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一
一、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 学生 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
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诵 、 鉴赏 、 “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 准 备
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
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板书课题)
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2、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的内心独白。 学生一齐朗读 后问
问: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三)、小结: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
(四)、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 朱自清 的经典散文《 匆匆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作者在此文章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今天我们继续赏析这篇美文。
赏析写景描写的句子和研读重点句子。
研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师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和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难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情山水、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己对生活和自然深刻而复杂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明确:《春》《背景》
特别是《背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这篇作品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2、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1925年月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曾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绿》都是他散文中的名篇。他的散文贮满诗意,文风清新、朴实、纯正。
3、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写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六个儿女都指望着他过活,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失去了方向感,恰似浮萍随波逐流。他扮演着很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措,迷惘不知所归。在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烦闷抑郁的窘迫现状却如影随形。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据此,我们对《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了。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归纳每段大意
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串讲: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串讲: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提问: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具体赏析:第一部分
读 1-3 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去荷塘散步?通往荷塘的路是怎样的?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幽僻、阴森,作者却觉得很好。
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 ,说说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他“心里颇不宁静” ?
学生根据查找资料进行整合 ,
明确:①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 ,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②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 , 心里很烦闷 ,想去荷塘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 。③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 。作为文人的朱自清 ,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 ,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的 , 所以 ……
以上问题的讲解 ,既可看作文章的背景 ,也可以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设计 。
由此让学生明白 ,艺术作品 ,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解读 ,可以读出很多蕴味 。那你是如何理解呢 ? (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 我觉得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内心独白 ,表达自己当时当地的一种心情而已 。
提问: 荷塘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 ( 学生通过关键词概括)
学生朗读第二段 。
明确环境 : 曲折的小煤屑路( 幽僻)
白天也少人走 , 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的树蓊蓊郁郁的
没有月光的晚上 ,阴森森的
突出幽静 ,为后面宁静的夜色荷塘做铺垫 。
提问:在文章第 3 段作者写道“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由此可推测,“平常的自己”所要面对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明确:另一个世界:属于一个人的“独处”的“自由”的世界可以看出作者渴望自由 、渴望超脱现实的情绪,表现出作者暂得自由的喜悦;平常的世界:热闹的、受到束缚的不自由的世界。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找出月下荷塘所描绘的对象(景物)并赏析第四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学会用大量修辞手法提高文字感染力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月下荷塘美在什么地方。
难点:
理解通感这一修辞并灵活运用。
第一课时
导入
1.讲故事(关于荷花的古老传说)。
2.展示荷花的图片(ppt),体现出含苞待放到灿烂开放再到凋零的过程,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去表述荷花的特点(主要抓住荷花的颜色、外形、数量等)。
3.配以季羡林、席慕蓉、冰心笔下的关于荷花的精彩描写,总结出荷花高洁、淡雅的特点;最后引出全文的第四段,即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二)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
勾出书中出现的荷塘、月色、月光等词。
找出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明确:词语出现在第1——6段。
直接描写月下荷塘的段落:4——5段。
2.展示出第四段、第五段的文字内容,配以朗诵带播放。
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注明生僻字的读音,以及朗诵带中读错的地方。
明确:读错:送、似的、薄薄、楞楞、梵。
生僻字:
弥望(mí)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
羞涩(sè) 缕缕(lǚ) 宛然(wǎn)
脉脉(mò) 薄薄(báo) 酣眠(hān)
峭楞楞(léng)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ē)
注:重点讲述袅娜、薄薄、楞楞,不清楚的学生自行查字典。
3.范读
配以音乐、图片,范读第四自然段。再去去感受月下的荷塘。
(三)深入赏析
荷叶(配图片)
文中:弥望 田田 像舞女的裙
修辞与手法:叠词 比喻
(重点抓比喻,得出荷叶高、多、形状等特点)
荷花(配图片)
文中:零星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修辞:拟人 比喻 排比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2.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3.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4.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5.高一语文《荷花淀》教案模板
6.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
7.高二语文教学教案与方法
8.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9.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10.沪教版高中语文《诗赋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