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6篇正文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6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1

摘 要: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形散神聚等特点,教学需要合理取舍,删繁就简。简约是一种智慧,有效是一种追求,要让简约有效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而这种智慧、追求和回归也正是当前课堂教学所需求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抒情散文;简约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而《春》就是本单元的开篇文章,是一篇经典写景抒情美文,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精讲细讲,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其实,写景抒情散文作为散文中的一种,它有自己的特点,教师上课时只要抓住诵读、品味、感悟三个环节,就能做到删繁就简,实现散文简约化教学,提高课题教学效率。下面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春》为例,具体谈谈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的简约化教学。

一、诵读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错误,其根源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对散文感悟中的“悟”缺乏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春》是一篇情感浓烈的课文。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春天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味写景背后的抒情,作者笔下春天景色的美丽与生机,必然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抓住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所以要读出喜悦与赞美的情感。第二部分是全文重点,抓住五幅春景图,引导学生融入文本,反复朗读体验,读出深情,既增强文章气势,更加深读者内心体验。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直接抒情,我们紧扣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揭示主题、挖掘内涵,并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赞美之情!

这样在读中落实了语言训练,培养了语感,也加深了理解与体验,做到了意文兼顾。让整个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作者之间心灵深处的对话过程。

二、品味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散文,在赏析五幅春景图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钻”“闹”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春花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写作顺序、描写角度等,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图画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理解。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使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得到渗透。

三、感悟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春》中,作者尽情描绘江南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言语间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作为读者,我们也许有这样的体会,那就能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自然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缘情入景,你就能够初步赏析写景抒情类的作品。

我认为,实施简约课堂不等于使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学本课,删繁就简的过程中,使本课的课堂教学变丰满了,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使本节课逐步回归到课堂教学的本质――简约课堂,散发出简约之美。当然,课堂“外显的简约”必须要有教师“内隐的丰富”来支撑,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修炼,不断提升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厚积薄发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J].人民教育,1962(6).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审美;阅读

散文是很受欢迎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具有独特的审美和阅读价值。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带动学生进行审美实践,使学生在散文的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灵陶冶,获得学生人格的提升,提升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散文的审美性教学作浅要探讨。

一、品味解读,散文抒情之美

抒情赋予散文灵动的生命,也成为散文审美的重要特征。散文抒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中的见闻、感触等,是作者真实情感的体现。其中所描写的事、人等也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独到体悟。因此,散文往往具有浓厚的“真我”色彩,字里行间描绘出来的是作者的心灵图画。散文的抒情之美须要用心感受,须要透过那些朴实、生动、细腻的文字去解读、品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寻找美之内涵、汲取美之精华。

1.熟读领会文章,提升审美能力

好文不厌千回读。对于一篇优美散文反复朗读品味,是解读散文作者思想情感的桥梁。精品的散文行文若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语言朴实、优美,富有音乐感,蕴含着真性情,读来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散文之美,提升审美能力。

比如《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以比赛朗读、配乐朗读的形式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去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朗读品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每个组选出三名同学,来朗读自己认为最出彩的片段,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当评委评比,最后,全班同学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诵全文。《春》是抒情散文中的经典,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领着读者去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学生用心朗读、句句品味,细细欣赏,将美读出来,增强了审美能力。透过这些诗意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了文章所蕴含美好希望。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情感变化

文章的脉络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的变化,我们通过对散文脉络进行分析,可以在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时,总结出作者行文的目的及风格。因此,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散文脉这一环节,要引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领悟散文的结构特点,欣赏散文的抒情之美是如何体现的。

比如《春》这篇散文,第一自然段开头连用了两个“盼望着”,仅仅17个字中表达出的是作者盼望春天的殷切心情,是写盼春;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从“一切像刚睡醒的样子”到“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详细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情景,是写春;第三段(第六自然段),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是赞春。散文根据主题和抒情的需要,呈现给读者的是五幅画面,各个画面的连接自然、紧凑,文章的脉络分明也不乏变化,全文不足八百字,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赞美春天、热爱春天、珍惜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划分散文结构、总结散文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由此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散文抒情之美。

