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 > 朱自清散文集精选12篇正文

《朱自清散文集精选12篇》

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2篇朱自清散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 篇1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失真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79-03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许多散文在二十年代就已经成为我国早期散文的代表,其中《背影》、《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还被收录于语文教材中,成为教学名篇。但在细读之下发现他的散文着意之处不太自然。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提到朱自清散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1]。叶兆言在《狷者朱自清》一文中提及“朱自清前期散文首先难免造作,譬如《匆匆》,譬如《荷塘月色》,都有堆砌词藻追求华丽的毛病”[2];钱理群在《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中也提到朱自清散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3]。着意为文,重在文章行文的华丽和感情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真情实感造成“虚升”或者“夸张”,这与散文来说是另一种偏差:五四以来,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朱自清的散文为了行文华丽和感情的丰韵,有时候放弃了这一原则,我们说,朱自清的散文有“失真”的现象。

一、华丽行文的修辞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贯穿着其“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原则,甚至于偏向华丽行文的修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和“失真”。一方面,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好用女性意象比拟,就是对此的有力证明。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评价朱自清散文“好用女性意象”[4]不无道理。在《女人》中,朱自清借用朋友白水之口表达了自己推崇“艺术的女人”,“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我圆满’的人”[5]39。正如朱自清自己所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5]37。对女性艺术美的执着使得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时将其不自觉地融入。

朱自清在文本中或直接塑造术女性的形象,或以女性意象设喻,或将所见之景物赋予女性色彩。这些女性意象的大量运用,集中出现在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如《温州的踪迹・绿》中,朱自清描写梅雨潭的水,“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5]18。在这里,朱自清将梅雨潭的水女性化为的裙幅、初恋少女的心跳甚至是最嫩的皮肤,为了将所见之景诗化而过于关注行文的修辞美,把水的动态描写转变为女性体态具象化的修辞,却造成了意境塑造与梅雨潭涟漪荡漾的动态情景有所偏离,在一定程度上“虚升”了真情实感,使得情感“失真”。在《看花》中,朱自清写到,“栀子花不是什么商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5]150在这里,朱自清将栀子花的韵味与卖花姑娘联系起来,并对爱花还是爱卖花姑娘的疑问含糊其辞,“存而不论”,给读者这样的感觉:表面上是在赞美栀子花,实际上赞美的却是有着栀子花似的自然韵味的卖花姑娘,只是将这份喜爱借对栀子花的欢喜表达出来。这里就明显地透露出朱自清对女性美的描写,以及对女性意象的追求,将其与艺术化等同起来,使得对栀子花的描摹已然转变为对卖花姑娘的倾慕,这样过度的修辞,流于对女性的“意恋”,造成了与真情实感表达的偏离。

朱自清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女性意象,将女性美的描写直接等同于艺术的创造,过于执着地追求艺术美,追求华丽行文的修辞,偶然流于情感的失控,造成情感上的“失真”。

二、“水”意象的追求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水”意象的过度追求也是体现其散文情感“失真”的另一特征。在朱自清的抒情性散文中,不难发现,“水”是其大多数作品直接或间接反复触及的意象,如《春晖的一月》《绿》《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从小生活在“小桥流水”的南方,对水的钟情使得水成为他笔下的主要审美对象。在朱自清看来,蓝蓝的天“仿佛一汪水似的”[5]11;嫩绿的叶“掐得出水似的”[5]16……这些景物在朱自清看来都拥有“水”的特点,给朱自清以感官上的审美享受。这种对“水”意象的塑造从水的具体形态到具有水感觉的物象,使得朱自清在文本中对“水”意象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在《春晖的一月》中,朱自清写到,白马湖“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6],“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6],“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6]在这里,朱自清笔下的白马湖拥有阴柔美的特质,符合朱自清的审美情调。初到春晖中学的陌生使得朱自清有点难以适从,但由于白马湖那软软的绿,给了朱自清感官上的审美享受,使得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满足了朱自清内心由于陌生而引发的诉求。朱自清为了表达出白马湖在自己眼中的美,追求行文的华丽,使每一个特点都染上朱自清的主观想象和体验,透露出朱自清追求“水”意象的偏向,为了行文华丽和感情的风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和“失真”。

