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知识必须有一个对象,而对象必须是某种存在的事物,否则就不会有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1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域,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全国现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实例:改革开放后①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②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20世纪90年代,提出“西部大开发”意义: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模范人物典型——“援藏好干部” 孔繁森 ——也被藏民称为“活菩萨”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改革开放后(适用范围:台湾、香港、澳门)
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553年,澳门(Macul)被葡萄牙占领)
港、澳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中国人民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和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1949-1954年)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55年后)
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初,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内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基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协会。)③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④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用史实论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卫温出访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大陆与台湾在度分离。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2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于1949年4月在建国前夕),
海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海军相继建立,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兵种组成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空军的建立和发展: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国后)。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战斗英雄 蒋道平安徽人)。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由聂荣臻元帅剪彩在沈阳飞机制造厂。
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1966年(20世纪60年代)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它的组建标志着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人民军队的组成:陆军(1927、8、1)海军(1949、4)空军(1949、11)战略导弹部队(1966、7、1)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对峙状态。
我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尼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导”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万隆精神”)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社会国家意识形态不同)。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1970年到现在)
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1949-1970)到开始走向正常化(1970-1979)
背景(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中美正常化的三步走:——“乒乓外交”或“小球推动大球”机会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在公报中称“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1979年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亚非国家的支持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
中日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以上两点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政策失败。
新时期外交成就——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或2001年上海APEC会议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中国于1991年加入APEC组织)
特点: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