二、分析体悟,散文内化之美

散文强调的是深刻的人生感悟,其思想独到精辟,蕴含着浓浓的诗意,这种诗意的表达,不仅赋予了散文美的面貌,也使散文散透着内化之美。散文的遣词造句在貌似自然之中,却有着极见功夫的讲究。读者能够通过对文字的品赏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因此,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做出深刻的分析, 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去感受、领略散文的内在之美;同时还要通过分析散文的写作艺术,感受散文的哲理之美,读出文外之韵,听出言外之意。

1.读思相融共长,走近文章意境

精品散文在写作上,讲求“因小见大”,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读者用心的思考,才能发现散文之美。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走进散文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由此体味散文美的内在。

例如,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文章起笔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然后第二段却抛开白杨树,描绘了高原图景?要让学生结合语境发挥想象,去感受白杨树的精神,比如从“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中,感受白杨树子在恶劣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写边阅读边思索,渐渐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感受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含蓄奔放的情感。

2. 揣摩写作手法,内化写作能力

散文不仅在结构上别出心裁,在写作手法上也精到巧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写作手法,提高对散文的鉴赏水平,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寓于生动细微的生活场景及自然景象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品读揣摩其中的一段描写,然后再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者在写作散文时将情感、体验、哲理蕴含于朴实优美的文字中,形成了散文立意深远、凝练优美、自由洒脱、富于变化等特点,在散文审美性阅读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散文之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形散神聚,解读自由之美

散文的重要艺术特征是“形散而神聚”,这也是散文教学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从取材角度来看,散文取材十分广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内容丰富驳杂;从文章结构方面来看,散文不拘泥于普通的文章调理和结构,不存在死板、僵化的框架限制,而是有着灵活的布局和自由的结构;从文章的表现手段上来看,散文可灵活自由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述技巧。由于散文有着以上特征,因而不同学生对散文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角度解读文本,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1.寻找情感联结,体味多样情趣性

散文作者往往在文章中寄予着对人、事、物的各种情感,例如沈复在《幼时记趣》一文中生动地记叙了儿时追打蛤蟆、观蚊如鹤的趣事,一方面体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儿时“同情弱者、不畏强暴”的正义感;又如《石榴》一文,细腻生动地记录了石榴的开花、成长的过程,作者由衷的欣赏和赞誉,使得石榴花的美好形象深入人心,使读者深受感染,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深入体会散文中所蕴含的情趣,能够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引导探究质疑,促进发散思维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因而在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独特的疑问和独到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联想、想象,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观点比较特殊甚至偏激的学生,也应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在质疑与讨论的过程中使其深入体会散文。

四、结语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3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学生

一、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4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学生初学散文,存在着很多阅读上的障碍。尤其是《夏感》这样的抒情哲理散文,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参的表述是: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笔者在备课时就预想到引导初一新生看懂这样的文章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课总是要上的。于是,笔者硬着头皮,走进了课堂。

案例描述

像以往上课一样,情景导入之后,师生共同进入了文本的研读。读课文,找句子,大家一起感受梁衡笔下的夏天的特点。这部分的课堂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接下来,就要进入作者对夏天情感的探究了。(心里似乎轻松了些。或许,他们只会听笔者的,课堂会在笔者的掌控之下顺利结束的。)

师:你能找出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吗?

生:有。文中的最后一句“大声赞美”

师:哦,原来作者是在赞美夏天。当然要赞美了,那么美,那么有激情的夏天,作者肯定是要大声赞美的。

师:仅仅是因为这些原因,作家才赞美夏天的吗?

生:还有,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从这句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喜欢夏天的。

(正中下怀,笔者很高兴课上得竟然这么顺,正准备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突然看到一只手高高地举。)

(那是班上一个怪怪的男生,总是喜欢在上课时提一些怪怪的问题。笔者有点头皮发麻,内心深处是很担心他会提出什么样笔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很想略过他的手,可是他是那样坚持不懈地高举着。)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我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夏天不是那样令人喜欢,为什么作者还是那样喜欢呢?

