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摘抄优秀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篇1
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根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教师的喜欢;有些幼儿淘气、穿戴不整洁,不讨教师喜欢。记得有一年我在分院带学前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叫李小明,他患有先天性甲亢,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本领差,每一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挂着两条鼻涕来上幼儿园。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实在难以让人喜欢。我刚接触他的时候他连教师两个字都叫模糊不清。之后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爸爸在他半岁时就弃他母子而去,妈妈又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家境贫穷。李小明由于长期缺乏父爱,他的母亲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他交流,导致了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应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关心、呵护他。为了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有事没事的找他说话,一开始往往都是我一个人在说,他没有任何反响,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看到这种情景我真有点气馁,可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和他谈心,找他说话,渐渐的他能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上课也能专心听讲了,教的生字也能读出来了。那时我的心境是多么的冲动,虽然工作很平凡,甚至是琐碎的,但凭着对教育事
业的执着,可谓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最终换来了回报。
从教三年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知识与本领的素质,更应当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根本功,但我觉得更应当具备的。是强烈的职责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 强烈的职责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当对孩子负责。我们应当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我的孩子,像对待自我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我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记得刚踏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看到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我有点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这么多好的领导、好的搭班教师。正是她们,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职责心。
让我们用慈祥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梦想,我愿用自我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读书笔记 篇2
这是一本大家公认的教育经典,因此如何解读这本书就成了一个经典难题。更让我觉得困难的是,我始终无法认可这本书在教育中的经典价值,尽管它讲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与浓浓爱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终觉得这本书还是浅了一些,尽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过于有用,让读者简单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这些教学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
当你翻看《给教师的建议》的目录,就会发现阅读这本书的困难,因为全书只是作者教学经验文集的汇编;甚至可以给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在作者之后的一百年里,会很难发现有比这样的经验文集更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远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彻理解教育过程的原始资料。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要精心呵护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学好的`,再调皮的学生,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这学期,有一个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让所有任科教师头疼不已,上课坐不住,老是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可是他也有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每当他觉得自己表现的不错的时候,下课时就会到我身边来问我:“老师,我今天上课不错吧?你能不能跟我妈妈说我今天在学校很乖?”他也想学好呀!
“有些教师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我自己尽量注意不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不愿听,那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学生非常专注地看着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地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课。
教师读书笔记 篇3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教师读书笔记 篇4
有些闲,利用中午时光的一个半小时看了《杜老师一天》这本书,感觉很精彩,一口气把它看完的。我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1、德鲁克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三点:自由的'原则、开放的系统和创新的精神。
2、下情上达成功后,才有上情下达。上司与下属共事时,交流的原则应是,先进行意见的交流、再讨论,最后达成互惠的成果。
3、要事优先原则,懂得授权。方法:自问:”这是我不做,有什么后果,若没有,就放弃。“”这是他人可否代劳,且恩呢该办妥?如果可以就大胆交由他人全权处理。“
4、朝发意,昼力行,夜反省。不把"错”归罪于别人,更不该吧“对”纳为己有,不应该批判,应多学习点,用心体会、细心观察、辅佐上司、方为上策。
5、只要跟绩效和贡献无关的事,都能称之为“噪音”
6、将时间焦点集中于使命和愿景上,不仅要努力的工作更要聪明地工作
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沟通不良是结果,关系不良是原因。
教师读书笔记 篇5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残缺不全,第二个是学生的复杂和对他们认识有一定的难度,第三个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认识自我的情况下才能会对学生的心灵进行认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而忽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界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是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技巧,而鲜有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太不容易把握的领域,与其在这些看不到搞不清的抽象物质上浪费时间,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那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对外界的要求不不奢望太多,因为在其他一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谈这个话题,我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和奢侈。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渴望这样做,也一直有着这样的努力。只是因为,我关注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狭隘有如此模糊,每次刚刚走进却再也不能深入,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次都是浅尝则止,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停滞不前。更何况,怎么把关注自己的内心与教学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依据作者的说法,通过把握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三种通道的整体性,同时结合教育生活,可以帮助教师把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为一副完整的画面。希望通过以后的阅读,我能把教学和自己的内心融为一起,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心灵才能整合职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学不可能因为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取得成功,如果那样,成功的教学就可以复制,也就不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属于我们的那种教学方式,与我们自身的气质相契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实现良好的教学。