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故事_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优秀3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革命党人。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中国近代历史故事_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 篇1
清王朝野蛮杀害了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先驱,但没有能够就此将革命的烈火扑灭。革命党人的暴动,此起彼伏。慈禧太后在军事压迫的同时,玩起了“君主立宪”的把戏,搞什么制定宪法,建立内阁和议会,实行帝制下的议会民主,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企图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
但是,她实际上并不急于实施君主立宪,希望能拖延下去,连赞同君主立宪的改良派首领梁启超都感到不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更是不信任清政府的任何承诺,决心将推翻帝制的革命,进行到底。慈禧太后本来年事已高,气急交加,终于病倒,不久就死了。在她临死之前,不知作了什么手脚,将倾向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弄得驾崩。光绪的侄儿,三岁的溥仪,在他父亲摄政王载沣的扶抱下,登上了金銮殿的宝座,改年号宣统。举行仪式时,小皇帝竟然哭闹着要赶快离开。载沣安慰说:“快了,快了!”迷信的清朝大臣认为这不是好兆头。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革命党人又发动了广州起义。
这年秋天,革命领袖孙中山,召集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等,在庇能(今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发动新的起义。孙中山说:“我们失败了多次,但是已经很有成绩。革命浪潮不是已经席卷全国了吗?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干下去,不怕没有成功的一天。”
会上总结了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集中同盟会力量,以会员为骨干,广泛发动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巡警、会党和民军参加起义,夺取广东省城,然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各省,烧遍全国。
大家都同意这个精神,并制定出具体的起义计划。以广州新军为起义的主力,由同盟会革命党人选派八百名身强力壮的会员做敢死队员,分十路进攻,突然袭击,夺取省城广州。然后,黄兴率领一路军队攻入湖南,赵声率领一路军队攻入江西,谭人凤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几路人马,会师南京,大举北伐,直捣清朝京城北京。
会议结束后,大家分头进行准备。1911年初,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了起义“统筹部”,具体领导这次广州起义。不久,省城广州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大约四十处新“公馆”。这些公馆,常常操办喜事,吹鼓手吹吹打打,礼盒、花轿抬进抬出,好不热闹。其实,这些“公馆”,都是起义队伍秘密联络与隐藏枪支、弹药的据点。花轿与礼盒里,运送的都是武器弹药。
4月23日,黄兴从香港秘密回到广州,决定起义日期,共分十路人马,同时向预定的官署和军事目标进攻。
然而,清朝官府好像听到了风声,在城里实行了戒严,预定参加起义的一些广东革命党人被迫解散,情况急剧变化。因此决定起义时间提前到27日傍晚五时半。起义时间即将到来,黄兴在小东营前集合队伍,清点人数,发现香港大批的革命党人没有赶到,而广东革命党人已经解散,到来的总共只有一百三十名敢死队员。黄兴只得将十路进攻改为四路。
敢死队员们臂缠白布,脚穿黑胶鞋,手持武器,士气高昂。预定时间一到,小螺号吹响,在黄兴的率领下,敢死队员们直扑两广总督衙门。路上,遇到几名清军巡警,想负隅顽抗,都被敢死队员击毙。
队伍到达两广总督衙门,没有遇到大的抵抗。黄兴领着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等数十人,冲出大堂。但两广总督张鸣岐早已翻越围墙逃跑。黄兴没有捉到张鸣岐,一把火烧了总督衙门,带队去攻打清军督练公所。但他们刚到东辕门外,就和清军水师提督李准的军队遭遇。双方激战,枪弹如雨,冲在最前面的林时爽中弹牺牲,林觉民受伤。黄兴右手两根指头被打断,仍然指挥战斗。
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敢死队伤亡严重,只得边打边退。后来,队员都被打散,只剩下黄兴一人,他才进入一家洋货店,包扎一下,换下血衣,逃出城去。
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党人有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一百多人,后来收殓烈士遗骸有七十二具,埋葬在广州市东北郊的黄花岗(原名红花岗)。历史上将这些死难的革命党人,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是革命党人发动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虽然又失败,但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黄花岗起义背景 篇2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孙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策划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1910年秋,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武装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中国同盟会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不幸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遗体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后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此役,共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简要信息: 篇3
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革命前的《与妻书》广为流传。还有《禀父书》内容: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
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罗仲霍,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庞雄,广东吴川人,军人。
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饶辅廷,广东嘉应人,教员。
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黄花岗起义时并未阵亡)
李晚,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
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进炲,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广滔,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临端,广东花县人,工人。
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工人。
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熠成,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容九,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满凌,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茂燎,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佩旒,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保生,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应安,广东花县人。
韦统钤,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淮,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树模,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荣初,广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广西平南人。
秦炳,四川广安人。
周华,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陈春,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
马侣,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
劳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游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程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林修明,广东蕉岭人,教员。
周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罗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潮,广东海丰人,农民。
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王灿登,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卓秋元,福建连江人。
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工人。
魏金龙,福建连江人。
陈清畴,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陈发炎,福建连江人,农民。
罗乃琳,福建连江人。
林西惠,福建连江人,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