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汇编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精选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1
一、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各单元复习目标与措施:
1、小数的乘法与除法:
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要重点复习计算中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复习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理解数量关系,运用运算定律、求结果的近似数,要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解题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处理运算结果。
2、简易方程:
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数,列出方程,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1)复习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
(2)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技能。
(3)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数量间最基本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多边形的面积:
重点复习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记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观察物体:
观察的物体以立体几何形体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空间想象等方式来辨认一个和多个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和相对位置。复习时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
5、可能性: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平原则。另外再补充相关练习对中位数等概念进行复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4)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不过,老师还有个本领:只说一个数对,就可能让一排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要不咱试试?
示(4,某)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某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某某)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某、某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某=1、2、3、4、5时,看来(某某)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3
一、复习内容:
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
二、复习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4、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画出看到的图形,能用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图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四、复习措施:
1、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类,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
识。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负担。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五、复习课时安排:
1、观察物体————1课时
2、因数和倍数——-—1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1课时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六、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确定班级的复习计划,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复习题的设计中要十分注意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可采用的一些形式:学生自己出题目练习,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去交流与合作。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建立一个优生与一个学困生结对的互帮小组,对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倍数与因数,分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图形的面积,可能性的大小。
1、数与代数:本期数的概念知识较多并且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倍数与因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概念,在单项练习中都能正确完成,一旦综合运用就比较困难。计算方面主要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及其混合运算。总的来说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都掌握较好,正确率也较高,但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错误较多,一部分同学简算的能力不强,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能把整数中的简便算法灵活的迁移到分数中。还有部分学生没有自觉约分的习惯,在混合运算中由于加减的分数多了通分出现的错误也较多。
2、空间与图形:本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推导,学生能有不同的转化方法进行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能计算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但是对图形面积以及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统计与概率:本期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发生的大小,学生掌握比较好,但是自己设计方案比较困难。
另外,学生对“鸡兔同笼”、“相遇问题”、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二、复习内容:
倍数与因数
(一)数与代数 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加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复习重难点:
1、复习重点:概念知识的灵活应用。
2、复习难点:
(1)提高异分母分数加减及混合运算的正确率,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2)灵活计算图形面积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
(3)利用“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区别数的概念中易混淆的问题以及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复习措施:
1、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渗透必要的复习方法、数学思想,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2、精心设计练习题,注重练习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做到练习适量、适度。
3、加强口算基础题目的练习和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减少计算的错误,增加练习的次数。
4、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习试卷,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习,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注重复习的反馈验收。
5、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分层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做基本练习,优异的学生尝试拔高练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6、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5
一、复习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等进一步的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二、复习重难点: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与用方程解应用题。
三、复习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方程及用方程解应用题。
3、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4、位置。
5、可能性。
6、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四、复习要求与做法:
1、根据教材的重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时,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然后着重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运算。注意出现一些判断题,检查学生对所学概念、法则理解得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复习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中括号和小括号的使用,然后着重通过具体题目进行练习。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保证每步正确,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注意随时使用简便方法。
4、复习多边形面积时,不要只背公式和计算习题,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是怎样得来的。才能使学生正确无误的记住和应用这些公式。
5、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一些特殊的写法。
6、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通过具体的题目,既能按照一般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又能根据题里已知条件间的特殊数量关系选用简便方法解答。有些题还可以通过改条件、改问题再让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五、复习措施
1、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采用“看、读、想、练、说、评”的方法进行复习。看,看课文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词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单元心中有数。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说,对于练习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
