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工作文档 > 讲话稿 > 讲话稿范文 > 创新演讲稿【三篇】正文

《创新演讲稿【三篇】》

时间:

创新演讲稿(通用3篇)

创新演讲稿 篇1

一、实践动因

村党组织的设置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在中国广大农村,多年来一直按照区域原则,以行政区划为依托,“支部建在村上”(一村建一支部),形成“镇党委——建制村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建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党员在地区、产业间流动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党员流动,再加上一村多组、村组之间距离较远、党员分散,造成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党组织在村民小组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体制、优化党组织设置,已成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龙江村是深溪镇农业大村,现有农户1670户,农业人口6911人,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30.87亩。在20xx年组级区划调整以前,全村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93人;村民组22个,组干部44人。由于龙江村村域面积大、村民数量多、党员分布广,2个党支部与22个村民组交错设置、93名村党员与44名组干部交叉分布,组织相脱离、工作不同步,导致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村民组一级的有效覆盖尤其薄弱,体现为“四难”:一是党员干部作用发挥难,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差,不愿承担组级工作,在组级干部的配备上甚至采取“轮流当”和“抓阄选”的方式。二是村组生产要素集中难,原有22个村民组普遍面积小、人口少,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人力、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难于集中和扩大。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难,没有集体经济积累,党员群众忙于个人生计,对村支两委班子和村组干部有怨气,矛盾过多、人心不齐,集体公益事业无人抓、无心管。四是基层组织效应体现难,原有2个党支部管理幅度大,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对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出现“空档”;组织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活动形式单一,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针对龙江村面临的“四难”困境,普遍存在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四难”问题越突出,农村越是贫穷落后,党员群众越是不满意。20xx年以前,龙江村集体经济积累仅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60元,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排名长期位列深溪镇倒数第一名,计划生育工作常年被列为“三重”管理村,群众满意度极差。以龙江村为例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具有普遍意义。

1、村党组织执政地位的动摇。一是村两委班子不健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内耗”严重,影响了领导作用发挥;村党组织不正常开展活动,长期不召开党员大会,不发展新党员,党组织缺乏活力;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路数不清、能力不强、办法不多、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等。二是集体经济薄弱,物质基础不牢,党组织缺乏团结群众、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办公益事业,只能向群众伸手要,久而久之,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和抵触。三是客观环境的制约。有的群众认为,村委会是群众选举出来的,是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因此,一些群众更拥护和信任村委会的领导,因而也影响和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考验。一是理想信念不牢。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深刻,对实现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缺乏自觉性和坚定性,认为共产主义是理想中的事,可想而不可及。二是发展思路不清。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无所适从。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发家致富是群众自己的事,各想各的,没有责任和义务带领群众致富。三是精神状态不佳。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畏首畏尾、不知所措,片面强调客观困难,没有带领群众开拓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没有奋发有为、坚忍不拔的斗志。四是工作方法不妥。有的党员干部作风浮躁、方法简单,不善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五是为政不廉。有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以权压人、与民争利。凡此种种,都使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经受着新的严峻考验。

3、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难题。一是随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党员群众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要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二是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农村党员干部担心扩大民主会削弱“两委”班子的领导权威,往往只在形式上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党员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党员干部民主意识和能力弱的矛盾,随着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明显和突出。特别是在党员群众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强烈要求实践自己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难以正确履行民主权利。

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呼唤着在农村处于组织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以一个全新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村级组织平台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二、基本做法

