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精选13篇正文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本页是细致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精选1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分数的再认识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五上第三单元教案1。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同学们认识分数吗?你对分数都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谁 能给老师讲讲,二分之一表示什么?

1/2和1/3哪个大?

出示大小不同的图形,现在你觉得哪个分数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分数的奥秘还挺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探索分数的奥秘。 谈认识。

指名说。

自由说。

观察,思考,回答。

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 1、这里有三盒笔,你能从每一盒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指导拿笔。

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拿得对吗?

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2、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出示图片)

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3、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指名3人上前拿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指名说。

再请三名同学判断三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

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比较。

讨论,指名汇报。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三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口”,请你画出这个图形。

2、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巡视指导,引导说清思考过程。

3、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的分数。

4、分别画出各图形的1/2。

5、捐零花钱。 独立完成,展示不同答案,教案《五上第三单元教案1》。

独立填后,交流。

按要求涂色。

画后交流: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组内交流,说清理由。 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拿出它的1/2 部分

6枝 3枝

8枝 4枝

8枝 4枝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课题 分饼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出示教材情境图,并配上故事

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 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猪八戒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分饼”这个问题,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观察,倾听。

充分利用课本的情境图,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既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活动二 1、请同学们拿出3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代替3张饼,帮八戒分一分。

讲清要求,巡视指导。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操作思考的过程?

显示教材的分法。

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两种方法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2、下午化缘的时候,猪八戒更卖力了,到了傍晚时分,猪八戒已化缘到9张饼,他高兴地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 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你们教他的方法,不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猪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的分法让大家分享一下。

2张又 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先写整数2,再写分数 ,分数紧挨着整数,分数线要对齐整数中间,合起来就是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现在请同学们先齐读两遍,然后再写一写,看谁写得又快又美观。

3、我们帮猪八戒解决了两个分饼的问题,得到了这些分数,观察一下分数的各部分,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与1相比,哪个大?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4、小结:谁来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和带分数? 以小组为单位。分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汇报时上台演示,边做边说

观察,记忆,理解。

动手操作。

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倾听,记忆。

读,写。

讨论,了解特点。

随便说。 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在活动中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用不同方法的演示,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为下一个实践操作活动作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举例,结合情境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活动三 1、 找朋友

出示几个分数。

2、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3、以7为分母,写分数。

4、看图,填假分数和带分数。 判断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在书上完成,交流。

独立写,汇报。

完成在书上,同桌交流,再汇报。 练习结合情境,既注重基础,又促进学生的发展,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饼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 假分数≥1

带分数: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分数 带分数>1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

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一”意义的认识。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及挂图

学生准备:

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月饼。

(课件出示4个月饼,两个小朋友)

(1)提问:如果把4个月饼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梳理: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一起说(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如果只有2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个呢?(课件出示:每人分1个。)

(3)如果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该分多少?(一半)

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2)一起读一读。师:如果把这句话藏起来,你还能像刚才这样说说吗?先让生默看一遍,然后课件隐去这句话。谁能说?指名说。(同时教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短横线下面,最后把表示其中的份数写在短横线的上面(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一起读,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二、活动——建构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月饼的1/2,(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2)汇报: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同时贴在黑板上)

(3)提问:同样的长方形,折法不同,得到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判断1/2。

(1)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提问:2号和4号同样分的2份,涂色的也是2份中的1份,为什么涂色部分不是它的1/2?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的。 总结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还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下面关于1/2的说法对吗?

水占杯子容量的1/2运动员跑了全程的1/2乐乐的身高是妈妈的1/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判断,渗透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做分数。

1.提问:除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板书:1/3、1/4、1/6、1/8??)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几分之一。

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3.汇报梳理:

(1)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

请学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以1/4为例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发现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

(4)提问:还有表示别的分数的吗?