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对话。然而,这些是需要勇气的。教师是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结合,当我们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灵,与学科、学生进行对话时,我们可能会遭受伤害。为了避免伤害的发生,有些人选择了自我保护。把自己的个性、心灵与教学生活相分离,在面临危险时,我们进行着本能的自我保护。实际上,这种分离使我们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教学与内心中寻求统一,我们也将不会在教学中实现自我的完整,封闭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重新审视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交汇点能帮助我们找到优秀教师的本源。实际上,就我个人来说,与其说是我自觉地走向教师这样一条道路,倒不如说是在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我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不过,相对于认为一种经历使然,我宁愿相信这是我自身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于作者所说的两点:与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相遇,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我也有这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上大学之前,我认为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他们没有激起我的语文的兴趣和渴望。直到我读大学时,才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虽然他们并不记得讲台下边的这样一个我,但将会对我的一生产生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女教师,其中的一个我选修她开的《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另一个则是旁听过她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解读。我已经不太记得他们所讲课的具体内容了,但她们讲课时流露出来的那种气质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讲《人间词话》的老师很自我,听她讲课,我的面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诗人形象,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伸手可及。或许她的解读不那么权威,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独有的价值。但这是一种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诠释,是在诗词中不断验证并反省着自己的生命。对于台下的我们,她似乎不承担什么样的负担,也没有什么样的责任。她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阐释和陶醉,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和她一起完成了对以往生活的回首。可是,她的境界终究不大,她太关注与自己的世界了,以至于我都不敢走近她,怕打扰了属于她自己的清净和领域。而且,从她的言行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看似洒脱的背后留有某种不舍,某种遗憾,她终究不能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她课堂的魅力。我想她是将自己个人的生活融入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课堂。她的心是对教学打开的。
人性化的职业概念“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比克纳)。倾听自己的声音: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学会“自言自语”。
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一系列对多元性的恐惧,当不同的真相相遇时,对冲突的恐惧,恐惧不断失去自身认同。恐惧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在恐惧中学习和成长。
那些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忧郁的学生,内心充满了恐惧。教师体谅学生的恐惧从而学会倾心教学。为什么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那么多困难,是因为教师内心充满恐惧。面对学生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学生让我们看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和我们到底怎么样。我们害怕来自学生的评判。这个时候,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和走开,而是负有责任地跨过去,不仅因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我也需要学生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恐惧也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害怕面对学生时,是因为我们担心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素质,是因为我们对教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正是有了这样的恐惧,才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不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本科时,我读的是综合性大学,而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学校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的技巧等方面不重视,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类知识也是极为轻视。因为我相信,思想决定一切,视野决定宽度,境界决定高度。只有低级阶段才会重视所谓的教学技能,高级阶段是对此不以为然的。再加上受高中语文课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当时认为,当语文老师有什么难的,教学有什么难的,还值得费这么大的功夫。现在回头看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而且随着接触的教学方面的内容的增加,才更加明白这是多么大的学问。而自己也越来越怀有恐惧之心了,总觉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样教对他们的学习作用不大。正是这种恐惧心,让我不断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应该坦然面对恐惧,不然,终日陷入其中,也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的关注,我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是健康、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和统一可以促使我们更完整。
理解自身的独特性,找到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就放弃。只有坚持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保持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当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意识到有六种我想融入到教与学的空间中去的悖论张力:1 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2 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3 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 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 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撑。6 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这简单的六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教学的智慧。界限帮助我们锁定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只能让课堂背离原先的方向,最终不知走向何处,开放则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形成。愉快的气氛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紧张的气氛则让每个学生不停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他们的脑子才会被充分调动。中国人的合作一直被世界诟病,大家习惯了独自作战,而不是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我想这种思想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做好自己的就好了,何必管其他人,他们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他们的。这种想法让我们不注重甚至忽视他人的想法,只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打转,最终只能是凭一己之力来做事。而但凡有大成就者,无不借助集体的力量。由此说来,在团体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再说小故事和大故事,看中国学生的作文,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故事,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被认为境界高,眼光高,具备宽阔的胸怀。如果这些真是出自学生的感受,倒也无可厚非。令人恐怖的是,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为大故事而大故事,在作文中毫无自己的感受,只是用一些所谓的大故事作为堆积的材料。而关涉到学生情感的更多的时候是一些生活琐事,重视小故事也就意味着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独处是一种境界,在独处中我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我们则更容易听到他人的声音。只有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实现完美的转换,我们才能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融入社会。沉默是一种有意的选择,我们可以在沉默中思考,争论也是一种交流,这样有利于我们家更加完善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的过程看起来不太像通用汽车的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不太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市集。
