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明清史备考指导:巧用地理思维 妙解历史综合题》
人类社会所有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这也正是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所说的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地缘因素。针对近年高考文综卷中融入地理知识的历史综合题,笔者浅谈如何运用地理思维进行破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历史明、清史(***战争以前)备考指导
清时期的内容在高考命题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十年高考中仅材料题和问答题就有近10道,至于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就更多了。命题意向多体现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及其与文化的联系,各类知识重复率高,考察视野开阔,中外联系较强。本单元应当是高考的重点。鉴于此,本单元在以后的高考中的比重不会降低。其中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统一的多民族的发展和巩固、明清对外关系和中西全方位的比较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是高考复习和考查的重点。
时代特征
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疆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空前巩固。这也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其间两朝初期虽都有过强盛局面,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总趋势,这种衰变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阶级矛盾、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诸方面。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对外关系方面,虽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中外差距拉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文艺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主干知识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改革赋役制度;经济发展的表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商业繁荣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措施;台湾有关的史实;郑和下西洋;文化的特点、成就及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中西科技、思想的比较;西学东渐。
知识整合及重点知识挖掘
1.资本主义萌芽与哪些经济现象有关?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明清时期,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3.清朝建立以前,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收税的依据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而是收税的形式从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发生在唐朝,第二次发生在什么朝代?简述产生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赋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什么趋势。
4.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5.早期西学东渐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一个新阶段,为什么?产生什么积极影响?但西学东渐很快衰落下去,又有何消极影响?
6.试以明末清初为例,概括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同时期的西欧相比有何不足之处并扼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7.清朝中期至***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试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概括其主要特征,并用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8.明清时期,在农业和农村出现什么新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各产生什么影响?
9.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巧用地理思维 妙解历史综合题
一、利用地理因素中的时间规律性来判定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性
在文科综合测试下,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界的时间规律性来判定有关史地综合题中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性。
例1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2000全国文综试题) ( )
A、避开倭寇的活动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D、利用季风
例2当时(元代)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柬埔寨)的较佳时间是(2004全国文综试题) ( )
A、1112月B、34月C、56月D、78月
解析:本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而各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迷惑考生,是一种较好的史地综合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而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无论是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还是元代前往柬埔寨,都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中,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自然规律,以便于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来选择时间的。故正确答案为D和A。另如,2003年全国文综卷中第40题的第(2)问: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此题也属于这类利用地理思维来解答历史试题的综合题。
二、利用地理因素中的交通特点来判定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区域范围
人类社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中进行的,其活动的空间范围程度,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就会扩大活动区域,反之就会缩小。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地理知识中的交通环境特点来分析历史上某一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状况,提高解答综合试题的能力。
例3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2002全国文综试题) ( )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解析: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就会扩大活动区域,反之就会缩小。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如本题,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联连,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C。另如,2001年文综卷第41题第(1)问中的A地区(几内亚湾的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时殖民区域扩大的限制。也属于此类综合题。
三、利用地理因素中的特定地理特性来判定人类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中的地带性差异,不仅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
例4一位宋代人描述他所经过处,说其地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人们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气候则盛夏如中国十月,所以皆以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解衣)。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他看到的是人的生活。 ( )
A、契丹B、女真C、大理D、西夏
解析:这是一道较好的史地综合题,既考查了历史思维,又考查了地理思维。本题通过宋代给出了历史时间范围,并对应地给出四个同时代的备选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题干给出的地理特性(土多林木及盛夏如中国十月)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农耕、木屋和厚皮毛衣服)准确地判定出它是我国的东北地区,而宋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主要是女真人,故正确的选项为B。
四、利用地理物质资源的某些特性分析人类生产生活对其利用的原因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人类对这些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这些物质资源的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所以我们通过对某些地理物质资源特性的分析,来判定人类对其利用的原因。
例5从巴黎凡尔赛宫典型的法国式花园的照片(照片略)看,照片近景部分的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2003上海文综试题) ( )
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防火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就地取材
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行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解析:本题就是典型的人类对地理物质资源的利用型试题。作为自然物质资源的细砂石,其具有较强的透水下渗性,因而,用其铺地可以防止雨水聚积而造成的交通问题,故能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因此,正确选项为A。
五、利用现今地理环境中的某些特性来分析古代某些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
地理环境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在很长的时期内无论古代的地理环境还是现代的地理环境,除局部的小变化外,其主体是长期没有太大变化的,正因如此,我们在分析古代地理状况的时候,可用现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或方法去分析和解决。
例6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黄河中游地区)经常泛滥的原因。 (2002文综试题) ( )
解析:如本题,其题设问的是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这在历史教材中是没有丝毫讲述的,但我们如果用现代的地理知识或方法去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挟大量的泥沙,进入中游后,由于水势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且黄河所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有暴雨,易成泛滥。古今黄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代的原因也应是古代的原因,所以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在文科综合测试中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是可以相互迁移和运用的,在学习时,可依据史地两学科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定能更好地提高文科综合备考复习的效果和试题解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