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过渡:大家学得真不错,还想继续挑战吗?请看: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

(三)课堂练习:93页做一做第1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初步认识了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多,大家还想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究。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篇3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㈡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㈢ 关于分数,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

㈣ 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㈤ 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二、深入体验。

师:今天学习的是分数

(1)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电脑出示)

生:分数是由三个数部分组成的。(举例,老师板书:3/4,分子,分母,分数线)

生:我还可知,分数可以化成小数,1/10等于0.1。

师:老师说一说我知道的,好吗?

出示:分数的演变过程图。

生:读1/4

师:其实这四幅图,都表示1/4,这就是分数的变化。老师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

(2)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生:分数能不能应用题中应用?

生:我想更简便的运用分数的乘除加减。

师:同学们,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好吗?虽然有些问题,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可以全学完。不过我们很好的老师——课本。大家看一看,课本,你能明白那些知道?

会的就学着,不会的我们可以跳过去,用笔记一下即可。

学生自学课本。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坐势。

(3)关于分数,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又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是几份,就是分数。

师: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4)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师:大家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交流。

生:有四个苹果,加上一半个苹果。分给五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一)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师出示下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师:图中的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怎么想到的?

生: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师:那也就是说,这里的1/3是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下面板书: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

2、屏幕出示:

师:上图中的阴影部分又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不对。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生:我认为用3/8表示,因为我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

师: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1/4,这个整体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你能大概地把它画出来吗?学生开始作画。

师:可以这样画吗?

生:可以。因为这里一共有4个小三角形,露出来的是1个,就是它的1/4。

师:也就是说,要使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这个图形一共要平均分成几份?(4份)藏起来的是几份?(3份)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判断是否正确。如:

师:判断这些是否正确,关键看什么?

师:好,看大家是否猜中了,这个整体究竟是什么呢?

师引导填空:1/4,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

(二)第二关:说一说

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3枝。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4枝。

师: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

生: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打开盒子,里面有六支,再把这些铅笔分能二位同学,还能不能用1/2表示?

生:不能,

生:能。

生:如果把四支看作整体,可以用1/2。

生:还可以3/6表示。

师:可以用1/2,,可不可以3支表示。

生:3支就是二份中的一份

师:再加两个铅笑,还能用1/2表示吗?

生:能,

生: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分成两份,四支就是八支的1/2。

看电脑,六支铅笔拿出它的2/3

师:把这六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看出来它的2/3,就是2支对吗?

生:不对,我们把它平均分成3份,应该取出2份,拿出4支。不是2支。

(三)第三关:动手操作

师:3盒粉笔,拿出1支,是这盒粉笔的1/5,这里有几支粉笔。。

师:拿出2支,也是这盒粉笔的1/5,这里有几支粉笔。

拿出3支,也是这盒粉笔的1/5,这里有几支粉笔。

师:这三个1/5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相同点,它们份都是相同的数,不同点是第一盒是1支,第二盒是2支,第三盒是3坂。

生:它们都是取出其中的一份,五份的一份,不同点,是取出1支,取出的2支,取出的3支。

生:我帮它说清楚一点。

师:三个1/5,相同点,都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5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它们虽然都是取出一份,一份都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

不同的颜色,说4/5。

分一分。

拿出12根小棒的()/()

拿出以后,用左手举起来。

出示分子为1?

学生举1支。

师:对吗?分母没有出来的时候,能拿吗?1表示什么?什么1份没有分母不能拿?

出示分母6。

师:虽然不能拿,但我们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平均分成6份

出示2/6。

再出示2/3。

学生拿。

说一说

学生读板书中的每个分数的意义

学生把一个物体,一盒铅笔说成一整体。

师让学生我们还可以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用一个词来表示,

学生说:整体

师:用数学上的名称,用单位“1”,其实单位“1”就是整体。

出示6/7,让学生说意义,

出示3/()

生:把一个单位“1”平均成……

师:不清楚的份数,我们可以用若干分……

出示()/()

学生说两个若干份,

师:两个若干份不好,我们可以用几份来表示。

完整分数的意义。

请两位同学站出来。

师:这两位同学,占前排中1/4,还可以说一说

生:占全班的2/40

生:占前两排的2/16

师:下课后,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分数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