2、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习
针对逐单元复习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多练精讲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做综合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做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不足,采取个别有针对性的复习。
4、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习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复习和集中复习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习。让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后面。
六、复习时间与内容安排:
时间
复习内容
第1周
计算简易方程位置
第2周
多边形面积计算植树问题
第3周
综合复习期末检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6
一、复习目的:
通过把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和其他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全面到达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二、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与交通”、“尝试与猜测”:“数学与生活”三个综合应用内容,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能进一步认识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三、复习时间:
1月5日——1月20日
四、复习措施:
1、本册教材中章节较多,因此必须注意要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复习方式。
2、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整理总结,给他们一些稍难的习题做,使他们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程度稍差的学生,则要帮助他们把主要的内容掌握好,使他们都能到达基本的要求。
3、精选习题,给学生练习的习题必须有针对性,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五、复习安排:
1月5日—1月10日:以书本总复习为基础,进行知识梳理。
1月11日—1月15日:组织学生复习竞赛,穿插测验考试。
1月16日—1月20日:重点对差生和疑难题目进行查漏补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参考书为指导,以第九册教材内容为依据,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习。
二、复习目的
1、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相关知识点及目标达成策略
1、能用相应的计算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规律,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一一对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2、突出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与整数相应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提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1)复习小数四则计算的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3)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关键。
(4)加强口算、估算与计算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估算的意识。
(5)加强学生运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的能力。
(6)注意小数计算与计算的联系,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计算的意义。
3、加强平面图形的复习,提高学生看图解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复习好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公式、公式推倒及有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加强辨别数量关系,进一步知道能用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相关的题目。
(3)注意解法的区别与联系,灵活地选用解法。
四、采取措施
进一步改进复习练习的设计,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
(1)练习设计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并注意加强思维的训练。
(2)练习设计要精当,选典型题,以点带面,辐射复习,不搞题海战,争取以少胜多,减轻学生的负担。
(3)加强对新旧知识理解的变式练习,明确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
(4)练习设计要明确重点,突出关键,具有针对性。
五、复习方法:
先按单元复习(结合分类复习)然后进行综合测试。
六、复习时间:12月29日----1月17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的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里是第一列,哪里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的位置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师引导: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五、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 左一右
横排一行 前一后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生: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字表示什么?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导入:(出示如下示意图)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可数对的知识,先来看下面的示意图,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所在的位置。
指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0页“动物园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比较它和刚才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O。
(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
指生回答:大门(3,O)。
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
大象馆(1,4)、猴山(2,2)、大门(3,O)、熊猫馆(3,5)、海洋馆(6,4)。
2.指生到黑板指一指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O,3)、狮虎山(4,3)。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
引导学生回答:飞禽馆(1,1)是在第1列第1行,猩猩馆是(1,3)在第1列第3行,狮虎山是(4,3)在第4列第3行。
3.拓展延伸。
(l)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并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大象馆和飞禽馆在同一列,它们的数对第一个数相同;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同一行,它们的数对第二个数相同。
师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2)质疑:如果用(某,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小组交流,并指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4.找生活中的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十字绣、围棋棋盘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自主完成,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五、作业:P21~22练习五第3、4、6题。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山(2,2) 大象馆(1,4) 大门(3,O)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
3、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感受“变”和“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6分钟左右)
1、长方形面积怎么算?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出示PPT,引导观察。
观察例1,说说自己的想法。
转化前后,什么没有变?
3、交流例2,你是怎么转化?
预设:①沿着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②沿着高剪出一个梯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组织交流,转化的方法。强调:沿着高剪。
二、自学例3(16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3的PPT
导入:例3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或数出它的底、高分别是多少,填在表格中。
出示表格以及平行四边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刚才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
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④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2、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h
⑤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练习(10分钟左右)
(1)适应练习
第8页练一练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1——5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第1题:抓住等底等高来画。
第5题:周长没有变,面积变小了。因为高变短了。
(3)创编练习
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周长是78cm,以CD为底时它的高是18cm,有BC是24cm,求它的面积?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相等的,求到CD的长,那么面积也求到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5分钟左右)
交流例4:
1、一虚一实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底是多少?高是多少?
