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工作文档 > 讲话稿 > 乡镇街道 >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推荐九篇正文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推荐九篇》

时间: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精选9篇)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1

蒲州之闻名遐迩,是源于《西厢记》故事的发生之地普救寺而引人瞩目,还是因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而引人步往。其实翻开蒲州历史,古蒲州向有“中都”之称,是唐都长安的畿辅重镇。因而,不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街市繁华,人烟阜盛,商贾往来,才子佳人,达官贵人的聚汇之地。昔日的辉煌淹没在历史的风沙里,使得人们淡忘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和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似乎仅仅留下了《西厢记》里的普救寺和《登鹳雀楼》里的鹳雀楼。蒲州故都曾经的辉煌与湮没无闻再一次说明了在与文字的较量中败北的不可辩驳的事实。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人鼓吹“文学无用论”,侃侃而论自己的腰包有多么厚实,殊不知这是多么的肤浅。

当这些流传在人们书案,活跃在影视舞台,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口头的文学经典诗文佳句植注入人们的心灵,日积月累,就会渐渐形成人们内心深处精神的故乡,普救寺在哪里?鹳雀楼在哪里?带着这个疑问,人们会踏山勘水一路寻来,于是,蒲州这个重量级词语会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来到这里,人们才会发现,这里其实有更多的文化遗址,有更多的文化积淀。站立在黄河大铁牛的面前,你是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条连接秦晋交通的水上大动脉。昔日宏伟的蒲津铁索桥就是用它们作为栓桩稳定而成。而如今的黄河早已改道,历经兵燹,昔日的蒲津铁索桥早已毁灭,然而沉睡在黄河泥沙里的一千多年前的黄河大铁牛还会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辉煌历史。想象着当年的人们如何踏上这座固若磐石的铁桥在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面之上迎来送往,交流贸易,婚嫁迎娶;也想象着当年庄严的皇室队伍如何威风八面,仪仗严整,旗帜烈烈,到这里来巡幸。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汹涌澎湃的黄河改道已骤然使曾经的铁索大桥荡然无存,也使这些曾经威风显赫的大铁牛沉入河底,然而,岁月终究掩盖不住这里曾经的辉煌,眼前的黄河大铁牛就是历史的明证。

是的,在这座渡口城市的不远处,应该还有一座让千年以来人们惦念的名楼——鹳雀楼。想象一下,当年的王之涣就是站在这座宏伟的楼阁上眺望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仰望一轮渐渐西去的白日。于是,他骤然慨叹,吟出一首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他沛然流淌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的鹳雀楼是多么的宏伟壮观,高耸云霄。而鹳雀楼也自王之涣一吟咏,于是骤然就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一样并驰天下。于是,紧随其后,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名篇,书法珍宝。于是,栉风沐雨的雄伟蒲州城便愈加厚重,像一本古老的经卷,它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如今,在人们的殷殷期待下,慕名已久的鹳雀楼于是重新矗立在了黄河岸边,矗立在了古老深厚的蒲州大地上。是的,在它的旁边,应该是巍峨壮观的固若金汤的蒲州城池,可惜,它的存在只能保存在可贵的经卷里面。

当我踏上这块慕名已久的土地,我有十分的欣喜,又有十分的凄然。因为,昔日鹳雀楼旁边的浩荡黄河水已经远去,在今日黄鹤楼的旁边,是一大片又一大片青青的稻田。是的,对于古老的文化情结我们可以矗立这么一座纪念碑式的复制品,却永远也无法还原那里古老的辉煌和繁华。但是,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体验到古老蒲州大地的唐风宋雨,元明清古韵,而那些存留的蒲州古迹也依然不甘心地在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悠悠历史,文化传承。

耳边忽然飘来一阵蒲州梆子的唱腔,那是河东河西两岸人民曾经迷醉的精神乐园。蒲州,你有无穷的美,你有我笔端倾洒不尽的故土情怀……我想象着,在不远的将来,你将会呈现出你自身更多更美的文化价值,姑且再让我写下对你的赞美:大美——蒲州,我的精神故乡!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2