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例41、引出例4。 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

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

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 2500吨 还剩?吨

4、查找资源。 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 3)用去3/5用去?吨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 订正:� 对如这样的解法+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体现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1(指着两种解法)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 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认识分数》的优秀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经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建构1/2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1/4、1/5……)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经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经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

(1)说出红色小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习: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经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自己写分数、说意义的活动,来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学习的起点,同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揭示课题。]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在原有分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分数的意义,突出几个物体或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激发学生斗志,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1”的含义。]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然后明确指出: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 (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符合条件,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安排比较分明,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第一题是结合图形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根据对分数的理解,在图形里画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题通过操作活动再一次感受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表示的具体大小也不相同;第四题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体会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发现生活中的分数,根据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上《分数》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思考的教程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

复习与引入:

出示:

师:请用一个数分别来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生:1/2, 1/2,1/4

师:请你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1/2

师:分数3/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这个整体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表示一堆物体。

师:这是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这两个1/2相等吗

生:相等(板书:1/2=1/2)

二,取珠子,比多少

1.取1/2

师:这有两个盒子ab装有一些珠子,请两个同学上来各取出每个盒子珠子的1/2

生1:从a盒子中取出了3个

生2:从b盒子中取出了4个

师:同样是取了1/2,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同桌互相议论)

生3:ab两个盒子中的珠子的数量不一样多,所以拿出的1/2不一样多

师:猜一猜,哪个盒子中的珠子数量多一些 为什么

生4:b盒子多一些,因为取出来的多一些,总体也就多一些

师:每个盒子各有多少个 怎么知道的

生5:a盒子有6个,b盒子有8个。a盒有2个3,,b盒有2个4.

师小结:都取了1/2,但由于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取出来的数量不一样。如果要使取出的一样多,要怎么放珠子

生6:各放入8个

生7:各放入6个

师:也就是放各自对应的整体相同。

2.练习:

李老师和小明各看了一本书的1/3,(老师拿一本厚书,小明拿一本薄书)谁看得多 为什么

如果李老师与小明看的书交换,还是各看了1/3,谁看得多 为什么

3.比大小,放珠子

师:我们知道,1/4小于3/4

师:这有两个盒子ab,要求从a盒中取出1/4,从b盒中取出3/4,要求a盒取出来的珠子数大于b盒取出来的珠子数。两个盒子该怎么放珠子

学生讨论

一组同学商量,到前台操作展示过程

同桌甲:从a盒中放入12个,从b盒中放入4个

同桌乙:从a盒中放入16个,从b盒中放入4个

生:我发现a盒中放入的珠子要比b盒中的多才行。

师:这要求从a盒中取出1/4,从b盒中取出3/4,要求a盒取出来的珠子数等于b盒取出来的珠子数。两个盒子该怎么放珠子

学生讨论操作

生:我发现只要a盒中放入的珠子是b盒中的3倍,就相等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b盒中取的份数是a盒的3倍

三,分析与讨论

师:1/4小于3/4,这是我们以前都知道的知识,而今天我们发现a盒的1/4有可能等于可大于b盒的3/4,到底1/4与3/4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

生1:不能比

生2:1/4小于3/4

学生争辩明确:要比大小,必须在整体相同的情况下,分数1/4/小于3/4默认是相同的单位1.

四。练习:

1.p34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这个图形什么

2.填空:

一筐苹果的1/5是1个苹果,这筐苹果共个

一筐苹果的1/6是1个苹果,这筐苹果的2/6是个

一筐苹果的1/2是2个苹果,这筐苹果的1/4是个

一堆苹果的2/5是400千克,这堆苹果共千克。

3,p35:小明捐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一定比小明多吗 为什么 (分别讨论)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

①今天学习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平均数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第1、3、4题

《认识分数》的优秀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大班数学教案《5的加法》 篇10

活动目标:

