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抒情歌词2篇正文

《抒情歌词2篇》

时间:

新生代制作人姜洋,走下《绝对唱响》舞台后,成立个人音乐工作室,2011年4月推出创作单曲《抒情歌》。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2篇抒情歌词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抒情歌词 篇1

关键词:文学抒情 歌词创作 流行音乐

一、抒情文体与流行音乐歌词

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分为叙事、抒情、戏剧三大基本文类(genre),按照这种分类,许多诗歌、歌词等文体都可归纳在抒情文类中。抒情文体和叙事文体不同,其内容并非是对某个外在事物的直接叙述,而是侧重于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无论是诗歌还是歌词都会有此特点。黑格尔在《美学》对抒情诗的内容解释为“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它所处理的……是某一个反躬自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观感、情绪和见解”①。在他看来,抒情文体(抒情诗)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和叙事、戏剧都不同,主要是作者的自我表现和情感抒发――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借助了某一具体实体物象罢了。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就可以窥见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把自身的感情融入到了这首《卜算子》的创作中,让所有叙事和形象都服从于作品的抒情。诗中描述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景象,用“月亮”、“梧桐”、“鸿雁”、“沙洲”等细节物象建构起一个真实的场景,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里感受得到作者情绪上的寂寞和孤独,也看到了他内心隐藏着的抱负。尤其是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是作者心境的真实表达。所以,可以看出文学叙事和文学抒情√★√的区别也可以解释为“叙事以‘故事’为描写的中心,而抒情则以‘心境’为描写中心。在抒情中可能会有‘故事’,但故事是为表达某种‘心境’而服务的”②。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 “整个古代抒情诗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抒情诗人与音乐家结合乃至融合为一体”③。许多学者认为抒情文体通常具有音乐性,而音乐文学的许多作品(如歌词等)正好符合这个特点。许多流行音乐的歌词由于篇幅段落等方面的限制(西方的抒情诗一般都会很短),其叙事性相对较弱;从另一方面来讲,流行音乐多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的创作中心,故大部分作品的歌词具有较强的的抒情性。如高晓松的作品《同桌的你》(节选):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虽然这首歌词是作者对青春校园情境的描述,但依然表达了他对青春与时光的许多感慨,抒情表现非常明显。还有一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其叙事部分仅仅只是一笔带过,这类作品的抒情表达通常更为直接。如王健的歌词作品《绿叶对根的情意》(节选):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你也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首歌词描写了绿叶和根两个艺术形象,表达了一个离乡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在这类歌词的创作中作者明显弱化了叙事成分,而把创作中心着重放在对情感的直接表达上,使得作品意蕴更为深厚,感人至深。

二、抒情表达的主体:词作者

艾布拉姆斯说:“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主要的诗篇,同几乎所有的主要批评一样,都是以诗人为圆心而画出的圆”④;黑格尔也阐释说:“抒情诗的中心点和特有的内容就是具体的诗创作主题,亦即诗人……把自我表现的主体的心情展示出来,在听众中引起情感共鸣”⑤。可见,抒情文学作品的表达主题往往与作者自身状态有着密切关系,而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过程中,词作者就会担任起抒情的主体角色,也决定了作品的创作思想及情感。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歌词创作必定会带有抒情主体(词作者)的个人特征,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抒情表现更为明显。如李健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通常他的歌词带有流行民谣风格,创作中会使用诗意化的语言去重现和建构相应的真实场景、物象及个人意识,并赋予其安静、深切的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别具意蕴。

如李健的歌词作品《车站》(节选):

不觉中下起雨来/在黄昏的站台/她终于上了列车/却一直望向窗外/当列车徐徐开动掠过蓝色站牌/我看见她难过的脸如此苍白/伴随雨点敲击车窗她的泪流下来/我赶紧转过头去让我视线离开/不知是甜蜜的伤感还是无奈/

歌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车站的真实场景,下雨、车窗、蓝色站牌、列车,恋人在这里分离告别,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但歌词的情感表现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最后一段:“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的爱恨离别/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在这一瞬间忘了要去向哪里的深夜/……/就像这列车也不能随意停歇/匆匆错过的又何止是窗外的世界/”。作者以为和心上人还会有再见的时候,却没想到这次告别却成为了永别,时过境迁,他的沉思随着“列车”慢慢消逝在远方未知的“深夜”。在这首歌词里,所有的“物”都着了作者的情感色彩,显得尤为真切感人。纵观整首作品,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带入了创作中,将两个不同时空的叙事情景放在了一起,借着“列车”和“离别”的情景,使得听众感受到了他的伤感、思念和回忆。在后面的歌词中抒情表现得更为明显、强烈,最后以一句“再见”结束全曲,一下就把对过去的不舍和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听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再如李健的《当有天老去》(节选):