安徽省桐城市有两张驰名古今中外的名片:一张为早已彪炳中国文学史册的“桐城派”,另一张则是早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国家3A级风景区“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环城路,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巷子全长100米,宽2米(六尺),巷子路面全以鹅卵石精心铺就。巷子两边分别是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宰相府邸与吴氏宅墙院的围墙,围墙内树木参天葳蕤,围墙外穿巷绿风清幽。

“六尺巷”本身,其实并无什么锦绣美幻之处,只不过是小县城中的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已。即便是现在已经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之后,增添了诗画照壁、诗山、曲廊、围墙及“懿德流芳”、“礼让”两牌坊等景点,也还是那么的素朴无华。

然而,“六尺巷”又确实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是一条名驰遐迩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来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据《桐城县志略》载: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空地,吴氏越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张英批诗于后寄归,劝告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成此巷“六尺巷”,并成为劝人友善、和睦、相敬、礼让的鲜活教材。从此,“邻里礼让、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为了张、吴两家代代传承的家风,而且更成为了西后街区一带的“街风”,乃至于成了整个文都桐城的“城风”。正因为如此,桐城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等殊荣。

在六尺巷中徜徉,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游客”的身份,因为这儿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风景的视野耐人欣赏;然而,我又非常清晰地觉得自己的周遭全被世间最美最美的风景们包围着簇拥着温暖着,耳畔就反反复复地震响着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谱就的家风强音,眼前就穿越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一生为人宽厚的张英先生,晚年归隐附近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路遇挑柴人都主动以礼相让的动人画面,就想:

这“六尺巷”怎只有区区六尺?在我们的眼中,它是世界上最宽最宽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般的康庄大道——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这“六尺巷”又怎么只有桐城一处所独有?在我们的心中,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处处都应该有一条“六尺巷里家风深”的“六尺巷”;在每个人的心田里,都应该有一条“远亲不如近邻”的“六尺巷”——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3

荀子有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且不说荀子以此如何比喻先王思想的高深,也不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话题,单从“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说起,因为记起这一句话,常常让我想起了黄土塬上的沟;而看到黄土塬上的沟,也使我常常想起了这一句话。不知是这句经典名言给了我很深的烙印,还是黄土塬上的沟给了我很深的烙印。总之,在我的脑海里就是有那么一幅图画,画的名字就叫《黄土塬上的沟》。

黄土塬上的沟真是一幅幅奇观。不知那是多少万年前地壳剧烈运动形成的一道道奇丽的风景,还是神话传说中的雷公电母发怒示威把大地劈成的一道道裂痕,抑或是天神因为人间太平凡无奇而有意设计成的高山幽壑的奇观,还是大自然有意考验刁难太幸福的人类而造成的一些崎岖和坎坷;总之,大自然既赐给了人类幸福,也赐给了人类苦难。黄土塬上的沟就能够说明一切。

黄土塬上的沟形成了天然的障碍,把沟两边的人们狠狠分开;然而天然的屏障还是隔不断沟两岸人们的联系,人们依然你来我往,男婚女嫁,自由来往,就这样,在莽莽地大沟上踩出一条友谊的大路,在深深迷迷蒙蒙的大沟传出了嘹亮清脆的情歌。

自然之神就会这么捉弄人,恰如天上的银河不仅没有断绝牛郎织女的思念,反而使他们的美好情愫更加纯洁,演绎出泣天地动鬼神的爱情绝唱一样;黄土塬上的沟不仅没有断绝两岸人们的来往,反而使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盛开出了鲜艳的艺术之花,使得这些憨厚的黄土塬上的汉子们个个能吼出纯情的情歌来,使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到处飘满了爱情的歌谣。自然无情人有情,崎岖和坎坷虽然带来了苦难,但是挡不住不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灵。人们用爱填补了深深的鸿沟,搭起了一座座幸福的桥梁。

站在黄土塬的沟边,耳畔仿佛飘来一串串悠长悠长的民歌,那民歌里仿佛透着黄土塬的历史,黄土塬的生活,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挂在那清阁玲玲的窗前,一堆堆金灿灿的玉米从那厚实的肩膀上滚落下来,一块块洋芋疙瘩从那布满手茧的指缝里溜出,一群群绵羊爬满了山坡......