2、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怎么列式的?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三角形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5的PPT
导入:例5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底和高,填在表格中。
出示表格以及三角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
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④同桌相互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h÷2
⑤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集体交流。
三、练习(8分钟左右)
(1)适应练习
第10页练一练。
分别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不要忘记除以2。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6—9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第7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3,所以这三角形的面积是34÷2
(3)创编练习
一个三角形的底长6m,如果底延长2米,那么面积增加1平方米,求原来三
角形的面积?
(4)介绍“你知道吗?”(4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学生交流“半广以乘正从”的理解
动态演示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研究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3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预设8分钟)
1、计算练习。(第10题)
2512÷2 1228÷2
25(12÷2) 122(8÷2)
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
2.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提醒:第二幅图,你为什么会上当?怎么改就可以了?
→点拨: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3、量一量、再计算。
(1)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第12题)
(2)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第15题)
提示:量的时候要量哪些数据?(取整厘米数)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组长分工,1人负责把红领巾的边拉直,1人度量,1人记录。
(2)想一想,可以怎样量出红领巾的高?
(3)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小组围绕导学单展开测量活动,再算出红领巾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 优化结构(预设11分钟)
1、画一画。(第11题)
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一个格子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画完后请把底和高的长度标出来。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底和高的乘积应该是多少?
2、汇报交流画法。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总结写出公式,加以还原: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高=三角形的面积2
=92
=18
提醒:分析学生列举的几种方法。
(1)注意有序思考。
(2)注意特殊形状:底2厘米 ,高9厘米;底1厘米 ,高18厘米 (横着画)
2、说一说。(第16、17题)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
交流内容
1、 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点拨方法和解答疑惑。
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的方法。
补充:还可以把每个涂色三角形进行分割,也能证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引导:1、求出底和高。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相当于求谁的面积?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预设10分钟)
练习单(练习时间8分钟)
第一关:选择题
(1)两个( )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面积相等 B、完全一样 C、等底等高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分米,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A、6 B、3 C、12
第二关:生活中的数学
1、(1)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生产鲜花多少枝?(第13题)
(2)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如果每5平方米种一棵树,这块地共可种树多少棵?
总结:第1组中的两道题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解答时都是要先算什么?
接下去为什么用的方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什么?
2、李大伯家有一块梯形菜地,分别种了黄瓜和辣椒,你能算出黄瓜和辣椒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吗?(第14题)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第三关:智力冲浪
思考题。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4课时 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预设3分钟)
1、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拿出昨天晚上自己剪的梯形,同桌间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6。
(预设17分钟)
1.自学。(预设5分钟)
导学单:
(1)你能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如何做?
(2)小组交流。
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组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总结出:转化是计算梯形面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自学例7。
自学
导学单:(预设12分钟)
(1)结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 ( )来求面积。
(2)拿出昨晚剪的两个图形,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填一填,再思考: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d)小组交流。
点拨:
(1)你是怎样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与( )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
梯形面积=平形四边形面积÷2
=( )高÷2
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
字母公式:s=(a+b)h÷2
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2”能少吗?为什么?
四、练习(预设14分钟)
1、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单位:cm)
教师提供课堂分层练习单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想一想,填一填、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
厘米。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涂色梯形的面积是( )。
第2题,提问:涂色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
第3题,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4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指一指,图中的物体的“横截面”具体在哪里?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5课时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平方米和公顷的单位转换。
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揭示课题(2分钟)
1、学生回忆面积单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一些面积单位,谁能把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比划面积单位大小
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4、学生看图,认识公顷。
先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个面积单位?