而在《绿》中,朱自清在文章结尾赞叹道,“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5]18梅雨潭的绿是可爱的、奇异的,朱自清在前文已经描写具体,但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拍它、抚摩它、吻它,读来更多的是失却了对梅雨潭绿色的量度,使得对“水”意象的追求成为主体,代之以夸张的想象和华丽的行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有滥发感叹之嫌。

三、行文感情上的“失真”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即在情感的浓厚。”[7]在他的早期散文中,朱自清常常注重情感的宣泄,将自己对社会黑暗的憎恨、对家庭情感的抱怨和感激、对山川风物的迷恋等倾诉而出,毫不掩饰自身的性格和情趣。而正因如此,使他在散文创作时更多的掺杂情感宣泄的成分,多发慨叹,有时候偏离了散文情感真实的本质,造成“失真”。

在《一封信》中,朱自清为表达对台州紫藤花的喜爱,感叹到“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数皲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5]75朱自清没有细写紫藤花的花瓣、颜色等的具体形态,而是抽象地运用了多个比喻来叙述紫藤花的美,把紫藤花直接喻为小姑娘、、胭脂,抒感丰盈满溢,偏于感情的宣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偏离了紫藤花美的展现,有“失真”现象。在《绿》一文中也有这样的“失真”之处:“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5]18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醉人和奇异大发慨叹,还要拥抱绿,抒感丰盈满溢,有“失真”之嫌。

另一方面,在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前期散文中,常弥漫着伤感沉郁的气息。在《匆匆》中,朱自清感慨时间的流逝“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5]3时间无情的流逝使得朱自清沉郁迷茫,陷入徘徊、陷入“匆匆”。在《荷塘月色》中,荷塘的美景使人心缟疋,虫鸣风吹一片祥和,但朱自清却因心头事产生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71的失落。《刹那》中,朱自清觉得“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横竖是寻不着的;”[6]126于是决定以带颓废意味的刹那主义应对。正因这极大的沉郁,使朱自清创作时摆脱不掉情绪的牵扯,抒感丰盈满溢,在创作时注重情感的宣泄,造成感情“失真”。在《松堂游记》中,淡云掩映下的新月给朱自清以美的享受和难得的片刻安宁,但他终不能忘怀于世,心里的烦恼郁闷被月无端招惹出来,“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临睡前,我们在堂中点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木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6]361字里行间渗透着朱自清的忧郁心境,景色中弥漫着伤感沉郁的气息,表面写景,实际上是为了忧郁情感的宣泄,这伤感情绪的牵扯摆脱不掉、萦绕心间,自然而然使文章染上了灰蒙蒙的情感宣泄的成分,使得忧郁情感的书法丰盈满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真情实感造成“虚升”,这对于散文的情感真实性本质来说是一种偏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而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时,为了行文修辞的华丽,多用女性意象比拟所写之景和所塑之象;为了寻求自我表达的途径,追求“水”意象,融合对“水”的主观想象和体验,追求行文修辞的精致华丽;为了行文感情的丰韵,在行文时常常注重情感的宣泄,在创作态度上不自我掩饰。这些都使得朱自清有时放弃了散文需要真情实感这一原则,造成情感“虚升”或“夸张”,存在“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佩弦先生[M]//叶圣陶散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52.

[2]叶兆言。狷者朱自清[J].中华活页文选,2014:26.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9.

[4]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J].名作欣赏,1992:24.

[5]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q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9.