1、 能根据画面特征自主探索5的加法,并列出5的加法算式。

2、 初步理解加法中两个部分数的互换规律。

3、 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5的加法式卡、5的加法图。

2.苹果(5的加法图)、梨子(一道5的加法算式)、橘子(算式填写完整)

活动过程:

1.以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秋天到了,很多动物约好一起去秋游,也邀请我们一起去呢。”

2.拍手游戏:复习5的组成

小动物们可开心啦!邀请我们一起玩“5的拍手游戏”。

师:“我拍1”幼儿:我拍4,师幼:我们一起拍拍手。

3.来了几只动物。(幼儿看图自主探索学习5的加法)

(1)集体探索5的第一组加法

教师:很多小动物都来了,我们看谁来了?(出示1只小兔)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呢?(又出示4只兔子)你能用三句话说清图片的意思吗?谁会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1、4、5各表示什么?

(2)幼儿自主探索5的加法

①教师:还有哪些动物来了呢?请你从篮子里拿一张图片,先学会用3句话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图片的下面列上算式。

②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个别幼儿进行交流。(先用3句话说清图意,再列出算式)

4.探索加法中两个部分数的互换规律。

(1)教师把幼儿探索出的算式题贴在黑板上,读一读。

(2)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些,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分分类。(把相同数字的算式贴在一起。)

(3)请幼儿观察2组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结加法中加号前后两个数可以互换的规律。

5.游戏摘果子:复习巩固

教师:小动物们来到了果园,摘了很多果子,但是一定要把果子上的题做对了,水果才能带回家。

苹果:看图编题,列算式。

梨子:写朋友题。

橘子:算式填写完整。

(1)幼儿任选一种水果进行操作。

(2)评价操作情况。

分数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正确理解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体验小组合作、成功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平均分,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片(学生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三分钟,导入新课

1、数字,猜一猜他表示什么?一个数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有意义,比如我们班有47名同学。

2、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在前一段学习中研究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谁能提出两道生活中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动笔解答。

4、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老师也有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助解答。

5、老师这有4个苹果,要分给咱班每天干活最多的陈思齐和徐鹏程同学,谁会分?分的好吗?好在哪?(平均分)

6、老师这还有两个橘子,要分给为咱班做贡献最多的`王奕研和王柯然同学,谁会分?分的好吗?

7、老师这还有好吃的,一块月饼,想要分给咱班学习最认真刻苦的杜怡静和赵子钧同学谁会分?

8、好,让我用刀把它切开。那么他们每人得到了多少呢?(一半,板书)

9、刚才,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得到2个;2个橘子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得到1个,我们都能用这样的整数来表示;可现在我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人,却接住了语文的表达方式“一半”,那么在数学中有没有能表示出这样一部分的数呢?

10、有,他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

1、刚才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我们就可以用1/2这样的分数来表示。(现电脑出示,再黑板演示写法,再读一读)

2、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这个1/2是怎样来的?(强调“平均分”和“是谁的”)

3、介绍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4、现在我想把这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该怎么办呢?

5、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4.

6、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老师昨天买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分给我、我先生和我们家的那个小宝宝,那么我们每个人得到的那一份,就是这块蛋糕的1/3.你还能举这样的例子吗?

7、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数能用分数表示吗?

8、注意,只有平均分才有分数!

三、折分数

1、让我们自己动手折一折分数。

2、先拿圆形纸,你能折出他的1/2吗?哪一部分能用1/2表示那,请你写在上面。(两面都可以)

3、如果我想要他的1/4呢?

4、拿出正方形纸,折出他的1/4.哪一部分能用1/4表示标出。

5、长方形纸,随意。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篇12

师:在课前每个同学都拿到一些圆片。你能把你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吗?

生:能。

师:把你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拿出来,举给大家看。

师:你拿几个?是怎么样拿的?