在共同体中,真理不是通过教师来传达,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以客体的身份加入,当初我们必须要遵守它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处于中间的主体就是真理,我们要探求的对象。我们每一个客体以它为中心,围坐在它的周围,怀有激情和原则和它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内在生命的对话。然而,在现实中,因为认识的偏颇,在教学中表现出不合理的举动。我们往往认为真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带有主观的因素去认识它,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保持它的客观性并将这一真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认识的错位导致我们整个教学理念的错位。教师应该摆正真理、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中间的传授带,而是要向学生展示真理,并讲述与真理交流的规则。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直面真理。在共同体中,重要的不是我们之间的互动,而是我们与主体的互动。这个共同体要向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以伟大的事物为主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如果我们达到最高境界,表现出色。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中,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证,是因为我们有必要通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伟大事物的偏见;我们奉行诚实,是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于出卖了伟大事物的真理;我们体验谦卑,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事物,谦卑是我们唯一应有的态度。我们透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是因为只有被伟大的事物的魅力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上的暴君。当然,事情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偏离它的轨道,因为错误的意见,我们会偏离伟大事物以致把它丢弃。而为了防止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一种神圣感,对伟大的事物怀有崇敬之心,怀有崇敬之心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领域有着不断的惊喜,能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
第五章 教学与共同体中——以主题为中心的教育
真正的共同体,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把一件伟大的事物作为我们专注的焦点。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有一种完美的说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的引导。但是,以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则两句话不是轻易做到的。之前,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做笔记,没有必要对教师的内容进行思考也不用去怀疑,记住就行了,这些能帮助我们取得一个好成绩。新课改以来,发现这种方法不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于是,转而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矫枉过正吧,一些教师害怕被冠于忽视学生的帽子,转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力表现。看现在的课堂,那就一个丰富多彩,教师的幻灯片制作的美轮美奂,学生学习的方式必然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可有谁知道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一线教师困惑,研究人员也困惑,未来的教师们更不知如何去应对。当我看到以伟大的事物作为教学的中心时,眼前不禁一亮,这种方法不错。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并将这个值得讨论的伟大事物放于我们讨论的中心,那么我们就不会偏离这样一个方向,这样就不用为学生、教师的地位而纠缠不清了。可以说,这一点让我有拨云见雾的感觉。
第六章 学习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
曾经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关上门后这里就是你的舞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地教学。这对于体制比较死板的教学模式来说,确实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里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需要固定化的教学,语文本来就是弹性很大的教学,固化的思路与思维是对语文乃至文学的一种亵渎。回想80年代的教学,因为大家都有统一的标准,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会保持统一的步伐。如今,语文教学更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虽说这种思路为语文教学提供各种可能,却又因为教师素质的不同出现各种混乱的局面。以至于很多语文教师都不知道怎样教学了。这种貌似开放的环境其实蕴含着某种危机,语文教育到底该教些什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在寻找着一千种的答案。
这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课堂,听听其他教师在讲些什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对新教师来说比较常见,而对于老教师则有些做的不到位了。有些学校强制教师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给出一定的评价,动机无可厚非,希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曾经我看到一个学校采用了这种模式,几个教师在听完一个教师讲完后,都根据一个据说很科学的表格给出评价并提出意见。我大致翻了一下他们的建议,很多人只写了一句话,希望教师的互动面要广,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活跃的学生。诚然,这个意见很中肯,对于讲课教师来说确实需要改进,但这只是就技术层面尔雅你,况且对于每个听课的教师来说,他们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具体的细微的过程被几个大的方面一掩而过,没有被深入细致的挖掘,这样造成的后果则是流于形式,让老师们疲于应付。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教师交流的方法。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在这本书中,作者同样给我们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希望教师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和合作。在本章中,作者探究了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在谈论关键时刻时,每个教师都只要求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细致的描述,而不要对其他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别人的故事来进行自我反思,从他人的谈话走进自己的内心领域。作者用一个句子“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到位,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并不能充分地知道。它暗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发现它的本质。而隐喻能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教学的特征并针对现状作出一些有意识的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共同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中,在第一条中,最重要的是要安静地听别人讲话,而不是给出一些忠告。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给别人忠告,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避免谈论这些问题来保护自己的阵地,没有人想在别人的忠告面前显示出弱势。如果我们确实有需要被讨论的问题,并想从问题中的得出答案。那就把这个问题作为焦点问题让大家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针对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某个人本身。这样,教师就能排除一切外来的因素,直达问题本身。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既接受了别人也接受了自己。