欢快的节日,黄土塬上响起了震天的鼓声,那震耳欲聋的鼓声响彻了黄土塬的大沟,响彻了奔腾的黄河水,咆哮的黄河水带着欢腾的鼓声流向了遥远的前方,远方也充满了欢腾的鼓声......

黄土塬的沟啊!晴天里你纵横万里,绵延不绝,山川秀美;雾天里,你迷迷蒙蒙,莽莽苍苍,神秘莫测;你是天地间的一幅巨画,把人间的奇崛瑰丽演绎个透!你是天地间的一首奇诗,把共和国的历史锻造!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4

出了潼关县城,寥落的迎宾大道上,远远看去有一座雕塑,带着好奇,我赶上前去,仰头一看,是一位夫子形象,看他相貌凛然,端庄严肃,神情蔼然,所着服饰为宽大的汉服装束,一手持卷,一手伸出,似有迎大宾之意。我想上前握手问好,可是先生高高在上,哪能够到。先生为谁?汉白玉石雕下座工笔正楷书写“杨震”二字,久闻先生大名,谁人不晓“四知”典故。先生暮夜拒金可谓流芳千古,令人钦慕。转过石座之侧,有关于先生的介绍,书写为:杨震(?-前124),字伯起,东汉弘农(今潼关水峪口村)人。长期从教,人称“关西夫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扬古今,因称“四知先生”。杨震死后葬于潼关四知村。石座之后为笔力遒劲的“关西夫子”四个大字。我绕石雕前后欣赏,适逢一老者晨练,上前与老人搭讪,老人给我指点,顺前面大路直走,到老潼关,再向西到吊桥,就是杨震墓。我感谢老人指点,遂下决心前去一看。

到的老潼关,前后欣赏游玩了两个多小时,这才起身去看杨震墓,由于路况不熟,于是再三询问了几位当地人,确定方向无误,于是直朝西走。沿途我想,杨震墓是啥样?不会只是一座坟墓吧!像这样的一位流芳千古的古代名人,应该像司马迁一样有个像样的祠堂吧!至少不会像洛滨镇附近的邓艾墓那样荒草萋萋吧!去往的路途都很平坦,沿途可见黄河湿地,还有黄河渭河洛河三河的交汇处,看了看,河面甚是壮阔,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杨震墓,于是又向前走,不多时,便见一村落,前有一开阔广场,广场前是高大的牌坊,看这气势,心中猜想肯定是杨震祠了。停好车来,急忙拿出相机,先从全景拍摄,牌坊上横联为“四知坊”,旁边村落石碑为“四知村”。村祠相映,显示出杨震与民血肉相连的关系,也体现出当地民众对先生的缅怀和敬仰。

“四知坊”上联为“千古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下联为“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整个字体大气遒劲有力,与石立的大气高远的牌坊相得益彰,横联“四知坊”取自先生的暮夜拒金的“四知”故事,典型突出,也可理解为四知村的牌坊,因为先生寖处即为“四知村”,可见人们对先生高风亮节的仰慕;上联和下联分别为一实一虚,突出了先生廉洁的品质,也同时寓意先生的正气可凌华岳,与青山同在。时值春节时期,游客不多,宽大的广场稀稀落落,我沿着正面依序参观。又遇到先前所见汉白玉杨震雕塑,介绍和前面一样。我再没有停留,就向正门走去,询问工作人员,方知不需买票,只有亮出证件即可进去参观。我暗喜,这有何难,随即亮出自己证件,即就参观。