朱自清散文 篇2

朱自清散文好词:

白雪茫茫 银装素裹 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冰清玉洁 滴水成冰 瑞雪纷飞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雪虐风饕 朔风凛冽 寒气逼人 雪上加霜 阳春白雪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无冬无夏 秋收冬藏 冬裘夏葛 十冬腊月 冬寒抱冰 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冷暖自知 冷若冰霜 冰寒于水 岁暮天寒 天寒地冻 冰天雪窑 冰山难靠 冰雪聪明 冰魂雪魄 春冰虎尾 凛若冰霜 雪窖冰天 漫天风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曲曲折折 袅娜 轻纱 凝碧 波痕 点缀

朱自清散文好句:

1、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分。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有影子。

6、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7、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8、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5、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6、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抽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共同,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17、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18、洗手的时分,日子从水盆里过来;吃饭的时分,日子从饭碗里过来;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来。

19、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0、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1、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23、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2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25、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6、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27、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2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朱自清散文 篇3

朱自清(1989―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园写下了传世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有一位姓陈的读者给朱自清先生写信,认为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便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大多数同事都认为蝉晚上不叫。朱自清便写信向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请教。刘先生翻阅多种昆虫学著作后,拿出一本书来告诉朱自清,“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这段文章说,平常夜晚蝉不叫,但在一个月夜,作者却清楚地听到它们在叫。

这样一段抄文,本可以成为证据,可朱自清因为刘崇乐没有明确表态,怕那段抄文只是例外,便在回复读者时表示,散文集再版,将删掉有关“月夜蝉声”的句子。

过后的一两年间,此事一直萦绕在朱自清心中。他便常常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的叫声。所以散文集再版时,他就没有删去“月夜蝉声”的句子,但专门写文章做了说明。

朱自清的为人也像他写文章一样,一丝不苟。

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朱自清一家人也只能喝稀粥度日,他的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夭折了。

反动政府知道朱自清很有学问,几次请他出来做官,许给很高的薪水,可他一次次严辞拒绝。

为笼络人心,特地给大学教授们发了面粉配给证,低价供给美国“援助”的大米面粉之类的细粮。为了抗议美国支持打内战,北京一百多个教授发表声明不买美援面粉。朱自清毫不犹豫地在声明上签了字,并对妻子说:“人穷志不穷,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决不乞求美国的恩赐。”

朱自清散文集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展示交流点评精读第3段,提炼“绿”的特点,感悟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语言魅力。

2.通过多环节的读写活动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魅力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除《春》《背影》之外,你们还读过朱自清的哪些散文?1924年秋,作为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一位国文教员,朱自清先生写下了游记《绿》,从此这道风景连同这篇散文一起蜚声于海内外,拥有无数粉丝。

二、活动一:浮光掠《绿》

1.请学生速读全文,本篇文章写绿之外,还写了瀑、潭、亭、云、岩、草。下面请同学结合预习作业上来展示:

(悬)瀑 (碧)潭 (飞)亭 (流)云

(湿)岩 (绿)草

(碎花)瀑 (幽碧)潭 (临渊)亭

(微微)云 (苍鹰)岩 (油碧)草

2.既是写绿,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写绿,而要从这些瀑、潭等写起呢?

学生发现:第1、2段在全文中对“绿”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更能表现出梅雨潭的绿的美;第3段中“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一句,可见作者用心不俗。

三、活动二:众人品绿

1.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3段。

2.小组合作赏析写法,提炼绿的特点。

(1)根据第216页的圈点符号,用此法精读第3段。

(2)请两小组上黑板呈现小组阅读成果,其他小组在下面讨论交流并随后进行补充。

学生板书展示:

写法:用词准确,人称变化,句式变化,调用多种感官,多种修辞,联想和想象,对比和衬托……

绿的特点:情态美、女性美、奇异、醉人、恰到好处、鲜润、纯净、明亮、柔美、可爱、软嫩……

小组陈述一:我们小组找到了“叠音词的运用”。第3段中“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使用叠音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绿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明快,格调清朗,从中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另外文中还有“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音袅袅的美感。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小组陈述二:我们关注了“动词的准确运用”。“那醉人的绿呀!……我又掬你人口,便是吻着她了。”这段文字中,“裁”“挹”“拍”“抚摩”“掬”“吻”等一系列动词富有亲切感,此时的绿已不再是一种颜色,作者用极炽热的语言与绿对话,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写出了绿的醉人、奇异,表达出他强烈的爱意。

小组陈述三:我们关注到了“比喻修辞的使用”。“那醉人的绿呀!……但却看不透她!”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博喻从多角度多侧面描摹绿,体现了他对绿、对美的独特的观察和表达,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

(3)教师补充

同学们讲得真好,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请看原句和改句,你看哪种表达好?

