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物理 >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正文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时间: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梦想,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梦想飞扬!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一

  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4.1牛顿第一定律 学科 物理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在全章导入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教学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本节课从力和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通过随堂实验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伽利略理想实验,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惯性概念,同时讨论了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这节课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

  教育技术标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⑴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⑵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⑴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⑵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4.1-1 理解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4.1-2 掌握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4.1-3 掌握 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及理解其内在涵义 4.1-4 掌握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 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通过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 主要通过动手实验和教师分析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 通过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视屏,动手实验让学生逐步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及其观点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4.1-1 理解 课件 历史的回顾 B,D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错误的 5分钟 自制 4.1-2 掌握 课件,模型,演示 理想伽利略实验D B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15分钟 网上下载 4.1-3 掌握 课件,视频 牛顿第一定律 D,J F 是实验定律,有两个方面的深层涵义 10分钟 自制4.1-4 掌握 课件,图片, 惯性与质量 G, K D 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10分钟 网上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 §4.1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伽利略的观点

  3.笛卡儿的观点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说明: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3.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三、惯性与质量

  1、定义: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四、课堂练习

  五、小节

  ? ?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1)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理想性,并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在运动中只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惯性: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劳动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高空滑雪,对惯性的利害了解,以及认识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教学中采用实例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等。学具:生和熟的鸡蛋,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等。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

  新课 (展示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生熟两个鸡蛋在光滑桌面上转动,并迅速按住鸡蛋再放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果。

  2.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木块感受:轻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就停止运动;

  教师提问: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

  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并思考两种鸡蛋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动手实验:用力推木块,木块才运动,撤去力,木块就会停止运动思考原因。

  (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

  1.同意。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说明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2.不同意。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本节课先从学生的生活和身边事例的实际情景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理现象,从生活体验和现象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到底谁的观点更准确。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对问题进行表达的能力。新课

  教学 一、?历史的回顾

  介绍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观点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别研究,验证自己的观点。考虑从两方面入手: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播放冰壶视频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先做完的组可先讨论你的实验结果,也可参观其他

  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并说明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

  激发矛盾:两个实验,两种现象

  引导学生:抓住矛盾,进行对比分析,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指出学生原有错误认识也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力才有运动,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出

  结论:

  木块或小车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

  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问: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摩擦很小,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设计方案、选择器材、动手做实验

  方案一:

  (1)轻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就停止运动

  (2)用力猛推木块,撤去推力后,木块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3)在木块下面垫上

  几根铅笔(或者玻璃棒),用力推木块,当推力撤去后,木块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而且比(2)中的滑得更远;

  方案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⑶、用小球代替小车,让它从同一高度滑下斜面,分别在毛巾、木板,玻璃三个水平接触面上运动

  积极主动地做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表:

  学生代表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毛巾

  粗布条

  光滑木版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抓住矛盾、对比前后实验,明白摩擦力是关键,纠正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

  结合方案一、二中的第(2)步和第(3)步,对比发现,摩擦越小,滚动距离越远。

  学生思考并发言。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二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在讲台上放一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投影)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轨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刻度尺、斜槽。设计实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投影)

  〖学生活动〗: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教师活动〗: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投影)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在轨道上放毛巾,使斜槽和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使斜槽和轨道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C、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现象: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结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投影)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

  〖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4、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三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

  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逻辑的推理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亮度,理解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加俐略理想实验中的逻辑思维提炼,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根据文字表述挖掘其隐含的物理意义(定律的内含和外延)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可使学生在透彻理解物理定律时起到引导作用。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直觉认识错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发,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讲清教材的重难点,本课堂主要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总结来激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到科学思维与实验验证这两种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

  【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经具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从机械的回答转变为主动地提问,从学会转变为回学。我主要采取的学法指导有:思考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具】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气垫导轨、鸡蛋、水杯(含有食盐水)、木块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块石头,用力才能移动它;马不拉车,车就不懂,是不是有力才有运动,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曾经困扰了人们近两千年,并由此引发了科学史上一场意义深远、影响影响广泛的思想革命,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此情景源于学生的生活,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教学中。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力撤物不停。

  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下他的操作过程及看到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其他的实例来说明。

  如:蹬一段时间自行车后停止蹬车,自行车还会滑行一段距离;在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要运动一段距离后

  才停止运动;空中飞行的飞机制动后仍然还会向前滑翔;射出枪膛的子弹等等。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里?下面用小球来做个对比实验。

  实验探究:

  A.使斜槽下端与桌子上铺好的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毛巾上滚动的距离;

  B.使斜槽下端直接与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桌面上滚动的距离;

  C.使斜槽下端与桌面上的玻璃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滚下,标出小球在玻璃板上滚动的距离。

  结论:运动小球停下来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设疑:若接触面光滑到无摩擦,小球会怎样运动?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若无摩擦力,运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求分别演示以下效果:

  A.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B.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自由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渐远;

  把另一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么,就会一直滚下去;

  C.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下面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利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伽利略的观点;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综上所述,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设疑: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受力但合力为零可看做不受力。

  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

2.高一物理必修1牛顿运动定律习题

3.创新思维培训学习心得

4.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5.创新思维的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6.高中物理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7.高中物理年终教学工作总结5篇精选

8.高中物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9.高中物理教师工作述职总结优秀范文

10.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