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语录句子 > 最新钱小样的经典语录通用5篇正文

《最新钱小样的经典语录通用5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经典语录很是熟悉吧,语录是指一个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语录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午夜给家人们整编的最新钱小样的经典语录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钱小样语录 篇1

到了顶峰。钱坫的《论语后录》是清代论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体例分为考异本、校谬勘、钩佚说、补剩义、正旧注、采通论和存众说七大类,此七例不仅概括了全书的内容,更是成书的重要方法,研究其体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钱坫 《论语》 《论语后录》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又字篆秋,号十兰,别署阅音亭长、月光居士,江苏嘉定人,钱大昕族子。自幼聪敏,博览群书,精通小学,时人谓其与钱大昕并称“疁城二钱”,亦有论者谓“坫沉博不及大昕,而精当过之”。钱坫一生著作甚多,有《史记补注》、《诗音表》、《年制考》、《论语后录》、《尔雅释义》、《十经文字通正书》、《新斠注汉书·地理志》、《古器款识考》等数十种,突显了钱坫在音韵训诂、舆地考证方面的成就。

《论语后录》是钱坫在经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论语》自盛行以来,为其作注者数不胜数。在汉时有齐、鲁、古文三家,如孔安国传古文论语,张禹以鲁论参考齐论,郑玄以古论兼考齐鲁等。据此,何晏对此前“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著成《论语集解》,为后世之学开了先河。然而,自《集解》行于世后,各家注本又出现了杂而不分的现象,钱坫收集汉唐以来各种注本,兼采诸君子之说并加以分析整理,著成《论语后录》,附于《论语集解》之后,其独特的成书方法,有评曰:“大都于《集解》之外,博稽群籍,檃括古义,以自成一家之言”。

关于《论语后录》的体例,在其《叙》中有明确说明,全书分为考异本、校谬勘、钩佚说、补剩义、正旧注、采通论、存众说七例,共五卷五百七十余条。此七例各有特色,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一、考异本

汉时《论语》有齐、鲁、古文三家之分,《论语集解》虽对三家之言进行了整理,却也致使后人引证时杂而不分,虽与《礼》、《易》、《诗》等注本内容相合,却与《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引据内容不合,此皆因三家之异。凡注本中有此现象,钱坫皆记录下来。如:

“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今《集解》本作“贫而乐”,无“道”字者,脱也。(何晏用郑康成注,应是“乐道”,谓志于道,亦脱一“道”字。下用孔安国注曰: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能自切磋琢磨。明有“道”字。)案:《史记》正作“贫而乐道”。又《坊记》云:“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读“乐”为《周礼》“司乐”之“乐”,义可两通。

又如:“吾未尝无悔矣”:

郑康成曰:“鲁读‘诲’为‘悔’,今从古。”

此外,诸如“虽少必作”,其下注曰:《史记》作“虽童子必作”。亦是考异本的表现。

二、校谬勘

由于年代久远、地域差异等,《论语》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字句烦简脱落的现象。为了校正谬误,还原《论语》本来面目,并使后人更方便地理解注文,钱坫以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为底本,兼采其他注本,对后世流传的《论语》进行校正。如:

“子贡”:

《熹平石经》“贡”作“赣”。案:《说文解字》:贡,献功也。赣,赐也。应从《石经》。

钱坫指出《熹平石经》中“贡”作“赣”,然后从《說文解字》中以“贡”、“赣”两字的涵义来说明《熹平石经》中记载的文字是正确的。

又如:“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开成石经》作“女爱其羊”。颜师古《汉书注》引又作“汝“,汝、女同字。

三、钩佚说

《论语集解》收录了众多魏晋以前的注解,主要有孔安国、包咸、马融、周生烈、陈群、王肃、周氏、郑玄八家,但并不全面。《论语后录》补充了《集解》中没有收录的或者散见于其它著作的内容,如:“鲜矣仁”:

郑康成曰:鲜,寡也。

“曾子以为孝乎”:

马融曰:曾则也。

“冉子退朝”

周生烈曰:谓罢朝于鲁君。郑康成曰:朝于季氏之私朝。

钱坫虽说集诸家之佚说,实际上以郑康成的最多,其余只是零星可见。另外,钱坫对其他有价值的见解也加以收录,诸如何休、陆德明、王应麟、高诱等。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何休曰:“君子儒,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名。”