(原句)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改句)我妄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原句表达好,将“我”的想法是“妄想”突出了出来。“妄想”是指狂妄的、不能实现的打算。作者妄想“张开两臂抱住”绿,可这只是痴心妄想,徒劳无力。既是如此,他为什么要强调是“妄想”?在他略带自嘲的口气里我们读到了他面对绿的魅力无力招架,无法抵挡。他遣词造句之精妙于此处也可窥见一斑。

4.小结提升

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郁达夫先生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读完《绿》,我觉得这篇散文的诗意表现在他精巧的构思与行文间,表现在他情景相融的意境间,表现在他真挚而浓烈的情感中,表现在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语言中。刚才通过同学们集体的碰撞交流得以体味。

四、活动三:寻觅情踪

1.请结合全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体现作者起伏的心情,表现作者对绿的浓郁的感情。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绿

学生答案例举:

“我”惊诧追捉想抱描摹比拟裁、挹舍不得惊诧绿。

2.体会情意

师生达成一致:朱自清在第3段中流露出来的渐变的、变浓变炽热、直至最终无法把持的感情值得我们关注:一开始,作者被绿招引,顿生仰慕之心,起身追捉;一旦亲睹又心生抱它的痴心妄想;妄想不成,于是想描摹、比拟出眼前这绿的美丽;写着写着,他发现美词用尽却又不足以表达肺腑之言,情到深处,情景难辨,物我难分,作者对绿的爱恋痴情喷薄而出无法收拾。他的语言表达,抒情方式都极富个性和特点。

五、活动四:练笔实践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话:

[普通版]我非常爱绿!绿是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魅力,我赞它不绝口,爱它不释手。

教师创作示范把普通版改为了甄媚版:

[甄嬛版]方才看到那一潭绿波,本宫很是喜欢。私心想着若是天天得见这绿,日日徜徉其间,想必是极好的。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推荐一下都教授版、柯南版、朱自清版都可以。(学生作品交流)

[都教授版]拥有流逝不尽的时间时,我从来不觉得时间是宝贵的。但是,如果可以得到你——绿,哪怕是一瞬间的相守,为此倾我所有,也没有关系。

[朱自清版]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曹操版]复临碧潭,以观绿波。/厚积温润,犹若碧王。/绿壁虽密,我言太浓。/秦淮虽柔,我言太暗。/唯有此绿,合我心意。/似带似眸,谓之“女绿”。

[柯南版]又发生凶案了,凶手不留痕迹地逃跑,哪里才有线索?嗯,花谢草枯全毁了,碧水仅存。真相只有一个!我爱你,绿,访你破案,势如破竹!

[甄嬛版]臣妾今日或有不适,适才去那后花园碧潭一走顿时无恙。看来,这绿不仅能怡情冶性,更让我神清气爽。不如让工匠把这绿化成那簪子,让臣妾插进发髻,想必是极好的。

教师小结:朱自清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从同学们的仿作里也看出大家对不同版本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尝试,的确写出了对绿的爱意,应了一句歌词“我用我的方式悄悄地爱你”。

2.请你向同学妙言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荐语: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女孩,被兄嫂以七毛钱的价格贱卖掉!他心痛地描摹她无法逃脱的悲惨宿命。虽无法拯救,但他依然用自己善良的心呐喊:“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而竞有了价格!……唉!七毛钱竞买了你的全部生命——你的血肉之躯竞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儿女》荐语:这是一位有5个儿女的父亲心灵深处的挣扎!生存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因生活的拮据,无奈与骨肉相隔在扬州和北京两地间,一边是幸福着天伦的幸福,一边烦恼着家庭的琐碎,还有觉得无法承受教子成人责任的不安与惶恐。朴素平淡却又极其真挚感人的文字,读来,心有戚戚焉!