我先站在门口端详,但见祠堂门楼气势雄伟,俨然城墙造型,其简朴之气韵,颇有秦汉建筑风貌,青砖素门,不用朱漆或者其他色料,正好暗合先生简朴清廉之风格,设计者可见很是动了心思。门楼有三个门,正中上方为“杨震公祠”,两边左右各为“秦风”“汉韵”。正门两边上下联分别为“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门楼上方这时还有游客走动。我急忙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拍摄,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正门进去,前面就是“四知堂”,其建筑风格一缕如前,都是秦风汉韵,粗犷简朴,不过这巍峨的展厅上面也是楼阁相连,重檐飞檐面貌,大气厚重,震慑人心。走上台阶,但见四知堂两边各有两联,为“日畏四知勤政爱民安社稷”“夜扪三省奉公守法正乾坤”。入得大厅,但见“清风正气”四个大字扑面而来,给人心灵的激荡,又两边联语为“扬正气倡廉风天知地晓”“震朝纲祛贿赂古鉴今察”,而前面则是令人敬慕万分的杨震坐像,但见杨公正气凌霄汉,眉宇间目光如炬,似乎要把那污浊看透。展厅周围是根据杨公生平塑造的故事情景,一为“暮夜却金”,下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人不知?!”一为“焚诗过湖”,讲的是杨震和夫人乘船过洞庭湖,行至半途风浪大作。舟人说是河神作怪,请求杨震拿出金钱投入河中,以求平安。杨震说:“我两袖清风,哪里有钱!”经舟人苦苦哀求,杨震无奈说:“我拿不出钱来,就写诗来代替吧。”遂写下四句诗:“杨震为官一身清,哪有金钱祭河神。平生不做亏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杨震命人将诗笺焚化,将纸灰撒入湖中。夫人为了表示虔诚,背着杨震拔下头钗,投入湖中,这样一来,顿时风平浪静,安全过湖。回到官署当晚,夫人购鱼给大家压惊,不料从鱼腹中发现了自己投往湖中的头钗,众人莫不称奇。这个故事文学性很强,也带有传奇色彩,令人啧啧称奇,可见杨震清廉都感动了鬼神。在这个故事的下面则有题写“正气浩然----邪气奈何?!”另外还有“礼葬潼亭”,讲的是杨震被平反昭雪之后,儿子们从陕县迎回灵柩,改葬于潼亭。下葬之日,远近毕至,仪式非常隆重,人们都借此表达对这位刚直清廉老人的敬重之情。更多的还有杨震给子孙留下的精神财富,他以清廉自律给后代树立了榜样,其儿子,孙子,曾孙都先后做到了太尉,被世人称为“一门四太尉”,“四世三公”。当然,杨震的美名也扬遍四海,各地都有纪念之所。

出的展厅,两边分别是清风廊,这里展出了自周公旦到清朝林则徐等一百多名清廉官员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即是“清官墙”上的概括“一切思维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民”—老百姓。”因此,清官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在十八界三中全会反腐倡廉之际,这样的清官文化是应该大力推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毛泽东曾经讲过的:古人都能做到,更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