这匆忙的一生/化成几个瞬间/总在某个夜晚悄悄来到我身边/在浩瀚的人海/你曾飘向何处/……/在熟悉的路上/依然涌动着人海/没有两朵浪花相遇后不分开/当有天老去/我会想起你/在宁静的夏日夜晚那一缕芬芳/

这首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直接抒感,以作者的“心境”为描写中心。与他的《车站》《贝加尔湖畔》等作品相比,这首作品虽没有更多的画面感营造,但因其诗意化的文字、细腻的情感描写,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较高的歌词创作水准。这首歌词减少了具体物象的使用,抒情表达更为直接,从中同样可以看到李健强烈的个人创作色彩,忧伤、追忆、淡然的情感贯穿在整首歌词里。

三、对歌词创作者的启示

研究流行音乐歌词的抒情表达对歌词创作也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作为抒情主体的词作者,在作品的抒情表现中应该学会控制个人情感,选用叙事或其他物象时候尽量做到景为情用、真挚自然,方能创作好的词作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⑦。可见,如何处理作品在抒情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是决定其品质的关键,对作品思想表达而言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抒情表达也离不开受众。在审美过程中,艺术鉴赏是受众凭借作品产生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不同受众会对歌词作品产生不同感受。所以,词作者需要了解受众心理、权衡适宜的方式进行创作、准确传达其思想和情感,这样才可能得到一首好的歌词作品。有的创作者会迎合某些受众需求,使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表现作品,或是因为词作者的表达方式、文学素养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此类作品(尤其是许多制作粗糙的网络歌曲)形式和内容很容易被模式化、雷同化,作品亦会显得言之无物、情感泛滥、语言缺乏深度,使得听众形成审美疲劳。这就是因为过度的抒情、创作方式不当所导致的。

如在部分以蒙古族、藏族为文化主题而创作的流行歌曲,其歌词的抒情表达仍然受到民歌的影响,情感基本离不开“草原”、“天空”、“酥油茶”、“格桑花”、“马头琴”、“牛羊”、“骏马”等物象,也离不开“我爱你”、“想念你”、“在一起”、“我愿意”之类直白、浅显的抒情方式。纵然这种表达也是词作者的一种创作方法,听众亦可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但过于浅显的抒情表达方式和对歌词意象泛滥的使用,对作品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听众的审美疲劳。

所以,歌词虽不应强制界定统一的创作标准、应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的受众进行创作,但还是需要遵守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不应过度追求低俗、媚俗、毫无思想、没有底线的创作方式,在抒情时也不应过度滥情,应张弛有度、恰到好处――这些都是对流行音乐中词作者的创作启示。

注释: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 99-100页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 148页。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④[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9、70页。

⑤[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08页。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页。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国维。人间词话 [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 [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 [M].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抒情歌词 篇2

一、古典诗歌抒情手法例析

诗歌抒情方式研究的是诗歌如何抒情。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从大类来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即事抒怀、借古讽今、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抒情、运用修辞强化抒情等。下面举例阐述一下,让大家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1. 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直接揭示了百姓无论兴亡都受苦遭殃的历史规律,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同情。

2.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纯然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包孕在景物描写之中。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之三),清新明丽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喜悦心情,流露出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3.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互相融合,难分彼此。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霜林醉”以秋天的景色衬托了离别的悲伤,“离人泪”直接点明离情,二者有机交融。

4. 托物言志。诗人借助自然界某种事物的特征,赋予它在人生和社会范畴的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作者托梅花表达自己无人赏识但无论受到何种打击都百折不回的精神。

5. 即事抒怀。通过描写具体的事件,将情感倾向蕴含于其中。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通过描写打猎的雄壮场面,抒发了豪放旷达、报国立功的豪情。

6. 借古讽今(含用典)。通过叙述、描写古代的事件、人物来暗示自己的感情。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7. 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抒情。主要借助一些古典文化中已经沉淀下来的意象如杜鹃、长亭、吴钩、鸿雁等意象来传达情感。如“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李中《钟陵禁烟寄从弟》),用古代诗人最习用的“杜鹃”意象来表达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苦。

