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三年级方法 > 三年级数学 >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正文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时间:

升入三年级了,三年级又是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学好数学,可以说是所有家长、学生、数学教师共同关心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小学三年级苏教版数学学习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①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②钟面上有( 12)个数字,( 12)个大格,( 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③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④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⑤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⑥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

时、分、秒的进率: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⑦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⑧计算一段时间,就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测 量

①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 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

②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个小格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③1分的硬币、尺子、银行卡、小纽扣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④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长度单位的进率:

(1)进率是10的: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2)进率是100的:

1 米=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3)进率是1000的: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进率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进率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⑥、表示物体有多重时,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质量单位进率:

1 吨=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 1000克=1千克

小技巧:把吨换算成千克,就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①、列竖式时相同的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减起。

②、加法时,要注意进位: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有进位的,计算时要记得多加一个1;

③、减法时,要注意退位: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哪一位上有退位的,计算时要记得多减一个1。

④、退位减法中,要注意中间的0,中间的“0”退位后,要把中间的“0”看成“9”来算。

⑤、加减法的关系公式。

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③被减数-差=减数

倍的认识

①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④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几倍数÷倍数=1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3)哪一位上有进位,乘完以后要加上进位。

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③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④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⑤(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就用估算,计算结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②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③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④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⑤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分数的初步认识

①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占的份数作分子。

②几分之一: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③比较大小的方法:

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④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⑤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数学广角--集合

集合问题的特征:有重复的(重叠的)。

解决集合问题的方法:画集合图分析,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第一,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三年级数学中,会出现长度单位的认识,什么千米、毫米、厘米,很多孩子总是无法记清楚,怎么办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两指之间的距离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你们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每相临的两指间的距离相等,也就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每相临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与分米、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为100,毫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距离较大,也是1000。记住单位对应的拇指,这个换算就变得十分简单而且准确了。

第二,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第三,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

1、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复习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有一小半学生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较差,口算、笔算水平,无论速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有待提高;学习方法上,更要进一步加强,面对问题,只知道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当然班级里也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考虑问题有一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基础知识较好,思维比较发散,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形成了两级分化的现象,因此,复习时要抓好两头,既要补差,又要注重培优。

三、复习目标:

1、位置与方向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统计4、年月日5、两位数乘两位数6、面积7、小数的初步认识8、解决问题9、数学广角。

三、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复习内容:

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五、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各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