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复式折线统计图【优秀7篇】正文

《复式折线统计图【优秀7篇】》

时间:

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教材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p76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形象直观,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直观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体悟

1、出示表示北京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互相说说)

你知道北京市2007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吗?哪个月最少呢?

(2)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北京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2、出示表示常州市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1)提出新要求: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7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让学生思考,指名口答)

(2)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计算出相差数时,可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很快看出呢?

小结: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要将这两幅图合成一幅图,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变化?(学生思考)多媒体演示合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

3、出示合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北京市、常州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右上角加一个图例。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这幅统计图完整吗,还差什么?标题、制图日期。

(2)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以及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每个学期结束前体育老师要给同学们测量身高体重,看看你的身体素质是否达标。

(一)完成“练一练”

1、出示图和问题(这是我国6—12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

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与同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3、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作相应的复式统计图吗?有信心吗?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 出示教材

(2)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视频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一说画的过程,引导互相评价,修改或完善所画的折线统计图。

(4)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

(5)你是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呢?为什么?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折线有起伏变化,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以及增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数据的比较。

四、联系实际

想一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想提醒其他同学要注意什么吗?

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

2.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统计图?(学生口答),师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统计图?在学生回答后出示: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福彩走势图(学生观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质疑问难,引发冲突

1、 多媒体分别出示表示琼海市、海口市两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根据琼海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什么信息?(学生思考、口答)

(2) 根据海口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什么信息?(指名口答)

(3)教师把两副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上,质疑:你能一眼看出甲乙两市几月份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思考,指名口答)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有时候需要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张。这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课题前添上“复式”)

(4)教师多媒体演示“合二为一”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

三、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

(1)教师出示操作的要求,分组进行。

(2)组内交流、评选。

(3)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说一说做图的过程。

师: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量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四、强化练习,反馈评议

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看: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课本的第一第二题。(着重让学生说其发现的信息以及发现信息)

五、归纳总结,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3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79页,练习十三第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教学难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5、完成教材第129 、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 、3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2005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2006 年’月… {{ 1 11 … 查阅2006 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2005年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2006年1月

查阅2006年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四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能对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具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的复合投影片,例题的纵轴、横轴方格图每人一张。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

单元教学难点 :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中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直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表示的门市部来区别)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

2.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为“电脑公司第一门市部上缴利润统计图”,其中数据为例题里第一门市部的数据。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明是怎样看出来的。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年份位置的间隔、纵轴上的数据、相应年份的数据的描点)说明: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经过一年的间隔要相同,像这里的1994年到1996年要间隔两个单位,1996年到1999年要间隔三个单位;纵轴上的数据要明确,以便于描点,要对应横轴、纵轴找出准确的位置描点。提问: 如果在这个统计图上我们还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怎样才能在统计图中分清两个门市部的利润上缴情况呢?像刚才这样的问题,就要用到。(板书课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

2.制作。

提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先要画什么?(投影横轴、纵轴)横轴上要表示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投影方格图)你能在图上用折线表示出这两个门市部各年上缴利润数的增减变化情况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的方格上用折线分别表示出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书上是怎样画出折线统计图的,想想自己画得对不对。(投影课本上的折线表示的数量)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强调要分清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一定要有图例,这样才能使人看明白,同时说明图例可以自己确定。强调每个点表示的数量一定要写清楚。

3.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统计图的名称,每个门市部的数量)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23~24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提问:你认为统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5.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这两种统计图都要有名称和制作日期,都要画出横轴和纵轴来分别表示项目和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描点表示对应的数量,并连点成线表示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条形统计图用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学生口答下面的问题。

2.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的意思。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老帅巡视辅导。让学生相互检查:年、月有没有写?折线与图例是不是一样,数据有没有表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应包括哪些工作?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题。(做在课本上,老师巡视辅导。)

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6

2.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3、完成教材第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 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实物投影or电脑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

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结合的悲哀。

复式折线统计图 篇7

今天,听了镇老师上的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我有一个感受。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一个情境把教学内容串起来。

镇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创设了一个“旅游”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首先镇老师先以旅游拉开序幕,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希望的事情就是下雨。这样自然而然就引出青岛和昆明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统计图。通过比较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想出用“合并”的方法,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在认识的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这样就行了吗”,让学生自主探究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主操作,动手绘制统计图,在绘制过程中,学生将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注意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接着镇老师出示两个旅游团接待游客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选择一个旅游团,说明理由,并对另外一家做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即不仅知道相差的情况,还能清楚的看出他们的变化情况。然后出示旅游景点关于儿童票价的问题以及小学生身高和年龄的统计图,让学生猜镇老师儿子的年龄,通过观察以及对统计图的理解,学生都能很快猜出镇老师儿子的年龄。最后,出示一个向导的景点介绍统计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足。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自主探究的欲望也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