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亮点工作总结(汇总3篇)》
学校特色亮点工作总结(精选3篇)
学校特色亮点工作总结 篇1
我校依据市教体局《关于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营造氛围、培养兴趣;推广普及、提高层次;提升内涵、塑造形象”这一目标,制定了“传承乒乓特色,打造团队拼搏精神”的实施方案。现就一年多来我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新郑市教体局提出创建“特色学校”的目标,使我校找准发展方向。结合我校的实际,深入的研究,把坚持多年的乒乓球运动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制定了各阶段发展计划、目标、评估细则,并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锻炼设施和环境,进一步满足师生锻炼需求,我校重新布置了乒乓球训练室,增设了乒乓球宣传、训练知识及评分规则等标牌,使乒乓球室训练活动焕然一新。
二、组织得力
为了促进“乒乓球”体育特色项目快速、稳定地发展,成立特色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教练组。领导小组由时海伟校长任组长,冯青安、李三奇、王智中任副组长,教练组由朱万福老师总负责。
(一)组织认识学校在抓好乒乓球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乒乓球教学向课外延伸,组建校级、年级、班级乒乓球队,定期开展活动。
1、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开展乒乓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一节乒乓球课。在体育教研活动时,加强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研究。
2、建立班级乒乓球队。各班开展乒乓球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乒乓球训练。每学期开展班际间乒乓球比赛。
3、建立校级乒乓球队。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加强训练提高实战水平,提高竞技能力。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2次;中心校组织乒乓球比赛一次。并在每次比赛后,对优秀选手给予表彰奖励。为了让乒乓球特色项目的基础教育得到广泛的推广普及,各班成立兴趣小组。各班主任、任课老师做好分组、辅导和组织工作。利用体育活动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时间对兴趣小组的队员进行规范的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要求
有了明确的目标,营造乒乓球文化氛围,是开展有效乒乓球运动的前提,也是催化剂。
1、在全校加大了宣传力度,宣传我国乒乓健儿和学校历届乒乓队所取得的成绩,定时组织了学生观看乒乓世界的精彩片段,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每个学生较多地了解了乒乓球活动的历史及我国乒乓球的光辉历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情感。有效利用了学校的各种宣传阵地。如在宣传橱窗、广播站、黑板报中设置专栏,加强“乒乓球”运动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工作,让每个学生树立“从小为校争光,长大为国争光”的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情感。
2、设置了有关“乒乓球”宣传标语、墙画、标牌,让每位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乒乓球”活动文化的熏陶。
3、深入细致地做好了学生家长的解释工作,争取到了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帮助树立成功的信心,鼓励学生走特长发展之路。
4、逐步实施人手“一球一拍”的乒乓战略。
5、学校创造了条件,开辟活动场地,确保学生乒乓球活动风雨无阻的顺利开展。
三、参与广泛
乒乓球运动又是老少皆宜的体育健身项目,它能培养人的进取心,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可以调节人的精神,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提高身体素质。
我校教职员工中有不少人都喜欢乒乓球运动,其中也不乏水平较高者,这为创建乒乓球特色学校奠定了教练员基础。我校乒乓球代表队连年来参加新郑市中学生乒乓球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乒乓球运动在我校的普及是息息相关的。
四、成绩辉煌
在市教体局、镇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在校领导是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我校的乒乓球队在20xx年度新郑市“晨光杯”乒乓球比赛中再夺桂冠。男子、女子双双获取单打及团体第一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力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也是广大教练同志辛勤付出的结晶。
虽然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我们还是感到工作压力很大,要想提升“特色学校”建设的品位及知名度,确实还需要我们在这个特色项目发展上再进一步的下一番功夫,作出更大的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校的特色学校建设会向着健康的轨道,营造氛围,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层次,提升内涵,塑造形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五、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由于开展乒乓球运动必须有场地和球案的支持,我校虽然在此方面做了不少的投入,但毕竟学校爱好乒乓球的的师生多,球案虽有所增加,但仍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师生的完全需要。现在还存在有多人围看,少人上场的现象。我校正在想办法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让广大师生能够课余时酣快淋漓的打。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对滞后,学生的乒乓球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认知仍需加强。
六、总结
总的来说,我校的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比较成功、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0多年来,学生在变,但乒乓情结依旧。学校通过乒乓运动的开展,强化了学校的特色建设,带动了其他教学工作的开展,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我们会延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学校特色亮点工作总结 篇2
城关中心小学小学拥有66年建校历史,科教工作正推动该校向“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发展。
我校科教工作的迅猛发展的主要秘诀就在于狠抓了“三大系统”工程:一是动力系统,即解决科教工作的认识问题,形成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管理系统,即解决科教工作的建设问题,构建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三是教育系统,即解决科教工作的载体问题,铺设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
一、准确认识科教工作,科学定位学校发展,形成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教工作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校从“高度”和“效度”上进行了认识,并定位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方向。
1.战略性认识学校科教工作。
我校在教育发展道路上充分认识到,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更是以《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指导,自觉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因此,在实践中,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科技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技教育制度为保证,以学校、家庭、社区为辐射点,以科学课程为突破口,形成了一个科技教育网络,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技教育,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性认识学校科教工作。
学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教师向成功发展,学生向成才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所以,学校明确提出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确立了“转变观念,学习提高;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科研引路,以点带面;打造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实现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以科技活动、学科渗透、兴趣小组、三大板块为主阵地,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形成了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的科学有效管理体制,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发展。
二、加大科教工作投入,营造科技教育氛围,构建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学校在科教工作的管理上,狠抓了“人、财、物”的投入和管理,优化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条件,营造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氛围。
1.以人为本,加强科教队伍的建设及管理。