20xx年7月,龙江村全面推进组级支部建设;20xx年6月,龙江村挂牌成立党委;20xx年10月,龙江村党委在全村组织实施“三支队伍、四级联动”服务模式。龙江村以实施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为契机,创新实践“组级支部建设”模式,在组织设置、管理机制、组织定位、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创新组织设置。一是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河流走向、人口居住状况、产业特色、资源分布等情况,坚持依法依规、科学适度和“两并两不并”[ “两并两不并”:“两并”即组级行政区划合并,组级领导班子合并;“两不并”即村民承包的田土山水和集体经济收益不并,原组辖区不拆散合并。]原则,依照村民组村民户数的适度规模,将原22个村民组合并成为11个,并分别明确蔬菜种植、花卉种养和服务园区建设等发展重点。二是在组级区划调整后,撤销原有党支部设置建制,在11个村民组建立8个党支部(对于区域相邻、产业相近,而党员较少的村民组联合组建党支部),将村民组内全体党员组织关系编入组级党支部,保证每个支部党员数有10名以上,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了作用发挥;同时,以组级支委班子为领导核心,搭建以组级支部书记、村民组长、育龄妇女组长为主体的组级事务管理班子,并推荐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分别由组长和育龄妇女组长兼任,把原有44名组级干部精简至33名,提升了工作效能。三是依托蛋鸡养殖这一优势产业,成立了龙江村蛋鸡养殖协会,并跟进组建协会党支部,以“支部+协会”模式,把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机制建设、提供服务、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带富能力。四是立足加强党的领导,先后经镇党委、区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将龙江村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进一步明晰了村党委、村委会、组级党支部和村民组工作职能,全面推行“两级两委、交错互动”[ “两级两委、交错互动”:即村党委领导组级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村民组、组级党支部领导村民组的管理模式。]工作机制,激发了村组活力,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扩大民主实践。一是注重选举民主,严格按照“两推一选”方式选举产生了第十届村党委班子成员7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以分村民组召开支部大会和村民会议的方式,先选支委班子,再选村民组级班子,且每名班子成员满意度测评均在95分以上,充分尊重了民意。二是认真执行党务、村务公开有关要求,细化了村、组两级公开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等,分设村、组两级公开公示栏,定期将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工作事项进行公布,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全面落实组级干部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述廉和公开承诺制度,明确村组两级党组织书记在七一建党节、村委会干部及村民组长在年终分别向全体党员、群众代表作述职述廉报告和公开承诺,提升了村组干部公信力。三是重大事项民主商议。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组党员群众议事会议制度,集体讨论、协商和决议涉及村、组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和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保障了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20xx年,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为全村年满6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采取村企合作模式与遵义赛德水泥厂成立了遵义建安商砼公司;20xx年,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村集体控股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遵义市龙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和遵义龙江驾驶人培训有限公司。

(三)健全服务网络。一是搭建村级服务平台。为更好地服务全村党员群众,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在交通便利之处新建了4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和150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阵地,在开设“一站式”的党务和村务服务大厅的基础上,配套建设远程教育室、群众说事室、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图书阅览室,夯实了服务基础。二是配套落实组级活动阵地,将服务群众的工作前置,先后投入260余万元,为所属8个组级党支部和协会党支部新建了活动阵地,配备必备办公用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了服务实效。三是设立便民服务网点。依托村、组办公阵地资源,配套设立了农家书屋、爱心屋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等13个便民服务点,修建篮球场4个、健身场6个,丰富了服务功能。每年,龙江村投入200余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优化管理机制。一是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在严格抓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制订了村组两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邀请师资举办讲座和组织到红色基地参观考察等方式,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服务水平和发展能力,突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按照党员干部“五带头”标准管理要求,制定《龙江村共产党员履职卡》,将党员参加学习教育、承担支部工作和开展志愿服务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以此作为党员“评星定级”主要依据。三是丰富党员活动载体。全面实行“三支队伍、四级联动、责任到人、服务到户”[ “三支队伍、四级联动、责任到人、服务到户”即依托村党委班子、党支部支委委员和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实行村党委服务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委会服务村民组、党支部服务村民组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的“四级联动”模式,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户。]的服务模式,以村组党员干部为主体,动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致富能手共同参与,分类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9支128名,将全村1670户家庭全部划分给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联系服务,并分类组建并实行量化考核,下沉了服务重心。

三、主要成效

龙江村创新组织设置,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下沉到村民组,把党的工作直接做到村民家中,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让群众直接享受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果,看到党的工作实效,感受到党员干部实在的作风。龙江村在村民组上建支部,并配套工作机制,有力地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提供了范例。其主要成效是:

