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优秀13篇)》
《舟过安仁》是由杨万里所创作的,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舟过安仁(优秀13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 游戏 “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 :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舟过安仁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
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二、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背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六)、读写,延童趣:
1、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为什么能写出儿童的种种童趣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将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写一写《舟过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
舟过安仁 篇4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本诗的教学,我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那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古诗。 .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将初步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看看他们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这样来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要求朗读时紧密联系诗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来体验那种亲切感。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和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而且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整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比较好。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舟过安仁》一课后深有体会,这首古诗通过描写两个顽童在船上用伞借风行舟的情景过来表现渔家儿童的聪慧顽皮的性格。其实初读这首诗时不感觉有什么情趣和深刻含义在其中,但是在备课的时候越琢磨如何教学越有兴趣,越研究其中的趣味越感觉这首诗很耐人寻味。因为在学生真正了解了古诗的内容时不是一笑了知,而是感到在两个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能起到深刻教育的意义。同时在导学中不断让孩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不仅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同时拓展了《所见》等古诗。这一课我感觉上的非常有意义,仿佛也把自己带到了童年时代。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100%的学生能通过反复地练读和师生互相评价的读,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90%的学生能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情境,感受到诗中儿童的可爱,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98%的学生能借助书上的注释和插图,结合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95%的学生能通过熟读和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到儿童的可爱之后,能体会出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学习重点:
学生能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情境,感受到诗中儿童的可爱,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吕岩的《牧童》一诗,欣赏到了一幅牧童晚归的休憩图,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背诵情况,并在评价的同时,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就像一幅恬淡的山水画,让我们感受到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那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的趣味生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古代儿童趣味生活的小诗,题目是《舟过安仁》。
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品味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读出音律。
1、教师范读,学生初悟。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小组练读,熟读比赛。
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古诗读熟,更要把每一个字词读准确。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4、指名朗读,生生评价。
5、齐读古诗,读出音律。
(二)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
1、同学们,恭喜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读通读熟了古诗,而且读出了古诗的韵律,下面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并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插图,看你有读懂了些什么?不懂的可以画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预设:
(1)词语:怪生 遮头 使风
(2)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童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感悟童真童趣。
1、同学们,波光粼粼的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2、指名描绘看到的画面。
预设:学生首次描绘可能仅仅是把诗句的意思枯燥地讲给大家听,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句说得更丰满一些。也可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并让学生互相评价。
3、品读诗句,感悟童真童趣。
(1)如此特别的两个孩子,杨万里看到他们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到这么可爱的孩子,你内心充满了什么之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首诗。(喜爱)
(二)再创情境,品读体会作者的不泯童心:
1、同学们,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3、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4、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了解诗人,升华童趣
1、介绍诗人杨万里
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诗人杨万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2、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的词语。预设:怪不得 使
3、再读古诗,读出恍然大悟的感受,读出对孩童聪明伶俐的赞美之情,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享受童趣
介绍诗人其他具有童趣的古诗。
《稚子弄冰》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 草满花堤水满溪。
敲成玉磬穿林响, 童子柳阴眠正着,
忽作玻璃碎地声。 一牛吃过柳阴西。
五、读写延伸,延展童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描写童趣的小诗,为了让大家能继续品味它的芳华,请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舟过安仁 篇6
改写《舟过安仁》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二小学五年级⑵班 洪祥达
在湖南省东南部,有一个地方叫安仁县。
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来到安仁,杨万里马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美呀!
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船不动了。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吗呢?这时,他发现一个小孩撑起了一把伞,但是天气晴朗,并没有雨啊,这让杨万里很纳闷:不知道他们想干啥呢?百思不得其解。杨万里禁不住问他们:“你们张伞在做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省点力气,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在利用风力呢,风吹了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杨万里这时才恍然大悟,叹道:这两个小孩真聪明呀!
舟过安仁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五年级⑷班 翁经纬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堵白墙;近看,大地被披上了一层簿纱。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天地连着,什么都看不清,什么都是白茫茫的,两旁的芦荟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荟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它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棵棵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的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诗人对这两个小孩充满了童真和稚气的行为感到羡慕,因此,他当时作了一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改写《舟过安仁》
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五年级⑵班 王诗魁
这一天,天气很好。杨万里正坐船经过安仁县,看见江面上有一只渔船在飞快地行驶着。那船头坐着两个小孩,他们把竹篙和船桨放在一边,手里却撑着一把伞,杨万里觉得奇怪,便追上小船,想探个究竟。
“喂!小朋友!现在天气挺好的,你们撑伞干什么?”杨万里好奇地问道。
“叔叔,你猜猜啊!”其中一个小孩顽皮地回答。
杨万里左想右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便说:“我猜不出来!”