为了为落实科技教育的重点工作,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成立了科技教育组织机构。在管理上,这些小组承担以下职责:一是科学规划,负责制定科教计划和发展规划,宏观调控指导全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学校科教特色;二是培养师资,加强科教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对科普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管理激励,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督导与评估机制,使科技教育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2.优化条件,营造科技教育氛围。
营造科技教育环境、优化科技教育氛围是现代教育向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注重创设“科技教育”环境,一是建立校园科技教育阵地,通过设立校园科技展览室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二是加大了科学活动室建设力度,对原有科技教育设备进行了优化组合和更新添置,确保学校基本科学探究活动能正常开展;。
三、设置科技教育载体,探究科技教育策略,铺设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
科技教育工作需要载体,也需要平台。学校以科普教育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科技教育中,依托学校传统特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力争在多学科、全方位渗透科普教育,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注重“四个结合”。
1.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科普意识。
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提高科技能力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倡导教师从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入手,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分析内隐的科技含量。老师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探究、领悟、运用、创意四个目标的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更加注重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成分,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科普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内的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系列活动,小学生年龄小,年龄跨度大,科技教育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及认识水平开展科技教育:低年级掌握简单科学知识,了解一、两位科学家的事迹,参与“四个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小设想)的活动;中年级主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如发明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了解五位科学家的事迹,;高年级,主要掌握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并能讲给同学听,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活动。由于学校开展系统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率达到了100%。
3.科普教育与艺术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科技教育中蕴含着艺术和劳动教育,而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又促进科普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三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因而,学校又进一步提出了学校以科技、艺术、劳动修德、激趣、启智、健体、陶情、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校办成融科技、劳动、艺术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心。如:在科技绘画比赛中,举办科学幻想画创作讲座,绘画展览,在创作作品时对学生提出构思独特创造性;画面丰富有艺术性;同学合作有协作性等要求。这样,通过一个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4.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家长协助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支持孩子搞发明创造,可以说在科技制造过程中,已经有不少家长已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他们与孩子共同研究,一样的好奇,一样的参与,使孩子们受到科技熏陶。
对照区内外的科技先进学校,我们深感科技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科技特色一定能坚持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学校特色亮点工作总结 篇3
襄阳市位于襄城区卧龙镇,地处城郊结合部。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一所普通中学,1985年改办职业教育,原名为“襄阳县高级职业中学”,20__年行政区划调整并入襄城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城区职业高级学校”,成为该区仅有的一所融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全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以“一校多制,多元办学;校企联动,工学结合;技训为主,全面发展”为办学定位,采用“就业安置,考学深造”的教育模式,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的路子。近五年来,学校“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比例已占到全校的35%以上,每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0__人次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8%以上;高职统考过线率达99%,升入二类本科院校的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在社会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广泛赞誉,真正实现了就业升学双丰收。学校自开办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合格中职毕业生15000多人,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全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基地”、“全省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德育工作机制、学生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在特色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我校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面向市场,结合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实际,本着“积极发展,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办学思路,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三分教学’为基础,突出因材施教;以‘工学交替’为载体,突出技能实训;以‘项目教学’为方法,突出技训实践;以‘三个转变’为指导,突出素质教育;以‘高考升学’为根基,创立学校品牌”的办学特色。
以“三分教学”为基础,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在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灵活性、适用性特点的前提下,推行“分段、分层、分流”的教学模式,把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志趣和意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成才之路。“三分教学”就是把中职三年六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两次分流”,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及时调整,全面提高的目的。对立志升学的学生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教学;对志愿就业的学生强化技能实训,培养其一技之长,使其毕业既能文化学历达标,又能拥有相应等级专业技能证书,通过订单式培养和校企合作形式安置就业。学生在校有两次分流,调整发展方向的机会,升学和就业可自由转换,专业方向也可在大框架内进行调整,从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以“工学交替”为载体,突出技能实训;选择志愿就业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和相关企业签约命名,在校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和培养拥有基本的专业技能之后,把实践教学整体移师企业,采用“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学生与员工交流”的形式,由企业利用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展开技能教学,产、学、教一体,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础。20__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上海振华港机、襄阳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的企业联合开办了振华班、襄化机电工班、襄化机焊工班等技训班,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合作,取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以“项目教学”为方法,突出专业实训;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我们采用实训教学内容项目化,学生分组参训,技训教师分别指导的教学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实训场地和设备,在钳工、机加工、电子装配、电工检测,PLC自动化控制等实训项目上推行“项目教学”,模拟企业生产环境,采用企业生产运作模式,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和岗位上相互配合,从而增长知识,感受工作氛围,体验工作内涵,让学生“零距离上岗”,与企业“无缝对接”。