清风廊后是杨震墓园,整个墓园布局大气浑厚而又简朴,气氛隆重,庄严肃穆。墓区前有稳实敦厚的城阙,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城阙让我想起了乾陵墓区前的城阙,给人庄严隆重之感。紧接着城阙之后是威严的石狮,威武的石马,还有高贵稳重的石象,它们像忠实的卫士一样守卫着这里,俨然有一种不可侵犯之势。走过这些威武的石兽们,就是一座高台,上面置放一鼎,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之意。这样的布局更加衬托的墓园庄重尊贵,令人肃然起敬,是啊!作为朝廷官员,手执权柄,其一举一动也常常关系到国家安危,寓意何尝不是这样的呢?鼎后则是杨震墓,墓前有祭坛,祭坛上刻写一个大大的“廉”,祭坛之后则是一块墓碑,当我走到墓碑前,感觉怎么像镜子,原来是墓碑用两块玻璃包装,稍远可照人,近看是古人所题写“杨震墓”的字样。这样的设置颇为机智,正好与正门后背“千古人镜”相映,意为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和杨震作为镜子照一照,看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洁。这正是唐太宗称誉魏征的两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样的寓意可谓深厚矣!杨震墓两边各有一华表,还有钟鼓楼等建筑,更能增加威仪。旁边也有家族成员几人,周围松柏常青,荷池清冽,整个墓冢背靠渭河,给人以深邃之感。如此前临华岳,背依大河,可谓气吞山河!让人感慨万千!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5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抚摸着36.7亿龄的太平古岩,彳亍于7020xx年的西寨遗址,除了感喟和震撼,我还能说些什么?!当沧海都变成了桑田,语言固然就显得苍白无力。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刻意造化,还是帝王将相们文治武功的偶然施为,迤逦而来的滦河与燕山上绵延的长城,在这里以一个大“十”字的姿势会晤。这种会晤,是否暗示了前路上古老与新生的啮合,保守与开放的融熔,传统思辨与现代文明的交锋?!

古老的河床边,深深的地层下,渔网坠和人面石雕、太阳纹刻石掩藏不了昨天的故事,先民们载歌载舞依然在历史深处点燃着袅娜的炊烟。帆樯林立的河面上,往来穿梭的是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伯夷、叔齐的遗风,给燕山子民的生活注入新的内涵。熙熙融融的日子,每一天都澄澈透明。

青山关早春的梨花开了,喜峰营秋天的板栗熟了,滦河渡口十冬腊月的河面冻结了。塞上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些戍边将士们的梦里,牵挂的一直是故园的田塍。然而,这堵墙的阻隔带给人们的只是短暂的安宁。在一个叫做“喜峰口”的地方,绽放的本应是相逢的喜悦,然而一旦面对侵略的行径,则必然爆发愤怒。于是,一首《大刀进行曲》发出了一个民族的吼声!

韩东征们,手执镰刀和铁锤,适时在这片热土上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中共迁安县委成立,要给这方铁血浸染的热土一个明朗的天空;然而,直到天安门城楼上伟人那一声庄严宣告,老区人才从此彻底告别昨天。

渴,是一种焦灼的感觉!当远方的两座城市把期冀的目光投到这燕山深处,滦河,她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条河流的意义!当两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天天长高,当一间间梦魂牵系的老屋一点点化为缥缈,家园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概念。然而事物总有自己的辩证法,或许是对无私付出的回报,或许是“人定胜天”的创造,当历史的时空稍一转换,曾经让我们感觉沉重的东西,瞬间便成了亮丽的风景。要塞海,栗香湖,不仅听着悦耳,其实于我们也很受用!旅游开发,淡水养殖,山里人仿佛忽然间变得聪明起来。

《史记·货殖列传》说,燕北有“枣栗之饶”。穿越历史的烟尘,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这里竟生成一个“中国板栗之乡”,这里的板栗产量、出口量全国第一。难怪多情的诗人,已经耐不住奔跑的栗香,为了梦中的紫儿姑娘,迎着高过天空的绿和低在山野的云,到栗林花海去寻找爱情!

司马公同样没有想见,就是这片曾经刀耕火种、靠“枣栗”果腹的土地,居然还有“金铁之利”。金厂峪采金井下明亮的矿灯,看上去多么富有诗情;牌楼沟冀东铁矿开发第一炮的轰鸣,听起来是多么令人振奋!“黄金万两县”,“全国重点钢铁生产县”,“全国最大型钢基地”,一顶顶桂冠,舍我其谁?!