公顷也是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公顷”。
关于公顷,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5、学生自由回答。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20分钟)
1、初步认识“公顷”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翻到第16页,自己到书上先去找一找答案,找到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1)对照导学单尝试学习。
(2)通过学习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3)那么100米有多长呢?谁能结合实际说一说?、
(4)老师也找了一下,发现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大约长100米,以我们的新教学楼为边长,围一个正方形,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闭上眼睛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5)那么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学生根据导学单,快乐自学导学单
A. 自学书上16页相关内容
B. 学完后与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②全班交流,明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③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借助教学楼初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
⑤学生通过计算100100=10000平方米,明确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平方米有多大
推想:( )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2)学生亲身感知1公顷的大小
课前我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下面,让我们到校园里去感受一下1公顷的实际大小。
多媒体出示:
(1)我们学校前操场长约95米,宽约 25米,面积大约 2370 平方米。大约( )个前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1公顷。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找一找,完成在练习纸上。
(2)我们教室的长约 9米,宽约7米,面积大约63平方米。大约( )个教
室的面积是1公顷。
3、自主研究,加深认识
(1)学生合作完成练习:
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2个同学,1公顷的面积大约可以站( )个同学。
2个课桌面约1平方米,1公顷约有( )个课桌面拼成。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1公顷的面积大约需( )个同学手拉手围成。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10平方米,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辆。
(2)学生自由描述1公顷的大小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1公顷的大小了吗?
(3)完成“练一练”
三、分层作业,内化提高。(8分钟)
完成19页第10-13题。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巡视,学生完成后,有针对性地评讲。
四、当堂反馈,总结反思。(10分钟)
1、学生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多媒体出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亩”做单位计算方法是:先用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1步=5尺),计算它的积,然后除以240,就得到亩数,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3、拓展题
开发商广告
小区简介
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2公顷,其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8公顷,绿化面积达5公顷。……
小明他们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5幢。小明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宽约10米。请你帮小明一起算一算,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6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 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作业,揭示课题(2分钟)
1、交流预习作业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二、目标驱动,分层探究(20分钟)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平方千米”
2、探究1平方千米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导学要点:
猜一猜1平方千米和1公顷,哪个大?说说为什么?
指出: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那么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学习材料自学、交流探究成果。
板书: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导学单:
(1)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你能用米作单位,来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合多少公顷?
(2)1平方千米=( )平方米=( )公顷
小结:1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 ),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
3、完成书本P17练一练。
自由读书本例9中的资料,了解平方千米的运用。
补充: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我们的家乡海门的面积约有1002平方千米。
介绍足球场面积。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10分钟)
1、单位换算
30平方千米=( )公顷
6000公顷=( )平方千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400公顷=( )平方千米
=( )平方米
2、完成练习三第14、15题
3、完成练习三第16、17题
校对,汇报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熟练应用公式计算面积。
2.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公式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分钟)
昨天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今天我们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复习铺垫。(4分钟)
回忆并口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导学要点: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的和,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整体练习。(25分钟)
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收集错题。
1、完成数学书本18页第4题。
2、完成数学书本18页第5题。
注意:测量结果一般取整厘米数。
3、完成数学书本18、19页第6、7、题。
求多少棵白菜的思维过程是总面积÷每棵白菜的面积。
4、完成数学书本19页第8题。
看看谁能想出两种方法解决。
该模型尾翼是两个怎样的梯形组成的?可以先求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直接求出这两个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完成数学书本19页第9题。
你是如何知道三角形的底是多少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8课时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 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 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9课时 组合图形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4.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组合及分解的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回顾。
导学要点:
引导说说什么是组合图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⑴分割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分别求出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⑵添补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看作是从一个简单图形中减去几个简单的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差。
2、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
二、分层练习,共同发展。
1、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小组合作将图形分一分、补一补,说说每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导小组合作准备将组合图形割补成怎样的图形?
(2)小组合作完成至少一种面积计算方法。
引导说说分成的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多种方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独立完成作业P23~24,集体交流。
(1)练习四第4题
点拨:
分: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补:正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练习四第5题
辅导学生不规则图形分成的两个不同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是多少米?高是多少米?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四第6题
提示:平均每公顷收小麦的吨数=共收小麦的吨数÷组合图形的面积
(4)练习四第7题
提示:(1)门的油漆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
(2)要油漆的面积=10扇门的面积每平方米的费用
三、实践活动,拓展提高
1、思考:计算中队旗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在小组中讨论用“分”还是“补”的方法?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涉及到的数据是哪些?