那两个小孩笑嘻嘻地回答:“呵呵!叔叔,你看现在风这么大,何不省点力呢?”
杨万里一听,恍然大悟,不禁赞叹道:“你们两个真聪明啊!原来是在借助风力来让船前进呀!”
不一会,那只小船已借着风力,很快就消失在远处了。
无雨打伞,借风驶船──《舟过安仁》改编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五年级⑵班 李艳红
在美丽的安仁县,有一个美丽的湖。湖水清澈见底,两岸翠绿的芦苇婀娜多姿,湖中有一叶渔船游过。快了,接近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渔船上有一对天真活泼的小兄弟,那笑容是多么灿烂。
忽然,湖面上吹来了一阵阵凉爽的南风。不知道怎的,那船在湖面上停住了。难道是渔船出了什么故障?然而更加奇怪的事情还有呢。那两个淘气的小童竟收起撑船用的竹竿坐在船中,不晓得他们要找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远远地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穿红肚兜的那个小孩在那里大嚷大叫:“哦,我找到了!弟弟你看,是伞。这是妈妈给我们做的,肯定非常坚固。我们可不能把这个机会给白白浪费,看我的。”
说完,只见他把伞打开,向着南方用手举高,弟弟不竟呆了,怎么也弄不懂哥哥在搞什么鬼,他心里想:又没有下雨,打什么伞啊?他一直挠头,挠啊挠。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轻声地问道:“哥哥,你这回到底想干什么?”
哥哥一副知识渊博的样子,得意地说:“你哥哥我当然有妙计了。老师不是说过吗?我们平时玩的风车是靠风的力量才能保持一直旋转,所以我把伞顶着顺风的方向,也借助风的力量让我们的船行驶起来啊。”
弟弟伸出大拇指,连连夸赞哥哥的聪明才智。
哈哈哈哈,从湖面不断传来欢快的笑声……
《舟过安仁》扩写
浙江省宁波市曙光小学五年级⑵班 张咏韵
在湖南省东南部的安仁县,有一条清澈又宽阔的小河。
小河的两岸有茂盛的树木和鲜艳的花朵,不时送来了阵阵花香。阵风劲吹在河面上,河水掀起了微波。
这时从远处的河面上要飘来了一叶有蓬的渔船,小渔船的前部正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儿童。一个儿童的头上盘着两条小辫子,穿着敞开的白色短袖衬衫,露出了圆鼓鼓的小肚皮。他看着天上变化无端的云彩,露出了他笑嘻嘻的小脸蛋儿。而另一个儿童却留着一小撮短发,他的短袖衬衫被一阵阵风吹得微微地飘了起来,像一只美丽的小白蝴蝶随风张开了大翅膀,在小船边上愉快地飞舞着,露出了一个黄边红肚布儿。
突然他低头对旁边的弟弟说:“阿弟,我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我们就不用这么吃力地划船了。你收起竹篙,我停下船桨,你撑开雨伞,举过头顶,把伞当作帆,借助风的力量来使船前进。”“好啊!哥哥,你这个馊主意出得不错呀!”他们立刻收篙停桨,撑开雨伞,把雨伞高高地举过头顶,伞面朝前,阵风吹在伞内,使船缓缓地前进。船边传来了“哗哗哗”的水流声。两个儿童高兴地又说又笑。“弟弟,我的这个主意不错吧?”哥哥拍着弟弟的肩膀笑着说。“不错,哥哥,你真聪明啊!”弟弟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时,站在岸边的诗人杨万里心里想:没下雨撑什么伞呢?哦!原来是两个小顽童不是用伞遮雨,而是借助风的力量使船前进呢!真是两个聪明顽皮而又可爱的孩子。
舟过安仁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结合相关资料、工具书,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感受小童天真活泼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教学难点:品读诗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背诵有关童年生活的古诗句
2.课件(3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童趣
1. 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来说上句,同学们来说下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歌声振林樾。
师:意欲捕鸣蝉,
生:忽然闭口立。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同学们对得真不错!吟诵了这些诗句,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
师: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
生:儿童、童年、童趣……
师:是啊!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多姿的,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总是让人流连和称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品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童趣”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3页。
2.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
师:解题
(强调“过”的意思,过:经过,划过。)
二。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注意2个生字篙(gāo)棹(zhào)的读音。
3.棹的写法:不要把右边的“卓”写成了“桌”。
4.指名读这首诗。
5.出示课件:配乐读。
6.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插图自由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1.同桌合作诵读,发挥想象,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 品读课文,享受童趣
创设情景:
1.出示第二个课件。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是作者船行江面不经意间看见的,这一看让作者展开了思考……)
你们就是画中的两个小孩,观察课件,说一说当时的情况。有对话、有动作、神态、心理、还有环境(天气……)
2.假如我就是诗人杨万里,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聪明的孩子,试着表演一下他们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作者所悟,这一思考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小孩子(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
4.请学生表演(注重语言、神态、动作)
四、拓展阅读,深化童趣,再读体会
1.齐读全诗,背诵全诗。
2.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我们用刚才学习诗歌的方法来自学下面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3.自由读诗,读出了什么?
4.合作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
5.指名说大意。
五。改写短文,体验童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赏析了《稚子弄冰》,再次体验了古诗的独特魅力。现在我们来试着把《古诗舟过》安仁改成一篇小故事,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来写一写这童年趣事吧。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篙gāo 棹zhào
所见 孩子聪明伶俐
所悟 喜欢小孩子
舟过安仁 篇8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舟过安仁》(板题)齐读目标。解题:小船过安仁县。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听录音。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
易错字:篙(gāo) 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师: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船了划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大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
默写古诗。
要求:坐姿端正,把字端正
生默写→组长检查→师抽查→订正
七、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两儿童————聪明、有智慧