8. 运用修辞强化抒情。指用修辞增进抒情的力度。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用“浮云蔽日”这个比喻表达了对“君王为奸邪所蒙蔽,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深沉担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用设问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爱情的歌颂。

二、抒情手法类试题的答题规范

抒情手法类的题目有基本的答题规范。基本框架:抒情手法+解说手法+所抒情感+表达效果。注意事项:要注意将叙、析、评有机结合;要注意答题的层次感;要结合具体问法确定答题的繁简程度,有的只要求说出抒情方式或情感,有的则要进行详细的扣文本鉴赏。

1. 间接抒情。

例1:阅读下面宋代诗歌,回答问题。(2013年高考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指津〕这首诗是写作者送一位隐士朋友回家。前两联是实写眼前送别时的情景与景色,后两联是虚写,想象友人回家以后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像友人一样摆脱官场俗务的愿望。题目已经降低了难度,已经直接指明了是间接抒情中的“用想象之景”来抒情,只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要点是写出想象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2分,针对颈联)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2分,针对尾联)

例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2012年高考四川卷)

子 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题指津〕这首诗歌歌咏的就是杜鹃。杜鹃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常见表达思乡思归的意象。作者也是按照这个意象的含蕴来抒写的,并用了一些相关意象来烘托渲染。诗歌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通过一些习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答题时只要扣紧意象的含义在具体诗歌中的展现来答即可。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1分,答出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4分,任选2个意象分析,每个2分)

2. 直接抒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清代的词,然后回答问题。(3分)(2013年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 ①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②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③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④熏风:东南风。

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题指津〕这首诗要结合背景来理解。上阕写自己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下阕写自己绝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气节。“折腰久矣谢无能”用的是直抒胸臆。答题时只要讲透这句话,联系全诗和注释来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1分,解说句子)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2分,说出情感)

三、提高诗歌抒情手法鉴赏类题目答题水平的建议

要提高这类题目的答题能力,有以下建议:

1. 多读。强化读懂诗歌的训练,要将默读与朗读相结合。

2. 强化审题训练。准确辨识题目是否问抒情方式,明确答题的要素和繁简程度。

3. 牢记基本抒情手法。无论这方面怎样的题目,首先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范畴进行思考,再逐步深入、细化。

4. 科学训练。熟练答题的基本方法,建议以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为训练素材。

抒情歌词 篇3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旋律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37 ― 02

一、民族声乐旋律的创造性

民族声乐旋律的创造性指的是,民族声乐旋律在创造时,音乐调式与旋律与歌词中语调的有机结合体。我们从声乐的概念来看,曲调是声乐旋律创造的综合,它包括了:旋律、节奏、调式等要素,音调则是曲调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小片段,由于音调具有旋律发展的主题性或主导性,因此它也被称为主题音调或主导音调。语调则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形成的语气情感音调,他包括字与字之间的音高和声调,同时它也是语音音响的总体音调,歌词的语调色彩形成了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我们将这种音调与语音结合成的声乐旋律称为声乐语调。民族声乐旋律美的创造性,是将歌词的内容作为全曲的主体思想、体裁特点和结构特征,主导音调与曲调作为旋律的主要动机,科学谨慎地运用旋律的基本技法,来对声乐作品进行声乐旋律创作的。旋律美的创作与体现,首先离不开对歌词的深入挖掘和对歌词语调的律动把握。声乐的语调是调动声乐旋律的一切手段,通过语调的作用来突出声乐中的声情语态,从而使语调的情感表达、音乐个性与旋律音色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如歌剧《木兰诗篇》中《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这首女主人公花木兰的咏叹调,语调情感饱满丰富,既有激情的倾诉,又有昂扬的抒怀,深沉细腻处如诉,壮怀激烈,奔腾铿锵。旋律的起伏,语调的色彩随情感的变化时而曲折委婉,时而明朗嘹亮,语调造型丰富,情感层次分明。把如泣如诉的语调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包含生活的语气情态,又借助音乐旋律的舒展发挥突出了词义的感染力。