“吾亦为之”:

陆德明云:“一本作‘吾为之矣’。”

四、补剩义

《论语》内容包罗万象,前人在为《论语》作注过程中,并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注列出来,总会有未涉及的地方。对此,钱坫在收集诸家不同注解的过程中,对于缺漏的部分,自己取证补全。如:

“礼之用,和为贵”:

《易撃辞》曰:“履以和,行履者礼。”故云: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易卦》:“比之匪人。”故小人称比。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凡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此言文事,故云耳。

以上所列,诸家皆未涉及,钱坫以己见补之,可谓补剩义。

五、正旧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学术风格,因此,诸家在为《论语》作注时,会带有不同的时代风气,其内容也会由于引著不同而产生差异,甚至有些论注原本就是错误的,而引用者却并未察觉,反而沿用,使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便。钱坫针对此现象,必加以考证,进而纠正。如:

“子服景伯”:

《世本》曰:庆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榖,榖生献子蔑,蔑生孝伯,孝伯生生惠伯,惠伯生昭伯,昭伯生景伯。案:《左传》:“景伯名何”。孔安国作“何忌”,误也。

钱坫据《左传》,考证出孔安国对“景伯”名字的解释是错误的。

“子入太庙,每问事”:

《论衡》曰:“孔子未尝入庙,庙中礼器众多、非一。孔子虽圣,何能知之?案:礼器之说,后人可用,而不知其出于王充也。以义推之,当是入庙助祭,有所职守。其职守当行之事,不敢自专,必咨之主祭者而后行。若问器物,则庙中严肃之地,夫子必不娆娆如是。充说非也。

对于此段注释,钱坫用义理推论,明确地说明王充在《论衡》中的解释是错误的。

六、采通论

钱坫在《论语后录》中除了收录专门为《论语》作的注本言论外,还记载了一些通论,如阎若璩、惠栋等人虽未对《论语》内容作专门注疏,但他们对其他著作的注疏也可与《论语》互证。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惠栋曰:“《汉书·薛宣传》‘诬’作‘怃’。”苏林曰:“怃,同也,兼也。”晋灼曰:“怃音诬。”苏解、晋音并是。

“不能专对”:

阎若璩曰:“专,擅也。即《公羊传》: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案:阎说最是。

七、存众说

在前文已说明各家注解总有不同见解存于世,钱坫对那些不同的观念与诠释没有武断判断对与错,而是全部记载下来,并列于书中。例:“自行束修以上”:

束修,有两义。《榖梁传》:“束修之问不行竟中。”《少仪》曰:“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皆言修脯。延笃曰:“吾自束修以来。”此言修整。案:郑康成注:“此云谓言十五以上,则郑亦作修整义矣!

“太师挚” :

《汉书·礼乐志》:殷纣断弃先王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妇人。乐官师瞽抱其器而犇散,或适诸矦,或入河海。班氏之说出于董仲舒,据此则是殷纣时人;孔安国以为鲁哀公时人;郑康成以为周平王时人。(以为殷纣、平王时人者,以维天子有四饭,此有四饭是天子之乐官; 以为鲁哀公时人者,以太师挚即师挚击磐襄,或是师襄, 皆为鲁哀公之乐官,与夫子同时。三说莫可折一。)

《论语后录》篇幅虽比较短少,内容却丰富多样,钱坫把诸家论解罗列其中,并辅以大量的经典著作进行论证,使整本著作显得精致有内涵。在“论语学”史上,《论语后录》或许没有其他《论语》注疏名声显著,但其内容及其成书方法却有着独特的特色与价值,是“论语学”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继承了何晏《论语集解》“集诸家之善”的体例,更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收录大量诸家经解内容并加以考证外,还合理校正旧注并补全剩义,使注解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准确,不仅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为后世学者注疏提供了榜样。钱坫在注解的过程中,对不同见解不武断取舍,而是或附以己见,或并列其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魏)何晏。论语集解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钱小样语录 篇2

“”期间我去邢台,走出火车站,天还不亮,肚子饿了,径直走进路边一家饭馆,只有馒头小米粥。服务员胸前戴像章,不苟言笑,一本正经。我凑上去问:“馒头热乎吗?”他答:“为人民服务。”抬抬眼皮又放下。我又问:“米汤多少钱一碗?”他答:“为人民服务。”还是抬抬眼皮又放下。后面排队的人小声说:“这是要你对语录呢!”