六、结语

朱自清散文 篇5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想、寻、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用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接下来,作者又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其色调可谓浓淡相宜,更妙是写“景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作者运用通感使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展示出了荷塘月色的飘逸之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建立在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象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象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再如《匆匆》,作者对时光的易逝就加倍进行描写“太阳他有脚即可,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望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到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腕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经过作家如此一番的加倍描写,使人们不能不在“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于时光之易逝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朱自清散文 篇6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风格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

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2.善于运用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颖的比喻,使文字别开生面。《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这类比喻可谓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

3.敢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抓住了“清香”的“缕缕”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远

朱自清散文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写景抒情,景语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远。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

在《绿》一文中,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喜爱之情不可抑制,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一连用十多个“你”,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如水晶般纯洁通透,似骄阳般温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不着一点痕迹。写荷塘,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写荷叶,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即时风过荷塘那一瞬间的现象,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细腻的描绘和生动新鲜的比喻更引起读者梦幻似的感觉,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形成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 篇7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朱自清的散文范文 篇8

关键词: 朱自清 现代语言

1.运动的历史背景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古人口语的摘要就形成了文言文,慢慢的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文言文虽然是语言的经典,但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从唐宋以后,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后来随着门户的开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但直到清代末年,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的书面语。

有识之士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梁启超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迈出了第一步。接着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白话教科书开始流行,白话小说也不断涌现。可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从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接连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是辛亥革命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称帝迷梦。《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2.散文的口语化开创了散文新时期先河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时期开始最先主张用口语写作的,他提出了文学口语的两个条件:一是自然,二是创新。他提倡“新而不失自然”的口语,反对为追求新就“扭曲了自己的语气”,他指出:“现在的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有些人“爱用骈句,有时使文字失去了自然的风味”是不好的,用他的话具体地说“活的口语”就是用北京话,老北京话。他的口语化散文给当时的读者感觉是清新的,给读者一种雅俗共赏的效果。

例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这段话,短短的几句就把春雨的景致描绘出来了,使我们仿佛置身于春雨之中,撑伞漫步,体验着那绵绵春雨细细飘洒于绿树、青草、房屋之上的惬意。“斜织”的春雨仿佛画家的画笔,勾勒了一幅美妙的淡彩水墨画;再如:“你为我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第一回让你父亲的男佣人从家乡捎到上海去。他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说你是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其实你不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总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谢的。”这段“不欧化的口语”深刻表达了朱自清对亡妇的感激之情,让人读起来亲切感人、顺畅流利,虽然还略带有一些文言的影子,但却不觉得生涩、别扭。还有,在《荷塘月色》中,写荷花的一段描写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纯正的北京口语“打着朵儿”,再加上拟成的描写,给人以恬静、清畅之感。

正是朱自清先生的细腻、微妙的“口语化”散文,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引领了新时期的文化导向。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后期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奠基。

3.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从“五四”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写的作品只能是名义上的“”,过长、过于欧化的句子,让人们半天弄不明白讲的是什么意思。而老一辈爱国作家为使文学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为社会服务,在文学语言现代化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为而倡导,后为大众化而争论。朱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卓著的。他生前的论著,如《谈通俗化》、《说话》、《论白话》等都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以舌”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在《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在《荷塘月色》里,他不说荷塘边上的林荫道在黑夜里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而说“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里,不说被卖的女孩子的命运难卜,凶多吉少,而说“女儿本姓‘碰’,由她去碰吧。”在《威尼斯》中他写到小船“它哪儿都去”,“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大理石小雕像“出于名手的还有味”等语句令读者感觉到作者仿佛就坐在你身旁讲述着威尼斯的迷人之处。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我们开始领略的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这时我们已过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等交代逻辑顺序的句子,并非是很古板的“首先”、“接着”,而是如娓娓动听的歌声,在我们的耳边飘荡着。在《南京》中写道“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这句话就像作者在读者面前当导游,介绍南京的美丽风景……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对口语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提炼,并且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的标准。他生前曾说:“自己是苏北人,却赞成把北平话作为标准语。一来因为北平是文化城,二来因为北平话的词汇差不多都写得出,三是因为北平话作为标准语多年,虽然还没有‘俗成’,‘约定’总算‘约定’的了。”(《论国语教育》)他还说过“北平话一向是官话,影响最大,现在又是我国法定标准话,用来代表中国现代化,原是极恰当的。”(《中国语的特征在哪里》)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他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朱自清是继冰心等人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不能作“美文”的迷信,高举了对旧文学示威的大旗。与此同时,朱自清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因此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适应于每一个普通百姓,一直被公认为白话美文的典范。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作为语言文学的载体,他的散文对于推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朱自清散文范文 篇9

