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朗诵【优秀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现代诗歌朗诵【优秀5篇】,欢迎阅读。
现代诗歌朗诵 篇1
关键词:诗歌朗诵;初中生;措施
诗歌朗诵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诗歌朗诵是一种口语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驾驭语文一种能力。诗歌朗诵作为语言朗诵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朗诵(散文朗诵、文言朗诵等)一样的功能,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性,诗歌朗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其他朗诵无法取代的功能。因为最早的诗歌就是音乐,所以,诗歌具有先天的音乐性,尽管现代诗歌已经和音乐渐行渐远。但优秀的诗歌朗诵,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颤动,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纯粹。诗歌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出来的声音,它真诚纯明,仿佛婴儿的啼哭,仿佛天籁,正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优美的诗歌朗诵可以纯洁心灵、丰富感情、变化气质、陶冶情操、润泽生命。优秀的诗歌朗诵,需要朗诵者运用独特的诗歌领悟能力,而且在唇齿之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听众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能够受到感染,融入诗歌情境,感悟诗歌魅力。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朗诵能力的自觉意识。倘若教师的朗读水平较差,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应该在业余时间,极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无论是平时的教材讲解,还是试卷分析,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意识。教师不仅要在身体姿态上挺胸抬头,科学把握朗诵节奏,注重朗诵的轻重和抑扬顿挫,还应该注意要身心投入,真正地让学生叹服,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纠正他们认为诗歌之矫揉造作的观念。
除了教师自身朗诵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教师做出相关措施,致力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培养上。
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青海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他们将爸爸叫阿大,将“叔叔”叫“爸爸”,将“在哪呢”说成“阿扎里”。所以,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这是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的第一步。如“zh,ch,sh,z,c,s”的区分。实际上,教学生正确发音的过程,也是他们第二次学习说话的过程。学说话实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除了唇音完全模仿以外,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张汉语发音表,使之熟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区分。在教授初中生的发音上,尽管这不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青海市地区的特殊,多数小学教师口语素质差,这样,纠正学生发音,使之正确说好普通话,推广国家普通话的任务就落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头上。在课上,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发音时,让他们对着镜子发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
学生正确发音之后,就要教给他们诗歌科学朗诵的要领和方法。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赏青海抗震救灾的义演晚会,主要是看诗朗诵部分。因为这是权威的视频样本,朗诵者是国家一级的朗诵演员。学生的音色不一定要好,但朗诵的情感是必须要饱满而真切的。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在朗诵时,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同时,教师还要很好地为学生设置诗歌朗诵的情景,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所以,在学生准备朗诵前,为他们挑选好适合的音乐和背景,使之真正有效地将身心投入期间。在课下,多给学生以辅导,如重读音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玩味的。
同时,多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班内小型诗歌朗诵、学校内的演出、广播站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
现代诗歌朗诵 篇2
校园的早晨
校园里一排排小白杨
沐浴晨光迎着朝阳
洁白的身躯挂滿露珠
在晨曦里显得分外明亮
晨光把夜晚叫醒
鸟儿在枝头歌唱
晨风爽朗了校园
操场上腾跃着未来的希望
雄伟高大的教学楼
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新的曙光
迎风飘舞的五星国旗
召唤着勤奋学子走入课堂
早自习的铃声准时敲响
同学们信心滿滿重托不忘
笔耕春秋抒壮志
心耘冬夏铸华章
校园的早晨撒满阳光
小白杨抖落露珠心舒意爽
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
走过四季长成栋梁
实验室里炼就腾飞的翅膀
足球场上踢出了身板硬朗
大自然中探索科学秘密
心胸里铸就爱家爱国的诗行
校园的早晨
充满希][望
明天的校园
蓬勃辉煌
在这希望的校园晨光里
我和小白杨一起成长
现代诗歌朗诵 篇3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
2.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3.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5.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朗诵的技巧与策略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1.恰当选材,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2.正确理解,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等。
3.朗诵以法,激情激趣融其境
朗诵有法多矣,但教无定法。对于高中生来说,领导读、抽签读、对话读、高低音读大可弃之不顾,而伴读法、接读法、交互读、齐读法等不宜多用。以下略举几例常用的诗歌朗诵法:范读法、分组轮读法、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引读法。
4.技巧为辅,吐纳珠玉悦其声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也是朗诵者的生理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还是给听者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的需要。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2)重音
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而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
(3)语调与语速
语调千变万化,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类型。惊疑召唤用升调,肯定赞扬是降调,严思冷淡悲为平,曲是强调夸和讽。语调在朗读艺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朗读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其语调起伏变化明显,语意表达在抑扬顿挫中更加顺畅、明晰、突出。
朗诵的速度则依托于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讲,急剧变化宜快,平静严肃宜慢;紧急欢乱宜快,悲沉缅悼宜慢;抨斥控辩宜快,叙说追忆宜慢;年轻泼辣宜快,年老迟钝宜慢。朗读者要根据作者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快时吐字清晰不含混不清,慢时声音明朗实在不疲沓松垮。总之,要做到“快而不乱”和“慢而不拖”。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可见,听、说也是一种“行为”,也“必须养成习惯才行”。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高潮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花季雨季的中学生们,让我们一起来爱诗、读诗吧,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厚壤上放飞心灵……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志湘。再谈课文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6(9).