生1:我拿3个,我有六个圆片,六个圆片的二分之一是6÷2=3个,所以我拿出3个。

生2:我拿2个,二分之一就是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拿其中的一份,我一共有4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3:我拿2个,因为二分之一就是所有物体的一半,我有4个圆片,一半就是2个。

生4:我拿2个,我一共有4个圆片,它的二分之一就是2个。

生5:我拿3个,因为我有六个圆片,它的二分之一就是3个。

师:看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1:我觉得二分之一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拿出来的二分之一有的是2个有的是3个呢?

生2:为什么我们拿出来的二分之一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

师:是啊,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师:刚才同学问了:“为什么二分之一是一样的,我们拿出来的数量却不同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是因为总数的数量不一样。

师:能说的具体点吗?

生:总数就是原来有的人拿了6个圆片有的人拿了4个圆片,说明他们本身拿到的圆片总数就不同,所以拿出来的二分之一也不相同。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二分之一就是一个物品它的一半,他们原来拿到的圆片有的是4个有的是6个,他们拿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圆片平均分成2份,拿其中的一份。所以有的是2个有的是3个,就不一样了。

师:恩,她们两个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你又是怎么想的呢?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巡视。

师:大家讨论交流以后,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的更具体更明确呢?

生1:有的人是拿到6个圆片,有的人拿到4个圆片,二分之一是拿出总数的一半,所以有的人拿出来的是3个,有的人拿出来的是2个。

生2:总数的数量不同它的二分之一就不同。

师:说的真精辟!谁还能举例说明?

生:比如说可以把6个圆片看作一个大苹果,4个圆片看作一个小苹果,用刀把这两个苹果都切一半出来,当然是不一样多的了!

师:大家觉得他这样比喻,有没有道理?

生齐答:有道理!

师:那为什么有的同学拿出来的二分之一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他们原来的圆片就是一样多的,比如:我和我同桌,我们两个拿到的圆片都是4个,拿出的二分之一也都是2个,一样多。

生2:老师,如果原来圆片一样多,拿出来的就一样多,原来圆片不一样多,拿出来的就不一样多。比如:我和我同桌,我原来拿到6个圆片,她原来拿到4个圆片,我拿出来的二分之一就是3个,她拿出来的二分之一就是2个,是不一样多的。

师:师:哦~~,是因为大家原来拿到的圆片不一样多,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就不一样多了。如果原来的拿到的圆片一样多拿出的二分之一就一样多了。大家都来数一数自己的圆片,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数自己的圆片,检验结论是否正确。

师:原来有4个圆片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拿出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生齐答:2个。

师:原来有6个圆片的同学举手,你们拿出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生齐答:3个。

师:都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生一起总结:从刚才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发现:每个人拿的二分之一,都是把自己的所有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自己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由于分数二分之一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圆片的总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今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分数,你能不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课件出示教材p34说一说的情境图。)

生1:我觉得他们看的不一样多,因为黄衣服的孩子看的书比较厚,红衣服的孩子看的书比较薄,所以它们的三分之一就不一样多。

生2:我觉得黄衣服的孩子看的比较多,因为他的书厚一些,就象我们刚才说的圆片一样,6个圆片的二分之一比4个圆片的二分之一多,现在这两个孩子看的分数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书薄厚不一样,所以书厚的这个孩子应该看的比较多一些。

师:他们说的你听懂了吗?你是怎么想的呢?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交流。)

(出示两条线段,第一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短一些,如图:)

师:两只小蚂蚁分别走了这两条线段的四分之一,你觉得它们走的路程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

生1:两只蚂蚁都走四分之一,可是第一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短,所以两只蚂蚁走的不一样长。

生2:在这里四分之一指的是分别把每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可是这两条线段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一样,两只蚂蚁走的长度就是不一样的。

生3:两只蚂蚁都走四分之一,可是这个四分之一对应的整体不同,就是两条线段的总长度不同,所以两只蚂蚁走的这个四分之一也不相同。

师:那么根据两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判断出哪只蚂蚁走的长吗?