2、思考:计算中队旗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指导学生需要测量哪些重要的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
3、实践:测量相关数据。
辅导动手测量的方法。
4、计算:小组合作计算中队旗的面积。
提示:数据保留整数。
5、交流:全班交流数据,总结成败的原因。
引导不同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10课时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2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75%以上。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不同估计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导入: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有办法知道下列图形的面积吗?
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图形面积的?数方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11 (15分钟左右)
1、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点拨:可以先数出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个数。
2、自学。
导入:你准备怎样估计?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不同的估计方法。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把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分成几类?
如何明显地区分开来?
2.有顺序地数出整格的个数,不满整格的如何处理呢?可以阅读数学书第22
页卡通的方法。
3.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数法。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如何区分整格和不满整格的?
2、不满整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3.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导学要点:
(1)把整格和半格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避免重复和遗漏。
(2)不满整格的可以全部看成半格计算;或者先数整格的个数,再把不满整格的也看成整格,数出一共有多少格。
(3)有顺序地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全班交流
交流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理解估计面积在一个范围内的合理性。
点拨:这个湖泊的面积大于多少公顷而且小于多少公顷?就是指面积大于整格数而且小于所有的格子数。
三、练习(12分钟左右)
(1)基础练习
练一练第1题
点拨:树叶上对称的,可以只数树叶的一半。
(2)针对性练习
练一练第2题、练习四第9题
提示: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上画手掌的轮廓或树叶的轮廓。
(3)数学阅读
第24页的你知道吗
拓宽: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分。
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15亩,1亩=10000÷15≈667平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11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清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相互联系,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多边形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回顾梳理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主整理的习惯,在练习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体验数学的奇妙,进一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各种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
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预设8分钟)
知识整理单(8分钟)
(一)快速阅读书本第几页到第几页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 (2) (3)
(二)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1) (2) (3)
(三)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
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完成整理。
二、集体梳理重难点(10分钟左右)
1、各组被推荐的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整理方式和内容。
导学要点:根据学生整理的知识点,在黑板上系统梳理。
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相同:转化。
不同:推导平行四边形时用的是平移。而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是把2个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中都有“÷2”。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练习与应用”第2题。
按照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列式计算,注意计算正确率和单位名称。
2、比较练习第25第1题。
(1)看长方形,分别数出长和宽,并算出面积。 再看平行四边形,说出底和高。算出面积后,与图1比较两个面积有什么关系。说说如果不计算,你能知道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在点子图上,不必用尺量,一格就代表一个单位长度。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得出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面积。
与图2面积比一比,有什么关系?
在平行四边形中添一条线,观察是否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如图3的三角形。感受“一半”。
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标出图4中的关键数据,并列式计算。与图1面积比一比,有怎样的关系?
把图1添上一条线,分成完全相等的如图四的图形。感受“一半”。
比较梯形与长方形或者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得出等底等高的梯形的面积是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比比三角形和梯形的关键数据和面积有怎样关系。
比较三角形与梯形。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相等。
(5)把得出的各种平面图形大小关系对照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梯形下底没有直接告诉,要先求出来。
3、综合练习
学生先独立计算“练习与应用”第3题。
再进行交流。
计算后组织交流。要使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相等,怎样确定底和高?三角形的底和高呢?梯形呢?