二、民族声乐旋律的抒情性

音乐中任何旋律都有抒情功能,因为这正是音乐美的表现。但民族声乐的抒情性在音乐表现的角度上看,它除了体现出来的抒情性旋律,还具有抒情性风格。抒情性的民族声乐旋律在艺术歌曲、歌剧、戏曲领域中,表现十分明显。歌曲以细腻深入的创作手法、大跨度的旋律对比、充满情感变化的音乐来刻画形象。《亲吻祖国》是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音乐开始运用大调色彩,使听众感受到极强的民族自豪感,而后在积极向上的歌词映衬下,使旋律在开始就激情饱满,达到对祖国极度热爱的抒情效果。到最后再一次的情绪抒发是本曲的点睛之笔,具有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给予人们正能量的抒情效果,整首作品音乐旋律宽广,曲调气势宏伟,在大调色彩中显得气势磅礴,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堪称旋律抒情美的坐标。

在抒情性中,不仅有高亢、大气、宏伟、嘹亮的旋律风格,还有轻柔、委婉、深情的旋律风格。这种类型的旋律多是表现思念之情,旋律多而歌词少,节奏舒缓并具有丰富的表情符号和装饰音。如歌曲《望乡词》,全曲旋律跌宕起伏,将近两个八度,乐句之间处理细腻,乐谱中表情符号丰富,演唱深情而又轻柔,生动的体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抒发爱情上也通常用这种旋律,以带给听者寂静安美的抒情环境。民族声乐作品中还有戏曲、曲艺类的旋律抒情性,无论是豪迈高亢的,还是凄凉柔软的,同样也拥有较强的抒情效果。如歌曲《故乡是北京》,加入了中国传统京剧的元素,使整首作品更具有北京味,作品的引子运用京剧的唱腔旋律,整体音区偏低,以“商”调式为主,旋律的色彩悠扬、平静,节奏缓慢,用来表现对北京的依恋情绪,有着抒情效果。同时听众们也能感受到那悠久的北京文化。加入戏曲旋律的民族歌曲其抒情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得音乐更加原汁原味,从而达到民族传统音乐旋律的抒情特色。

三、民族声乐旋律的节奏性

声乐的旋律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他的演唱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都是以抒情性而存在的。其中有一类民歌旋律是人们在劳动创作中产生的,由于劳动的种类不同所以这种旋律的类型也就是多样的,例如劳动号子中就分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打夯号子等多种类型,所以其旋律中节奏也必定会有变化,或是铿锵有力,或是平缓坦荡,或是高昂雄壮,或是悠扬缠绵等等,都显示了不同的劳动情景。一般在民族声乐选材中,以船工号子为题材的作品居多,因为这类号子的旋律起伏较大,作词工整严谨,少了一定的随意性,增加了更多的严谨性,其节奏性也是最强,随着行船中所遇到情况的不同,旋抒情性和节奏性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因此船工号子的作品是最多的。例如《三峡情》,整首作品表现的是对三峡地区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巧妙地运用了船工号子旋律的动力性,呈现了除思乡以外的豪迈壮阔的劳动场景,使整首作品有了更为丰富的旋律形象。因为有了这些劳动节奏性的加入,使得民族歌曲有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空间。

其次是具有歌舞节奏性的旋律,这里所指的歌舞节奏性除了结合舞蹈表动作演的载歌载舞的歌曲以外,还包括运用舞蹈节奏性的旋律特点所写作的歌曲。音乐是舞蹈的主体,具有舞蹈节奏性的歌曲,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和律动性,具有地域性的风格,体现了民族歌曲丰富多彩的特点。这样的歌曲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作品中占得比重较大,包括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藏族、朝鲜族等。其中也包括各地方的地方性歌舞蹈,如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陕北的腰鼓秧歌等。以朝鲜族舞蹈节奏特点创作的《长鼓敲起来》,运用了朝鲜舞蹈典型的6/8拍,并置性的二部曲式结构,羽调式。在演唱时特别突出附点的作用,突出朝鲜族音乐的特点。歌曲整体感情基调是欢快、奔放的,如同朝鲜族人载歌载舞的风俗习惯。律动感的节奏风格贯穿作品始终,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民族声乐旋律的叙事性