我恍然大悟,整整衣帽:“斗私批修,馍馍热乎吗?”他放下眼皮:“学习雷锋,刚刚出锅。”又问:“愚公移山,米汤多少钱一碗?”他露出笑容:“纪念白求恩,馒头五分一个,小米粥二分一碗。”“学习好八连,这是粮票和钱。”“好,两个馒头一碗粥,半斤粮票一角二,这是找给你的。”饭桌上还听说,有的县城语录对得更邪乎。西红柿鸡蛋汤叫“南湖红船”,面条叫“万水千山”,窝窝头叫“宝塔山”,米饭叫“岷山雪”,写在黑板上标价卖。

供销社老售货员文化不高,几个调皮的下乡知识青年就拿他开涮。买大白菜时,把菜帮子撇了又撇,扔在一边,叫人心疼。售货员说:“教导我们,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们说:“还教导我们,不要粗枝大叶。”卖泊头火柴,本来定价二分钱一盒。他们一角钱要拿一包十盒,还大声说:“教导我们要一分为二,就是一分钱顶二分花。”售货员想不明白,他们就掏出语录,翻到30页,指着念:“每一个合作社,不经过这样一场斗争,就不能创立。”接过来看,确实有这么一行字。

邻居两口子,分别参加了两个不同的群众组织,成了对立面。只顾搞运动,男的不出工,女的不做饭,天天比着查语录,一天到晚打嘴仗,动情动容。阶级斗争这根弦越绷越紧,双方的感情也斗没了,男人要求离婚,官司一路打到了大队革委会主任那里。清官难断家务事。主任一看也傻眼了,一头雾水,根本无从着手。那男人意志非常坚决地表态道:“下定决心,我要离婚!”女人也不是省油的灯,立即回应道:“排除万难,拖他二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革委会主任见状深感这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于是急中生智,很果断地把他俩一把推出门外:“抓革命,促生产,你们的事情我不管!”

钱小样语录 篇3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重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围城》、《谈艺录》诗文评论、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幽默风趣

钱钟书的幽默是出了名的。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钱钟书作品中的幽默语言几乎俯拾皆是。例如《围城》中,他比喻那位张小姐“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饭店周围浓烈的尿屎气,仿佛这店是棵菜,客人有出肥料灌溉的义务”;“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有人说,看钱钟书充满幽默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条最有效的养生保健途径,正所谓“幽默疗法”。

童心童趣

钱钟书“痴气”十足,有着孩子般的童心。杨绛回忆说:“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花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了。”钱钟书喜欢临睡时在女儿的被窝里埋“地雷”:把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一古脑儿埋进去,女儿惊叫,他大乐。这种游戏钱钟书百玩不厌。

淡泊名利

钱小样语录 篇4

1、不经历外面的风刀霜剑,就体会不到家有多温暖;

2、你搭台我唱戏,保证不在你的地盘给你丢脸;

3、你就抱着你一穷二白的自由,嘲笑人家丰衣足食的稳定吧;

4、男女有落差才是合理搭配;

5、为什么是成家立业,而不是立业成家,因为有家才有依靠,家是前进路上的歇脚站,是奔跑过程中的润滑油,没有家想去哪都走不远,想做什么都没人支持,所以我决定先成家;

6、女孩喜欢的是正经里带着那么点不正经,但这一点不正经又不能耽误正经的那一种,这女孩都追求安稳,但是又不能太安稳,这安稳里带一点不安分,但这点不安分又不能破坏安稳;

7、我觉得自己就像趴在玻璃上的一只苍蝇,这感觉前途好像很光明,可就是看不到出路;

8、做软硬合适的女强人更难;

9、意犹未尽是一种境界,也就是成心吃个半饱;

钱小样语录 篇5

那么,他们遇到的都是些什么老师,老师是如何教出日后大名鼎鼎的弟子的呢?

