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与练习题与高二政治复习方法》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学习目标】——导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导学流程】
一、基础梳理——思
速读课本P66-70内容,迅速完成以下自学问题,并用双色笔做好记录,背诵重点:
1、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和地位分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作用、地位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3、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是什么?
4、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6、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7、如何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力量?
二、合作探究——议、展、评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地域文化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
(2)不同区域文化走向趋同/从差异走向同一。( )
(3)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
(4)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
(5)兼收并蓄就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
(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5年11月13日,首届红河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开幕式分《云上梯田》《七彩云霞》《哀牢情怀》三个篇章,最后,晚会在尾声《歌舞红河》中落下帷幕,观众沉浸在这片土地绵长醇厚的历史文化中。第一篇章中,彝族舞蹈《踩云彩》首先惊艳亮相,曲悠扬,舞姿美。哈尼族舞蹈《白鹇姑娘》《捉泥鳅》、彝族舞蹈《栽秧鼓舞》相继精彩呈现……一个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活泼风趣的唱词,优美动听的曲调,婀娜轻盈的舞步……在展示民族风情与多彩文化的同时,把红河州的地方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彝族歌曲《金鸟银鸟飞起来》拉开第二篇章的序幕。紧接着,杨舞表演的《雀之灵》,扎西顿珠的独唱《川藏行》和其与母亲一起合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把晚会推上高潮。
在第三篇章里,彝族舞蹈《跳烟盒》、哈尼族舞剧《诺玛阿美》片段、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让观众尽情体味到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魅力。据介绍,从2015年起,红河州将每两年举办一届“红河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红河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国际性,在红河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文化平台。
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特征的。
三、课堂训练——检
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决定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日日清】——清
1.课后完成“分层训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础自测部分。
2.下节课堂上完成“状元之路新课标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部分。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基础目标
(1)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2)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3)运用;能结合实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道理;能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能用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2、能力发展目标
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进一步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等,这既可以理解为方法论,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悟。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即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2、学习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因为它容易与下一框内容即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相混淆。
三、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自己联系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本框内容,了解基础知识要点,明确和把握主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然后在老师有针对性的启发、点拨、引导下,进一步归纳、总结和升华,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学习思路
1、问题引领,走进新知识
(1)搜集并思考问题:
①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在著名战役—辽沈战役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②你看到或听到的学校里的各种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③作为学生,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一些矛盾中,主要矛盾是什么?我国是如何处理的?
(2)思考导学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有自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回答提示:要把事情办好,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2、自学导引 (揭示知识要点,把握知识主干)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背景材料:从目前来看,“三农”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是:农村发展滞后,农业难以增效,农民收入增幅减缓。近七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连续七次提出“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可见,“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三农”工作的中心是农民增收。不能以城市繁荣掩盖农村一些地方的贫穷,也不能用少数人的增收掩盖局地方农民的减收。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大多数低于平均数,对这个现实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比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较高的全方位的关于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文件。涵盖了降低农业税税率、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支持主产区农业土地开发等诸多政策。尽管农民增收问题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但中国政府选择了知难而上。
在上述材料中请找出什么是主要矛盾? 哪些是次要矛盾?(回答: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三农”是主要矛盾;对于“三农”来说,农民增收是主要矛盾。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来说,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对于“三农”来说,农民是主要矛盾,农村和农业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注意: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数量比例是1比多或1比1的关系。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第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请自己举例说明)(略)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另一种情形是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请分别举例说明以上两种情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