(笔者倒吸一口凉气,有点后悔喊他起来发言了。)

师:你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

生:真的是不喜欢。文章中的这段,他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生:刚才您说这里体现了夏天的繁忙,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这体现了夏天的激情。可是,我觉得这是在写夏天农民的痛苦。那么热,还要那么拼命。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夏天。我相信也不会有人喜欢的。(说完这些话,他有些不服气地站在那里。而笔者,有点手足无措地不知说什么。而很多学生已经频频点头,同意他的说法。)

师:我很欣赏***同学爱思考爱钻研的习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我一时也没想清楚如何回答他。大家给我一点时间想想好吗?

(说完这句话,笔者很尴尬。作为一个老师,可是竟然被学生问倒了。笔者明明知道他的理解是不对的,可笔者却没有办法立刻给他解释,让他们获得正确的理解。当初备课时怎么就没想好呢?还好,没几分钟,下课铃适时地响了起来,笔者也几乎是夺路而逃的。)

回到办公室,上网搜索资料,发现网上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和笔者原先的理解差不多,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笔者只好又回到课本,仔细研读起来。终于,思路清晰起来。)

第二天,笔者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

师:的确,夏天农民的生活是很苦涩的。显而易见,作家不是在赞美这样的生活。那他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中引用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全诗是这样的(投影):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生:农民的艰辛生活。

师:这是唐代的诗歌,写的是唐代的农民生活。作者却把这首古诗引用到他自己的文章中,有什么意图呢?

生:可能是在说从古至今,农民的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艰辛吧。

师:说得很好。封建社会,农民受到严酷的剥削,生活自然艰辛。但是新时代的农民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可是,这些农民们,并没有因为地位的低微、生活的辛劳去作奸犯科,做一些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情。从古到今,这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民们,虽然一年四季如蝼蚁般操劳,最终也许落得个拾麦穗充饥的下场,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土地之上,依然不知疲地忙碌着。因为他们肩负着收获希望的重任!作者赞美夏天,更是赞美农民身处夏天苦涩生活中的一丝执着,一份坚守,一种韧性!

师:我还想提醒各位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夏天的景物描写,你们注意到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生:写到夏天的颜色——金黄色;写了夏天的植物作物的旺盛的生命力。

师:你看到金黄色,你看到蓬勃的生命,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高兴啊!

师:人之常情嘛。高兴当然就会产生喜爱,喜爱就会去赞美,是不是?

(讲到这里,笔者瞥了一眼那个曾经让笔者尴尬的学生,他一直在点头,心服口服。笔者的心里也涌出一份从未有过的感动与自信。)

师:这篇文章的意蕴仅止于此吗?

学生面露难色,无法回答。

师: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紫藤萝瀑布》吗?文中写的那盛开如瀑布的紫藤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很多同学对于这篇文章,起先理解为是作者对旺盛生命力的歌颂。后来发现,文章其实是在阐释一个生命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是怎样悟到这个哲理的呢?那是我们了解到:紫藤萝和生活的腐化的必然关系;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还有文章写于1982年等等一系列的背景。于是我们读懂了,《紫藤萝瀑布》不仅是写景抒情,更蕴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那这篇文章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出示本文的写作时间1984年,老师适当介绍了当时相关的历史背景。)

学生讨论,大致形成以下认识:

文章写于1984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头。一九七九年,中国走向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迈向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那春天灵秀之气经过八年的积蓄,已经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中国步入了犹如夏天般火热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每个人都要学习农民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韧劲,收获希望,再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是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启示我们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应该拥有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

(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懂得了那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意思:作者将夏天这样一个热烈而急促的季节与当时的时代结合在一起,把这样一个新时代比作火热的夏天。那已经过去的八年犹如是春天的积蓄,现在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之后一定会创造一个犹如金秋般的未来。)

这就是关于夏天的感悟,更是关于时代的感悟!