生1:因为第一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短一些,两只蚂蚁分别走它们的四分之一,所

生2:两只蚂蚁都走了线段的四分之一,线段本身越长它的四分之一也就越长,所以第二只蚂蚁走的长,第一只蚂蚁走的短。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如果让你动手画会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p34画一画的题目:“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

师:你能看懂题目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1:是让我们画出一个正方形的有多大。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认为是有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四分之一才是一个小正方形呢。

生3:我觉得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一个小正方形,也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一小块是小正方形,让我们画出整个图形。

师:听懂了吗?会画吗?请动手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展示学生作品,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请看这个作品,你觉得画的对吗?

生:我觉得�

师:其他同学呢?

生齐答:画对了!

师:这两个呢?

生:对!

师:我们请作者介绍一下想法,怎么样?

(在同学们热烈的期待中,请上作者)

生1:我觉得只要是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就可以,既然可以横着排一排,也可以上面排一个下面排三个,这样和起来也是四个小正方形,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个小正方形。

生2:我和他的想法差不多,既然可以象他们那样排列,我觉得我这样排列也很好看。

一名学生抢着发言:老师,我觉得我画的也很好看,而且里面有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

师:是吗?请你拿上来给大家看看。

他带着自己的作品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他介绍:我画的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也是一个小正方形,就是画斜线的这个,没画斜线的三个就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三。

师:大家觉得这个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纷纷说:非常好!很有创意!

在大家的一致认同下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展示几个不同画法,大家一起判断对错。

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大家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

师:请大家找出理由来支持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是错的,因为她画的不是一个图形,是四个小正方形。

生2: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个小正方形。

生3:我认为是错的,虽然它的四分之一是一个小正方形,可是它不是一个图形。

生4:我认为是对的,我们可以把这四个小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个小正方形了。

师: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我们一起听听它的作者怎么说,好吗?

学生睁大眼睛看着这个作品的作者走上来。

这个学生解释说:我是受练一练第一题那12个小圆组成一个大圆的启发,我觉得可以把四个小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它的四分之一就是一个小正方形了。

师:其实这样想是对的,这说明我们今天对分数的再认识已经很有深度了,不过它不符合今天我们做的这个题目,大家觉得呢?

学生都表示赞同。

师:现在大家都能画出一个图形,那么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的面积吗?

生:当然能了!

师:请打开书35页,练一练第一题在书上填写出来,比一比谁填的又对又快!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生1:第一个是六分之四,第二个是八分之五,第三个是十二分之九,第四个是四分之一,第五个是六分之三,第六个是二分之一。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觉得第六个还可以写成八分之四。我是这样想的里面的小圆涂色部分是4块,外面的大圆涂色部分是4块,把它们结合起来看,正好就是把两个圆平均分成8份,涂色的有4份,就可以用分数八分之四来表示了。

生3:我的第五个是用二分之一表示的,因为一共是六个三角形,三个涂色的三个没涂色的,各占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师:谁能说说第三个是怎么填的?

生:我填的是十二分之九。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把十二个小圆看成一个整体,涂色的有9个小圆,所以就是十二分之九。

师:看一看第二题,你会画吗?

生:(齐答)会!

师:请你画在自己书上。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品,大家观察是否正确,并请两位学生说一说画法,

生1:我画出最下面的一行三个小三角形表示四分之三,画出左边的五个小正方形表示八分之五,画出上面的两行小圆圈表示三分之二。

生2:我画出左边的三个小三角表示四分之三,画出上面四个加下面一个小正方形表示八分之五,画出右边的两竖行小圆圈表示三分之二。

师:最后一个三分之二为什么要画6个小圆圈呢?

生1:因为我们可以把这九个小圆圈看成一个整体,它的三分之二是6个圆圈。

生2:我们可以一行一行的看,一共是三行,所以三分之二就是两行,两行正好就是六个圆圈。

师:我们看到这几个同学画的都不一样,你们却都说是对的,为什么?

生抢答:虽然他们画的形状不一样,但是他们画出来的数量是一样的,第一个图都是画的三个小三角形,第二个图画的都是五个小正方形,第三个图都是画的六个小圆圈。

师:哦~~ 原来是这样啊!下面请看第三题,分别画出下面图形的二分之一,能画出来吗?