一、语言的情韵美

朱自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沉稳执著的学者。他的散文选材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景物等现实题材方面。在这些平常而平凡的题材上,朱自清以一种清淡朴实的文字来表现他的至情至爱的内心情绪和内在情感。

二、语言的绘画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美,除了其语言情韵优美外,还具有形象性、绘画创造力,显示出立体的诗、立体的美感,追求一种诗情画意,成为有形的画、无形的诗,形成诗美和画美。在《荷塘月色》中,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写荷塘以月色为背景,使荷塘拥有了朦胧的情韵;写月色以荷塘为底衬,使月色流泻着和谐的旋律。这样,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和谐、美妙而迷人。

三、语言的音乐美

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一种音乐的节奏旋律。

1.排比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比拟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3.比喻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撷着,像拖着的裙幅;她松松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4.设问与反问

朱自清散文句子 精选54句 篇10

1.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2.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3.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4. 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5. 人生最美丽的童年时光转眼间已离我远逝,它仿佛就像一颗流星一样,美丽而又稍纵即逝,让人不禁惋惜。

6. 所以我们面对坎坷的人生,要不断奋斗,要不怕艰苦勇往直前,不要退缩,奋起拼搏,爱拼才会赢。要在青春年少时好好打造自我,把自身的亮点燃得更亮,让自己永葆青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以知识武装自己,以良好的品质要求自己,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7.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8. 览胜记游的散文《松堂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

9.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10. 黄昏,天空被太阳染成鲜红色,太阳不再是刺眼的强光,而是柔和温暖的夕阳。空中一朵接着一朵的火烧云把蔚蓝的天空点缀得分外妖娆。轻轻拿起桌上的三张照片,在灿烂的夕阳下摩挲着。那是在篮球场上,一位少年在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流淌着属于少年的滚滚热血。脸上不再是幼稚,而是意气风发。那少年不再淘气,他要长大,他要担当,他要拥有一个多彩的青春年华。

11. 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12. 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13. 整个记游以时间为序,分为三个阶段:从出发到目的地;白天的松堂及堂后景物;夜间的松堂。

14. 然而,这还不是被卖的女孩飞人生涯的开始,等待她的将是辗转被卖的命运:或卖为婢,或卖为妾,或卖为妓,总之,她将度过的是血与泪的一生。对照祥林嫂和包身工,便可知道这类花七毛钱便可以买到的女孩今后的万劫不复的命运。

15.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xxx一年之计在于春xxx,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16. 3《阿河》。

17. 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18. 种子第一次播种,那是希望在发芽;xxx第一次点燃,那是希望在燃烧;荒漠披上绿洲,富饶代替了贫瘠,天坠变成了通途。这都是希望在绽放,坚强在开花。

19.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分。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0.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1.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2. 一袭思念的霓裳,起舞在婉约的宋风里,诉着一腔的细腻思情。古韵声声,缠绵着心中不灭的梦魂。满眼忧伤的风尘,在你走过的浸满离愁的尘世,遗落一地哀戚的痕迹。世间的繁花似锦,毫不留情的在年华的窗幔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剪影。