课后,有个学生跑来找笔者,说:“老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还能这样读。我看过很多辅导书,都没有这样理解的。”笔者问她:“你觉得哪种理解好呢?”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您说的我能接受。因为都是我们自己从文章里分析得来的。”

其实,笔者自己也很高兴。因为,笔者也更能接受这样的解读。笔者在日记里写道:我真心感谢那位在课堂上为难我的学生。没有他的发问,我不会对文本有这样仔细的研读,而我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这堂课,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大。

案例反思

这堂课带给笔者的触动是很多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自己去认真思索总结。笔者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学生会认为作者会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他们的阅读感受为何和自己不一样呢?从当天课堂反应来看,绝对不是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实,就是没有读懂吧。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被笔者忽略了,一直没有重视。

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如何解决的措施,思索结果如下:

1.学生看到农民的辛苦,这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体验出发,以意逆志的结果。他们站在自身的角度,带着自己短暂的人生体验去看待文本中出现的农忙生活,未曾想到文本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有创作主体性的。

如何解决:

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初步解读,尊重他们阅读文本时产生的自我感受。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自己阅读感受的权利。如果教师强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喜好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毫无思想、毫无辨析能力的学习机器。惟有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时他们的观点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引领或修正。学生也才能在一次次的质疑解惑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鼓励学生就所学文本提出自己的初读认识,提出自己的疑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备课,就会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了。

2.学生对于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的体悟不够。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有直接的,这是学生容易把握的;也有通过印象中的描写去表达的,这就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在很多学生眼里,他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知道散文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不懂“境由心生”,也就不能理解作者隐含在文字背后的种种情感体悟了。本课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提出那样的疑惑,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文章中很多夏天景物的描写,也不知道这些景物描写中其实都蕴含着作者对夏天的个体独特的情感。他们只看到了作者对于农忙生活的紧张的叙写,所以也只能感受到夏天农民生活的苦涩,而忽视了作者笔下的满眼夏季的金黄色的喜悦。

如何解决:

要想让初一学生明白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只是花草树木的文字的客观再现,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举例法:使用课本中已有的文本,教师在授课时通过举已学文本的例子来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认识。

代入法:让学生进入文本营造的景物情境,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情感。

对比法:让学生描写同一景物,比较彼此的作品,体会同一景物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通过几种方法的交替训练,学生对于散文中景物描写实际写的就是作者内心的印象这样的体悟会逐渐深刻,懂得了境由心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3.学生对于散文的笔调整体的感受不够。作者的笔调一方面和作者在一个特定年代,特定境况下的集体情感有关;也和作者的个性偏于感性,热情奔放有关;更与作者文笔的修养有关。但是初读散文的学生是不会有这样的意识的。他们往往只会孤立地去看待一篇文章,不会将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阅读,不会将文章与写作者联系起来去阅读。所以,他们对散文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文章的文字表层,而无法得到更深层面的认识了。

如何解决:

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往更高层面的阅读体会上引领,就必须在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教师的阅读也应该是基于文本,不能信马由缰。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文本为前提的阅读意识,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方法。教师在学生们整体共识的基础上,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授课中不断地放入作者的介绍、时代的介绍,深化学生的理解,丰富他们的经验。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寻找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有关文本的相关注解(写作时间、地点等);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放入文本中的一些特别信息(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生死谜”、紫藤萝树在文革中的命运)。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也会逐渐养成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对散文作者的笔调的认识会显得更熟悉。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从开始的初步感知过渡到深入感悟。

总结

学生在文本的探索中会常常迷路,“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越看越能更多地看出其中的奥妙”。老师需要借助文本帮助学生,“打通的是学生同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间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渠道,是把学生的心智从自己实际存在的狭小时空结构中解放出来,逐渐进入更广阔的社会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扩展着,他对自我的感受和理解也在发展着。”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5

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每向小姑娘求饶,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听到一位老妇的赞许声。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女孩每天清晨来这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拉琴早已不是“锯床腿”了,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树林中那位老妇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竟从未聋过!

请以“赞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精彩构思]?

1、陌生人的拜访

从赞美使人进步的角度,编一则故事。?