教学反思: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先解决读音:篙、棒、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时间在飞逝,劲头在增加,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舟过安仁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 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舟过安仁 篇11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 游戏 “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 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 品读,享童趣:
(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 :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 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 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诗人立在船头观望。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 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师: 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 设】
(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 设】
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 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 师: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 设】
生: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4、师: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 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②。 草满花堤⑤水满溪。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童子柳阴眠正着⑥,
忽作玻璃③碎地声。 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解:①【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②【钲】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③【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桑茶坑】在安徽泾县。
⑤【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⑥【眠正着】——睡得正熟、正香。
(1)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好好读一读,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
a:《稚子弄冰》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b:《桑茶坑道中》描绘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童趣无处不在:雨后晴天,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他的牛儿,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
四、 读写,延童趣:
1、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为什么能写出儿童的种种童趣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将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写一写《舟过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本环节也可在课后完成。)
3、师:课后还可收集一些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相互交流。
舟过安仁 篇12
设计理念: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闲来一瞥发现两小童撑伞使风行船,便作此诗。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难点:理解后两句诗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前准备: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预习探究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听好游戏要求: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位人物的名字。猜到的同学可以抢答
提示一:此人性别男,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
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提示三:他的诗一善写田园著称,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文:《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
生:杨万里
师:很好!你们猜对了,他就是杨万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2-3人)
师:那诗人坐着小船路过安仁的时候,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分享吧!
二、合作交流
划节奏读诗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
指生读
师范读
师:请你根据老师的范读,画一画诗的节奏
生读诗划节奏
师板书诗的节奏
指生根据诗的节奏再读
抓重点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在读古诗,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你不懂的?
生结合书中的注释理解诗文,质疑
生汇报交流自学收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怪生”以及后两句诗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的都很好!
三、品读体验
想诗境悟诗情
师:再一次读读诗文,想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多说、多想,保证学生的回答时间)
思考:当诗人看到两个小孩“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情景时,心情怎样?看到了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诗人的心情又怎样?
生汇报交流(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充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
吟诗句诵诗篇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两个孩子的形象记在心里吧!!
生自由背诵展示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瞧!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敲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出示古诗的挂图小黑出示古诗)
生自由读诗指生读诗
而村居中的“人”更美。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
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拓展延伸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
(板书:安适、悠闲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