[3]王群峰。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研交流,2009(12).
现代诗歌朗诵 篇4
关键词:现代诗歌;朗读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异彩纷呈的诗歌,滋养了一代代的富有诗意的中国人。古典诗歌,格律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吟哦讽诵中,诗意在流淌,诗情在蔓延。因而,从古到今天,古诗词的教与学非常注重诵读的作用。到了近代,伴随着“五四”运动成长起来的我国现代诗,打破了古诗词的格律限制,体现为相对自由的形式表达。但不管形式上如何自由,现代诗歌的灵魂依然是抒感,“诗言志”依然是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故而,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诗歌,以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语言,丰富的想象、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抒感。它能直接聚焦作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启发性,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数量明显渐增,这就意味着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得到了回归。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现代诗歌的凝练、隽永、想象丰富,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教好现代诗歌呢?识其人,才能观其文。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有了这样的理解作铺垫,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当然,教学的重点还在朗读、品味诗歌。下面笔者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以朗读为切入口,谈谈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看法。
1、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必须反复诵读才能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歌音乐美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朗读标记,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引导学生用心去品读,吐纳珠玉之声,读出浑然天成的诗歌节奏。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句错落有致、节奏鲜明;每段押韵、音韵和谐;首尾呼应、回环跌宕。朗读时,指导学生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地朗读,一种浓郁地眷恋之情萦绕在高低错落的平声仄语中。
《天上的街市》以丰富的想像、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句式整齐、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如湖面的涟漪、如山间的涓涓细流,指导学生缓缓地朗读,倾心地朗读,让学生的心灵随着诗歌在天际漫游,随着诗人驰骋在美好的梦想中。
2、读出诗歌的绘画美
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诗的情感、思想,是从诗人心灵的深处流出来的,是从诗歌如画的画境里淌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得到了解读诗歌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意象进行解读,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揣摩诗人的情感美。
《再别康桥》中,那多情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新娘、那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意象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美丽画面,构建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诗人从深深眷恋的康桥,捕捉了富有特征的景物形象,融入自己的的情感与想象,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寻觅、品味,感悟。
余光中的《乡愁》,诗人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意象,创设了温情的画面、深邃的意境。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对母亲的依恋;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新娘的相思,一张船票,让感情更浓烈;那一g黄土,阻隔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失去母亲的诗人,一颗心将何处何从?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融入想象,反复诵读,努力在眼前浮现这些动人的画面:儿子对慈母的思念、丈夫对新娘的想念、游子对祖国的眷恋,自然而然的就流淌出来。
3、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冰心的《纸船》字句清新,感情绵长、音韵和谐。诗中的“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朗读时,采用多种读法相结合,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绵长的情感。读出“从不肯妄弃”的执着;读出 “不灰心”的坚定;读出“含着泪”“悲哀”的刻骨铭心思念之苦;读出“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万水千山”蕴含的深厚的强烈的感情。因为爱的深切,才能思念才更绵长,因为孤独,才能思念更刻骨。因为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才更动人,才能真正的散发出它的光辉。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应建立在学生主动地,具有个性地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变成“读者的心中之诗”。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也许就能有创造性的火花迸发。
现代诗歌朗诵 篇5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一)可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诗歌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学生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尤其是那些选入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诗篇,通过老师准确、流利、表情的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得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同时,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意境,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走进诗歌的文学殿堂、
(二)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
(三)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抑扬顿挫等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在语文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如果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和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那么有些微妙的感觉用语言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延伸其内涵。
二、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诗歌的音韵美也是在整齐而有变化的节奏朗读中体现出来的。要古典诗就要体现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句内的停顿节奏,以“顿”显意,以“顿”显情,以“顿”悟情。杜甫的《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情景交融。要理解诗句的深层意蕴,首先要将其置于节奏的朗读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字一拍一字半拍停顿,每顿延长字音,就会发现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自”“空”二字,荒凉之境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凭吊英雄,怀古伤己,一片诗心全凝结于此。
(二)读出重音。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完足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三)读出韵脚。押韵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借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照应前后诗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类似于音乐中的主旋律,起一唱三叹的作用。这一特点只有用声音才能传达出来,适合于诵读。而且大都押平声韵,适于做字音延长朗读,能起到余音绕梁、回环往复的效果。
(四)读出声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形成了声调的高低抑扬之势,“同声相应”“异声相从”(《文心雕龙》)造成和谐优美的效果,近体诗(格律诗)这一特点尤为显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应相从,抑扬交措,声调美丽,单从语音效果上就能给人以美感。
我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地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诗句,从整体上感悟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让学生逐步学会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