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管理制度汇编3篇》
德育管理管理制度(通用3篇)
德育管理管理制度 篇1
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祖国的尊严。升降国旗制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特色文化教育。为培养我校师生国旗意识,增强爱国情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特制定常绿镇中心小学升国旗制度如下:
一、根据《国旗法》的规定,我校除寒暑假、公休日和天气原因外每日悬挂国旗。升旗时间为每周一大课间时间。遇到恶劣天气可以不举行。学校在六一节、国庆节、劳动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都要升挂国旗,学校的重大活动也要升国旗,举行集体升旗仪式。规定的升旗仪式时间,若因天气或特殊情况不能正常进行时,经领导批准可不进行。每日升旗降旗时不举行仪式。
升旗仪式程序: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
二、全体师生应在正式仪式开始前入场,学生穿校服、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以班为单位,集合整队。队伍应保持整齐、安静,不迟到、不缺勤。
三、国旗护卫队队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集合地整队入场。每位队员应做到服装整洁,精神饱满。整个仪式的始终,应按要求准确无误完成每一个动作和内容。
四、仪式开始,各班主任站在队伍前面,其它教师一律站成一排。护旗队入场时,全体师生应脱帽肃静,不说话、不走动、不相互打闹。当升旗仪式开始后,全体师生面向国旗立正,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少先队队礼,行礼至国歌完毕时为止,全体师生应伴随国歌乐曲声高唱国歌。
五、升旗仪式由校领导做国旗下讲话,全体师生认真、仔细聆听发言,不交头接耳,不随意走动。
六、不升挂破损、污损、退色等不规范国旗,全校师生都要做到尊重和爱护国旗,对升国旗仪式态度不端正者,对损坏国旗及设施者,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追究责任。对违反《国旗法》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处。七、升国旗仪式由上周值周领导主持。待升旗仪式结束后,按要求有秩序退场。
德育管理管理制度 篇2
小学德育学生管理制度旨在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通过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一制度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学生行为准则:明确学生在校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等。
2. 德育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如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等。
3. 行为评价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行为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改正不良行为。
4.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德育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5. 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内容概述:
1. 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意识,使其能主动遵守规章制度。
2. 班级管理:班主任负责班级德育工作,定期进行班会,讨论和解决德育问题。
3. 学校层面的.德育管理:学校设立德育部门,制定德育计划,监督和评估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4.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理解并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5. 社区联动: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管理管理制度 篇3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提高德育质量,建设良好校风,培养“四有”新人,特制订本制度。
一、认识意义,明确目标,把握基本要求。
1、全体教职工要充分的认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因,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学校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起互相促进、相互相成,保证培养人材的正确方向,有着主导的作用。
2、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自己、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3、小学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教育内容,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着重抓好二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倡导以集体主义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是抓好和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健全机构,订好计划
1、学校德育工作,校长统一领导,建立德育二级管理:第一级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会、各年级组长代表为成员的德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落实德育工作计划的检查,实施和总结。(由教导处制订计划,负责德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第二级为班主任,由班主任、科任老师负责班级的德育工作,抓好每个班的德育管理。
以上校、班二级管理,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调动各部门、各学科德育工作的齐抓共管。
2、学校德育工作队伍,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1)挑选优秀的教师任班主任。
(2)加强班主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学习,教导处每学期安排三次班主任专题学习。
(3)关心、支持班主任工作,及时为班主任排忧解难。
(4)每学期要评选优秀班主任经验论文,对好的经验论文,给予奖励。
(5)班主任工作计划,要体现下列内容:班级情况、基本目标、管理与教育实施班队活动、家长工作、工作周历。
3、发挥校外德育网络作用。
(1)正常家长学校工作。
(2)健全警校共建制度。
(3)完善“手拉手”学校的共建工作。
三、严格加强学生的管理
1、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制订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爱校、护校教育,保证校舍使用完好无损,保证校容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
2、规范仪容仪表。学生进校要穿戴整齐,佩戴红领巾,不准穿拖鞋。
3、严格执行管理。要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教育,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
4、加强班级管理,创良好班风。
(1)各班要健全机构。各班设少先队中队委,中队委设中队长、副班长、学习、宣传、组织、生活卫生委员各1人,班委会也是中队委,班委会下设四个组(小队),每组设正、副组长(小队长)各1人。
(2)各班要统一布置,做到美观、大方、整洁,做到墙壁洁白、天灰板无灰尘、地面无纸屑,讲台清洁、课桌整齐、卫生工具齐全。
(3)各班应相应地制订班级规章制度。要根据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结合班的实际情况,加强班级管理。
(4)培养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风的基本要求是:尊师守纪,勤学向上,热爱集体。学校每月对各班进行1次班风评比。评比内容包括:到校情况,课内外纪律,仪容仪表、班风班貌,清洁卫生,爱护公物,眼保健操等项目。为促进班风的形成和巩固,期末评选出先进班集体,并予表彰。
5、加强教师值日制度。学校制订教师值日制度,值日教师要根据值日的职责加强课前、课间和课后的管理。
四、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1、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内容的依据是《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常规》开展十个方面教育活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努力学习、热爱集体;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良好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具有创新的素质。
2、教育途径: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学科(包括思品课)教学、班级工作、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中队、大队活动,家长学校等途径来实现,根据《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各自发挥独特作用。
(1)学科教学:各学科教学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发掘德育因素,实行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密切联系,渗透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2)学校与班级工作:要开好四会:校会、晨会、周会、主题班会,主题班会。(3)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各种教育活动,以学段教育为主体。其中的每周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三月份进行“学雷锋”专项教育;清明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一”节劳动教育和热爱劳动人民教育;“六一”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七一”节热爱共产党教育;“教师节”进行尊师爱校教育;“国庆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元旦”进行国情教育;“春节”前热爱人民军队。结合活动课,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和竞赛。
(4)少先队教育。少先队教育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少先队大队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应抓好:
(1)组织机构的建设;(2)少先队知识教育,提高队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3)开展大、中队活动;(4)红领巾值日监督岗的建设;(5)红领巾广播站的建设;(6)每年“六一”节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大、中队活动。
3、认真学习、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心理素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1)一年级入学,要用2周时间进行入学教育和校纪校风教育,十周后要学会《规范》条文落实行动。
(2)规范教育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各班应发动家长,组织家长教子经验交流,规范教育子女的经验。
4、努力加强后进生的教育。
(1)学校应全面地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明确二个认识:一是转化好一名后进生跟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光荣;二是做好后进生教育工作,人人有责。
(2)要特别重视一、二年的后进生教育。一方面要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要及时扶一把,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以防止上三年级后,后进生人数的增多。(3)五、六年级后进生的教育,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警校共建”和校外德育机构的作用,促进其转化。
5、完善和实施德育量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