王老师是某画院的退休教师。这天有位年轻人上门拜访,那年轻人一见王老师就非常激动,说:“我是专门来感谢您的。”王老师看着这陌生的脸孔有些迷惑了。原来这年轻人是她某年暑假绘画班的学生,那时他上初中,别人都讥笑他的画,王老师为不伤孩子的热情,随口赞美了几句。没想到他现在竟然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王老师感慨地想:赞美对人的作用可真大呀!?

2、赞美咏叹

从对赞美力量的认识出发,写一篇抒情散文。 ?

赞美如顺风,吹起将要启航的白帆;赞美如明灯,照亮黑暗中摸索的路;赞美如暖阳,驱散人心头的寒冷;赞美如春雨,滋润出希望的嫩芽;赞美如彩虹,其美丽让人终生难忘……?

3、赞美与蒙弊

反向思考,讲述一虚假赞美的故事,说明虚假赞美的危害性。

从前有一位国王,他非常暴虐,却喜欢听人赞美。臣民惧于其淫威,不管他做什么事都一味地称功颂德。他喜欢看人死时的惨状,于是发明了许多刑具,每天随便抓一位大臣去试,别的大臣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但口中还在说“圣上英明”。老百姓终于忍不住了,便起来推翻了那位国王,重立文武百官时,却发现前代的人才差不多都给折磨死了。?

4、赞语惹祸

讲述一与赞美有关的民间故事,说明封建统治的残暴。 ?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6

选文:《我的老师》冰心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我和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课文《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和选文《我的老师》的作者冰心生活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两篇散文发表的年代相去不过十余年(1926年与1942年),他们所怀念的对象完全相同──令人尊敬的“我”的老师,两篇文章同为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但读后的感觉却是一个如山一般刚毅、深沉,一个似水一样清丽、隽永。请细读两篇文章,体味其异同之点,回答下列问题。

一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既回忆值得尊敬的人物,又叙写自己的思想、经历,在回忆和叙写中,按照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材料,是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的共同写法。它们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各是什么?

课文:

选文:

二优秀散文的“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的、统一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红线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是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告别、怀念先生这条明线与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这条暗线交织起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而神聚”。选文也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红线将颗颗珍珠串连起来,这条线索是什么?

线索:

三散文的“形散”给了作者自由广泛的取材空间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课文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一个学者、老师应有的作风、品德,选文是用哪些材料为中心服务的?(至少写出五种材料)

四这两篇散文的命题方式虽然相似,但文章的起笔和收束却大相径庭。课文开篇先荡开一笔,从远处的东京写起,一次次铺垫衬托之后,才引出怀念的人物;结尾处把怀念之情化作了斗争的勇气、力量和爱国的具体行动。选文却开门见山,起笔切题,再简洁交代“我”和“她”密切交往的原因;结尾处则是细腻感人的描写:“我”在奔驰的列车上,面对车窗外飘零的枫林秋叶,流着泪痛悼“我”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看它们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

五这篇散文同样精美,但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课文的语言朴素、含蓄,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没有溢美之辞,只是在实在、平静,甚至是平淡的叙说中,让我们体味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文中的议论精练、深刻,意味深长。选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它的议论与课文有何不同?两篇文章在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我”的老师时,都将议论和抒情揉为一体,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

[参考答案]

一《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我的老师》表现尊师爱生的主题,尤其赞美了“我”的老师的“美丽、和平、善于诱导”。

二“我”对老师的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的思念。

三①“我”代数不及格时,老师给“我”关爱。②老师每天于百忙中抽时间给“我”补课。③老师激发了“我”解答难题的勇气和灵感。④老师没有接受母亲给买的贵重衣料,而接受了我给买的一只红萝卜。⑤“我”坐在老师对面时的那种敬慕和爱恋之情。⑥老师对“我”的勉慰和“我”为老师翻译些短篇文字。

四答案略。

五文笔隽逸,描写细腻,亲切优美的语言像涓涓细流般流淌着真挚的感情,抒写着悠长的思念,令我们倍感亲切、新鲜。

文中的议论简明率真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