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化学 > 化学高考反应速率与平衡知识正文

《化学高考反应速率与平衡知识》

时间: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是考生跨入高三后基础能力过关时期,这一轮的复习十分重要,目的是将我们学过的化学基础知识梳理和归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高考反应速率平衡的关键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目录

化学高考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关键词

高考化学胶体知识

必考知识点

化学高考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关键词

第一片:外因对速率的影响

加加减减,同增同减

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相关物质的浓度改变表示,其决定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常考的影响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具体影响可概括为:加加减减,同增同减。其含义是:四个因素中有一个增加,速率加快(增大压强时,需有气体参加反应,且引起浓度的增加)、减小一个,则速率减慢;对可逆反应说,正反应、逆反应速率,一定是同时增加或同时减慢,不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只能因为增加或减慢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平衡的移动。

第二片:平衡标志

同边比异,异边比同

1.平衡的根本原因,也是平衡标志的实质是V正=V逆。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或不同物质间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注意:反应物间或生成物间一个是V正,另一个必须为V逆;反应物和生成物对比时,必须同为V正或V逆,即:同边比异,异边比同。延伸对比还包括:物质的量、浓度、断键及成键、热量等等。

2.绝对量为不变的定值,一定的平衡状态,如:反应体系的温度、颜色(颜色改变平衡不一定移动),各物质的分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及它们的百分含量,浓度,分压,转化率、产率不变时。

3.相对量不变时要看具体情况:对都是气体且前后不相等的反应,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分子总数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变,恒容条件下的压强不变,恒压条件下的密度不变,一定是平衡状态。若有固体或液体的参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若反应C(s)+H2O(g)CO(g)+H2(g)的平均分子量不再变化,就是平衡状态,但是对反应CaCO3(s) CaO(s)+CO2(g)就不是平衡状态。

第三片:相关计算

三段式

该部分的计算,通常都要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在相关物质的下面列出其对应的三个浓度(切勿用物质的量,以免忽略了反应体系的体积,往往是2L),这三个浓度依次是起始、转化、平衡,即通常说的三段式;写出这些后,速率、转化率、百分含量、平衡常数的求算一目了然。(气体的平均密度及平均分子量很少定量求算)。

第四片:图像综合

面→线→点、先拐先平数值大

图像问题是该部分的重点,通常考识图、用图、绘图三种情况,现重点讨论识图:一定要注意“三看”:

1.看面:首先看题给图像的象限,一般情况下只给在第一象限,如果是在第四或其他象限,一定是解题的突破点;认清纵、横坐标的表示量。

2.看线:这是做题的重点,要先看清楚所给图线的物理含义,再看相关图线的变化趋势及幅度,有时还要借助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进行判定。

3.看点:这是做题的关键,要确认涉及图线上的关键点说明的问题,包括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交叉点、转折点(拐点)等等。如通常情况下,谁先出现拐点,谁先达到平衡,其所代表的物理量就最大,即:先拐先平数值大。

第五片:平衡移动规律

勒夏特列原理

即平衡移动原理原理,适用所有平衡问题,其实质是: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如升高温度,平衡就向温度降低的方向(即吸热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就向正向(减小反应物浓度)移动,我们可以形象的称其为:劫富济贫;其他条件(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的改变引起的平衡移动均如此。

第六片:等效平衡

一边倒

等效平衡是该部分的难点,其含义是:相同条件下的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反应是从正向或逆向开始,最终都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基于此,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可以将不同情况下的投料情况,按照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换算,即一边倒,然后和第一次投料对比即可。如:

将zmol的氨气完全倒过去,在恒温、恒压下只要,就是等效平衡;在恒温、恒容下只有,同时时,才是等效平衡。

若是反应

则无论恒温、恒压下或恒温、恒容下,,都是等效平衡状态。至于此类问题的转化率、平衡常数、压强关系、热量、移动方向等等的判定和计算,都不是太困难。

〈〈〈返回目录

高考化学胶体知识

1.概念: 分散质直径在1至100nm的分散系。(注意:不是半径;不一定是液态)

2.鉴别:丁达尔现象(和溶液的鉴别,不能用于和浊液)

3.分离: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分离是过滤;溶液和胶体的分离是渗析(用品:半透膜)

4.性质:

⑴具有丁达尔现象(胶粒较大,对光有散射作用→浊液也有)

⑵布朗运动(胶粒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

⑶电泳现象[胶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带电粒子而带电荷(注意:是胶粒带电荷,不是胶体带电荷)→胶体稳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⑷聚沉→当受热、遇相反电荷胶粒或加入电解质等时,胶粒结合成更大颗粒,而沉降下来。

5.制备:通常只需要掌握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⑴操作: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加热至红褐色。

⑵方程式:

⑶注意:①H2O后面注明“沸水”,②方程式用“=”而不是通常水解的“ ”,③Fe(OH)3后面注明“胶体”,不用“↓”,④HCl后面不用“↑”,⑤反应条件是“△”。

6.应用:

⑴分散系的鉴别,⑵血液透析,⑶静电除尘,⑷明矾、铁盐净水,⑸三角洲的形成,⑹盐卤点豆腐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