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这一章讲述了教育改革的问题。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变革有着激动人心的设想。然而,在强大的制度和现实面前,他们的想法显得幼稚、可笑,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绝望地沉默。这里,作者用曲线救国的方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初的变革源自我们内心的感受:在内心我们感到有件事非干不可,但外部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种极端的分裂让我们痛苦不已,并促使我们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身心的统一和保持自身的完整。但我们要明白,虽然这种要求改革的动机是如此强烈,可是它也同样的脆弱,如果在它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就让它面临风雨,那么它很可能将无法生存。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发展壮大。而第一步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肯定,也可以让改革的愿望形成具体的语言。关键是,我们要走出第一步,同别人交流,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当然这其中会冒有不被别人接受的危险。但是,当我们以这种可见的方式表明我们的价值时,我们有时会对这种结盟的方式感到吃惊。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声音,会有更大的阻力。但是这同时也是检视我们改革的一种手段,在挑战面前我们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而且,在具体的面向大众的过程中,情况有时会超出我们的预想,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把它引向不可知的领域。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修正自己改革的思想并努力使运动朝着我们的方向走。这样,改革会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展,我们在对现实的调整中实现自己的改革。而当我们把这些变化制度化时,他们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世界。下一轮的改革就在对这些观念的挑战中不断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取了精神的奖励。在第一阶段,我们超越自我,不再为自我的分离而痛苦,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获得了联系和支持。第三阶段,我们走入公共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第四个阶段,能够按本真生活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心灵的自由就是我们的自由!
回头看这些改革的步骤,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但是仔细想来,这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但凡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很少能有从下自发地发起运动。而这就决定了改革成为少数人的舞台,而跟大多数无关。究其原因,是跟中国的传统和制度有关,一线教师似乎没有这样的使命感,总觉得这是一件无关自己的事情,而上层的决策者也养成了独言的习惯,太大的责任心让他们太过关注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师读书笔记 篇6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
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
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
教师读书笔记 篇7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幸福既表现为理想的追求后的鲜花和掌声,也可以显性为痛苦的挣扎、艰难的抗争、不屈的求索,这都可以是幸福的,只要你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多困厄,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有着宁静与平和,这就是幸福的人生。可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幸福在哪里?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做个幸福的老师基础是什么?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越想越觉得在“幸福老师”这个范畴里,我还很欠缺,很迷茫。
寒假这段时间我读了陶继新老师的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该书有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捧着此书,感觉很奇妙,初读时,兴奋无比,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灵魂的提升,越往下读心头越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挥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觉头脑中一片绿地铺展开去,绵延无尽。读后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
什么是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曾经提出的“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灵魂幸福指数的帮助能有多少?只不过是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种近于反复训练的方式做了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于考试。 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什么是幸福教师?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三个年头了,去过农村,也穿梭于城镇。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更是繁锁细碎,显性的工作本来就不少,还有许多隐性的工作不是用八小时可以度量的。我也曾迷茫过,彷徨过。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你既然没有办法不做老师,那么就想办法做一个好的老师。是啊!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不做老师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么就只有想办法使得自己过的幸福快乐些吧! 教师的职业,让我们背负着家长的重望、社会的重托、学生的梦想。既然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就不能满腹牢骚,要以理解宽容的心态面对。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由于时代的局限、观念的差异、社会对教育功利性要求,或是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数字化”的评估等等,自然都是影响教师精神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幸福的教师应该是清醒的乐观者,面对现实我们可以选择有多种人生的态度。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其次,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我想, 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教师优秀读书笔记 篇8
爱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学习动力,但爱何处?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是的,爱看不见,摸不着,犹如透明的空气,弥漫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然而,读了《爱的教育》,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我们身边。像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像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撷爱,其实就我们身边。
读《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多是反省自己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要潜移默化;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要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确定本事,让学生欢乐成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供给教给家长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我的体会是作为我们教师要多关心我们的学生,仅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认真领会“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师生的发展会有新的突破。针对工作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要清楚明白自己身为教师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