河北省迁西县,这首先是一座山城,然而山里山外其实只隔了一道山梁的距离。不需要“芝麻开门”的暗语,打开山门,需要的只是山里人的勇气。于是,仿佛一眨眼,一切都变了。一段崎岖坑洼、大马车都难走的山里路,竟然扬眉吐气要与高速连接;一座灰头土脸的“破城”,竟然脱胎换骨荣膺“省级园林城”;一家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铁厂,竟然做到海外上市;一个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浪荡小伙,竟然西装革履成了民营企业老总。生活就是这样,太多的幸福仿佛让我们一时间还不能适应。文化广场,滦水湾公园,栗香植物园;商贸城,百货超市,农家乐,生态园;板栗节,栗花节,“栗乡之夜”……新名词像幸福的花儿次第绽放,不断丰富着百姓人生的大辞典。如果说,那些“奔驰”、“宝马”、“路虎”们是一种财富的炫耀,那么,新农村里的健身场、图书室、大秧歌则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新追求。迁西,已经告别了“钱稀”的年代!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现实醒目地告诉人们,这一切,不是神话!

迁西,迁西!每一朵山花都在传递喜悦的信息,每一株小草都在讲述幸福的甜蜜!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6

在老家的村里原先有一个大土台子。听老人说,这个土台子上早年间建有一座庙,在“破四旧”的时候被扒掉了。因为土台子的面积比较大,比较平整,自然就成了村里唱戏演电影的好地方了。因为当时能娱乐的东西太少,看场电影看场戏就成了村民的最大期盼。当听说有电影进村,晌午饭一过,土台子上就比较热闹了,这时的主角是我们这些孩子:拿根树枝或者砖头在地上画上线,就算“占”下了,有的干脆把家里的长条凳搬来占下位置,刚“占”下的地方往往位置比较好,离放电影的机子比较近,并且没有人挡住视线,在换影片的间隙还能看见放映员的一举一动。那时我们对放映员崇拜的不得了,梦想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当放映员,非把电影看个够不可。夜幕降临,全村人出动,土台子上人山人海,小孩哭,大人叫,男人们点上一支自卷的烟喷云吐雾,大娘婶子们还不忘趁着有点灯光纳上几针鞋底,东家长西家短地说着。记的放电影前,村里的干部会趁着村民都到场的机会下个通知什么的。电影一般是两部,一开始往往是科教片,教人们种地的科学方法或者是预防疾病的宣传片,我们对这样的科教片不感兴趣,称之为“假演片”,可大人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在寻找种庄稼时遇到问题的答案。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战争题材的电影,只要幕布上一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标志和特有的音乐声,土台子上上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然后说话的声音就没有了,正在打闹的孩子也像听到了命令一样,都安静了下来。放电影期间,如果有人中途要离开,必须把身子弯下去。因为地方小,人多,晚来的人不得不看幕布的反面,可咋看咋别扭,还得仔细辨认幕布上的字,因为字也是反着的。看反面的大多是外村人,他们来得比较晚。电影会在周围几个村子轮着演,我们就跟着电影车轮流到几个村庄去,那时也不知道危险,只要有电影看就行,大人也不必担心我们会走失。

邻村的戏班子也经常来土台子上演出,因为那时的戏无非就是京剧和吕剧,大多是咿咿呀呀地唱,我们听不懂,所以很少去看。可我们爱凑热闹,就在土台子边上玩,到处跑,有时打扰了大人们看戏,会招来一顿数落,我们就会扮个鬼脸迅速跑开。

平时土台子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上边做各种游戏,什么“打瓦”啦、“打耳”啦、下棋啦等等。只要放学,我们就会把书包一放,一溜烟地跑到土台子上。有的游戏至今想想还挺有趣的。

渐渐我们长大了,走出了村子,土台子寂寞了许多。村里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副篮球杆,这里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一有空闲,年轻人就组织起来,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不理解:干活那么累,哪还有那么多力气玩?摇摇头,走开了。

后来,村里进行了统一规划,因为土台子是古庙的遗迹,人们认为盖房子不吉利,都不愿把自家的房子建在那里。村里经过协商,争取村民的意见,就在土台子上建了一座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里面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和会议室。院子里还安装了很多健身器材。这样,人们有事没事就好往文化大院里跑,就图个热闹,听听戏迷发烧友的吹拉弹唱,看一下棋牌大战,健一下身,聊聊天,还真没个清闲。

