与“幕”区别,字音相同,字义字形不同,暮:在本课指傍晚。字形上要强调是“日”打底。“暮”与时间有关,是太阳已经落山,所以下面是“日”。)
酬:(1)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注意什么地方?(左边不要丢掉横;右边三个点的方向;第一个是竖撇。)
歉:(1)什么结构?
(2)哪一笔易错?(左半部分易错,注意不要少横;第五笔的“横”要出头。)
六、指导造句
(一)先理解“哺育”、“络绎不绝”两个词语的意思。
(二)教师出示范句。
哺育——少年儿童在党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络绎不绝——这次画展办得很成功,每天来这里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三)学生自己练习造句。
七、指导练习背诵课文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人练习读课文。
(二)在牢记每段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几个自然段,每段写的主要内容。)
(三)在了解写作特点的基础上背诵。(写作的先后顺序。)
(四)背诵的方法多样化。
个人背、同座位之间背,指名背、分行背、齐背,男女生分开背。
(本课内容较长,背诵时可一段一段练习;读一段、背一段,最后再串起来。)
八、巩固练习
(一)判断正确读音(在本课的读音)。
(二)写出下面字的偏旁部首
暮( ) 桶( ) 乳( ) 酬( ) 陶( )
缸( ) 哺( ) 冶( ) 歉( ) 绎( )
九、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新词。(二)练习背诵课文。
《古井》 篇3
教案示例一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 :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作者把比作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句子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不但……还……)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总结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后半句又总结了哪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哪个内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到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怎样通过写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第 1 2 页
《古井》 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嘉微”’络绎不绝”等词语,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3、给课文分段,概括小标题。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于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见过井吗?喝过井水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古井》。
二、范读课文,谈感受
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听后回答:你们过去对井怎么看?听了课文你们觉得并怎样?
三、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练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4、默读课丈,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①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人都到这儿取水。
②每天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③村里的人长牢给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送水。
④者两口对乡亲们送水不肯要报酬深表歉意。
⑤乡亲们以井作比劝说老人。
⑥说说古井的作用。
5、看看这6个自然段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到一起,组成大段,再归纳小标题。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众人取水。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乡亲助人。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古井教人做人。
6、按段落分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活,每句话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讨论归纳。
共4句话。第1句交待古并位置,第2句讲井水清凉可口,第3句说乡亲都来取水,第4句赞美古井哺育之恩,句子之间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
2、这一段中哪句话含义最深刻?(第4句)在这一句中作者把古井和井水比作什么?
(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汁。)
3、“温情”是什么意思?(指温柔的性格,温和的态度,)作者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什,好在哪里?(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伟大的,为培育儿女可以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古并就像慈爱的母亲,敞开胸怀无私地用生命的泉水养育着人们,而对人们却毫无所求。这种品格与母亲的高尚品德是多么相似,〕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突出“温情”“甜美”等词。
五、识记、抄写"哺育”温情”"甜美"等词语。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那么这位“母亲堤怎样哺育儿女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取水的人多)在这一段有没有用一个“多”字呢?(没有)请你们将这一段中表示取水人多的有关词句找出来。
3.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熹微”形容清晨阳光不强。“络绎不绝”在这里指取水的人连续不断。
4、春雨有什么特点?
5、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3至5自然段。
2、老两口用水有什么困难?乡亲们是怎么帮助他们的?
3、当老两口表示歉意时,乡亲们是怎么回答的?
4、讲解"那F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一句的含义。
①齐读乡亲们的话,想想“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广中的“多少”是指多还是少?(指多〕应该用疑问还是肯定的语气未读?(肯定〕
②具体说说古井有哪些贡献?
③“可”字在句中表示什么,起什么作闭?(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升无所求、无私贡献的精神)
④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这段讲了几个意思?
3、理解“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一句的含义。
①在这句话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意思?。后一个意思。
②“陶冶”是什么意思?(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以有益的影响J从课文哪儿可以看出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第三段)
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赞美了古井不仅提供了清凉可口的泉水供人们饮用,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人们,使人们从中受到良发,懂得做人要像古并那样,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歌颂了什么?
(课文叙述了古井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赞扬了古井对人们无所求、无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高尚品俗,同时赞美了故乡人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2、读了《古井》,你有什么感受?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课下练笔
围绕某一物品(如:路灯、煤炭、火柴、粉笔等〕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物品的特点,赞扬它的一种精神。
《古井》 篇5
5 古 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 (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 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