(一)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龙江村把党支部建在村民组,使村民组党支部成为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对传统的以村为最基层单位党建模式的突破,是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模式的创新。村民组党支部、协会组织党支部的建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加“细分化”,党委、党支部的结构组成更“扁平化”。龙江村在村民组中建立党支部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做到“三先”原则,即组内事务党员先知、组内事务党员先议、各项行动党员先带头。从而使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二)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龙江村各组级党支部、协会组织党支部建立后,村党委注意发挥各类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活动都由支部书记牵头,党员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村党委负责定期检查和指导,党支部负责具体实施。同时,通过每月党支部书记例会等形式,畅通了民主渠道,并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分类设置党支部后,一方面将党建、计生、综治和卫生等日常事务性职能下放到村民组,另一方面村组干部队伍精简后,提高了基本待遇,激发了队伍活力,使村党委有更多的精力狠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更大的力度统揽全村基层党建工作。随着各党支部内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龙江村的党建工作更加规范、组织活动更加丰富、党员队伍更加壮大,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党支部对党员实行“小团队式”的教育和管理,更具针对性,便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开展“三支队伍、四级联动”服务模式,一方面能根据党员自身特点设岗定责,开展志愿服务,使党员找到适合发挥作用的途径。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在本村民组内运作,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非常熟悉,便于监督党员,也有利于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有利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建立村党委、村民组党支部,实行“两级两委、交错互动”工作机制,呈现了“体内循环、线片结合、交叉负责、精细服务”的工作特点,基本实现了“民情联系无遗漏、村务管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的“三无”工作目标。与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相比较,村民组党支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群众思想动态通过村民组党支部能更快地传递到村党委和村委会,有力地保障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平稳推进,也有利于社会稳定。龙江村村民组区划调整和组级党支部建立后,又分别组建组级治保委员会和调解委员会,提高了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20xx年,龙江村实现农业产值5876.4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992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3875万元。目前,龙江村已拥有遵义市龙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遵义建安商砼,龙江酒店,龙江驾校等村办企业,获得了国家、省、市、区、镇各级相关部门的表彰。

四、经验启示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目的是适应农村新形势和新任务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以此带动农村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只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步,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组织建设、活动内容、方式、途径及载体配套进行创新,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全面提高和发展,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龙江村实施“组级支部建设”是创新村组工作模式、组织架构、服务功能的积极探索,更是“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的生动实践。

创新演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这与大家一同沟通交流。

我是今年刚刚来到北方电力的新成员,当我一走进这个大集体时,我就深深地被我们这个集体的精神所感动,这个精神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精神。它是激励我们年轻人去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创新与发展——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什么是创新与发展,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去实践、去贯彻的精神。从战略角度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看创新,当前,党中央在国家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个人的科技素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此来增强内蒙古科技实力, 提升、发展咱内蒙古的科技支撑力量,从而实现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富民强区的目标。我作为一名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更应该以身作则,将创新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四有”新青年。在此,我提出以下观点,希望与大家沟通和交流。

首先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顾名思义,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电厂是在国计民生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济组织,在电厂工作的我们责任重大,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工作中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电厂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创新,就是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工作思路去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是要树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观念,具有追求真理和探索未来的决心和勇气。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节能和环保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不仅要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我们内蒙古的科技实力!

再次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电厂工作的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电厂的发展紧密相联,电厂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个人政治与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在奉献中寻找自我的价值,目光应该更加长远,与电厂同发展、共命运。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和名气大小,更要有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豁达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对企业、对社会要有责任感。我们要实现这些人生目标,就必须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对于我们在具体工作岗位工作的员工,我们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不是一句空话,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脚踏实地的做,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履职尽责。总之,做为电厂一名普通员工,我们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广和使用科学技术。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参加者。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是它激励我投身于电力事业中。

相信大家大部分人都听说过日本日立公司吧,它在北海道有一家专门制造电扇的工厂,但是由于产品单调,销路不好,一直都处于亏损的地位,当时该工厂的经理偶然发现在这里很多农民靠塑料大棚种植农作物,而大棚需要换气用的风扇,于是就自作主张生产换气扇,为此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产品销量大大提高。

某一日,日立的总裁来到这里考察,看见此"不务正业"的现象,就问是怎么回事,经理很巧妙地答道:这是创新后的电扇啊。总裁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大力注入资金大力生产这种电扇,结果若干年过去了,该工厂一跃成为日本唯一一家专营各类工业用风扇的厂家!

其实,日立公司的成功就是一种创新,他们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他们扬长避短,在小事中发现机遇,对电扇进行改革创新,最终取得了成功。同样我们在工作中如果学会创新的话,学会发现,另辟蹊径,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非常感谢能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与心中的感慨,谢谢大家。

创新演讲稿 篇3

国际社会通常把创新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在当今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成长的重要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办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在知识经济时代,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十分重要。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动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践的过程,在某种意思上说,就是理论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规定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现实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现实的路线、方针、政策,成长我们的事业。

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可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部份事实表明:从常见的、通通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办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成长,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学习,未知的边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既是屡创科研佳绩的重要条件,也是永不满足开展探索创新的精神动力。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呼吁:“在当前科技界和社会上一些地方呈现浮躁偏向的时候,院士们更应严于律己,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奋发创新,力争为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国家强盛作出更大的贡献。”时代在成长,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这样,我们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