重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他的中学读书事,越读越感慨。

上个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其同学中有一人就是后来的刘半农;有个小他两级的师弟,就是后来的瞿秋白;有个老师,竟是文史大家吕思勉。

一个不起眼的学校,走出这么多耀眼的人,一定有其独到之处。而钱穆记录的几则师生轶事,恰可体现彼时的学风。即,讲规则,有错必究;重个性,全面发展,不拘一格。

先说有错必究。有一次考图画课,题目为《知更鸟,一树枝,三鸟同栖》。钱穆画了一长条表示为树枝,长条上画了三个圆圈表示为三鸟,每圈上部各加两个墨点,表示为每一鸟之双目。墨点既圆且大。

同学们看见这张考卷,下课后都说鸟的两只大眼睛极像图画科杨老师,正好被杨老师听到,极为震怒,因此给钱穆打了零下二厘,比零分还低。

还有一次,舍监陈士辛老师来查房。按规矩,每夜自修课两小时,课毕开放寝室,定时熄灯,自此不许作声。当时钱穆正与一个同学在帐内对床互语,士辛老师说,想说话可到舍监室跟我谈。钱穆遂披衣起来,尾随下楼。

起初士辛老师并没发觉,走近舍监室才发现后面有人,问其原因。钱穆答,按您说的到这里来跟你谈话。老师大怒,斥其速去睡觉。年终操行课,钱穆仅得二十五分。

该时代尊师重教,不管是有意无意,拿老师开玩笑总归要受到惩戒,钱穆对此并无怨言。

再说不拘一格。现今教育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区别。都说前者好,但真正运作起来,往往后者更有效,其实还是录取指挥棒的原因。如果中学和大学录取新生时都不唯一张试卷定终身,甚至采取面试方式,让学生展示所有才能,争论自然迎刃而解。

钱穆所在学校的老师,考试时各有特点,不仅是个人特征,或许还是时代特征。

钱穆讲,文史大家吕思勉给他们讲历史地理两门课程时,年仅二十五岁,在老师中最年轻。

他上地理课,必带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大地图。先将各页拆开,讲一省,择取一图,在小黑板上画一十字形,然后绘出此省之边界线,说明此一省之位置。然后再在界内绘出山脉及河流湖泽。说明山水自然地理后,再加注都市城镇关卡及交通道路等。

一次考试,出了四道题,每题二十五分。钱穆尤其喜欢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第三题,一时兴起,刷刷写了很多,不料考试时间已过,整张试卷仅答一题。

吕思勉在办公室阅卷,有几个同学隔窗偷看,见其阅钱穆试卷时,在卷后加了许多批语,写完一张,又写了一张。这些考卷本不发给学生,只批分数,因此不需加批语。

而吕思勉手握一支铅笔奋笔疾书,写字太久铅笔需再削,为省事,他用小刀将铅笔劈成两半,将中间铅条抽出不断地写下去。最后不知其批语写了多少,也不知其所批何语。而钱穆仅凭这一道题就得了七十五分。

可见当时学生的答卷触动了老师,老师也因此给学生打了高分。如此重视人生底色和健康品格的素质教育,不知后来为何就转为专注琐碎的细枝末梢,舍本求末的应试教育了。难道是因为细枝末梢易核定结果?

钱穆有一位姓徐的数学老师,性格怪异,人称“徐疯子”。有一次月考,这位徐老师出了四道题,其中一题为1-?-?-?-?……等于多少。钱穆思考了半天,忽然想到《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语,遂将答案写为“0……1”。

徐老师认为这个答案正确。他跟学生们说,试试你们的聪明而已,答不中也没什么关系。但能把哲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考学生,并对答案持开放态度,这样的老师如今还有几人?

钱穆还回忆,当时学校里设有“游艺班”,分为多组,学生们可自由选择。钱穆家七房桥有世袭乐户丁家班,专为族中喜庆宴会唱昆曲助兴。

钱穆自幼耳濡目染,颇有兴趣,于是选修昆曲组。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等各种乐器,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均有涉猎。他还专习生角,唱《长生殿》剧中的郭子仪,举手投足像模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