生:能!

师:看谁画的又对又快,开始吧。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品,全体学生反馈不同画法后,师问:你觉得这些图形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些图形的大小不同,所以它们的二分之一不一样大。

生2:因为它们的二分之一是把他们本身平均分成两份,它们本身就不一样大,所以分成的二分之一也不一样大。

师:恩,大家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答)有道理!

师: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课件出示p35练一练的第四题)请自己读一遍题目。

(学生读题)

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1:我认为小芳捐的钱不一定比小明的多,如果小明的钱很多,小芳的钱很少的话,也许小明比小芳捐的还多呢。

生2:我可以举例子说明,比如:小明有100元钱,他捐四分之一就是25元,小芳只有10元钱,她捐四分之三才是7.5元,这时候小芳就比小明捐的少了。

生3:这里没有说清他们原来谁的钱多谁的钱少,所以我觉得不能确定,如果小明原来的钱比小芳的钱多很多的话,小明就可能比小芳捐的多,如果小明原来的钱比小芳的钱只多一点或者还要少一点,他捐的钱就可能比小芳捐的少了。

师:大家分析的很有道理!如果以后遇到需要你帮助的人或者事,你会怎么样做呢?

生纷纷抢答:捐钱!给他衣服!给他捐书!

师: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这样非常好!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在原来的时候我们一定

生2:我认为总数不同,分数就不同。

师:她说的很对,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它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生:是的。

师:今天回去以后把35页的“你知道吗?”读一读,感受一下分数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好不好?

新世纪版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来自第一范文网。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篇1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这是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校内研讨和网络研讨的基础上,我才正真清楚地认识到的。而在初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再认识什么”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觉得“一头水雾”,甚至还相当迷茫,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因此第一次试讲中的“拿铅笔”环节,草草结束,甚至连“拿”的过程,也是由我拿,学生看的。在课后的校内研讨中,教研室刘明慧老师便一针见血地提出: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让学生再认识什么?你清楚吗?我顿时无语。是呀,如果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再认识什么”,学生怎能明白呢?

在交流研讨中,我逐渐明白:“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于是在第二次的试讲中,我这样安排“拿铅笔” 的环节:先让三位同学想一想:准备怎么拿?然后学生“拿铅笔”,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全班讨论,最后验证汇报、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似乎也完成了教材的安排,然而在网上研讨中,众多参与老师对“教师拿铅笔学生看”进行了质疑,并给出了好的建议。比如风景老师提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拿”的活动,并布置“比较”和“思考”的活动,然后集中整理。武秀华老师提出: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来拿,这样会使更多学生进行感知。

的确,要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个学生岂能代表全部?结合我们班大班额的实际情况,我考虑再三,决定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进行“拿铅笔”活动。这样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到此似乎已经很完美了。然而,在网络研讨中,有老师又给出了一个建议:在大家分小组动手拿铅笔之前,是否应该增加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这样,与后面“提出问题”的环节就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验证汇报” 起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作用。

这个“猜”的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意味深长。在又一次的试讲中,这种认知冲突的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主题图,令其更加饱满。

除此之外,“画一画”环节的设计过程也使我对“再认识”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起初,我只觉得“再认识”只要认识到“不同整体,相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不同”就够了,因为“拿铅笔”与“说一说”这两个活动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当时就把“画一画”这个环节放到了练习部分。

在网络研讨中,风景老师对此环节的设计,提出了疑问:教材中的画一画的功能还请胡老师继续思考,在教学中它应该在什么位置?风景老师的问题,引发了我对“再认识”的进一步思考。此前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从整体到部分,欠缺了从部分到整体这一思维过程。而“画一画”环节,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从部分到整体。有了这种认识,我便在第四稿中把“画一画”环节放置在“说一说”之后,这样,就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全面的理解。

以上介绍,只是反映我自参加网络研讨以来,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对教材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逐步完善的点滴。感谢本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感谢在本次活动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