23. 写的是年轻的阿河被卖,帮佣,逃婚,被绑,再逃,告贷赎身不得,而终于自卖的事,题材有些近似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结局虽不如祥林嫂的悲惨,但在冷酷人群的笑骂声中独自和命运作拼死一搏的阿河,也是欲哭无泪了。

24. 望断几世凡尘,挥洒丹青不悔。忧柔的情思,揉入幽韵的诗情画意,一双似水的娇眸,染红了痴守三生三世的唇,玲珑的瘦影,用纤指挑拨着缱绻的弦音,心酸了前世今生的眷恋。

25. 洗手的时分,日子从水盆里过来;吃饭的时分,日子从饭碗里过来;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来。

26.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7. 听歌仿佛是心灵的一种选择,总感觉我喜欢的歌好像就默默地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召唤。的确,听歌可以帮助你消除烦恼,振奋精神,可以帮助你从失败的阴影中重新找回自我。每一首歌都包含着它所要抒发的情感,如果我们都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那么听歌也就不只是单纯的享受了。

28.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有影子。

29.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细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0. 天空是沉碧的,太阳像海绵一样温软;风吹在人们身上使人着了魔一样地快活。人们迷醉了一样快要溶解在这种光景里了。

3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2.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3. 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4. 一点点发芽,一点点成长起来,那形越发的像它的母亲。手掌一般大小,绿油油的叶片,最后,浑身长满了刺。终于,长成了一个茂盛的仙人掌。何以谓它?因为它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看似可笑但有确实的偶像。

35.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6.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37.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xxx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xxx

38. 生活中,我们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支持鼓励,尤其是在我们陷入困境时,他们像天使般张开翅膀,守护着我们。

39. xxx吹面不寒杨柳风xxx,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40.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41.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42.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感觉,都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悄然而逝。朋友,千万别让这美妙的感觉如细细的流沙从你的指尖溜走,请学会珍惜它吧!

43. 写在自己国家电车头等车厢里,受西洋小孩凶恶的目光的逼视而生的屈辱,愤怒和“迫切的国家之念”:“谁也是上帝的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44.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荡举了。

45. 清晨,透过窗照进几抹斜阳,随着时光的悄然逝去,那金灿灿的阳光移到了书桌上,精准地落在那三张有些泛黄的照片上。第一张,里面一脸稚气的小孩便是七年前的我。照片中,我手中捧着一大堆崭新的玩具,或许是站着太累,我索性坐在冰凉的地面上,玩弄着手中的东西,脸上挂着比映山红还灿烂的笑容。

46. 6《荷塘月色》。

47. 1《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48.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9. 风,悄悄的,把美梦埋葬,枕着一缕馨香恬然入眠。一份无法抑止的忧伤,一份永远痴缠的记忆,翻开一生的惆怅,那些遥远的往事,重复着久违难忘的铭心。蓦然回首,却恍若隔世!

50. 盈满爱的每一天,岁月大笑着细数缀花彩裙划过的岁岁年年,凝心青春燃烧的红霞飞舞,聆听碰撞摇曳的风铃独奏静谧之曲,岁月的年轮,看着,看着,又画圆了一圈。光滑洁净的心间,奏响爱的新乐,闭目,那爱的新光,幽幽地显现。

51. 如果说:“坚强是一棵常青的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如果说:坚强是一朵不败的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心中不落的太阳;如果说:坚强是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

52. 残落的叹息,该如何拾取?逝去的红颜,又该如何寻觅?却隔着一个时空,徘徊在晓风残月里,为你低吟浅唱,再用风的颜色,陪着你辗转轮回每一世。

53.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4.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散文范文 篇11

民国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一个评价作家作品的标准:“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朱自清的散文,可称之为“大家之作”,其言情则沁人心脾、其写景则豁人耳目,根源就在于朱自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与传神描绘,其见者真,其知者深。