4、提高题:把下面的任意三角形ABC平均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份。
画出一条边上的四等分点,再与对角的顶点连接。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分步进行(先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把这两个三角形对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12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在比较和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常见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2、 通过多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领悟各个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
3、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画出符合要求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本节课所练习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心理上调节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一些练习(揭题),希望通过练习同学们能更熟练灵活地应用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整体先练,小组评议(预设15分钟)
自主学习单:
1、学生各自整体练习4~9题,并将有疑问、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在组长的组织下依次展示自己的作业。
3、组长确定哪些题组内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哪些题还存在分歧,准备下一环节提问。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
三、提出问题,分析解疑(预设10分钟)
1、组内派代表提问。
2、学生之间相互解答同学的提问。
并根据交流的情况订正和完善自己的练习。
第4、5题,先算出一个图形的面积,再计算。
第7题,图1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组合图形,可以分别算出面积后相加。 图2也是两个图形的组合,但要从长方形里减去三角形的面积。
第8题,注意把长度单位化成“米”再计算。算出面积后再分别转换成用“公顷”“平方千米”做单位的数。
第9题,在计算草坪面积时,把左右两块草坪拼成一个没有小路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3、创编练习
(1)下面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甲( )乙。
A、大于 B、小于 C、相等 D、无法确定
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长与宽的乘积是相等的,所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扩大6倍,高缩小2倍,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A、扩大6倍 B、缩小2倍 C、面积不变 D、扩大3倍
可以自己确定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算出变化前、后的面积进行比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13课时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横截面呈梯形的钢管堆中钢管根数的计算方法,能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测量并计算有关物体表面的面积。
2、启发学生能联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出钢管根数的计算方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加以巩固。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横截面呈梯形的钢管堆中钢管的根数,以及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规律的探索以及从直观的数学问题抽象到等差数列的探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8分钟)
1、计算下面表格中平面图形的面积。
汇报交流。
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碰到单位不统一的怎么办?
2、交流书本P27第10题。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长也可以看作它的底长,这样就可以算出它的面积。
二、探索与实践(15分钟)
1、出示自主学习单:
(1)先试着估计自己教室地面的面积。
(2)再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3)估计多少个教室地面的总面积大约是1公顷。
观察时,应估计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估计教室的地面面积。
测量时,指导学生分工负责,分别量出教室的长和宽,算出一个教室的面积,再估计。
2、出示自主学习单:
(1)分组活动,按照第12题的要求把20本练习本摞成一个长方体,量出前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面积。
(2)把这摞练习本均匀地斜放,使前面变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量出相关数据,计算面积。
(3)小组讨论:两次测量计算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练习本斜放时一定要均匀,形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两次测量前的图形变了,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度没变,所以面积相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自主学习单:
1、分别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表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如何求实物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2、合作测量出这些数据
3、分别求出自己的实物的面积。
4、同桌互相交换,验算。
学生活动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的结果。
四、评价与反思
1、先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之间郑重的涂上颜色,对之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互相对之间的评价做一些交流。
五、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主动去解决。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理解,也可以参考本单元第10页中“你知道吗”介绍
方法,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14课时 校园绿地面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开展查找资料、实际测量、整理数据、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相关面积计算的理解。
2、使学生通过参与事前规划、事中合作、事后反思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开展查找资料、实际测量、整理数据、分析讨论等活动。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确定需要测量的具体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导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二、提出问题(10分钟左右)
1、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思考后小组商讨办法。
出示教材中的问题。
导入:要知道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需要收集那些数据?可以怎样收集数据?
2、小组制定方案。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你们组要测量哪几个绿地的面积?
2、要知道这些绿地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3、制定校园绿地面积测量记录表。
点拨:了解校园分布情况,制定测量和统计校园绿地面积的方案,在全班交流。
提示:注意小组分工,把校园绿地面积分配到各个小组。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自己小组测量的绿地的形状,需要测量的数据。
2、教师和学生约定:成排树木的占地面积按总长度2计算,单棵树木的占地面积按每棵2平方米计算。
3、测量记录表如何设计的?
导学要点:
(1)绿地的分配
(2)小组分工:测量人、记录人、数据核实人、计算人。
三、实地测量(16分钟)
1、学生拿着记录表实地测量
教师巡视,解决学生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四、汇总分析(8分钟)
1、根据测量结果填写数学书第29页的统计表。
2、交流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