站在文化大院门前,越来越觉得,今天老家村民的文化生活如此的丰富,他们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7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部,是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元明时期叫做泉上庄,清朝乾隆年间改名竹泉村。在这里,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农耕为业。“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也是中国传统的风水宝地。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以竹泉古村为依托,占地面积800亩。是一处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会务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该村以沂蒙古村生态和古村民俗为资源优势,以“竹”、“泉”、“村”为突出特色,形成了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民俗文化,融观光、度假、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竹泉村利用在几百年内逐渐形成的建筑、街道、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和一些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逐渐形成了竹泉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在结构布局上有“一条文脉主轴,六大空间,三街六巷十二大空间节点”组成的景观格局。文脉主轴空间以石龙泉为中心点,通过景观廊道将丹凤潭、竹泉村社、驸马府、竹林寺连接起来,成为贯穿竹泉村历史、文化的景区主脉,构成以竹·泉·村为特色的观光轴线。该村由南侧入口为综合服务区,竹泉度假区较为安静,位于龙山西侧;龙山东侧以此是竹泉商住区、山间特色度假区、农业休闲娱乐区;龙山北部开敞,有商务会议区。六大分区形成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的完美布局。

目前,竹泉村将竹泉景观、沂蒙民俗与自然生态有机的融合起来,开创了旅游休闲的一种全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品牌效应, 20xx年10月,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xx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该村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文化遗产,形成了地域品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8

星期天,我去早市买了蔬菜路过羊肉铺正朝市场外走去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羊肉,羊肉,新鲜的木垒纯天然羊!”回头望去,肉铺老板正从铺子里将一只整羊挂在肉架上。这时,我的脑海里飞速闪现出了木垒县大石头乡拜格卓勒村的下乡驻村干部——昌吉回族自治州经信委驻村工作组组长王广峰来。这不正是他的希望么:让牧民们多养羊,让他们的羊儿大量走向城镇,走向市场。不知道这羊是不是拜格卓勒村的?正要上前探问,又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些冒失。然而,这时,往事却一幕幕浮现脑海。

去年,我作为电视台“赴基层 转作风 服务群众”的记者,跟随昌吉回族自治州组织部的同志来到了王广峰所在的驻村工作组进行采访。采访中得知,拜格卓勒是木垒县大石头乡经济基础和生产条件最差的行政村。这个村位于木垒县北部沙漠边缘,全村101户,459口人,都是哈萨克族。全村拥有2600多亩土地,其中具备种植条件的耕地只有1500亩,由于条件差,发展慢,干群关系紧张,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20xx年底,在昌吉州做出帮扶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确保率先在全疆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整体过万元的决策后,王广峰作为州下派驻村工作人员来到了这里。为了能找到一条让村域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道路,王广峰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20xx年,他在村里开展实施了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扶持养殖和刺绣产业、修建村内道路、更新机井等一系列帮扶工作。最让村民叫好的是在他的发动和协调下,由昌吉州一些企业筹措了200多万元资金为每户村民发放了一头西蒙塔尔母牛和六只羊,而每户村民只需支付3000元。这个举措,改变了村里的牲畜结构,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致富。在发放良种牛羊的那天,村民们像过节一样弹起了冬不拉,跳起了欢乐的民族舞蹈,他们还自发地买来糖果,招待工作组和企业代表,并逢人就夸:工作组佳克斯!佳克斯!

