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的会考知识点总结》
世界一流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表意识大三万倍”。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小编整理了高三历史学的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学的会考知识点总结1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_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_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_中_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高三历史学的会考知识点总结2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观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南宋:陆九渊,观点: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明朝: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高三历史学的会考知识点总结3
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归纳(二)
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高三历史学的会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