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真切描绘上。语言,不像绘画,它是一种间接表述形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本身不能直接显示实体形象,必须通过语言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读者头脑中再现思维的形象。因此,语言描述性的强弱决定了语言形象性的高低。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虽离方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把语言准确描绘事物的形态、相貌作为写作的最高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进一步论述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刘勰认为,语言的描写确切,来源于作者观察的精细;具体描述应与客观事物的特征“密附”,达到“毫芥”毕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描述性极为鲜明,他善于以准确、凝炼的语言确切、精细地描绘事物的形状、色泽、音响、质地等,使人读了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绿》)

朱自清这段关于“梅雨潭”的描绘,充分体现出他语言的造型美的特点。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即见其形,由远及近,逐步展现出瀑布的各个侧面,形成一幅不断变化着的立体画面。“花花花花”,四个字重叠摹声,使人觉得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也给人一种长流不断的感觉。“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这句中用“镶”而不用“处在”、“卡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远观的静止状态。“两条湿湿的黑边儿”更是黑白分明,突出了远观的装饰美,视觉形象美好而鲜明。“一带”是写瀑布的平展形状,“白而发亮”写出瀑布远观的光泽。然后,由远及近,声音分外响,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瀑布从上面冲下”,一个“冲”字写出瀑布奔流的气势;以“绺”形容瀑布,可以看出此时可以分辨出千丝万线的水流,与上文远观的平整光滑的感受不同了。接下来更细致地描绘出瀑布撞击到岩上棱角时的情况:“飞花碎玉般乱溅”,写出水滴溅到人身上的情景,赋予水花以灵性。整段文字,以出神入化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摹形绘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立体的大自然景观,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描述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善于以文字作画涂色设彩,使画面气韵生动,具有传神的色彩造型美。他的散文善于根据抒情写意的需要,或浓墨重彩,或素妆淡彩,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梅雨潭”的绿,呈现为丰富多彩的色泽美,那绿是“滑滑的明亮”的,“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绿色令人感觉温润而舒畅,充满了灵气与生机,使人心醉而神迷。

朱自清写夜景也能挥洒色彩,渲染出不同情调的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这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是《荷塘月色》中的月夜,月亮的纯净、柔和遍布纸上,荷塘的绿色,染得雾也变成青色,的确给人以“笼着轻纱的梦”的奇妙感觉。

朱自清不仅以富于变化的带有色彩的语言描绘事物本身的色泽,而且令人叹服的是他能给原本无色的事物敷彩涂色,写出事物的神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春》)

雨本无色,但雨中的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春雨像烟雾笼罩着大地的一切,连明亮的灯光,也在烟草中染成了“黄晕”,借树叶、小草、灯光的色彩来渲染春天的细雨,于是春雨也变成色彩缤纷的雨了。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造型美还表现在对动词的准确选用上。古人“炼字”、“炼词”常常是在动词的选用上下足功夫。有人甚至说:“一个使用得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千个形容词相形见绌。”动词使用得精当,可以传达出所描绘事物的神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春》)这里用“钻”字,而不用“长”或“冒”字,因为“钻”字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一个“漏”字确切地描绘出路灯光线黯淡,树叶左遮右挡,几乎看不见路灯的情景,更衬托出荷塘环境的幽僻。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绿》)这一段文字,将静态的梅雨亭,化成动态的苍鹰,又以一个“浮”字,化静为动,既写出梅雨亭“上下空空儿的”,似凌空而飞的气势,又准确地写出梅雨亭静止不动的特征。这些动词,准确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十分耐人寻味。

“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有这样的分寸;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儿捧着肚子走出。”(《说扬州》)

这段描写人物的白描文字,以准确的动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物的神态。一个“捧”字,把那些没有经验的茶客,为扬州茶馆的小吃所吸引,直吃到实在吃不下去,撑得“捧”着肚子走路的形神活画出来,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其名作《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人,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字字“立”,句句活,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烈的造型美,塑造出了一个个形、声、色、味毕现的立体画面,具有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散文造型美的特征,在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启迪我们如何才能把散文写得更好。要想使散文达到造型美的境界,一定要有细致观察和精细描摹的功夫,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潜入生活中,作一番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和品味,然后用充满灵性的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唯有如此,方能使文章“立”起来,紧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背影》 篇12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