工作组的住处在村口的村委会里,通往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省道228公路从这里经过。有一天晚上,听着过往车辆的轰鸣声,王广峰怎么也睡不着觉,他半夜起来,看着繁忙的交通线,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利用这条公路在村里建立一个产业园呢?让村里那些不具备耕种条件的土地充分得以利用?想到这里他彻夜难眠,写下了实施土地流转的方案。天一亮他就立即和村“两委”班子深入分析村情,提出了实行土地流转招商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实现全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设想。后来又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获得了村、乡、县各方面的肯定。为了能让物流园的设想落地生根,本来驻村已到一年时间的王广峰,20xx年又向组织提出了继续派他驻村的申请。他说,“物流园的设想是我提出的,要让设想成为现实,执行起来还有很多困难,如果这时换人,我担心这个项目就会不了了之了。”去年在采访时,王广峰已是第二年驻村。在木垒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组积极与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进行洽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xx年10月,项目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招商引资来的企业交付了200万元的土地使用定金,20xx年春天将正式办理土地使用和开工建设手续。

为了这个项目落地投产,王广峰今年又去拜格卓勒驻村了。记得在去年的采访中,他曾告诉我,人的一生中做不了多少有意义的事,他已经58岁了,离退休还有两年,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王广峰说,他要等物流园的项目全部理顺,等村民们的人均收入过万元了,他才会离开拜格卓勒。

走在春光明媚的街道上,回忆着那次的采访经历,像是处处在提醒我,拜格卓勒的物流园就要开工建设了,王广峰的住村梦就要实现了。当然,我也不会忘记,我们曾相约拜格卓勒,等到物流园建成的那一天,我还会到那里采访去!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 篇9

20xx年前,我中学毕业回村,曾参加乡文化站组织的巡回演出队。至今回忆起来,那些场面还让人热血沸腾。譬如,我与乡里秘书打前站,早饭都没吃,俩人换班骑一辆自行车,到十余里路外的村子布置演出场地(就是露天打场,摆几张桌椅,挂上横幅,接上电);譬如,顶着雪花,全体演职员挤坐一辆拖拉机,到深山里的小学校演出,父老乡亲们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时候,山里文化生活贫瘠,无非是每月放一两场电影、每年冬闲演两场戏,能有乡里的演出队来,可是新鲜事儿。我还配合村里电影放映员,替他去乡里取片子、放映前帮他挂银幕;我把自己的书报刊贡献出来,供乡亲们借阅。

或许是由于当年那份与文艺难以割舍的情怀,如今,我竟然戏剧性地到县文联做起了专职文艺干部。在县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办文艺季刊,编选出版地方文艺图书,组建业余合唱团,开展文艺演出,举办书画影展,组织开展采风、笔会、文艺征稿比赛,建工作网站和论坛、博客,4个人员编制的县级文联,竟然也干得热热闹闹。在我们的指导和带动下,我县涌现了一家三代的“美术之家”,放下锄头、放下烧火棍就读书写作的“农民作家群”,敢于亮相央视、赴港参赛夺银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组合。

与当年相比,如今的农业、农村、农民已是另一种情状,如今的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譬如,当下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的企业(项目)征占、新民居建设、生态环保、信访稳定,农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网络的逐渐普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强。当今的乡村文化建设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变。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发动和使用好农村留守的知识青年,调动有文艺特长和爱好的本村老年人、离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工人的积极性;健全相关组织,积极指导农村文艺社团的组建;培养乡土文化名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增强文艺社团及其活动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场地和保障经费。充分利用好乡镇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活动室等场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经费。划拨的器材和经费要使用到位;还可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经费和器材等;

三是加强师资指导和培育引导。充分发挥县文联、文广新局、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发动文艺志愿者,加强对乡村文艺社团的指导和扶持;抓住典型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定期开展文艺展演、采风联谊、观摩评比等活动;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在办期刊、举办文艺活动、组织下乡送文化的传统套路基础上,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县乡村各级开办文艺网站、博客、文艺贴吧、QQ群等,创办手机报,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线数字广播电视适当开办、拓展本地文艺节目频道(时段);

五是在宣传教育、文艺创作表现、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贴近”,挖掘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传承、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设与生态乡村、美丽家园建设的有机结合。既有美丽家园建设的大环境的改善,又有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气候的滋养,从整体上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农民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