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训练要积累许多的素材,在写作时才能有理有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_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 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 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 流传最广的 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 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 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 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__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 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 反抗思想统制
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陈寅恪纪念王国 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 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 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 80 多岁,年老多病, 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 15 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 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
2. 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不。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
【适用话题】 典范、 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 老当益壮、 站在巨人的肩上、 活着的意义、 人生的作业、 要勇于说 不
【素材五】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逝世后,其弟梅贻宝含泪回忆说:五哥长我 11岁,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在纪念九一 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面对东北地图变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之。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在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多维解读 1. 大楼与大师大学有了一流的豪华大楼,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当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北大并没有大造崇楼巍宇,他的身边云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他依靠这支群星璀璨的导师队伍,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基本品格。诚然,为使当下数量激增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深造环境,添置必需的设备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我们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来自行政的干预过多,看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往往不看其内质,而注重于可视可触的硬件。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大学早已不是净土,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言犹在耳,斯人已去,反观现实,惜哉痛哉!
2. 厚德载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间万物的博大胸怀,他们甘心在别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钻研。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幕后英雄,才有了清华学术星光大道上的光彩与荣誉。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在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正是这样淡泊宁静的心胸、包容旷达的厚德,成就了清华百年的别样辉煌,梅贻琦本人也成了清华的名片而享誉全球。
【适用话题】 名片、丰碑、大师、爱国、信心、乐观、破格、大学精神、厚德载物、大楼与大师、不拘一格揽人才
【素材六】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东京审判。 1946 年 3 月 19 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 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梅汝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 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多维解读 1.正义之剑 法理之剑舞远东,梅汝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代表中国人民参与的东京军事法庭审判,不仅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正义,也对发展和维护国际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 之时,我们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剑再舞远东。
2.铭记历史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那场如同硝烟一般逝去的历史审判,让中国人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梅大法官之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适用话题】 责任、诺言、正义、忘记与铭记、回望身后的脚印
【素材七】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铁肩辣手,记者当有天下责任;快笔如刀,报人不惜满腔热血,这是民国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一生的真实写照。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邵飘萍,心怀壮志,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袁世凯称帝,他大声疾呼: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笔直书: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最终因不愿向反动军阀张作霖低头,面对 30万元巨额封口费毫不动心, 遭到枪杀,以身殉国。
●多维解读 1. 勇于担当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要勇于担当。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应该是公众的眼睛,要尽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对社会进行激情而理性的观察、审视。或许,因时代不同,记者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但是,在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这一点上,应该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的小责,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大责。正如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所言: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 虽路途坎坷, 然信念不改, 屡仆屡起, 至死方休。飘萍一支笔, 抵过十万军。 公平 当为 铁 肩所负,真理应为辣手所书。辣手除了犀利、尖锐、深刻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辣 的背后,应有一颗济世之心。
2. 报人风骨 真正的报人应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的风骨,傲视一切权贵。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自由报人邵飘萍,心怀壮志,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在不自由的境遇中,凸显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彰显出一个正直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的精神风骨。
【适用话题】 责任、风骨、勇于担当、人间正义、人生的作业
【素材八】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傅斯年曾说,一天只有21 小时,另外 3 小时是用来思考的。有人评价傅斯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正所谓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多维解读 1.人格典范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或许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在那个动荡的多事之秋,民国学人傅斯年为谔谔之士做了生动的注脚。他一改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等积习,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是一代学人的人格典范。
2. 给自己修枝人和花草树木一样,也需要适时修枝。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由修枝而悟人生之道,说明只有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有人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 枝、打杈、寻水、培肥。
【适用话题】 典范、正直、兼收并蓄、给自己修枝、冰炭不相容
【素材九】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人物名片
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解》、《庄子补正》、《三余杂记》等。
在民国学人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为人们奉为佳话。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经典看点
1.替庄子跑警报
当年在西南联大时,空袭警报一响,教师和学生赶紧疏散到昆明郊外,美其名曰跑警报。一日,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寅恪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活学活用
时人谓刘文典狂,其实没有厚实的成就,再狂也只是无根浮萍。刘文典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便是其任性啸咏的浑厚底气,也恰恰是他狂的所在。也恰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刘文典的狂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把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其实是显示了学术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什么叫为学术而学术?像这样的以生命承担的学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术而学术!这样的有承担的学者,自有一种精神,这就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
【适用话题】学术与生命;我为学术狂;担当的分量;轻薄与厚重
2.择时讲月赋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开设《庄子》、《文选》等课程,他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有一学期,刘文典开《文选》课。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课,一高兴讲到5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届时,在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活学活用
西南联大存于战火纷飞之际,刘文典等学者们身处逆境,然弦歌不断,风雅不减。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观刘文典的月下课堂,便知大师的课堂为何风貌。不由地想起孔子与弟子的那幅春归图: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刘文典用他的浪漫情怀,用他对学术的痴情,为他的学生们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营造诗意的课堂,怎能不说是千古绝唱!
【适用话题】大师的课堂;真名士自风流;随性与本性;特立独行
3.大学不是衙门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文典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领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扫了蒋的颜面。蒋介石寒着脸要刘文典交出学生领袖名单,必须对罢课分子严惩不贷。刘文典根本不买账: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恼怒不已,当众拍桌,声色俱厉地大骂:你是学阀!刘文典戟指回击:你是新军阀!蒋介石岂容手握笔杆子的文弱书生挑衅他的戎威?盛怒之下,不仅掴了刘文典两记耳光,还以治学不严罪名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活学活用
痛斥蒋介石,刘文典一骂成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那种藐视权贵的狂气和坚持人格独立的硬气,这种狂其实是一种气节。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于中国文人而言,贵在气节二字。
【适用话题】贵在气节;独立的精神;人格与尊严
【评价】:
1、刘文典晚年说过一句自我评价的话: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
2、他不仅仅是一位狂士,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不仅是一位精通古代典籍的学者,还曾一度是一位革命家。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