以“三个转变”为指导,突出素质教育;我们在培养方式上将专门的技术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薄基础窄专业”向“厚基础宽专业”转变,由“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向“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能力”转变,由传统的专业界定向淡化专业方向转变。由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基础文化课和通识性技能课的教学,使之具备相应学段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水准;还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礼仪、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的教学,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修养。
以“高考升学”为根基,创立学校品牌;“高考升学”是我校现阶段赖以生存的根基。多年来,我校在高职统考升学备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锻造了一支过硬的教学队伍。目前,国家对中职高考还开着一扇门,中职学生还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有升学意愿。我校也紧密把握高职统考变革方向,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过线率达99%,升入二类本科院校人数名列前茅的成绩,在社会上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形成了一个叫得响的学校品牌。
二、德育工作机制上,我们以“三全德育”为理念,贯彻育人方针;以“四育人”平台为支柱,建设育人体系;以“三位(学生、学生干部、班主任)层级考核”为载体,强化育人管理;以方案制度建设为保障,健全育人章程。
通过打造“四育人”平台,践行“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制度为规范,以评价为手段,以培训为保证的德育机制和用文化感染人,用组织培养人,用制度规范人,用人格提升人的育人方法。所谓“四育人”平台就是建立德育四大基本支柱,建设“管理育人工程、环境育人工程、活动育人工程和服务育人工程等“四育人”工程,管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是学生的德育实践,环境是由学生参与设计,服务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三、学生管理工作上,我校采取“七个三”教育管理模式,即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的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观念教育;开展以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当文明人为主题的文明教育;开展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网络的三结合教育;开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题的“三自教育”和以珍爱健康、珍爱幸福、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安全教育。为建设和谐校园,立德树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上,我们抓好三支队伍(学科教研组长队伍、名师能师队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共同成长和岗位成才;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引导教师成功转型,我们利用国家级和省级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先后派出60多人次的教师出外培训学习,依托教研组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全组教师整体提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壮大技训师资队伍,提升技训师资水平,我们每年都选派一批领导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挂职,到企业实践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同时选聘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采用“以评促教”的管理方式,严格考评,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我校在特色建设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立足质量管理核心,落实教学常规环节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我们始终坚持“五个中心”(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坚持以常规管理为中心,常规管理坚持以教学评估为中心,教学评估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教学质量坚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环节的管理,做好教师的全方位评教工作,以评促教,以比促教,以训代教。
2、抓好两个校外合作,提升师资技能水平
中职学校师资技能水平,现阶段主要依靠“校企合作、校院合作”得到提高。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职上课,提升学校技训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顶岗实习,增强动手实训能力。通过和院校合作,依托高校,组织教师走进高校,参加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目前,我们就利用组建襄阳市第一职教联盟的机会,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人文学院加强了合作,利用他们资源优势,组织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到职院接受“汽车检测与维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技能实训。另外,还可利用高校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高校毕业生中选聘资教生,培训锻炼成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教学骨干,为建设“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技训师资队伍奠定基础,满足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需求。
3、推行三分教学模式,实现就业升学丰收
通过“分层、分段、分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自由调整,便于学生找到合乎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志愿学一技之长的学生,选择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加强实训;有志于高考升学的学生,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已发展的一片天地,从而实现就业、升学双丰收。
4、完善三全德育机制,探究立德树人之路
我们以“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管理”三全德育理念为指导,依托“四育人”平台,强化组织、队伍和制度建设,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让班主任减轻负担,让学校充满青春与活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然,现在我校在职教发展上还存在着办学理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脱离实践等困境,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是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努力做好“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等五个对接。
二是管理体制。借鉴高校院系管理模式,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部,实行学校——专业部——班级的分级管理,把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下放到专业部,教务处、学工处转变到指导、协调、检查、研究上来。
三是师资队伍。由于我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技能教师比例成倒三七,技能教师严重不足。需要建立招聘机制,择优招聘专业教师;健全培训机制,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建立转型机制,实施转岗培训,实现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
四是课程设置。在学分制框架下,设置课程模块;开发、审核、设置和评价对接市场、服务经济、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合理确定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比例。
五是实训实践。实践是职教之本,要依托农村市场,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完善产学合作机制,坚持开放办学、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按照“学校实训室技能训练——项目实训仿真环境实践——工厂顶岗实习等基本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