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性十分的广泛,从诗经到神话故事,从英雄人物到市井百姓,可以说歌曲的种类五花八门。中国传统的叙事性民歌包括《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小白菜》等作品。近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歌曲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阿妹出嫁》、《老鼠嫁女》。在众多叙事性歌曲中有一类较为特殊,它本身是叙事性歌曲,而后经过作曲家的加工,在原有主题旋律不改变的情况下,植入了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更为丰富的节奏元素形成的叙事性民族声乐改编曲。其作品有《兰花花》、《孟姜女》、《木兰从军》等作品,这种全新的叙事性歌曲有了更为鲜活的旋律特征,在视听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传统叙事性歌曲一般都是分节歌形式,旋律通过主调的重复出现,歌词反复的演唱而构成的一个简洁集中的故事,而叙事性民歌改编曲在旋律上通过主调的递进、变调、延伸和变奏形成,歌词通过更为科学的叙事结构,一层层的递进使得故事更具有观赏性。如陕北民歌《兰花花》,传统叙事性歌曲一共8小节的旋律,反复了32句歌词。由王志信改编成的叙事性民歌改编曲,曲式结构特征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A 段是传统陕北民歌的主题,旋律婉转优美,极富歌唱性,歌词运用叙事性的手法来赞美兰花花的美丽与善良。B 大段包括三个主题旋律的变奏,第一变奏叙述兰花花命运的转折直到厄运的到来,被迫嫁给周家;第二变奏叙述了兰花花对周家的不满和痛恨;第三变奏叙述了兰花花对现实的反抗,为摆脱束缚而逃出周家,通过紧打慢唱的音乐形式,整个作品渐入高潮;最后是再现A段,这时在音响上、歌词上以及情绪上达到真正的高潮,描述当兰花花见到情哥哥时激动的画面,将听众带入激动、沸腾的情绪中,表现了兰花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音乐旋律重现主题,并在熟悉的主题旋律中结束,旋律上做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使歌曲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叙事性歌曲的整体构造。

五、民族声乐旋律的戏剧性

声乐的旋律是以表现所要表达歌词内容与情感内容为目的,具有戏剧性的民族声乐旋律从内涵上说,是指具有戏剧情节的民族声乐作品。歌剧与戏曲中人物唱段大都具有戏剧性色彩,而民族艺术歌曲中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作品也具有这种旋律的特征。一般“戏剧性”是指人物和情节发生的矛盾冲突,就歌剧而言,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传递思想感情、表现矛盾冲突、突出情节的内涵实质、推进剧情发展,必须通过音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结构,音乐的语言和形象进行有效的确定和开展。因此,戏剧性民族声乐旋律中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调式和曲调风格特色,都要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状况、故事气氛、人物气势、心理表现的矛盾发展而进行调整和布局。首先,人物的心理变化在戏剧性的旋律中,是指唱腔或曲调的内在感受和情感冲突,往往是指人物在音乐情节中的内心独白。以民族歌剧《江姐》中江姐的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来进行分析,这首歌剧进行到江姐临刑之时与众战友告别时的唱段,是整部歌剧中最为困难的唱段,因为在这个选段中,江姐的内心变化起伏跌宕,可以说是在痛苦中迎接光明。选段在前奏时的急速,预示着死亡的临近,标志着江姐最后的命运,旋律中带有一定的压迫感。随着江姐的出现到演唱,旋律一下子安静下来,标志着此时人物内心发生了变化,通过歌词与旋律的结合,能让我们读出江姐在面对死亡时的淡定与坦然。这是旋律的作用,让我们能真正的体会到江姐此时的内心是如此平静,这胜过无数的描写词语。通过咏叹的手法,多层次的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了使戏剧性旋律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运用了合唱的手法,更进一步的进行情感交流。其次,戏剧中人物的形体和语言在戏剧性的旋律里也是有变化的。通常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指导,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为音乐表现,既要有人物内心的旋律,同时也需要语言与形体动作的戏剧性效果。所以语言与肢体动作在音乐造型的每一个乐句中都要体现出其戏剧性的目的与任务。在戏剧性作品中,很多情况下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唱或是重唱,除了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戏剧性之外,我们还需要协调对唱双方的人物特质音调的统一。例如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与喜儿的对唱选段《扎红头绳》,从声音的特点上,杨白劳的嗓音是稳中苍老、低沉宽厚,喜儿的嗓音特点是清脆明亮、音色优美。一个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性格有不同的戏剧性旋律,但又有着音乐上协调统一的辩证关系。

旋律是民族声乐的灵魂,旋律美是民族声乐的立足之本,没有旋律美就没有民族声乐的未来。创造性、抒情性、节奏性、叙事性和戏剧性是构成旋律美的要素,对这五种特性进行了解,有助于大家对旋律美学中的构造与创新的认识,只有不断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其特征,才能让旋律美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继续前进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