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工作文档 > 讲话稿 > 思想宣传 >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汇编五篇】正文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汇编五篇】》

时间: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精选5篇)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 篇1

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是我们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今年上半年里,我国南方遭遇了10年不遇的洪水,庄稼欠收,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国内粮食来之不易,在后方安享太平的我们,更不能忘记了勤俭节约这个优良传统。

《尚书》有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我们在家中也应该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习惯,吃多少做多少,吃饭时争取不掉一粒米,而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因为一个节约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知,自律,自省的人,在今年疫情与洪灾之中,有无数的志愿者和白衣天使兢兢业业于前线,可谓是克勤于邦,而我们在后方也应该做到不浪费一粥一饭,勤俭养德于后方,做到克俭于家。

而我们在学校食堂里也应节约,在食堂里,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同学们,我们浪费一粒米,扔掉一个馒头,其实都是在丢弃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丢弃的是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丢掉的是做人的一种品格与精神。

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全社会奉行勤俭节约之时,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更需要持之以恒,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在举手投足间显现深植于心的素养,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8)班的龙薇。

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俗话说,“历览前景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无俭而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道德修养。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知、自律、自省的人。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行业的兴起,吃播领城的内容视频备受年轻网友的喜爱。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在多元化信息洪流所带来的巨大流量红利中,涎生出各种畸形消费导向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研发”各式各样的“吃播”。于是乎,一大批被商业化包装的“美食大胃王”应运而生。它们散布在我们的日常娱乐消费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全球每年约有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2亿吨,造成高达75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食物约3500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目前,我国仍有一亿多的农村困难群众,当我们在衣食无忧的富足里,肆无忌惮地倒掉一盘盘饭菜的时候,其实,饥饿,并不遥远。

回观现实,食物浪费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早己屡见不鲜。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糟踏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这些行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且都与社会文明相背道而驰。“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要把浪费粮食当成犯罪行为来限制。的确,历经改革开放,我国逐渐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过渡。相比于老一辈“吃树皮和草根”,为生计发愁的穷困生活,当下的我们显得更为幸福。但是我们也应当时刻谨记,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萎延的不良之风就有可能积习难改,积重难返。

“习惯之初如蛛丝,习惯之成如绳索。”当此之时,我们更应该重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意义。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个人都要做到节约粮食,做到“吃多少,点多少”,做到随手关灯,纸张双面利用,扔垃圾时,按照垃圾桶的标志来进行分类,在出行时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让我们用行动点亮未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 篇3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初三3班的曹广宁。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反对浪费、厉行节约。

在我们生活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每天,学校食堂里的厨余垃圾桶里总是满满当当的、倒掉的剩饭剩菜;学校厕所的纸巾桶装得满满的;教室里经常有人不在但灯没有关的现象……。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__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那么,为什么浪费如此严重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两点:第一,我们有时筹划不好,购买许多我们并不需要的物品,后来发现它们用处不大,就只得将它们扔掉。第二,由于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富裕了,就大手大脚并习以为常;、。第三、现在许多产品价格低廉,本来可以重复使用,但人们轻易丢掉,没有可惜之感。第四、不少中国人好面子,爱攀比,请客的时候点过多的食物,对剩下的食物打包觉得丢面子。等等。

浪费有许多的危害。首先,浪费加剧资源短缺,同时不利于环境保护,违背了建设节约型国家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不符合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要素。其次,浪费使得一些原本可用于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减少,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第三,浪费也有损于我们的个人形象,甚至国家形象。

虽然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资源比过去丰富多了,但反对浪费,提倡节约精神仍然非常需要。我们所有的必需品都来自于大自然,我们少用,用得恰到好处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尊重和保护。

节约就是一种良好的品行。节约从反对攀比、讲究排场等不良习气做起,因为节约精神比面子重要。古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常念物力维艰。”

节约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譬如:在吃饭时点自己能吃完的食物,吃不完的选择打包而不是扔掉;在馈赠礼品时不要过度包装;将自己不再使用的资源可以转给其他群体二次使用,如书籍、旧衣物等一切尚可利用的旧资源;在使用手动开关的水龙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在离开教室、宿舍等地方后及时关闭电源;将可回收垃圾投放至相应的垃圾桶,使它们能够得到循环使用;甚至使用厕纸时考虑一下自己是否需要这么多纸。吃多少,点多少,点多少,吃多少,应该成为我们饮食的基本原则。用多少,卖多少,也应该成为我们其他生活方式的原则。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反对浪费资源,养成节约好习惯!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 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渐渐淡漠了“节俭”这个光荣的传统。教室里没有一个同学,但灯却都开着,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却没有人在洗手……这些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十分令人心痛。

在浪费现象中,餐饮浪费可谓最严重。三餐后,食堂盛剩菜剩饭的桶里堆满了大家倒掉的饭菜。据相关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__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做出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他指出: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心痛。要求全国人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我国已经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也应该身体力行,承担起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责任。我们应该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节约光荣,增强节约意识,杜绝浪费行为。

二、节约用水。合理使用水资源。用完水后或见到滴水的水龙头,请及时拧紧,杜绝“长流水”。

三、节约用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杜绝长明灯。工作或学习结束后请及时关掉相应电器的电源。

四、节约用纸。提倡双面用纸,减少纸张消耗。

五、节约用餐。积极倡导餐桌文明之风,一日三餐要适量,做到不剩饭、剩菜,不浪费粮食。

六、生活节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不盲目攀比。

七、积极广泛宣传节约。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争做节约先锋,同学之间,要互相监督,做到厉行节约、人人有责。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依然需要大力提倡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节约是美德,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同心协力,积少成多,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校园传播,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为社会、为校园尽一份力量!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讲话致辞2022 篇5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古往今来,人们习惯将俭与奢相对照以作警醒,而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和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我校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大力整治浪费之风。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任何时刻强调都不过时。今天,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今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务必常怀危机意识,大兴勤俭节约之风。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认真对标落实好36字承诺——“珍惜粮食、按需点餐、按需取餐、剩菜打包、拒绝铺张、健康饮食、餐餐光盘、绝不浪费、说到做到。”自觉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同学们,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每一位公民都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